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炎症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月敏[1](2021)在《PLR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心室重塑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R)是一种新型预后评估因子,本文就PLR对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心室重塑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方法:将2018年1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于吉林省人民医院首次行PCI的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病例数量为68例,统计患者入院时的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疾病种类、既往高血压与糖尿病病史、吸烟与饮酒史、入院时血小板与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入院时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指标、入院时心脏彩超的相关指标,出院后6-12月复查的心脏彩超相关指标。根据入院时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出NLR值,以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出PLR值,通过绘制ROC曲线与计算约登指数,得出最佳的PLR值,将患者分为PLR高组(30例,PLR>219)及PLR低组(38例,PLR<219)。根据患者入院与出院后复查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进行计算左室舒张末容积增长率(ΔLVEDV),若该数值≥20%说明发生了左室心室重塑。根据统计的患者相关资料进行比较PLR高组和PLR低组之间的统计学关系,以及NLR与PLR对左室心室重塑预测价值,进而分析PLR对PCI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室重塑的关系。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PLR高组和PLR低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两组不同疾病分类中,不同疾病种类的患者数量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患者中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数量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心脏彩超的复查和入院检查结果上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LR高组在两次检查中的差异较大;根据计算的数值绘制ROC曲线发现NLR与PLR对PCI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左室心室重塑都具有预测价值,但PLR比NLR对左室心室重塑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既往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史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PCI治疗后发生心室重塑的危险因素;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LR与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结论:NLR与PLR对PCI后心室重塑均具有预测价值,但PLR对PCI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左室心室重塑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适于临床应用。既往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左室心室重塑的危险因素;而血脂的升高与心室重塑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降低发生重塑的风险。
刘晓川[2](2020)在《NLR及PLR对ACS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综合探讨新型血液炎症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AC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包括分析其与ACS不同亚型、Gensini评分等的相关性,以及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入住我院心内科的ACS患者共计36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第二日前完善血常规、生化全套等相关检查,均在入院期间完善冠脉造影检查。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分别计算NLR、PLR及Gensini评分,统计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ACE事件。首先比较ACS三种亚型(STEMI,NSTEMI和UA)之间基线临床资料、NLR、PLR、Gensini评分间的差异。其次根据入院时所有患者的NLR和PLR水平,分为低/高NLR组和低/高PLR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Gensini评分及院内MACE发生率的差异。最后依据住院期间有无发生MACE进行分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NLR、PLR、Gensini评分。应用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PLR是否为ACS发生院内MACE的预测因子及其预测价值。为进一步验证前期研究结论,也将通过Meta分析探索NLR、PLR在ACS预后判断中的应用。其方法是分别通过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至2019年7月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有关NLR或PLR与ACS及其各种亚型关系的中英文文献。“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acute coronary syndrome”、“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platelet/lymphocyte ratio”为中英文检索关键词。经筛选文献,质量评估、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 5.3、Stata 14.0等软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ACS的不同亚型的比较,与NSTEMI组和UA组相比,STEMI组的心率、超敏肌钙蛋白、总胆红素、ALT、TC、空腹血糖较高,而LVEF%则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PLR、Gensini评分、MACE发生率在三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且均为STEMI>NSTEMI>UA。(2)根据NLR中位数(NLR=2.04)和PLR值中位数(PLR=105.76)将纳入ACS患者分为低/高NLR组和低/高PLR组。与低NLR组相比,高NLR组超敏肌钙蛋白、总胆红素、ALT、AST、肌酐较高,LVEF%较低。与低PLR组相比,高PLR组超敏肌钙蛋白、ALT、AST、肌酐较高,LVEF%较低。Gensini评分、MACE发生率在NLR和PLR的高低值两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异,且均为高值组>低值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NLR值、PLR值分为四等分,分析NLR、PLR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Gensini评分与NLR、PLR四等分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NLR、PLR与Gensini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LR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138,P=0.009),PLR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135,P=0.01)。(4)发生院内MACE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超敏肌钙蛋白、空腹血糖、LVEF%、NLR、PLR、Gensini评分与是否发生院内MACE事件呈独立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NLR(P<0.001)、PLR(P=0.015)仍为发生院内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5)通过ROC曲线分析NLR、PLR对院内MACE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0、0.655(均大于0.5)。Medcalc分析表明当NLR=3.4时对院内MACE预测价值最大,敏感度为55.56%,特异性为85.42%;当PLR=131.3时对院内MACE预测价值最大,敏感度为50%,特异性为83.33%。