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虚拟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及中国的实证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政治经济学
作者: 徐璋勇
导师: 何炼成
关键词: 虚拟资本,虚拟经济,财富效应,投资效率,经济增长
文献来源: 西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根据运行方式的不同,现代经济可以划分为以物质产品运行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和以虚拟资本运行为主体的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问题,自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就一直在进行研究。然而,对虚拟经济增长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由于虚拟经济的起点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的积累与扩张过程就是虚拟经济的增长过程。为此,本文对于虚拟资本积累问题的研究遵循虚拟资本的产生(制度分析)——虚拟资本的积累(扩张机制分析)——虚拟资本积累的结果(效应分析)——虚拟资本积累的极态(泡沫经济分析)的思路进行。通过分析谋求在理论上对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条件、积累机制、经济效应、积累过度后出现的泡沫经济运行等问题做出说明;在此基础上,试图对两个实际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虚拟资本积累过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二是中国虚拟资本市场未来发展还需要解决哪些重大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显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全文由三部分,共7章构成。第1部分,即第1章,主要是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第2部分是理论研究,包括第2、3、4、5章;第3部分为实证分析,包括第6、7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 第1章是“导论”,这是本文研究的起点。通过研究背景的介绍、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的述评及研究思路等为整个研究奠定基础。 第2章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分析”,主要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研究思路,分析研究虚拟资本的特征、资本虚拟化的制度条件、虚拟资本积累的历史发展及其趋势等。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虚拟资本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它产生的制度基础是信用制度;虚拟资本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虚拟资本运动形成的虚拟经济正改变着整个经济系统的价值评判体系和运行方式。 第3章是“虚拟资本积累及其机制分析”,借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资本制度的分析方法,首先界定了虚拟资本积累的两种内涵,在此基础上对虚拟资本的积累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根据虚拟资本的运行特征,可以将虚拟资本积累划分为虚拟资本积累Ⅰ和虚拟资本积累Ⅱ,其中虚拟资本积累Ⅰ指收入的虚拟资本化,即收入转化为虚拟资本的过程,虚拟资本积累Ⅱ指虚拟资本在市场上的价值膨胀;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虚拟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过程;虚拟资本积累主要由市场因素决定,包括货币供求、信
论文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分析
2.1 虚拟资本的分类及其虚拟性分析
2.1.1 虚拟资本的分类
2.1.2 虚拟资本的虚拟性分析
2.1.3 虚拟资本的特征分析
2.2 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条件及分析
2.2.1 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条件
2.2.2 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2.3 虚拟资本的历史发展
2.3.1 虚拟资本发展的进程分析
2.3.2 虚拟资本发展的量变分析
2.3.3 虚拟资本发展中的质变分析
第3章 虚拟资本积累及其机制分析
3.1 虚拟资本积累的内涵界定
3.1.1 马克思有关资本积累问题的一般论述
3.1.2 虚拟资本积累的内涵界定
3.2 虚拟资本积累的机制分析
3.2.1 虚拟资本原始积累的动因分析
3.2.2 虚拟资本积累的过程分析
3.3 影响虚拟资本积累的因素分析
3.3.1 金融创新与虚拟资本积累
3.3.2 金融自由化与虚拟资本积累
3.3.3 国际资本流动与虚拟资本积累
第4章 虚拟资本积累的效应分析
4.1 企业成长效应
4.1.1 企业成长及其理论解释
4.1.2 虚拟资本积累与企业成长的一般分析
4.1.3 虚拟资本及其积累在高科技企业成长中的特殊贡献分析
4.2 投资扩张效应
4.2.1 投资扩张效应的内涵及理论诠释
4.2.2 投资扩张效应的产生机理
4.2.3 投资结构调整效应
4.3 财富效应
4.3.1 财富效应的内涵界定
4.3.2 财富总量效应产生的理论分析
4.3.3 虚拟资本市场财富总量效应产生的机制分析
4.3.4 影响虚拟资本市场财富总量效应发挥的因素
4.4 货币政策效应
4.4.1 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
4.4.2 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变
4.4.3 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效果
4.4.4 货币政策效应减弱的模型解释
第5章 虚拟资本积累的极态:泡沫经济分析
5.1 经济泡沫及泡沫经济的理论界定
5.1.1 经济泡沫的理论界定
5.1.2 泡沫经济的理论界定
5.2 经济泡沫的形成及泡沫经济的运行过程分析
5.2.1 金融泡沫形成的制度因素分析
5.2.2 金融泡沫形成的市场因素分析
5.2.3 金融泡沫形成的经济制度及政策因素分析
5.2.4 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的演化过程分析
5.2.5 泡沫及泡沫经济运行的系统分析
5.3 经济泡沫存在的效应分析
