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倍蚜论文-牛雪霏

角倍蚜论文-牛雪霏

导读:本文包含了角倍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角倍蚜,盐肤木,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角倍蚜论文文献综述

牛雪霏[1](2019)在《角倍蚜与其第一寄主植物盐肤木转录组序列及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隶属于半翅目,蚜科,瘿绵蚜亚科,倍蚜属,具有转主寄生、多型多态等特点,其第一寄主植物仅为漆树科盐肤木属中的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属于一对一寄生关系。角倍蚜取食盐肤木树体汁液引起其组织增生形成虫瘿——特称“角倍”。角倍的主要成分为单宁,以其为原料可生产单宁酸和没食子酸等,广泛应用于医药、印染、石油勘探、稀有金属提取、食品工程等领域。盐肤木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树种,同时也是亚洲地区重要的中药品种。目前针对角倍蚜和盐肤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鉴定、生长发育、遗传育种和系统进化方面,还未见有对角倍蚜和盐肤木转录组序列,特别是二者基因相关性方面的研究报道。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角倍蚜与盐肤木转录组序列,并进行功能基因分析,同时筛选二者相关基因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角倍蚜和盐肤木在转录组水平上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角倍蚜转录组序列采用Illumina技术对叁份蚜虫材料进行深度测序,共获得46516条Unigene。对角倍蚜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其中有74%差异基因得到注释,26%基因未被注释,推测这26%未被注释的基因为新基因。其中调节角倍蚜生物过程相关基因占53.37%,且主要与生殖相关。角倍蚜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与癌症和神经衰退性疾病相关的两条通路。2.盐肤木转录组序列采用Illumina技术对五份盐肤木植物组织进行深度测序,共获得48910条Unigene。对盐肤木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73%差异基因得到注释,其中调节盐肤木生物学相关基因占47.47%,无与生殖相关基因。鉴定到14115个SSR位点和681239个SNP位点,大约28.86%的Unigenes包含SSR位点。鉴定到最多转录本的代谢通路分别为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在GO通路中,发现有在糖的异生代谢和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的合成中起关键性的作用的酶——1,6一二磷酸果糖酶。3.角倍蚜与盐肤木功能基因相关性分析通过KEGG通路富集发现,与角倍蚜材料相比,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叁条代谢通路对应的基因多数在盐肤木样本中呈现较高表达。筛选角倍蚜与盐肤木相似基因构建ML系统树,发现二者之间可能发生基因交流。综上所述,角倍蚜不同样本转录组序列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来自调节生物学过程的基因;盐肤木不同样本转录组序列表达差异基因与生物学过程相关的基因相对比例较角倍蚜少,且未发现与生殖相关基因;二者的部分表达基因具有一定相关性,为进一步进行角倍蚜与盐肤木基因交流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王超,陈晓鸣,杨子祥,陈航,邵淑霞[2](2018)在《角倍蚜及其寄主植物盐肤木游离氨基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角倍蚜、角倍与寄主盐肤木协同生长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变化的营养关系。[方法]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Biochrom30+检测角倍发育初、中、后期的角倍蚜、角倍、有倍叶、无倍叶及无角倍盐肤木叶片(CK)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不同时期各试样游离氨基酸总量(FAA)、昆虫必需氨基酸总量(EAA)、昆虫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检出物质总量比值(EAA/TAA)及几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试样均检出32种游离氨基酸(包括17种蛋白氨基酸和15种非蛋白氨基酸),2种其他组分(不含氨),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角倍蚜(5.569)>角倍(2.122)>有倍叶(0.560)>无倍叶(0.537)>CK(-0.114)。从角倍生长初期至后期,角倍蚜体内必需氨基酸总量呈递增变化,而其他材料EAA/TAA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K(1.73%)>有倍叶(0.52%)=无倍叶(0.52%)>角倍(0.43%)>角倍蚜(0.02%),但角倍蚜EAA/TAA稳定为(27.91±0.01)%,角倍蚜对寄主盐肤木叶片EAA/TAA的变化幅度有显着减缓影响。在角倍生长发育期间,角倍蚜体内精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均增加2.93倍;而寄主植物组织中脯氨酸含量发生变化,增幅大小为角倍(0.028)>有倍叶(0.003)>无倍叶(-0.001)>CK(-0.018)。[结论]角倍蚜取食盐肤木不会改变寄主盐肤木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组分,但可使其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在角倍生长过程中,盐肤木植株游离氨基酸总量与角倍蚜个体数量和角倍体积的增加趋势基本一致,反映了角倍蚜取食与盐肤木防御之间的平衡。(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刘平,任维宾,杨瑛,陈晓鸣,杨子祥[3](2018)在《角倍蚜细胞色素氧化酶(CO Ⅰ)基因的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角倍蚜是五倍子蚜的重要种类之一,其干雌寄生于盐肤木上,在完全封闭的虫瘿内生活,瘿内为高单宁、高湿度和高CO2的特殊小生境,而越冬若蚜寄生于提灯藓类上。本文对角倍蚜2个虫态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Ⅰ)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虫态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其中干雌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308和0.101,而越冬若蚜为0.176和0.047。角倍蚜COⅠ基因序列共有5个单突变变异位点,包含6种单倍型,其中Hap_1、Hap_4为广布单倍型,Hap_2、Hap_3和Hap_5为干雌的私有单倍型,Hap_6为越冬若蚜的私有单倍型。Network分析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得知单倍型Hap_1与Hap_2、Hap_3、Hap_4、Hap_5、Hap_6的距离分别为472、495、286、520和194。Hap_5距Hap_1最远,是最晚分化出的单倍型,其次为Hap_3和Hap_2;Hap_6离Hap_1最近,是最早从Hap_1分化出来的单倍型。故推测越冬若蚜分化时间早于干雌。(本文来源于《生物资源》期刊2018年01期)