(6)关于NLR与ACS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NLR高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死亡事件[风险比(RR)=3.35,P<0.01]及MACE(RR=2.26,P<0.01)的风险明显高于NLR低的患者;长期随访后,NLR高的患者发生死亡事件(RR=3.06,P<0.01)及MACE(RR=2.71,P<0.01)的风险也明显高于NLR低的患者。(7)关于PLR与ACS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PLR高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死亡事件(RR=2.26,P<0.01)及MACE(RR=2.33,P<0.01)的风险明显高于PLR低的患者;长期随访后,PLR高的患者发生死亡事件(RR=2.14,P<0.01)及MACE(RR=1.68,P<0.01)的风险也明显高于PLR低的患者。结论NLR、PLR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且是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NLR及PLR对ACS疾病严重程度分层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苏世来[3](2020)在《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急症,其发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变化,这种不稳定性易引起部分易损的斑块发生破裂或侵蚀,进而在一些条件的诱导下突发破裂而导致凝血系统激活,最终导致冠脉血供中断。目前国际上临床指南指出,应该对ACS患者进行阻塞血管再通,而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对ACS患者进行阻塞血管再通疗效显着,而且再通率较高。但是临床发现,有部分ACS患者即使实施PCI进行阻塞血管再通,患者术后短期内仍会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操作简便而且准确度较高的指标对高危的ACS患者进行预测与诊断,以降低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概率。目前已有大量试验发现许多生物标记物可用于ACS患者PCI后MACE发生的预测,然而这些生物标记物在临床应用中大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ACS患者的局部心肌坏死会引起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明显增强,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来评估心脏自主神经的状况。所以,本研究将PCI术和HRV指标相结合,探讨ACS患者经PCI术后,HRV指标在短期预后预测中的作用与价值,为临床更好预测、诊断以及治疗高风险的ACS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接受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PCI术的ACS患者95例,PCI术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CAG结果计算每个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及定期随访三个月内记录的临床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1)无事件组(62例):术后3个月内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患者;(2)试验组(33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过MACE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对两组患者PCI术后72 h内进行1次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通过比较试验组和无事件组全部正常窦性NN间期标准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NN intervals,SDNN)、全部正常窦性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 NN intervals,SDANN)、相邻N-N间期之差大于50ms数占总数的百分比(The propotion derived by dividing NN50 by the total number of NN intervals,p NN50)、极低频功率(Very low frequency,VLF)、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等HRV指标中的主要参数。分析所有患者HRV指标与冠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HRV主要指标对ACS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期间MACE发生的预测意义。结果:⑴.试验组的SDNN、SDANN及LF明显高于无事件组(P<0.05),而试验组的p NN50和HF则明显低于无事件组(P<0.05),试验组和无事件组的VLF无显着性差异(P>0.05)。⑵.所有入组的ACS患者HRV主要参数SDNN、SDANN、p NN50、HF、VLF及LF均与冠脉Gensini积分没有相关性(P>0.05)。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ANN、LF均为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随访3个月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ACS患者HRV的主要指标SDNN、SDANN、PNN50、VLF、LF及HF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2.ACS患者PCI术后HRV的主要参数SDANN及LF可作为术后短期预后预测的有效指标,能够反映术后短期预后结局。
黄佳琦[4](2020)在《外周血趋化因子在心房颤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文中指出背景心房颤动(简称为房颤)作为目前临床上最为普遍的心律失常,房颤增加患者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等的发生风险,导致患者的致残和致死率增加,生活质量下降。趋化因子是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参与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免疫反应。趋化因子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阶段发挥潜在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存在关联,但是趋化因子在房颤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对具有不同预后风险的房颤患者进行分类,有助于更好地治疗及管理。目前临床使用的房颤预后风险评估方法的预测能力较为有限,因此,有必要探寻新的房颤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和生物标记物以提升现有评估方法的预测效能。已有研究者根据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高敏肌钙蛋白 T(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hs-cTnT)和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以及年龄和既往病史构建新的风险评估模型,但是这些生物标志物与真实世界房颤患者预后的关联尚有待验证。此外,趋化因子和这些已报道的生物标志物能否改善现有评估方法对房颤预后的预测也亟待研究。目的为探讨趋化因子在房颤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分析外周血趋化因子与房颤患者卒中、心血管病死亡和全因死亡终点的关联,进一步评估和比较趋化因子与其他生物标志物能否改善现有评分方法对房颤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为寻找新的房颤预后关联的生物标志物及提高预后评估能力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以连续纳入的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新发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基线血浆趋化因子[CC趋化因子配体18(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CCL18)、CCL23、CCL28、CXC 趋化因子配体 14(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CXCL14)和CXCL16]、NT-proBNP、hs-cTnT、GDF-15 和干扰素 γ(interferon-γ,IFN-γ)表达水平,随访获得患者发生卒中、死亡情况。采用单因素Cox回归筛选混杂因素,多因素Cox回归评估各因子与房颤患者预后关联性。在独立相关的趋化因子基础上构建趋化因子评分,评估其与房颤预后的关联性。进而利用C统计量、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比较CHA2DS2-VASc评分纳入不同生物标志物的预测改善能力和临床净收益。结果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浆高水平的CCL18和CCL23是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两者的权重构建趋化因子组合的卒中评分,随趋化因子卒中评分的增加,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增高。高水平的CXCL14作为房颤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高水平的CXCL16与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独立相关,随趋化因子全因死亡评分的增加,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亦增高。