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女性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女性主义,视觉广告,性别歧视,多元文化
后女性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洁,罗佳申[1](2019)在《后女性主义对当代视觉广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后女性主义既不是女性主义的消亡,也不是传统女性主义的发展,它享受着女性权力运动所带来的成果,也从更细微的方面关照着性别权利的平等和多元文化的共存。经历了女性主义洗礼的当代社会,以一个更加完善、包容的态度来面对后女性主义的诉求。视觉广告是受到后女性主义影响而变化的极为明显的行业之一,本文从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当代视觉广告角色形象出现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9年11期)
张书端[2](2019)在《新世纪中国都市电影中男性气质的演变——基于后女性主义视角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后女性主义思潮在提出差异化的女性主体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和重构着男性气质,这在新世纪中国都市电影中表现尤为明显。在《失恋33天》《小时代》等电影中,"花美男""暖男"等男性形象大量涌现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男性情谊"比之以往也发生明显的变化。电影中男性气质的演变反映出都市社会中性别认同的多元化趋势,不过潜藏于文本深处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却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电影的性别解放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9年04期)
刘晶[3](2019)在《后女性主义视角下《黑氏》的女性形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黑氏》以两条线索并行的手法展开叙述,其中明线是女主人公黑氏与小男人、木犊、来顺这叁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暗线是书写社会改革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从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探究女主人公黑氏的人物形象,进而分析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下,农村妇女的成长和女性意识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于艳平[4](2019)在《《钱商》中的后女性主义人文精神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通过分析《钱商》中的女性形象、两性关系和同性恋现象,探讨了小说中的后女性主义人文精神。认为传统女性因全盘接受男性价值观和自身女性价值观的缺失而酿成人生悲剧;具有后女性主义风格的女性尊重自己的内心,敢于朝着自己人生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实践,然而,她们因各自生活背景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命运走向,矛盾、冲突的两性关系只会带来灾难和悲剧,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是实现和谐两性关系的必经途径。(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何心爽[5](2019)在《后女性主义视域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蜚声国际文坛的加拿大籍女作家,她一直将被男权文化所遮蔽、掩盖的女性意识与女性自我生存的体验与感悟作为书写的核心主题。其写作生涯恰逢以自由平等为体用的现代社会转向以差异和谐为主轴的后现代社会时期。受此现实语境的影响,阿特伍德被定义为后现代知识型作家,因此在其作品中对女性生存困境以致两性共存的刻画与希冀超越了单一的性别范畴和传统女性主义理论的宏大概念和空洞语词,进而呈现出女性自我构建与自主生存的复杂性、开放性、容摄性的后女性主义特征。本文立足于朱迪斯·巴特勒、露丝·伊里加蕾等后女性主义者及其代表性理论,汇集福柯、拉康、苏珊·鲍尔多等后现代思想家理论中对两性问题阐释的相关主张,探究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可食的女人》《别名格蕾丝》《神谕女士》《道德困境》这五部具有后现代叙事风格的作品所展现的后女性主义的多重策略。论文由叁章构成,第一章爬梳女性主义历史发展及理论导向,廓清后女性主义的理论背景与时代特征,以忖度后女性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性别诗学解读文本的适用性和成熟度;第二章立足于对传统女性主义的批判,即以后现代精神反诘传统女性主义理论对于女性普遍概念、男女平等、性别对立、两性气质等议题的单向度阐释和均质化理解;第叁章论述后女性主义对传统女性主义的超越,即将女性的自我探寻、身份突围、话语建构囊括进身体政治、女性主体性、话语权力、母亲形象重构、女性谱系等多重交织、多维并存的后女性主义理论框架中进行论述。阿特伍德对女性生存的书写脱离了单一的男/女二元对立的二分思维和极端的性别政治立场,将女性问题视为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概念进行精微的理论思辨。以更加多元的立场、新颖的角度、包容的心态窥视和关照女性在后现代时代背景下自我表达的自由与完整、女性主体意识的生成与坚守和自我心灵的救赎之路。论文以后女性主义为研究视角,深入后现代思想文化,力争丰富以往阿特伍德作品阐释的多样性,拓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范围,并力求为性别研究视角之外的阿特伍德作品研究提供新的学术视阈。(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2)
钱亚萍[6](2019)在《后女性主义语境下的女性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西方当代各种思潮影响,20世纪下半叶,女性主义由注重女性的外在权益转向注重女性的内在经历,实现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化。在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交锋碰撞、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后女性主义思潮开始风靡并引领着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潮流。在思潮交锋的大潮之中,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5-20)