陈菊艳,邱建生,张念念,田茂娟[4](2018)在《角倍蚜优良冬寄主侧枝匐灯藓的繁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侧枝匐灯藓是角倍蚜的优良冬寄主,其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角倍蚜越冬蚜的成活率,进而影响五倍子的产量,但目前关于侧枝匐灯藓培植方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直接移栽、撕碎繁殖、切碎繁殖3种繁殖方式,结合垄床、塑料毡、泡沫箱3种不同载体进行试验处理,结果表明,采用1∶1比例直接移栽垄床植藓处理,藓的总鲜重、盖度、藓块厚度等指标值均最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释放秋迁蚜的冬寄主藓;采用比例为1∶1撕碎繁殖方式以垄床或泡沫箱载体植藓均能获得最大的藓新枝数和藓茎高度,可以作为角倍蚜种虫生产中冬寄主藓的主要繁殖方式;采用1∶4或1∶8比例进行切碎繁殖藓萌发的新枝最多,可以作为优良冬寄主藓的种藓繁殖的主要方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6.573%,可以较好地反映出24个处理10个测试指标的综合信息。综合评价结果以A1B1C1、A1B1C2、A2B4C1、A2B5C1、A2B3C2、A2B5C2、A2B4C3处理的综合性状最佳。(本文来源于《生物资源》期刊2018年01期)