高水平的CCL23和CXCL16与房颤患者的心血管病死亡风险独立相关,随趋化因子心血管病死亡评分的增加,房颤患者发生心血管病死亡的风险也增高。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浆中高水平的hs-cTnT是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的GDF-15是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3.针对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评估,比较趋化因子卒中评分、hs-cTnT和IFN-γ不同组合对CHA2DS2-VASc评分预测能力的改善情况,发现加入趋化因子卒中评分后的CHA2DS2-VASc评分C统计量与其他评分相当,NRI和IDI增量更高;加入趋化因子卒中评分和hs-cTnT后CHA2DS2-VASc评分的临床净收益增加量略高于其他评分。4.针对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风险的预测,将趋化因子评分、GDF-15和IFN-γ的三种组合添加至CHA2DS2-VASc评分中进行比较,结果提示加入趋化因子与GDF-15后C统计量、NRI和IDI增量最高,与ABC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评分相当;经趋化因子评分与GDF-15改良后CHA2DS2-VASc评分的临床净收益优于其他组合评分以及ABC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评分。结论1.外周血趋化因子中高水平的CCL18和CCL23与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增加独立相关,低水平的CXCL14和高水平的CXCL16增加房颤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高水平的CCL23和CXCL16是房颤患者心血管病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趋化因子评分与房颤患者的预后存在独立关联,随评分增加,发生不良预后风险增高。2.外周血高水平的hs-cTnT是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的GDF-15与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发生风险独立相关。趋化因子能改善现有评分对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判别能力,趋化因子与GDF-15能改善现有评分对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这种生物标志物策略有助于提高对房颤预后预测的决策支持。
王国艳[5](2020)在《ACS心肺复苏患者血清Adropin、PTX-3、hs-CRP水平变化及其预后评价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学指标Adropin、PTX-3、hs-CRP的水平变化,探讨三项指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肺复苏患者中的评价作用,为此类患者评估病情及预后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急诊医学科及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心脏骤停予心肺复苏35例、非心肺复苏35例,患者胸痛发病均在3小时内。根据入院时是否发生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分为复苏组和非复苏组,其中复苏组患者按效果分为复苏失败和复苏成功两个亚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在急诊予GRACE评分并记录患者临床资料,设定入院时、入院后6小时及24小时为采血点,留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Adropin、PTX-3及hs-CRP水平。比较各组患者临床资料、GRACE评分、肌钙蛋白及血清学指标变化,分析各指标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对出院患者1个月和3个月予专家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急性心力衰竭、再发心梗、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根据预后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并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变化及其对预后的评价作用。采用SPSS 23.0和Graph Pad Prism 8.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复苏失败组年龄较非复苏组大(P<0.05);复苏失败组及复苏成功组均较非复苏组心率快、收缩压低(均P<0.05)。三组GRACE评分比较,复苏失败组和复苏成功组评分明显高于非复苏组,且复苏失败组评分明显高于复苏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血清c TNI水平:入院时复苏失败组、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间水平无差异(P>0.05);入院6小时和24小时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6小时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c TNI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入院24小时均呈下降趋势,但不显着(均P>0.05)。3.血清Adropin水平:入院时复苏失败组和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低于非复苏组,复苏失败组水平明显低于复苏成功组(均P<0.05);入院6小时和24小时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低于非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6小时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Adropin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但不显着(均P>0.05);入院24小时两组水平均进一步明显下降低于入院时水平,且复苏成功组下降幅度更大(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三个时间点Adropin水平均与GRACE评分呈负相关。4.血清PTX-3水平:入院时复苏失败组和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复苏组,且复苏失败组水平明显高于复苏成功组(均P<0.05);入院6小时和24小时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6小时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PTX-3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增加,入院24小时较6小时两组水平均明显降低,仍高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三个时间点PTX-3水平均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5.血清hs-CRP水平:入院时复苏失败组、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间水平无差异(P>0.05);入院6小时和24小时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6小时和24小时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hs-CRP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入院时水平,入院24小时水平均明显高于6小时水平,复苏成功组上升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三个时间点hs-CRP水平均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6.随访: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患者年龄大、心率快、收缩压低、GRACE评分更高(均P<0.05);事件组患者入院时、入院6小时和24小时Adropin水平更低,PTX-3水平更高(均P<0.05);事件组患者入院24小时hs-CRP水平更高(P<0.05)。结论1、急性冠脉综合征复苏患者较非复苏患者血清Adropin低、PTX-3和hs-CRP水平高。2、血清Adropin水平与GRACE评分呈负相关,PTX-3、hs-CRP水平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具有评估危重病情作用。3、血清学指标Adropin、PTX-3及hs-CRP水平对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具有积极价值。
