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边缘的自由——1930-1937: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作家”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刘香
导师: 魏建
关键词: 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作家,边缘,自由
文献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20 世纪中国文学与大学文化”的研究课题提出后,研究界产生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但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空白。考察现代大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通常通过考察教授群体和学生群体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而实现。而30 年代的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校园文学成就大部分是由“教授作家”创造的。本论文通过对1930 至1937 年间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作家”的细化研究,力求阐明“教授作家”、“1930-1937: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以及与当时文坛之间的关系;揭示出这一“教授作家”现象产生的原因、背景、特征和存在的意义;发掘这些“教授作家”在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时期的文学成就、文学努力的价值,以及这一时期的生活、创作对他们文学选择和人生选择的影响。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回到历史现场中去,对原始史料进行挖掘与整理,还其历史本来面貌。并尽可能地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追求历史叙述的理论深度,对研究对象做出理性化总结。第一章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一个自由的文学港湾。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教授作家”,不是一个文学创作的群体、社团或流派,没有统一的创作宗旨以及文学主张,也没有前后延续的、固定的发表成果的刊物;他们是先后来到这所大学,彼此之间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存在;他们在这段时期的文学行动对其一生意义重大。本章重点分析了形成“教授作家”现象的原因及过程:边缘的青岛使国立青岛/山东大学远离政治、文化中心,这种边缘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吸引“教授作家”的环境因素;两任“作家校长”开明自由的治学理念等,吸引了思想处于边缘状态的“教授作家”的加盟;学校自由理性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氛围为自由文学的滋生准备了适宜的土壤,这也是吸引“新月派”等自由人士到来的关键原因。他们在此可以不受某些流行文学元素的影响而自由创作。他们追求文学自由的精神与这所大学的文化精神相契合并互为依托,共同为30 年代中国纯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月”式的自由与学校自由人文精神的契合进一步巩固了自由的文学精神。第二章闻一多:由诗人向学者转向的完成。本章分析了《奇迹》一诗的产生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大学:教授与中国现代文学
一 大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二 教授与中国现代文学
三 边缘的自由
第一章 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一个自由的文学港湾
一 边缘的青岛
二 作家校长
三 纯文学的召唤
四 “新月”式的自由
第二章 闻一多:由诗人向学者转向的完成
一 产生《奇迹》的缘由
二 转向学术研究
三 “转向”的原因
第三章 沈从文:从追忆到现实
一 30年代第一个创作收获期
二 从追忆到现实
三 变化了的都市人性批判
第四章 老舍:“走出油滑”
一 1934-1936:创作心态转变的关键期
二 “走出油滑”
三 对殖民地文化现象的嘲讽
第五章 梁实秋:以退为进
一 是败退?还是坚守?
二 休整与积累
三 重返文化中心
第六章 洪深:对校园左翼话语的影响
一 几次学潮反映出的教授态度
二 洪深身体力行的支持
第七章 《刁斗》与《避暑录话》
一、《刁斗》上“教授作家”对学生作者的影响
二、《避暑录话》上的闲适自由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06-01-11
参考文献
- [1].90年代中国文学与出版关系研究[D]. 潘大春.南京师范大学2004
- [2].文学体制化与作家创作转型[D]. 刘东玲.复旦大学2004
- [3].文学研究会研究[D]. 石曙萍.复旦大学2005
- [4].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D]. 李朝军.四川大学2005
- [5].作为他者的欧洲[D]. 梅启波.华中师范大学2006
- [6].文学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践[D]. 李明.兰州大学2006
- [7].中古“河东三姓”文学研究[D]. 梁静.陕西师范大学2006
- [8].三城文学“都市乡土”的空间想像[D]. 章妮.山东大学2006
- [9].拓展与变异[D]. 谢海平.山东大学2007
- [10].媒介嬗变中的文学新生态[D]. 谭华孚.福建师范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中的梁实秋[D]. 刘聪.山东师范大学2005
- [2].租界文化与三十年代文学[D]. 李永东.山东大学2005
- [3].苏曼殊文学论[D]. 黄轶.山东大学2005
- [4].小说身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特殊视角[D]. 李自芬.四川大学2005
- [5].泛政治化语境中的历史叙事[D]. 温潘亚.南京师范大学2005
- [6].现代都市语境下的中国“杂志文”[D]. 马永利.山东师范大学2005
- [7].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的发生[D]. 李宗刚.山东师范大学2005
- [8].中西文化原型与《故事新编》[D]. 安娜·尼科年珂.吉林大学2005
- [9].一种故事 两种说法[D]. 徐英春.吉林大学2005
- [10].何其芳的延安之路[D]. 王雪伟.山东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