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星载敏感器的卫星自主导航及姿态确定方法研究

基于星载敏感器的卫星自主导航及姿态确定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探月计划和深空探测计划的实施,航天器自主生存能力成为新世纪备受关注的关键技术之一。航天器自主导航及姿态确定技术是卫星自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当今航天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它在减轻地面测控系统负担、降低航天器运行费用、提高航天器生存能力以及扩展卫星的应用潜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利用多种星载敏感器采用信息融合的方法提高卫星自主导航及姿态确定的精度和可靠性是目前航天器设计的关键内容与热点问题。本论文结合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微型航天器新概念、新机理研究(51312)”这一任务,研究了基于各种星载敏感器相结合的卫星自主导航及姿态确定方法,具体工作如下:与传统方法利用磁强计测量地磁场信息仅单一确定行航天器导航参数或姿态信息相比,提出一种将陀螺与磁强计相结合利用地磁场测量信息同时确定低地球轨道卫星导航参数与姿态信息的方法。首先详细分析了地磁场数学模型及磁强计观测模型;然后推导了轨道六要素轨道动力学模型及姿态四元数运动学模型,建立组合系统状态方程;其次提出将磁强计测量值与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模型估计值作差,建立组合系统观测方程,通过对两者观测差值的微分分析得到:只用一个观测表达式即能够同时包含航天器的导航参数及姿态信息,最后设计了先进的连续-离散扩展卡尔曼滤波器对组合系统进行了数值仿真,并对仿真结果及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和讨论。针对目前利用单一天体敏感器自主导航的缺点和不足,提出三种基于信息融合的自主天文导航方法:(1)根据星敏感器与地球敏感器相结合敏感地平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敏感地平与间接敏感地平。当间接敏感地平观测不到折射星时,引入由地球敏感器测量得到的卫星距离及方向矢量作为新的观测信息。(2)太阳敏感器与磁强计相结合,当卫星运行在不同区域时,根据太阳敏感器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太阳光照区和太阳阴影区两种工作模式。当卫星运行在太阳阴影区时,引入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模型,以磁强计测量值与IGRF模型夹角余弦作为新的观测信息。(3)针对上述所提出两种基于信息融合的自主导航方法的缺点和不足,提出将上述卫星上常用的天体敏感器相结合进行自主导航。根据上述三种自主导航系统各自的特点,分别设计了基于信息融合的自适应EKF算法对上述系统进行数值仿真,并对仿真结果及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和讨论。捷联惯性导航系统(SINS)是一种常用的自主导航系统,具有自主性、隐蔽性、宽频带和信息全面等优点,但是其惯性测量元件误差随着时间累积、难以长时间连续工作的缺点和不足同样是非常明显的。星敏感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星载姿态敏感器,具有指向精度高、无姿态积累误差等特性。因此提出将捷联惯性导航系统与星敏感器相结合,目前最常用的SINS系统误差数学模型是在地球固联坐标系或地理坐标系中的,而星敏感器观测恒星是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中,所以推导了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下的SINS误差数学模型及其传播特性。选取40维状态变量建立组合导航系统状态方程;由SINS和星敏感器输出的姿态四元数得到姿态四元数误差,建立组合导航系统观测方程,最后采用先进的连续-离散扩展卡尔曼滤波器进行数值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系统状态的可观测性和可观测度是检验所设计滤波器收敛精度和速度的重要指标。针对前述所提出的典型自主导航系统,提出三种分析系统可观测性和可观测度的方法:(1)根据系统可观测性定义及分析方法,对直接敏感地平天文导航系统可观测性及影响其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数值分析;(2)对分段线性定常系统(PWCS)可观测性进行了分析;(3)对PWCS可观测性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分析了系统状态的可观测度。对SINS/CNS组合导航系统进行了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可观测性和可观测度分析,对降维前后组合导航系统进行数值仿真,并对仿真结果和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自主导航及姿态确定系统发展历史
  • 1.2.2 自主导航及姿态确定方法研究现状
  • 1.2.3 自主导航及姿态确定系统滤波算法的发展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卫星运动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参考坐标系及其转换
  • 2.2.1 参考坐标系
  • 2.2.2 坐标系转换
  • 2.3 卫星轨道运动模型
  • 2.3.1 二体轨道特性
  • 2.3.2 轨道动力学模型
  • 2.4 卫星姿态运动模型
  • 2.4.1 姿态描述
  • 2.4.2 姿态运动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地磁场测量的自主导航及姿态确定方法
  • 3.1 引言
  • 3.2 地磁场数学模型
  • 3.2.1 地磁场概述
  • 3.2.2 地磁场测量模型
  • 3.3 磁强计观测模型
  • 3.3.1 磁强计工作原理
  • 3.3.2 磁强计数学模型
  • 3.4 磁强计与陀螺组合系统数学模型
  • 3.4.1 组合系统状态方程
  • 3.4.2 组合系统观测方程
  • 3.5 磁强计与陀螺组合系统自主导航及姿态确定方法
  • 3.5.1 组合系统自主导航及姿态确定原理
  • 3.5.2 组合系统滤波算法
  • 3.6 磁强计与陀螺组合系统数值仿真及结果分析
  • 3.6.1 仿真条件
  • 3.6.2 数值仿真及结果分析
  • 3.7 磁强计与陀螺组合系统性能分析
  • 3.7.1 滤波周期对系统性能影响
  • 3.7.2 敏感器精度对系统性能影响
  • 3.7.3 轨道参数对系统性能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信息融合的自主天文导航方法
  • 4.1 引言
  • 4.2 天体敏感器
  • 4.2.1 星敏感器
  • 4.2.2 地球敏感器
  • 4.2.3 太阳敏感器
  • 4.3 自主导航系统状态方程
  • 4.4 星敏感器与地球敏感器相结合自主导航方法
  • 4.4.1 直接敏感地平自主导航方法
  • 4.4.2 间接敏感地平自主导航方法
  • 4.4.3 直接与间接敏感地平组合导航方法
  • 4.4.4 组合导航系统数值仿真及结果分析
  • 4.5 太阳敏感器与磁强计相结合自主导航方法
  • 4.5.1 模式一系统观测模型
  • 4.5.2 模式二系统观测模型
  • 4.5.3 太阳敏感器与磁强计组合导航方法
  • 4.5.4 组合导航系统数值仿真及结果分析