杨文琦[6](2020)在《白介素-1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非健康生活方式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病率亦呈快速增长趋势。目前,CVD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仍然是影响国民健康的心血管病中的主要病因。而且,猝死风险较高的冠心病也渐趋年轻化。因此,研究与制定冠心病的早期防治策略对于社会稳定、保障国民生命安全有着深远的意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最常累及冠状动脉,临床上发生严重的冠状动脉事件,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处的稳定性斑块转变为不稳定性的斑块,而急性炎症反应在此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炎症反应影响着AS的发生发展,炎症细胞、炎性因子与AS的形成及演变过程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维持动脉粥样斑块稳定的主要因素,在于机体内的抗炎因子与致炎因子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从而减少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粥样硬化斑块一旦破裂,将造成管腔的部分或者完全闭塞,演变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临床将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心脏事件。目前,冠心病的诊断“金标准”为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指导下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可以早期判断冠脉斑块的稳定性。但是该检查系有创性,费用相对较高,病人一般不愿意接受,普遍开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找到一种创伤小、价格低廉的检查、检验方法,既能让患者从心理、诊治与经济上能够接受,又能使临床医生早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及时识别出高危人群,进而制定精准的诊治方案,是心血管医师多年来期盼与积极努力探索的目标与方向。这对于积极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确保广大民众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炎症免疫反应是CHD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可影响自身及其他细胞因子的表达及生物学活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病变的转归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1.白介素-10在心肌梗死小鼠血清和心肌中的表达变化;2.心肌梗死小鼠血清白介素-10表达变化与巨噬细胞活化及细胞凋亡的关系;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临床表征相关性探讨。试图从动物实验与患者临床表征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与阐明炎症及其相关因子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其部分机制,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治提供基础理论与实验依据。本课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白介素-10在心肌梗死小鼠心肌和血清中的表达变化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小鼠心肌和血清中IL-10表达的变化。方法:选取16-20周龄健康雄性清洁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分别为对照组(Sham)、心肌梗死1天组、心肌梗死7天组、心肌梗死14天组和心肌梗死28天组。小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结扎后1天、7天、14天和28天四个时间点处死动物,按病理取材标准,常规取材并制备切片。采用HE染色法,观察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法,观察小鼠心肌梗死区胶原增生与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IL-10在小鼠心肌梗死区的分布与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IL-10的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IL-10蛋白的表达,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法检测心肌IL-10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的表达。结果:1.心肌梗死小鼠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小鼠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24小时(1天),左心室梗死区域内可见较多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伴随炎细胞浸润,有少量胶原沉积。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7天,梗死区域内除可见变性、坏死的心肌细胞外,伴较多炎细胞浸润,增生的胶原纤维向梗死心肌组织中伸延,并将梗死的心肌组织分割。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14天,梗死区域内仍可见变性、坏死的心肌细胞,伴较多炎细胞浸润,胶原增生更加显着,并将梗死区域与邻近区域的心肌组织分割成“岛屿”状。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28天,梗死区域内炎细胞浸润较14天时减少,梗死区域的组织被大量增生的胶原纤维取代,期间可见少量残存的心肌细胞。2.IL-10在小鼠心脏组织中的定位与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在对照组,左心室内很少见IL-10阳性表达的细胞。小鼠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1天时,可见少量IL-10阳性表达的细胞分布于梗死区内,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7天时,可见较多IL-10阳性表达的细胞分布于梗死区内,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14天,仍见较多IL-10阳性表达的细胞分布于梗死区内,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28天,IL-10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减少。IL-10主要表达于病变区域的炎细胞。3.血清IL-10表达的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IL-10表达结果显示,心肌梗死发生1天、7天、14天时,血清中IL-10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在梗死发生第28天时,其表达水平下降到接近对照组水平。4.心肌组织中IL-10表达的情况Real time PCR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心肌组织中IL-10 mRNA表达在梗死发生1天时,开始略有升高,在梗死发生7天时明显升高,梗死发生14天时表达水平达到高峰。而在梗死28天时,与梗死14天比较,IL-10 mRNA表达又有明显下降。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心肌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在梗死发生7天时明显升高,梗死发生14天时表达水平达到高峰。而在梗死28天时,与梗死14天比较,IL-10蛋白表达又有明显下降。IL-10 mRNA和蛋白表达趋势相一致。5.血清IL-10与心肌组织中IL-10蛋白相关性分析血清IL-10水平与心肌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呈显着正相关。6.心肌组织中I型与III型胶原表达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梗死发生7天时,I型与II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其中I型胶原随梗死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而I型与III型胶原蛋白比值也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小结:小鼠心肌梗死发生后,血清与心肌IL-10水平有一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趋势,这可能是机体在心肌梗死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防御、抗炎的调控作用。第二部分心肌梗死小鼠IL-10表达变化与巨噬细胞活化及细胞凋亡的关系目的:探讨小鼠心肌梗死后IL-10水平与巨噬细胞活化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实验分组与IL-10水平的检测同第一部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精氨酸酶(Arginase,Arg)阳性表达细胞(即M2型巨噬细胞)在心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情况。Real time PCR法检测Bax和Bcl-2mRNA在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ch-emotactic protein-1,MCP-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tion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Arg、B细胞淋巴瘤-2(B cell lymphoma-2,Bcl-2)、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1/2和磷酸化(p-ERK1/2)蛋白在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心肌梗死小鼠梗死区内M2型巨噬细胞分布与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在对照组心肌组织中未见明显Arg阳性表达细胞(即M2型巨噬细胞)的分布。