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亚含油气盆地位于欧亚大陆中南部,南邻中东油气区,北接俄罗斯的伏尔加-乌拉尔油气区和西西伯利亚油气区,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研究此区的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对我国海外能源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亚地区沉积盆地共16个,本文研究选取其中产油气的9个盆地的油气成藏组合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盆地古生代为裂谷边缘和古特提斯洋俯冲形成的弧后残余盆地,中生代-古近纪为弧后伸展沉降盆地,新近纪以来形成再生前陆盆地。这9个盆地广泛发育多种油气成藏组合,但因综合性研究中亚地区油气成藏组合的分布和特征尚不够成熟,本文将应用含油气系统和成藏组合的概念和方法,收集最近发表的文章和数据,在前人观点基础上,根据成藏组合的储量确定主力成藏组合和成藏类型。时间上,根据生储盖组合和圈闭划分成藏组合类型,平面上,圈定生储盖范围,逐层探讨主力成藏要素在时空上的匹配关系,结合盆地构造和沉积环境分析成藏组合特征。因构造和沉积背景不同,9个含油气盆地生储盖组合类型和储量各异。含油气盆地区域构造大致可分为3段:北段为东欧边缘及相邻的西南哈萨克斯坦地区,主要发育古生代成藏组合盆地;中段为图兰地台,主要发育中生代成藏组合盆地;南段为特提斯褶皱带,主要发育新生代成藏组合盆地。沉积上与3次自西向东的海侵有关: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古近纪。从烃源岩的形成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上泥盆统-下石炭统的碳酸盐岩和页岩,中新生界的中下侏罗统、上侏罗统,古-始新统的煤系地层、页岩、泥岩和碳酸盐岩,其中侏罗系煤系地层和泥页岩是区域性重要烃源岩。油气的运移通道主要依靠蒸发岩封闭性较差的地方或不整合面进行,其次为断层,大多经历多期运移和成藏。运移方向是与断层和构造高位相关的有利构造带和碳酸盐岩和孔渗较好的地层。成藏组合类型以晚古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形成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地层-构造型为主,并在新生代以来构造挤压再次充注油气形成以构造型为主的成藏组合。成藏组合特征分为3大类:1)受构造圈闭控制的成藏组合模式;2)受非构造(岩性,地层,尖灭)圈闭控制的成藏组合模式;3)受地层-构造控制的成藏组合模式。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引言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1.2 中亚地区油气勘探现状1.3 中亚地区油气地质研究现状1.3.1 构造特征1.3.2 沉积地层1.3.3 成藏组合1.4 研究内容及方法1.4.1 研究内容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1.5 完成工作量2 区域构造背景2.1 大地构造位置2.2 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2.2.1 东欧克拉通2.2.2 西伯利亚克拉通2.2.3 图兰地台2.2.4 哈萨克斯坦构造域2.2.5 特提斯构造域2.3 图兰地台和哈萨克地块地壳结构2.4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2.4.1 晚元古代—古生代2.4.2 中生代2.4.3 新生代2.5 小结3 区域地层沉积特征3.1 基底3.2 沉积盖层3.2.1 上二叠统一三叠系3.2.2 侏罗系3.2.3 白垩系3.2.4 古新统至始新统3.2.5 渐新统至下上新统4 油气成藏组合特征4.1 中亚地区成藏组合概论4.2 烃源岩4.2.1 古生界烃源岩4.2.2 中生界烃源岩4.2.3 新生界烃源岩4.3 储集层4.3.1 古生界储集层4.3.2 中生界储集层4.3.3 新生界储集层4.4 盖层4.5 圈闭4.6 油气运移4.6.1 运移通道4.6.2 运移方向4.6.3 运移期次和聚集4.7 油气成藏时空匹配关系4.7.1 较差匹配4.7.2 有效匹配4.8 油气成藏组合特征4.8.1 构造圈闭型成藏组合4.8.2 非构造-生物礁圈闭型成藏组合4.8.3 地层-构造圈闭成藏组合4.9 构造对成藏组合的影响4.9.1 南里海盆地成藏受构造影响4.9.2 图尔盖盆地成藏受构造影响4.9.3 费尔干纳盆地成藏受构造影响5 油气分布及重要的成藏组合5.1 盆地油气资源量5.1.1 油气分布特征5.1.2 各盆地储量对比5.1.3 各盆地累计产量和剩余储量5.2 各区段内重要成藏组合5.2.1 北段古生代盆地区5.2.2 中段中生代盆地区5.2.3 南段新生代盆地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中亚论文; 盆地论文; 成藏组合论文; 图兰地台论文; 哈萨克斯坦论文; 特提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