徐缘[7](2019)在《后女性主义思潮对女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逐渐步入消费主义社会。在消费主义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贴合女性心理状态,迎合女性心理需求的后女性主义思潮对女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深远。后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逐渐改变了女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本文基于武汉市高校的951份有效问卷及10位女大学生的深度访谈调查,探讨了后女性主义思潮对女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影响状况及影响机制,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引导对策。全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本论文论述了后女性主义思潮的时代背景、内涵和特征。具体分析了后女性主义思潮在我国盛行的时代原因和新的变化。其中对时代背景,主要是从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来展开论述;对内涵和特征,主要是围绕着解构性与建构性、去政治化和个人化,女性化和商业化等叁个方面进行论述。其次,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后女性主义思潮对女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造成的影响。第一,后女性主义思潮对女大学生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是造成了女大学生身体独立认知觉醒、思想独立认知涌现和政治权利认知弱化;第二,对女大学生情感和意志造成了影响,主要是导致了女大学生“美”的情感倾向性、“物”的情感深刻性和品德意志的削弱性;第叁,对女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了影响,主要是导致了女大学生理想目标功利化、理想信念多元化和信仰理念去中心化;最后,对女大学生行为方式造成了影响,主要是导致了女大学生伦理行为的失序、时尚行为的效仿和购物行为的幂增长。再次,从理论机制、网络传播机制、社会群体机制和货币运作机制分析了后女性主义思潮如何影响女大学生思想品德。理论机制主要从后女性主义思潮的“革新”与“妥协”进行论述;网络传播机制主要从信息传播的“千变”与“不变”进行阐释;社会群体机制主要从教与学的“鼎新”与“停滞”进行解释;货币运作机制主要从货币经济的“功绩”与“原罪”进行论述。最后,提出了在后女性主义思潮视域下,主要从培养女大学生文化自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四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叁个方面进行加强女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馨婕[8](2019)在《女性气质的塑造: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电影《诺桑觉寺》》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乔恩·琼斯执导的影片《诺桑觉寺》是根据19世纪着名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本文从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评述了学界对其进行的叁种阐释,即作为"第二次浪潮"的产物的后女性主义,与时尚和消费相关联的后女性主义及新一代反挫上一代的后女性主义。作者认为第一种解释更为合理,并以此为理论依托,通过电影研究及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电影《诺桑觉寺》中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语言和行为等进行了细致分析,试图探索《诺桑觉寺》中塑造的女性气质,以求更深刻、深入地理解该作品。(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07期)
金叶[9](2018)在《中国综艺节目女性主持的“异化”研究——兼评安吉拉·默克罗比的后女性主义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娱乐时代,综艺节目女性主持人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异化"现象。本文引入英国后女性主义学者安吉拉·默克罗比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思路,探究女性主持人如何通过自我规训,成为了消费主义和后女性主义的共谋,使得"新性别政权"得以实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期刊2018年11期)
何心爽[10](2018)在《反乌托邦的女性言说——苏青散文中的后女性主义色彩》一文中研究指出苏青是沦陷区海派文坛中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散文创作是苏青写作生涯中的举足轻重的一部分。苏青散文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以两性关系、女性意识为中轴,聚焦社会现实,以世俗化描写方式表现女性真实处境。本文以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苏青散文中对男女平等的思考,女性本位的回归,从中挖掘出不同于以往传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伦理关怀。(本文来源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后女性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后女性主义思潮在提出差异化的女性主体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和重构着男性气质,这在新世纪中国都市电影中表现尤为明显。在《失恋33天》《小时代》等电影中,"花美男""暖男"等男性形象大量涌现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男性情谊"比之以往也发生明显的变化。电影中男性气质的演变反映出都市社会中性别认同的多元化趋势,不过潜藏于文本深处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却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电影的性别解放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女性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洁,罗佳申.后女性主义对当代视觉广告的影响[J].今传媒.2019
[2].张书端.新世纪中国都市电影中男性气质的演变——基于后女性主义视角的考察[J].电影新作.2019
[3].刘晶.后女性主义视角下《黑氏》的女性形象探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4].于艳平.《钱商》中的后女性主义人文精神建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何心爽.后女性主义视域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6].钱亚萍.后女性主义语境下的女性文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7].徐缘.后女性主义思潮对女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9
[8].王馨婕.女性气质的塑造: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电影《诺桑觉寺》[J].汉字文化.2019
[9].金叶.中国综艺节目女性主持的“异化”研究——兼评安吉拉·默克罗比的后女性主义理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
[10].何心爽.反乌托邦的女性言说——苏青散文中的后女性主义色彩[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