在心肌梗死第1天时,于梗死区内偶见Arg阳性细胞的分布;在心肌梗死第7天时,梗死区内可见一些Arg阳性细胞的分布;在心肌梗死第14天时,梗死区内Arg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在心肌梗死第28天时,梗死区内仍可见较多数量Arg阳性细胞。2.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MCP-1、iNOS、Arg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心肌组织中MCP-1蛋白表达有一个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在梗死的第1天略有所升高,梗死第7天时升高最明显,第14天时有所降低,到第28天时,下降比较明显。心肌组织中iNOS蛋白表达与MCP-1蛋白表达趋势相近,也是先升高后降低。而Arg蛋白表达则是一个逐渐升高的趋势。3.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Tunel染色结果显示,在对照组,心肌组织中偶见个别凋亡细胞。心肌梗死第1天时,与对照组相比,梗死区域内凋亡细胞的数量有所增加,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的数量也逐渐增多。4.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Bcl-2和Bax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Real time PCR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心肌组织中Bax mRNA和Bcl-2 mRNA的表达在梗死的第1天就有所升高,并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两者表达水平也逐渐升高。5.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心肌组织中Bax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在梗死的第1天就略有所升高,并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两者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而Bcl-2与Bax蛋白表达的比值,也是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的升高。6.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细胞ERK1/2和p-ERK1/2蛋白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心肌组织中ERK1/2蛋白表达在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而p-ERK1/2蛋白表达是在梗死的第7天明显升高,以后开始逐渐下降。7.相关性分析1)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IL-10与MCP-1、iNOS和Arg蛋白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2)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IL-10与Bax mRNA、Bcl-2 mRNA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IL-10与Bax蛋白、Bcl-2蛋白表达之间也均呈正相关;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IL-10与Bcl-2/Bax蛋白比值也呈正相关。3)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与P-ERK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小结:在小鼠心肌梗死后,随着IL-10表达的变化,心肌组织中MCP-1、iNOS以及p-ERK1/2蛋白表达均显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心肌凋亡细胞数量以及Bax、Bcl-2 mRNA和蛋白表达和Arg蛋白表达均呈现逐渐增加或增高的趋势。IL-10蛋白与这些蛋白表达均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IL-10表达水平与其临床表征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与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其临床表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唐山市工人医院心内四科2017年6月至2017年9月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62例。以同期同一医院参加健康查体的确定无冠心病史的体检者(94人)及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无冠状动脉病变者(36人)成人血清130份作为对照组。分别抽血化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h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h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IL-10、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natriuretic peptide,NT pro-BNP),并分析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IL-10表达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冠脉造影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一致性的评价。结果: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发病后出现IL-10水平降低风险是对照组的1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hs-CRP、NT-pro 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IL-10与NT-pro BNP和甘油三酯存在交互作用,当IL-10水平降低,NT-pro BNP水平升高,可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风险,而高水平的IL-10可抑制甘油三酯的危险性。4.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变程度和冠脉造影术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小结: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表达水平降低,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冠脉病变程度具有较好的判别诊断作用。结论:1.心肌梗死小鼠血清与心肌IL-10表达有一个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特征,IL-10表达的变化与心肌梗死炎症过程中的巨噬细胞活化、表型转变及其与心肌细胞凋亡密切相关。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着降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关系密切。3.血清IL-10水平具有判别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变程度的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陈新敬[7](2020)在《TL1A及其受体DR3、DcR3在心肌缺血坏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炎症反应参与的心肌缺血坏死是ACS最基本的病理改变。TL1A是新近发现的TNFSF成员,通过与其受体DR3、DcR3结合,在炎症反应、细胞增生/死亡中起重要作用。本课题通过以下三部分探讨TL1A、DR3、DcR3与心肌缺血坏死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第一部分 冠心病冠状动脉内血与外周血可溶性TL1A、DR3、DcR3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检测冠脉内血和外周血TL1A、DR3、DcR3、hs-CRP、MPO和IL-10的浓度,进行2年随访,做相关性分析,探讨其与ACS预后及作用机制。方法1.患者分对照组、UA组、STEMI急诊组、STEMI择期组、NSTEMI急诊组NSTEMI择期组共6组,冠脉造影前冠脉内和外周采血。2.通过ELISA检测TL1A、DR3、DcR3、hs-CRP、MPO和IL-10水平。3.随访2年,记录MACE事件。4.将TL1A、DR3、DcR3与①hs-CRP、MPO、IL-10②患者高危临床事件指标③Syntax评分④MACE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STEMI组和NSTEMI组的急诊组冠脉内和外周血的TL1A、DR3浓度升高,DcR3浓度降低,且冠脉内外指标浓度有差异(P<0.05)。hs-CRP、MPO升高,IL-10降低,但冠脉内外指标浓度无差异(P>0.05)。2.TL1A、DR3、DcR3与①hs-CRP、MPO、IL-10②患者高危临床事件指标③MACE有相关性(P<0.05),与Syntax评分无相关(P>0.05)。