5.3.1 过度经济泡沫的负面效应
5.3.2 适度经济泡沫的正面效应
5.4 经济泡沫度的测量
5.4.1 基础价值测度法
5.4.2 市盈率法
5.4.3 金融相关比率法
5.5 泡沫临界值的判定
5.5.1 对现有泡沫度临界值判定方法的述评
5.5.2 泡沫临界值测度的新尝试——泡沫膨胀率判定法
第6章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6.1 中国虚拟资本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6.1.1 传统金融结构对经济高增长的制约:虚拟资本产生的迫切性
6.1.2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虚拟资本产生的可行性条件
6.1.3 金融活动高度集中于银行产生的高风险:催生了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的出现
6.1.4 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
6.1.5 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解除了虚拟资本产生与发展的思想禁锢
6.2 中国虚拟资本增长及其结构变迁的实证描述
6.2.1 虚拟资本总量的增长及其结构变迁
6.2.2 虚拟资本个体的增长及其结构变化
6.2.3 虚拟资本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6.3 虚拟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6.3.1 实证检验方法:多变量协整检验法简介
6.3.2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的财富效应检验
6.3.3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的货币政策效应检验
6.3.4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的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6.3.5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的投资扩张效应检验
6.3.6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6.3.7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简要总结
6.4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效应有限的原因探析
6.4.1 虚拟资本积累的规模小制约了规模效应的发挥
6.4.2 虚拟资本市场发展的结构失衡制约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6.4.3 片面强调融资功能的资本市场定位偏差导致一系列制度扭曲
6.4.4 股权结构设计的不合理使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6.4.5 多方利益矛盾与冲突使虚拟资本市场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协调
第7章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扩张的战略选择
7.1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发展急需相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7.1.1 对传统的财富观和财富创造理论的创新
7.1.2 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发展
7.2 辩证评价中国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并进行科学的功能定位
7.2.1 对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发展的辩证评价
7.2.2 对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功能定位的反思与纠正
7.3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
7.3.1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7.3.2 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
7.3.3 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
7.3.4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7.4 股权结构优化中的全流通问题
7.4.1 全流通试点及其社会反响的简要回顾
7.4.2 全流通方案及其简要评价
7.4.3 全流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两个认识问题
7.5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制度规范化
7.5.1 股票发行上市制度规范
7.5.2 股票退市制度规范
7.5.3 监管制度规范
7.6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发展的国际化与风险控制
7.6.1 虚拟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利弊分析
7.6.2 虚拟资本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及中国的现实障碍
7.6.3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步骤与风险控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 2005-11-18
参考文献
- [1].虚拟经济与经济危机[D]. 许红梅.厦门大学2009
- [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程度研究[D]. 朱伟骅.复旦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程度研究[D]. 朱伟骅.复旦大学2008
- [2].虚拟经济与经济危机[D]. 许红梅.厦门大学2009
- [3].国际资本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 于云江.吉林大学2005
- [4].中国虚拟经济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D]. 周铭.河海大学2007
- [5].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非协调发展研究[D]. 张智峰.天津财经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