  • 4.6 多种天体敏感器相结合自主导航方法
  • 4.6.1 模式一系统观测模型
  • 4.6.2 模式二系统观测模型
  • 4.6.3 多种天体敏感器组合导航方法
  • 4.6.4 组合导航系统数值仿真及结果分析
  • 4.7 自主导航系统性能分析
  • 4.7.1 滤波周期对系统性能影响
  • 4.7.2 敏感器精度对系统性能影响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捷联惯性导航系统与天文导航系统组合导航方法
  • 5.1 引言
  • 5.2 惯性导航系统理论基础
  • 5.2.1 SINS 基本方程
  • 5.2.2 SINS 导航算法
  • 5.3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误差数学模型
  • 5.3.1 惯性导航元件误差分析
  • 5.3.2 惯性导航元件误差数学模型
  • 5.3.3 SINS 系统误差数学模型
  • 5.3.4 SINS 误差传播特性
  • 5.4 SINS/CNS 组合导航系统
  • 5.4.1 SINS/CNS 组合导航方法
  • 5.4.2 SINS/CNS 组合导航系统状态方程
  • 5.4.3 SINS/CNS 组合导航系统观测方程
  • 5.4.4 SINS/CNS 组合导航滤波算法
  • 5.5 SINS/CNS 组合导航数值仿真及结果分析
  • 5.5.1 仿真条件
  • 5.5.2 数值仿真及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自主导航系统可观测性和可观测度分析
  • 6.1 引言
  • 6.2 系统可观测性
  • 6.2.1 系统可观测性矩阵
  • 6.2.2 系统可观测性分析
  • 6.3 分段线性定常系统可观测性分析
  • 6.3.1 分段线性定常系统
  • 6.3.2 分段线性定常系统可观测性
  • 6.4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系统可观测性分析
  • 6.4.1 奇异值分解理论基础
  • 6.4.2 系统可观测性和可观测度分析
  • 6.5 直接敏感地平天文导航系统可观测性分析
  • 6.6 SINS/CNS 组合导航系统可观测性/可观测度分析
  • 6.6.1 SINS/CNS 组合导航系统可观测度分析
  • 6.6.2 SINS/CNS 组合导航系统降维后数学模型
  • 6.6.3 SINS/CNS 组合导航系统降维后数值仿真及结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自主导航系统状态方程Jacobi 矩阵系数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深空探测光学敏感器技术发展与应用(特约)[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0(05)
    • [2].交会对接成像敏感器成像参数设计[J]. 载人航天 2017(05)
    • [3].敏感器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一体化设计[J].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17(05)
    • [4].针对射频相对测量敏感器的快速标定方法[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7(01)
    • [5].基于多偏振敏感器的太阳矢量测量方法[J]. 光子学报 2018(02)
    • [6].嫦娥一号卫星紫外月球敏感器[J].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08(01)
    • [7].卫星敏感器姿态自动测量算法[J].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18(06)
    • [8].采用多敏感器相互校正的卫星入轨姿态计算方法[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17(01)
    • [9].伽玛关机敏感器测距中120°发射锥角的研究[J].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6(06)
    • [10].红外敏感器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研究[J]. 装备环境工程 2012(06)
    • [11].深空探测光学导航敏感器在轨几何定标方法[J]. 深空探测学报 2016(03)
    • [12].红外敏感器储存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J]. 电子设计工程 2013(20)
    • [13].双波段红外敏感器综合性能检测研究[J].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3(06)
    • [14].舱压对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姿态光学敏感器安装精度影响分析[J].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5(03)
    • [15].摆动扫描式地球敏感器电信号源研究[J].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13(05)
    • [16].交会对接测距敏感器远距离测量精度验证[J]. 光电工程 2012(05)
    • [17].基于光学定心加工的紫外月球敏感器的装调方法[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6(01)
    • [18].交会对接成像敏感器的光点筛选改进[J]. 飞行器测控学报 2016(04)
    • [19].近地卫星利用光学敏感器的自主导航方法[J].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08(04)
    • [20].双光路敏感器折反部件有限元分析[J].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16(01)
    • [21].一种基于位置敏感器相位检测的振动测量方法[J]. 光电子.激光 2014(09)
    • [22].深空自主导航光学敏感器及其验证[J].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12(03)
    • [23].微波功率敏感器校准系统不确定度分析[J]. 自动化与仪表 2010(07)
    • [24].三轴紫外光学成像敏感器[J]. 光电工程 2008(11)
    • [25].一种新型陆标敏感器算法的研究[J]. 无线电工程 2008(02)
    • [26].基于陆标敏感器对星敏感器在轨标定算法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27].美军小卫星的发展应用[J]. 国防科技工业 2020(01)
    • [28].一种重力敏感器阻尼系数测试方法[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5(12)
    • [29].地月合影[J]. 百科知识 2020(23)
    • [30].交会对接敏感器总体设计要点分析[J].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11(06)

    标签:;  ;  ;  ;  ;  

    基于星载敏感器的卫星自主导航及姿态确定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