结论TL1A及其受体DR3、DcR3参与ACS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二部分 TLIA及其受体DR3、DcR3在大鼠心肌缺血坏死后的表达目的观察TL1A、DR3、DcR3在大鼠AMI后的表达,探讨它们在急性心肌缺血坏死过程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AMI模型,分 8 组(control、sham、3h、12h、3d、7d、14d、28d)。检测血清cTnI、MB浓度、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通过改良Masson染色检测心梗面积、qPCR检测TL1A、DR3、DcR3 mRNA转录、免疫组化检测TL1A、Western blot检测TL1A、DR3、DcR3 蛋白表达和ELISA检测hs-CRP,MPO、IL-10 浓度。结果1.大鼠AMI后梗死面积、心肌纤维化程度加重(P<0.05),LVSP、±dp/dtmax、LVFS%降低(P<0.05),LVEDP、LVEDS、LVEDD升高(P<0.05)。2.心梗后TL1A、DR3表达升高,hs-CRP、MPO及cTnI/MB浓度升高,DcR3表达降低,IL-10浓度降低(P<0.001)。结论TL1A、DR3、DcR3通过炎症反应参与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坏死过程。第三部分 抗TL1A抗体对大鼠心肌缺血坏死的的影响目的通过抗TL1A抗体干预AMI模型大鼠,探讨抗TL1A抗体对其影响及作用的机制。方法大鼠分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使用抗TLIA抗体干预。余同第二部分。结果1.中、高剂量组的 LVSP、±:dp/dtmax、LVFS%及 IL-10 升高(P<0.05),LVEDP、LVEDS、LVEDD、左室梗死区面积、心肌纤维化程度及TL1A mRNA、hs-CRP、MPO和TL1A蛋白表达降低(P<0.05)。2.中、高剂量组的 TL1A 与 LVSP、±dp/dtmax、LVEDP、MPO、hs-CRP、IL-10有相关性(P<0.05)。结论抗TLIA抗体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控制心肌缺血坏死的发生发展,TL1A可能是干预缺血心肌潜在的新靶点。
亚克甫江·吐迪[8](2020)在《血浆MIF水平对STEMI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PCI术后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是一种广泛表达于不同的细胞类型的多效细胞因子,除炎性疾病外还涉及几种心血管疾病,其血浆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阶段升高。代谢综合征(MS)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有着负面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MIF水平与STEMI合并MS的患者PCI后长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12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417例STEMI患者纳入观察组,包括MS组和非MS组分别为267例150例),同期在我院行冠脉造影提示冠脉正常的137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IF含量,并在各组间进行比较。收集入院后的基本临床资料和冠脉造影结果。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在3年的随访中对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进行回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否合并MS,STEMI患者的血浆MIF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2)合并MS的STEMI患者MIF水平与非合并MS患者血浆MIF水平无统计学差异;(3)MIF水平对合并MS患者预测3年的长期心血管事件有指导价值,对不合并MS患者长期预后无指导价值。结论:(1)STEMI患者血清MIF含量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患者冠脉病变越重,其升高越明显;(2)MS组的3年的MACCE事件风险显着高于非MS组。因此MIF水平可以指导合并MS的STEMI患者的3年的长期预后。
张静[9](2021)在《血清中LP-PLA2、RBP、Hcy和OX-LDL联合检测在50岁以下ACS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年轻化趋势,尤其50岁以下人群,占比逐年增加,如今ACS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寻找简易、微创、敏感的ACS预测生化指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以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冠心病的关系在心血管领域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如何依据它们的含量评定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仍有争议。目的探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联合检测在50岁以下ACS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联合Lp-PLA2、RBP、Hcy和ox-LDL水平构建50岁以下ACS患者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以期通过早期诊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收治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90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50例,同时选择同期于医院体检健康的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左心室射血分数值(LVEF)和Gensini积分。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血清中Lp-PLA2(上转发光法)、RBP(免疫学测定法)、Hcy(免疫学测定法)和ox-LDL(酶联免疫法)实验室检测,并随访6个月后ACS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Pearson相关性分析ACS患者Lp-PLA2、RBP、Hcy和ox-LDL水平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itic分析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LP-PLA2、RBP、Hcy和OX-LDL单独和联合预测ACS预后中的价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1.AMI组LVEF明显低于UA组和对照组,Gensini积分、LP-PLA2、RBP、Hcy和OX-LDL水平明显高于UA组和对照组,UA组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Gensini积分、LP-PLA2、RBP、Hcy和OX-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S患者LP-PLA2、RBP、Hcy和OX-LDL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782、0.545、0.662和0.713,P均<0.05)。3.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得出:LVEF、Gensini积分、LP-PLA2、RBP、Hcy和OX-LDL是MACE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4.LP-PLA2、RBP、Hcy和OX-LDL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MACE发生风险的模型为Y=0.943×(LP-PLA2>212.25μg/L)+1.511×(RBP>117.35 mg/L)+1.134×(Hcy>42.55μmol/L)+0.685×(OX-LDL>196.87μg/L)。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中LP-PLA2、RBP、Hcy和OX-LDL联合对ACS患者治疗后MACE发生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AUC=0.919,灵敏度为93.9%,特异度为92.4%)。6.MACE事件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显示:MACE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观测值的一致性较好,本次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较为准确。结论Lp-PLA2、RBP、Hcy、ox-LDL水平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生化标志物,且四者联合对ACS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准确的预测价值。