刘平,杨子祥,陈晓鸣,李杨[5](2015)在《角倍蚜不同蚜型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角倍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活周期中7个蚜型的形态特征进行显微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各蚜型的形态特征与其分工相适应,春迁蚜和秋迁蚜体型大,具有发达的足、翅、触角和次生感觉圈,与其迁移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干雌和越冬若蚜体型稍小,具有较发达的足和口器,与其取食、繁殖或越冬的分工相适应。干母体型最小,但体型修长,具有发达的足和喙,与其取食、形成虫瘿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雌、雄性蚜体型小,口器完全退化,足不发达,与其交配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结合各蚜型生活环境的变化,探讨角倍蚜对环境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马琳[6](2015)在《角倍蚜唾液蛋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蚜虫以特殊的刺吸式口器取食植物汁液,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但也有一些种类如五倍子蚜可以在盐肤木属(Rhus)植物上形成虫瘿(五倍子),是重要的资源昆虫。蚜虫唾液是蚜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媒介,在蚜虫与寄主植物的互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唾液腺是分泌唾液的器官。研究蚜虫唾液及唾液腺中的蛋白成分,将有助于揭示蚜虫-植物互作的机制,为控制有害种类的为害和有益种类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以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干雌为研究对象,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别对唾液和唾液腺蛋白进行了检测和鉴定。对用Parafilm双层膜夹营养液法收集到的角倍蚜干雌唾液运用超滤膜浓缩法进行浓缩富集,对解剖得到的角倍蚜干雌唾液腺运用超声破碎辅助裂解液裂解的方法进行提取蛋白,对收集、提取到的唾液及唾液腺蛋白进行Bradford法定量检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检测,质谱检测得到的数据运用Mascot软件比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蛋白数据库V2.1b进行检索,分析虫瘿内角倍蚜干雌唾液和唾液腺的蛋白种类和组成,为深入分析角倍蚜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及虫瘿形成过程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角倍蚜干雌唾液蛋白提取方法采用双层膜夹营养液方法,收集角倍蚜干雌唾液,分别采用沉淀剂沉淀、真空冷冻干燥和超滤膜离心叁种方进行浓缩,根据Bradford法蛋白定量、SDS-PAGE和LC-MS/MS 3种检测方法的综合结果对3种浓缩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超滤膜法浓缩得到的唾液蛋白在3种检测方法中的浓度、分离和分析效果均高于其他两种,在后续实验中采用此方法对角倍蚜干雌唾液进行浓缩。(2)角倍蚜干雌唾液腺蛋白收集方法利用解剖显微镜,通过对大量角倍蚜干雌的解剖,对解剖角倍蚜干雌的方法进行了优化,能够快速、准确解剖和收集唾液腺。采用超声破碎辅助裂解液处理唾液腺,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Bradford法蛋白定量、SDS-PAGE和LC-MS/MS方法对唾液腺蛋白进行定量和分离,成功提取到了唾液腺蛋白。(3)角倍蚜干雌唾液和唾液腺蛋白鉴定对通过LC-MS/MS检测得到的唾液和唾液腺肽段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法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对唾液和唾液腺蛋白进行鉴定和分类。通过与豌豆蚜数据库进行比对,角倍蚜干雌唾液腺鉴定出有141个蛋白,唾液鉴定出有31个蛋白,其中唾液和唾液腺有17个共有蛋白。其中包含了主要的唾液蛋白,表明这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提取和鉴定角倍蚜唾液蛋白,其分析结果可以互相印证。(4)角倍蚜干雌唾液蛋白分析对角倍蚜与另外3种非致瘿蚜的唾液蛋白进行比较,有1类为共有蛋白,即氧化还原酶类,表明这类蛋白是唾液的基本功能蛋白,对致瘿蚜和非致瘿蚜均是如此。共有蛋白的存在还表明目前的唾液提取和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角倍蚜唾液中还具有2类特异的结合蛋白,且在唾液蛋白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因为其他3种非致瘿蚜唾液中均没有鉴定出结合蛋白,因此推测这些结合蛋白可能与虫瘿的形成有关,是今后虫瘿形成机理研究的重点。(5)角倍蚜干雌唾液腺蛋白分析角倍蚜和豌豆蚜唾液腺蛋白中具有6个共有蛋白,表明本实验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141个角倍蚜唾液腺蛋白中,其中有功能注释的105个,以结合蛋白的比例最高,与唾液蛋白分析的结果一致。角倍蚜唾液腺中有4类特异存在的蛋白,且在唾液腺蛋白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在非致瘿蚜-豌豆蚜的唾液腺分泌蛋白中没有鉴定出,推测这些蛋白可能与致瘿相关,是今后虫瘿形成机理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5-05-01)

