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颧支论文-王帅军,马建军,徐思源,任冠桦,潘少游

面神经颧支论文-王帅军,马建军,徐思源,任冠桦,潘少游

导读:本文包含了面神经颧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叉神经,面神经,临床应用进展

面神经颧支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军,马建军,徐思源,任冠桦,潘少游[1](2016)在《面神经颧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包含4种纤维成分,其中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主要支配面肌运动,构成面神经颅外部分,面神经颧支是面神经五大分支之一,该神经主要支配颧大肌、颧小肌、眼轮匝肌等~([1])。熟悉面神经颧支的走行层次、分支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于除皱术中避免面神经颧支损伤,以及在腮腺切除术和治疗面瘫时行跨面神经移植术中准确寻找颧支有重要意义。目前解剖学教材对颧支缺乏详细描述,国内外关于颧支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且达成共识的方面较少~([2-3])。随着美容与整(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罗特坚,曹妍群,刘冬强,易德保[2](2013)在《腮腺浅部第1叶间导管与面神经颧支的解剖学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腮腺叶间导管转移治疗干眼病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具(10侧)成人尸体标本头面部腮腺区进行局部解剖,观察腮腺第1叶间导管与面神经颧支的关系,测量两者的相关数据。结果腮腺浅部第1叶间导管长度为(37.51±1.23)mm,注入腮腺导管处的外径为(0.53±0.15)mm。面神经颧支与腮腺第1叶间导管逆向而行,两者解剖关系密切。结论腮腺叶间导管转位治疗干眼病手术方式可供临床参考。(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谢希,钟维,周磊,袁立明[3](2013)在《儿童面神经颧支应用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儿童面神经颧支及其分支,为皮瓣移植的选择等临床手术提供解剖数据和资料,以及影像学方面的指导。方法:对30例(12具男童尸,8具女童尸,10具成人尸体)的头面部标本上,并且通过制作儿童面部完整的标本,使用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对儿童面神经颧支、结构的测量及照片的拍摄,记录数据。结果:测量得到面神经颧支及其分支与腮腺和腮腺导管距离的相关数据。结论:熟悉儿童腮腺部、面部走行方向,分支分布及其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对于保护颧支及其分支免受损伤非常重要,使在面侧区及颧支的一些整形美容外科手术操作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李明,朱志军[4](2011)在《解剖面神经颧支在腮腺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解剖面神经颧支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经典的面部除皱手术切口,在腮腺嚼肌筋膜下翻瓣,先在耳屏前颧弓下解剖显露面神经的颧支,然后沿该支显露面神经的颞面干及面神经总干,再根据肿瘤的位置沿总干选择性地解剖面神经颈面干及各分支,行肿瘤及腮腺部分切除术。最后采用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肌瓣转移填塞腮腺切除后的凹陷区,避免了常规术式术后耳前区的凹陷畸形。结果:采用该术式对19例患者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4年,患者面部疤痕不明显,外形恢复良好,面神经损伤均完全恢复。结论:本术式更易于显露和保护面神经,改善术后面部畸形。(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王洁晴[5](2008)在《面神经颧支、下颌缘支入肌点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面神经颧支、下颌缘支进入颧肌、降口角肌的位置、方式和体表标志。方法:10具(2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显微解剖观察面神经颧支、下颌缘支的走行、分布及毗邻,两者分别进入颧肌、降口角肌入肌点的位置及其支配方式等。建立坐标系Ⅰ(以经口角的水平线为X轴,经同侧眼外眦角的垂线为Y轴)和坐标系Ⅱ(以口角为原点,经同侧口角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分别为X和Y轴),分别测量并记录颧支入肌支在坐标轴Ⅰ上的位置和下颌缘支入肌支在坐标轴Ⅱ上的位置,进行体表定位。结果:面神经颧支自腮腺前上缘出腮腺,以两支型为主(占65%,13侧)。浅支经颧大肌头侧的浅面支配眼轮匝肌。深支为主干支,平均分为3.40±1.06支(2-6支),从颧大肌上1/2的深面进入并支配该肌,入肌神经数为6.00±1.49(3-8支)。其中最上支(Z1)和最下支(Z2)与颧大肌外缘交点的连线AB即颧支入肌点的体表投影线。面神经下颌缘支起自颈面干,80%经下颌角上方与咬肌后缘自腮腺前下缘浅出,以一支型为主(占60%),多数(60%)于下颌骨下缘的上方走行,跨越面血管后,平均发出3.50±1.78支(2-8支),进入降口角肌深面,呈节段爪形或丛状支配该肌,入肌神经数为8.00±2.52支(5-11支)。其中最上支(M1)和最下支(M2)与降口角肌外缘交点的连线ab即下颌缘支入肌点的体表投影线。下颌缘支与颊支、颏神经均有细小的交通支相连。结论:根据上述结果,临床行面部手术时,在颧大肌下2/3表面分离是安全的,尽量避免在颧肌的深面进行分离,尤其是上1/2的深面,极易损伤面神经颧支;在其下半深面分离时,应紧贴颧大肌,以免损伤从其深面经过的面神经颊支。面神经下颌缘支在走行中与下颌角、下颌骨下缘和面动脉的关系密切,临床可以以它们为标志寻找神经并保护之。由于下颌缘支的分支从口角垂线外侧大约30mm处进入降口角肌的深面,并在颏孔附近与颏神经有交通,因此在该部位施行手术时应注意保护,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08-04-01)