李润军[10](2020)在《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节能量代谢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曲美他嗪可以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和稳定的冠状动脉疾病病人的临床结果,但缺少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多重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本研究旨在全面评价曲美他嗪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2)评估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3)探讨曲美他嗪联合新活素治疗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本试验为单盲,共纳入了401名患者,随机分配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基础药物治疗上加用曲美他嗪60 mg负荷量口服后,常规20 mg,1日3次维持口服。在第2和/或第6天,我们评估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和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清肌酐(Cr)、血清尿素氮、血糖、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此外,通过超声心动图,我们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输出量(CO);2)对于这个随机化研究,我们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纳入了173个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等基础药物治疗。89个患者为试验组,84个患者为对照组,试验组给予60 mg曲美他嗪负荷剂量后,随后予以20 mg日三次口服治疗,评价指标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TNI、Cr、尿素氮、血糖、ALT、AST、左心房内径(LA)、LVEF、LVEDD、CO;3)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伴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力衰竭患者122例,心功能均为KillipIIIII级。在盲评中,病人被随机分配到基础治疗组、新活素组及曲美他嗪联合新活素组,基础治疗组41例,新活素组41例与联合治疗组40例。基础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新活素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新活素药物治疗,给药方案为新活素1.5μg/kg静脉冲击,10 min缓慢静注,以后0.0075μg/(kg.min-1)静脉持续泵入;联合治疗组给予新活素剂量用法同上,同时联合组接受曲美他嗪60 mg口服,然后20 mg,1日3次常规剂量口服。在第2和/或第6天,我们评估CK、CK-MB、cTnI、Cr、血清尿素氮、血糖、ALT、AST,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此外,10-14天通过超声心动图,我们评估LVEF、LA、LVEDD、CO心脏超声指标。结果:1)曲美他嗪治疗后,CK和CK-MB入院第2天(均P=0.022),和cTNI第6天(P=0.00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心肌标记物水平明显降低。此外,试验组的ALT和AST(分别为P=0.001,P=0.000)和血糖6天后(P=0.011)较对照组显着降低,10-14天后LVEF(P=0.039)经曲美他嗪治疗后明显提高。而曲美他嗪对Cr、尿素氮、LVEDD和CO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2)与对照组相比,曲美他嗪第2天显着降低了CK及CK-MB水平([797±582]vs.[1092±1114];[80±60]vs.[105±100];P=0.029,P=0.041),第2及第6天降低了cTNI水平([13.5±12.7]vs.[19.8±19.2];[3.3±3.2]vs.[4.8±4.7];two-tailed P=0.012)。此外,曲美他嗪于第6天显着的降低了ALT、AST的水平([29.0±11.6]vs.[42.4±24.5];[39.8±17.3]vs.[69.2±70.0];two-tailed P=0.000),6天后降低了血糖水平([6.80±2.12]vs.[7.59±2.24];P=0.019),10至14天后增加了LVEF([58.4±8.6]vs.[54.9±8.4];P=0.008),关于Cr、尿素氮([81.0±20.5]vs.[81.181.1±20.5];[6.5±2.6]vs.[7.6±17.7];P=0.988,P=0.569),LA([36.3±4.5]vs.[37.0±4.1],P=0.264)、LVEDD([52.0±4.9]vs.[53.1±4.6],P=0.128)、CO([5.4±0.9]vs.[5.4±0.9],P=0.929),并没有显着差异;3)治疗后,3组患者CK和CK-MB于入院第2天,和cTNI、NT-proBNP第2、6天在联合治疗组、新活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而联合治疗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此外,6天后联合治疗组及新活素组的ALT和AST降低明显,联合治疗组降低更为显着(P均<0.05),血糖、Cr和尿素氮治疗6天后,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10-14天后联合治疗组及新活素组治疗后LVEF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的LVEF增加更为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CO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活素组及联合治疗组对LA、LVEDD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常规药物及介入治疗等积极处理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可以明显减低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生物标志物水平,降低了ALT、AST、血糖,并改善了心脏的射血分数,改善患者心功能;2)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并行PCI的患者,曲美他嗪可以显着降低心肌标志物水平,改善肝功能,调节血糖和改善心脏功能;3)曲美他嗪联合新活素减少了伴有糖尿病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液中心肌生物标志物水平、改善了心脏射血功能和心输出量,降低了血糖,同时对肝肾功有一定保护作用。
二、炎症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炎症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PLR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心室重塑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PLR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
试验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对比 |
2.2 两组患者心脏重构检测资料的结果分析 |
2.3 PLR与心脏重构的关系 |
2.4 分析PLR、NLR与心室重塑的预测效力(ROC曲线) |
2.5 分析PCI后发生左室心室重塑的影响因素 |
2.6 分析甘油三酯、胆固醇与PLR的相关性 |
2.7 随访过程中患者病情变化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NLR及PLR对ACS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NLP、PLR对 ACS患者MACE预测价值的研究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2 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检测 |
1.2.3 冠状动脉造影及Gensini评分 |
1.2.4 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评估 |
1.2.5 统计学方法 |
2.NLR、PLR与 ACS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
2.1 文献检索 |
2.2 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文献的筛选及资料提取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NLP、PLR对 ACS患者MACE预测价值的研究 |
1.1 不同疾病亚型的患者临床资料及MACE发生情况的比较 |
1.2 以NLR、PLR值分组的Gensini评分及MACE发生情况的比较 |
1.3 NLR、PLR与 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1.4 发生院内MACE组和无MACE组临床资料比较 |
1.5 发生院内MACE事件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1.6 NLR、PLR对 ACS患者院内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 |
2.NLR与 ACS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
2.1 纳入研究的结果 |
2.2 NLR与 ACS预后关系的纳入文献信息 |
2.3 NLR与 ACS预后的Meta分析结果 |
2.4 发表偏倚分析 |
2.5 亚组分析及异质性分析 |
2.6 敏感性分析 |
3.PLR与 ACS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
3.1 纳入研究的结果 |
3.2 PLR与 ACS预后关系的纳入文献信息 |
3.3 PLR与 ACS预后的Meta分析结果 |
3.4 发表偏倚分析 |
3.5 亚组分析及异质性分析 |
3.6 敏感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3)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分组方案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数据统计 |
