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手机报的新媒介特征和意义

试论手机报的新媒介特征和意义

论文摘要

新媒体的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媒体环境日益“碎片化”。由于广告额大幅下滑,年轻读者日益流失,传统报业的经营陷入了困境,业内有关报纸前途命运的各种危机论调纷纷出笼。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影响力日渐式微的传统报业选择了一条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发展道路。如今,报纸与互联网联姻,报业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新闻网站,已成为全球报业普遍流行的做法。但在我国,网民们更倾向于点击三大门户网站的摘编新闻,而非报业的新闻网站。随着手机“第五媒体”的地位日渐明晰,报业又开始借用这个新的传播平台,来扩展自己的传播领域和影响力。各大报社纷纷推出手机报,以期从困境中突围,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利益。本文第一章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手机报出现的必然性,对手机报的概念进行了梳理、界定,并归纳总结了手机报的种类及其现状。第二章和第三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第二章分析了手机报的新媒介传播特征、内容特征和经营特点。其中,第一节将手机报的传播特点与传统报纸进行了比较;第二节以《人民日报》手机报为研究实例,通过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找出目前国内居主导地位的彩信手机报的内容特征;第三节总结了当前手机报的几种盈利方式,并将手机报与传统报纸的经营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这一章采用比较分析、抽样和数据统计的方法,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问题。第三章运用传播学的几个理论依据,对手机报的新媒介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手机报对于传统报纸的生存发展意义,它所具备的媒介融合的实证意义,以及能够满足受众需求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意义。第四章对国内外手机报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影响国内手机报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未来实现突破的几个方面。最后明确肯定,手机报的发展必将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人民日报》手机报的创刊为标志,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3G手机报将成为未来手机报的发展方向,手机报的赢利模式将实现重大突破,手机报必然成为报社经营的又一重要品牌。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课题来源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思路
  • 4. 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媒体环境下手机报的出现
  • 1.1 新媒体带来传媒环境的变革
  • 1.1.1 新媒体的界定
  • 1.1.2 新媒体的特点与意义
  • 1.1.3 新媒体的出现对传播格局的影响—传媒生态环境“碎片化”
  • 1.2 手机报—报纸新媒体及其出现的必然性
  • 1.2.1 手机报的概念
  • 1.2.2 手机报出现的必然性
  • 1.3 手机报的种类及现状
  • 1.3.1 国内手机报的种类及现状
  • 1.3.2 国外手机报的种类及现状
  • 第二章 手机报的新媒介特征
  • 2.1 手机报的新媒介传播特征
  • 2.1.1 手机报的传播特征
  • 2.1.2 手机报与传统报纸的传播特点之比较
  • 2.2 手机报的新媒介内容特征—以《人民日报》彩信报为例
  • 2.2.1 手机报的新闻类型
  • 2.2.2 手机报的文本分析
  • 2.2.3 手机报与传统报纸的内容特点之比较
  • 2.3 手机报的新媒介经营特点
  • 2.3.1 手机报的赢利方式:订阅、广告及其他
  • 2.3.2 手机报的广告经营优势
  • 2.3.3 手机报与传统报纸的经营特点之比较
  • 第三章 手机报的新媒介意义
  • 3.1 手机报对于报纸的生存发展意义
  • 3.1.1 当前传统报纸的生存困境
  • 3.1.2 手机报—传统报纸实现突围的新机遇和重要途径
  • 3.2 手机报所具备的媒介融合意义
  • 3.2.1 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论
  • 3.2.2 手机报—纸质媒体与第五媒体相融合的实证意义
  • 3.3 手机报—受众中心论的当代实践与体现
  • 3.3.1 受众观念的历史演变—从传者中心论到受众中心论
  • 3.3.2 手机报—既能满足受众需求又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大众媒体
  • 第四章 国内外手机报相关案例分析及启示
  • 4.1 国外手机报案例分析—以日本I-mode为例
  • 4.1.1 日本I-mode的新媒介特点及盈利模式
  • 4.1.2 日本I-mode的新媒介意义及启示
  • 4.2 国内手机报案例分析—以《人民日报》手机报为例
  • 4.2.1 《人民日报》手机报的新媒介特点及运营方式
  • 4.2.2 《人民日报》手机报的新媒介意义
  • 4.3 影响国内手机报发展的不利因素
  • 4.3.1 不利因素之一—同质化的内容
  • 4.3.2 不利因素之二—订阅价格偏高
  • 4.3.3 不利因素之三—技术瓶颈的限制
  • 4.4 未来国内手机报发展突破
  • 4.4.1 突破之一—内容第一
  • 4.4.2 突破之二—降低费用
  • 4.4.3 突破之三—树立品牌
  • 4.4.4 突破之四—走向3G时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高中生手机用途视角的手机新媒介哲学思考[J]. 成才之路 2017(07)
    • [2].基于新媒介的大学英语多元识读能力培养[J]. 校园英语 2017(09)
    • [3].新媒介影响下的文学特质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17(29)
    • [4].新媒介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特色师资队伍的建设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23)
    • [5].新媒介与网络民主[J]. 新闻世界 2009(12)
    • [6].绘画艺术中的新媒介探索[J]. 鸭绿江(下半月) 2019(07)
    • [7].借助“新媒介”成就“新媒体”——关于新媒介带来的挑战及传统媒体转型的思考[J]. 新闻与写作 2013(07)
    • [8].新媒介,新政治?——英国脱欧背后的技术风险与资本博弈[J]. 文化纵横 2019(03)
    • [9].报刊副刊在新媒介下的发展思路[J]. 才智 2017(29)
    • [10].大学生受众视角下微小说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为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11)
    • [11].新媒介对文学生产的影响[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 [12].“无处不在的艺术”与逆向麦克卢汉定义[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6)
    • [13].网络时代背景下新媒介的运用与管理探讨[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4(05)
    • [14].新媒介在品牌传播中的效果分析[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02)
    • [15].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现状及提升[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6].新媒介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实践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 2015(34)
    • [17].体育传播新媒介[J]. 福建体育科技 2008(05)
    • [18].从新媒介入手探寻辅导员工作——以微博为例[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02)
    • [19].新媒介下的数字文学产业化发展模式[J]. 莆田学院学报 2019(04)
    • [20].中国网络自制剧的特征以及发展前景探析[J]. 科技传播 2014(24)
    • [21].新媒介语境下的大众文化分众化研究[J]. 求索 2008(12)
    • [22].体育传播的新媒介及其影响分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09)
    • [23].新媒体冲击对出版业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 中国记者 2016(07)
    • [24].新媒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以网络、手机新媒介为例[J]. 电影评介 2011(01)
    • [25].浅析新媒介在戏剧传播与发展中的作用[J]. 戏剧之家 2017(16)
    • [26].论新媒介对品牌传播的影响及整合策略[J]. 中国传媒科技 2013(06)
    • [27].新媒介对文学创作的影响[J]. 绥化学院学报 2009(06)
    • [28].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与控制探析[J]. 西部广播电视 2015(11)
    • [29].新媒介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实践探索[J]. 青春岁月 2014(13)
    • [30].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网”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14(14)

    标签:;  ;  ;  

    试论手机报的新媒介特征和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