霍宏健[6](2007)在《面部除皱术中避免面神经颧支损伤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随着人们对容颜越来越重视,整形手术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国外,整形手术很受青睐,这股热风也在近些年来刮进国内。医学美容学作为各种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科体系正逐渐形成,但是这门学科对解剖学专业有着更高的要求。面部是暴露的,也是表情最丰富的部位。因此,面部皮肤最易衰老和出现皱纹。这样,除皱术已越来越被人们理解,成为最常施行的美容手术之一。但除皱术关键在于避免面神经的损伤,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中,面神经颞支的损伤率最高,所以研究的人也最多,但是对面神经颧支的研究还很少,本文用20具(40侧)成人防腐的标本解剖观察面神经颧支的分支、走行,除皱术中如何避免颧支的损伤,面神经颧支所在的层次特点,SMAS的具体结构及与周围的肌肉、血管、神经的关系,为除皱术中防止面神经颧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为临床手术提供安全信息。同时希望实施除皱术的临床医生能够谙熟面部神经走向,熟练使用器械,避免神经血管的损伤,真正使人“改容换貌”。(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12-02)

王洁晴,秦宏智,胡刚,关世超,刘延伟[7](2007)在《面神经颧支支配颧肌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面神经颧支的终末分支进入颧肌的位置和体表标志。方法将10具(2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解剖观察面神经颧支的走行及分支情况,以经口角的水平线为X轴,经同侧外眦角的垂线为Y轴,测量并记录颧支入肌支在坐标轴上的位置并进行体表定位。结果面神经颧支自腮腺前上缘出腮腺,分为1~3支型,以2支型为主(占65%,13侧)。浅支经颧大肌头侧浅面支配眼轮匝肌,深支有2~6支为主干支,平均(3.40±1.06)支,从颧大肌上1/2深面呈节段"爪"形支配该肌,入肌神经数为3~8支,平均(6.00±1.49)支。结论在行中面部手术时,在颧大肌下2/3表面进行分离是安全的,尽量避免在颧肌的深面进行分离,尤其是上1/2深面,极易损伤面神经颧支;在其下1/2深面分离时,应紧贴颧大肌,以免损伤从其深面经过的面神经颊支。(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期刊2007年05期)

黄罡,柳大烈,莫振东[8](2005)在《面神经颧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面神经颧支解剖提供更详细的资料,为除皱术等颌面部整形美容外科提供相关的解剖学依据。方法用巨微解剖方法观察10例(2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和2例(4侧)新鲜成人头部标本。观察颧支的分支、分布,对颧支的上部分支(浅支)进行统计、定位。结果⑴颧支出腮腺的分支有2~5支,两支型为主,占66.70%,3支型占25.00%,多支型占8.80%。⑵浅支出现率为91.67%,其分支也有3种形式。⑶浅支和深支有多种形式跨越颧大肌并相互间有吻合。结论面神经颧支的分支依据走行在颧大肌的表面和深面分为浅支和深支,浅支多走行在颧大肌的上1/3部分,在本组材料中出现率较高(91.67%),除皱术中剥离颧大肌表面时可提前体表定位浅支的位置,在安全范围内剥离,避免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期刊2005年04期)

