当归多糖对小鼠造血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和黏附功能的影响

当归多糖对小鼠造血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和黏附功能的影响

论文摘要

当归作为中医“补血、活血”要药已有数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研究表明:当归多糖(Angelica polysaccharide,APS)是当归中促进造血的有效成分,对正常或贫血小鼠的髓系造血祖细胞(BFU-E、CFU-E、CFU-GM和CFU-MK)的增殖分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APS在体外可促进人红系、粒单系及混合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前期实验已经证实:APS对小鼠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HSPC)有一定的动员作用,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te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联合动员的效果好于单用APS或单用rhG-CSF的动员效果,并且APS动员的小鼠HSPC能够重建造血衰竭小鼠长期造血。目前国内外较为通用的干细胞动员剂为rhG-CSF,已有大量的实验证实其动员机制跟造血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如CD49d、CD49e、CD49b、CD62L、CD44、CD58等表达下调有关, APS1动员作用是否也是通过改变黏附分子的表达来实现,有待深入探讨。粘附分子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及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等多种。在众多的干细胞表面黏附分子中,极迟抗原-4(very late antigen-4, VLA-4,又称整合素α4β1)是介导干细胞与骨髓黏附的最重要受体,它通过与VCAM-1、FN的结合介导干细胞与骨髓微环境的黏附,使干细胞定位于骨髓特定区域,增强由跨膜生长因子介导的干细胞与基质细胞的相互作用,传递增殖和分化信号,在特定的生长因子浓度下还可维持干细胞的静息状态。此外,CD44作为归巢相关黏附分子,与造血干细胞的归巢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选择CD49d(VLA-4的a链)、CD44作为我们的观察指标,同时比较这两种黏附分子在APS动员HSPC时何者的变化占主导地位。小鼠HSPC具有特征性的表面标志-干细胞抗原-1(Sca-1),因此,可以通过Sca-1抗体将HSPC从小鼠骨髓和外周血(mononuclear cell ,MNC)中分离出来,通过检测小鼠骨髓和外周血Sca-1+细胞数以及其表面的黏附分子CD49d、CD44表达,来进一步了解APS作为动员剂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的动员机制。本研究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研究APS对小鼠外周血和骨髓Sca-1+细胞数的变化以及对小鼠造血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及其黏附功能的影响。旨在探讨APS对小鼠HSPC的动员机制,其深入研究将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当归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目的:研究当归多糖对小鼠造血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4,CD49d表达及黏附功能的影响从而更深入了解其动员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计数骨髓和外周血Sca-1+细胞数并检测APS对造血细胞表面CD49d和CD44表达的影响;MTT法检测APS体内外对小鼠骨髓和外周血MNC黏附功能的影响。结果:1.采用4mg/kg APS连续动员6d,第8d检测小鼠外周血的WBC、Sca-1+细胞数明显高于NS组(P<0.01);而骨髓MNC和Sca-1+细胞数却明显低于NS组(P<0.01)。2.APS组骨髓和外周血MNC及Sca-1+细胞表面CD49d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骨髓MNC表面CD44表达阳性率下降(P<0.05),但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骨髓Sca-1+细胞表面CD44的表达与NS组无显著性差异;外周血MNC和Sca-1+细胞表面CD44表达阳性率和荧光强度与NS组无显著性差异。3.APS(4mg/kg)体内动员后,小鼠外周血和骨髓MNC对FN的粘附率明显低于NS组(P<0.01)。4.APS体外作用:除50μg/mL APS组以外各实验组均能使小鼠外周血和骨髓MNC对FN的粘附率减弱(P<0.05);在一定浓度范围内(50~200μg/mL)随APS浓度加大,骨髓MNC对FN黏附率减少越明显(P<0.05);在一定浓度范围内(50~300μg/mL)随APS浓度加大,外周血MNC对FN黏附率减少越明显(P<0.05)。结论:1. 4mg/kgAPS连续动员6d,第8d检测小鼠外周血Sca-1+细胞数显著增高,而骨髓Sca-1+细胞数却明显降低。2. APS可能主要通过降低造血细胞表面CD49d的表达而产生动员效果。3. APS均能降低体内外骨髓和外周血MNC对FN的黏附率。综上所述,4mg/kgAPS连续动员6d能使小鼠外周血Sca-1+细胞数显著增高,同时能使造血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和黏附功能降低,提示APS可能将会是一种新的HSPC动员剂。

论文目录

  •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当归多糖对小鼠造血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和黏附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组织因子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 2012(08)
    • [2].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13(05)
    • [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X3CR1介导的T细胞趋化和黏附功能异常[J].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3(02)
    • [4].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在儿童手足口病中的应用[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12)
    • [5].血铅对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影响的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8(12)
    • [6].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血清对体外培养足细胞凋亡和黏附功能的影响[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03)
    • [7].血浆高胆红素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临床军医杂志 2011(06)
    • [8].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对髓系白血病骨髓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英文)[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01)
    • [9].当归注射液对兔髂动脉球囊内皮剥脱术后血小板黏附功能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08(08)
    • [10].木瓜蛋白酶对MPA诱导的单核细胞分泌和黏附功能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初步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7(01)
    • [11].Slfn1通过下调Cyclin D1抑制内皮祖细胞的黏附功能[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6(01)
    • [12].当归多糖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和黏附功能的影响[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01)
    • [13].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少年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06)
    • [14].β-氨基丙腈对SGC-7901细胞增殖、迁移和黏附功能的影响[J]. 宁夏医学杂志 2017(12)
    • [15].当归多糖对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及黏附功能的影响[J]. 江苏中医药 2011(11)
    • [16].新生儿黄疸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04)
    • [17].0.2-0.4T静磁场对肿瘤细胞生长和黏附功能的影响[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13)
    • [18].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红细胞免疫功能与T、B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44)
    • [19].丹皮酚对脂多糖诱导损伤的与平滑肌细胞共培养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06)
    • [20].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 江苏医药 2012(14)
    • [21].围术期轻度低温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06)
    • [22].拟态弧菌OmpU蛋白的黏附功能及所介导的致病作用[J]. 水产学报 2014(05)
    • [23].阿尔茨海默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研究[J]. 新医学 2020(08)
    • [24].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与血清sCR1变化的相关性[J]. 肝脏 2012(01)
    • [25].高糖对小鼠足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及黄芪多糖的干预作用[J]. 中国中医急症 2011(09)
    • [26].当归多糖对小鼠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及黏附功能的影响[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23)
    • [27].高脂血症对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变化影响的研究[J]. 临床军医杂志 2012(02)
    • [28].药物体外干预改善盐敏感性高血压小鼠内皮祖细胞功能研究[J]. 药学实践杂志 2020(03)
    • [29].FKN与疾病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09(20)
    • [30].流场压力信号变化对内皮细胞形态和黏附功能的影响[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8(06)

    标签:;  ;  ;  ;  

    当归多糖对小鼠造血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和黏附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