2.1.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记录 |
2.1.2 相关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2.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 |
2.2.1 手术前准备 |
2.2.2 冠状动脉造影手术 |
2.2.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方法 |
2.2.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护理 |
2.2.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检查 |
2.3 心率变异性(HRV)检测及评定标准 |
2.3.1 心率变异性(HRV)检测 |
2.3.2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方法 |
2.4 冠状动脉Gensini病变程度评分 |
2.5 患者预后结局指标 |
2.6 结果判定 |
2.7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结果 |
1.研究对象基础指标对比 |
2.研究对象主要生化指标统计 |
3.患者HRV主要指标水平比较 |
4.两组Gensini积分比较 |
5.HRV各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 |
6.MACE发生率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治疗方式 |
2.心率变异性检测意义及临床应用 |
3.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 |
结论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短期预后预测分析 |
1.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现状及其预测 |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征及发病机制 |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指标 |
1.2.1 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中的预测 |
1.2.2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模型 |
2.HRV在 ACS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中的应用 |
2.1 心率变异性概述 |
2.2 HRV对ACS患者短期预后预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外周血趋化因子在心房颤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外周血趋化因子与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关联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外周血趋化因子与其他生物标志物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的比较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趋化因子与心血管疾病预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ACS心肺复苏患者血清Adropin、PTX-3、hs-CRP水平变化及其预后评价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血清学指标在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重心律失常及其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白介素-1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白介素-10在心肌梗死小鼠心肌和血清中的表达变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心肌梗死小鼠IL-10表达变化与巨噬细胞活化及细胞凋亡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其临床表征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IL-10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N-端脑利钠肽前体应用于冠心病诊治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TL1A及其受体DR3、DcR3在心肌缺血坏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冠心病冠状动脉内血与外周血可溶性TL1A、DR3、DcR3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TL1A及其受体DR3、DcR3在大鼠心肌缺血坏死后的表达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抗TL1A抗体对大鼠心肌缺血坏死的的影响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8)血浆MIF水平对STEMI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PCI术后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内容与方法 |
2.1 样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
2.2 冠状动脉造影的评估 |
2.3 研究终点 |
2.4 随访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基线资料 |
2 各组患者血浆MIF水平的比较 |
3 患者入院MIF水平在患者PCI后长期预后中的预测价值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血清中LP-PLA2、RBP、Hcy和OX-LDL联合检测在50岁以下ACS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结语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ACS的风险因素和相关诊疗及预后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节能量代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评价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曲美他嗪联合新活素治疗伴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炎症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PLR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心室重塑的预测价值[D]. 杨月敏.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NLR及PLR对ACS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的研究[D]. 刘晓川. 青岛大学, 2020(01)
- [3]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D]. 苏世来.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4]外周血趋化因子在心房颤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D]. 黄佳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ACS心肺复苏患者血清Adropin、PTX-3、hs-CRP水平变化及其预后评价作用[D]. 王国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白介素-1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D]. 杨文琦.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7]TL1A及其受体DR3、DcR3在心肌缺血坏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新敬.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8]血浆MIF水平对STEMI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PCI术后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研究[D]. 亚克甫江·吐迪.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血清中LP-PLA2、RBP、Hcy和OX-LDL联合检测在50岁以下ACS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D]. 张静.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10]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节能量代谢的临床研究[D]. 李润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急性冠脉综合征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冠状动脉硬化论文; 预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