雷涛,徐达传,高建华[9](2003)在《除皱术中防止面神经颧支损伤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除皱术中防止面神经颧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防腐固定标本和5例新鲜标本,解剖观察面神经颧支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分析颧支的分布特点及预防其损伤的手术操作方法。结果(1)颧支从腮腺上缘或前缘穿出,发出2~3支,分为上、下部分支。(2)上部颧支细小、表浅,由颧弓内1/3处斜行跨越颧弓或走行在颧弓下缘,穿经颧骨韧带基部;下部颧支略粗,位置深,位于上部分支下方(1.0±0.3)cm。(3)颧支上、下部分支在颧大肌表面和深面相互吻合。结论经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下平面分离到颧大肌外缘时,或在骨膜下分离颧骨韧带时,是颧支易损伤部位,操作中避开神经分布的组织层次,勿使用锐性分离及过度牵拉等,可预防神经损伤。(本文来源于《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8期)

周建平,王鹤鸣,韩群颖,姜夕平,常庆华[10](2001)在《面神经颞支和颧支与颧弓间位置关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对面神经颞支和颧支的解剖定位为眼科手术麻醉眼轮匝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 5 0例(10 0侧 )正常成人头面部标本进行解剖 ,观察和测量面神经颞支和颧支的数目及其与颧弓位置关系。结果 :10 0侧标本中 ,①颞支共192支 ,均跨越颧弓 ,在颧弓上缘处 ,距颧弓后端 (1.0 4± 0 .3 4)cm。②颧支共 2 86支 ,其中越颧弓者 13 2支 (占 46.2 % ) ,在颧弓上缘处 ,距颧弓后端 (2 .2 3± 0 .2 8)cm ;在颧弓表面前行者 2 3支 (占 8.0 % ) ,越颧弓下缘处距颧弓后端 (2 .47± 0 .81)cm ;在颧弓下方前行者13 1支 (占 45 .8% ) ,出腮腺处与颧弓下缘间的垂直距离为 (0 .69± 0 .2 0 )cm。结论 :眼科手术阻滞麻醉眼轮匝肌可以从颧弓上缘距后端 1.0cm左右处进针 ,在颧弓表面向前下推进至颧弓下缘下 0 .69cm处 ,能起到较好的麻醉效果(本文来源于《镇江医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5期)

面神经颧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腮腺叶间导管转移治疗干眼病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具(10侧)成人尸体标本头面部腮腺区进行局部解剖,观察腮腺第1叶间导管与面神经颧支的关系,测量两者的相关数据。结果腮腺浅部第1叶间导管长度为(37.51±1.23)mm,注入腮腺导管处的外径为(0.53±0.15)mm。面神经颧支与腮腺第1叶间导管逆向而行,两者解剖关系密切。结论腮腺叶间导管转位治疗干眼病手术方式可供临床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面神经颧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帅军,马建军,徐思源,任冠桦,潘少游.面神经颧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进展[J].解剖学杂志.2016

[2].罗特坚,曹妍群,刘冬强,易德保.腮腺浅部第1叶间导管与面神经颧支的解剖学关系[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

[3].谢希,钟维,周磊,袁立明.儿童面神经颧支应用解剖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4].李明,朱志军.解剖面神经颧支在腮腺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1

[5].王洁晴.面神经颧支、下颌缘支入肌点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

[6].霍宏健.面部除皱术中避免面神经颧支损伤的解剖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

[7].王洁晴,秦宏智,胡刚,关世超,刘延伟.面神经颧支支配颧肌的显微解剖学研究[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7

[8].黄罡,柳大烈,莫振东.面神经颧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

[9].雷涛,徐达传,高建华.除皱术中防止面神经颧支损伤的解剖学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

[10].周建平,王鹤鸣,韩群颖,姜夕平,常庆华.面神经颞支和颧支与颧弓间位置关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1

标签:;  ;  ;  

面神经颧支论文-王帅军,马建军,徐思源,任冠桦,潘少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