马琳,杨子祥,唐翊峰,刘平[7](2015)在《角倍蚜唾液的提取和蛋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唾液是蚜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关键因子,蚜虫唾液研究对于作物抗蚜品种选育、防治技术开发和虫瘿形成机理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唾液的提取和浓缩是研究中的难点。本研究根据角倍蚜体型微小、体表有蜡粉的特点,对蚜虫唾液研究中常用的双层Parafilm膜夹营养液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的方法能够成功提取角倍蚜干雌的唾液,用于质谱分析和蛋白鉴定。(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杨子祥,马琳,陈晓鸣,李杨[8](2014)在《角倍蚜干母分批上树对虫瘿数量和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角倍蚜分批上树及接种方法对虫瘿数量和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迁飞接种(同批上树)时,单株虫瘿数为15.65个,而迁飞加挂袋(分批上树-A)及挂袋2次(分批上树-B)时,单株虫瘿数分别为48.39个和161.84个,增加了2.09倍和9.34倍;同时单叶虫瘿数也从1.69个增加到2.77个和3.42个;单株有虫瘿复叶数从8.70片增加到17.87片和46.00片;有虫瘿枝条率从21.65%增加到59.74%和91.58%。(2)迁飞接种时,虫瘿分布于当年生枝条第1~7片复叶,其中1~5片复叶为虫瘿主要分布叶片;迁飞加挂袋及挂袋2次时,虫瘿分布于当年生枝条的第1~8片及第1~11片复叶,其中第3~6片复叶为虫瘿主要分布叶片。(3)无论是干母同批上树还是分批上树,单叶虫瘿数均以1~3个为主,虽然分批上树时单叶平均虫瘿数从1.23个增加到1.47个和2.53个,但仍然低于单叶最适虫瘿数5~6个,对虫瘿的大小和生长没有不良影响。综上所述,干母分批上树可以显着增加角倍蚜虫瘿数量,提高虫瘿的分散度,充分发挥盐肤木形成虫瘿的潜力。(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向建国,谭红菊,向兴国[9](2014)在《侧枝匐灯藓的种植年限对越冬角倍蚜成活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竹片载体湿软的砂壤泥上,以较细密的网状分布栽培侧枝匐灯藓老枝,并使其有机结合泥土。苔藓生长基本满盘后,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以相同的管理模式,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苔藓释放秋迁蚜,研究苔藓的种植年限对越冬角倍蚜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年种植的A组苔藓,其上蚜虫越冬成活率达45%;栽培时长一年多的B组苔藓,蚜虫越冬虫口数较A组有明显下降,越冬成活率为36%;栽培时长两年多的C组苔藓,蚜虫越冬成活率仅15%,同A组对比,下降了30%。(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科技》期刊2014年05期)

唐翊峰,杨子祥,马琳,刘平[10](2014)在《角倍蚜干母发生期和数量变化及秋迁蚜生殖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角倍蚜干母的发生期、数量变化、趋光行为及秋迁蚜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存于峨眉、昆明实验室和地下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分别为4月19-22日、3月31日至4月4日和4月7-10日,与原产地峨眉相比较,保存于昆明实验室和地下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分别提前了19、12 d,但发生节律没有明显差异;干母发生期持续4 5 d,发生期中间的1 2 d发生量占总量的70%以上;干母发生时间集中在10:00-16:00,发生量占日发生总量的80%以上;干母对直射自然光或灯光有明显趋性。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随着倍子体积的增加而增加,平均体积为(28.2±0.8)cm3的中倍子的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分别为(387.7±52.3)头·cm-3、(26.4±3.8)头、(27.6±4.2)头,与体积为(5.4±0.3)cm3的小倍子相比分别增加了46.7%、24.5%和23.8%(p<0.05)。在冬寄主藓类存在的条件下,秋迁蚜产若蚜的时间更为集中,持续时间缩短。14:00和18:00迁飞的秋迁蚜,迁飞后即开始产若蚜,并在4 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分别为30、28 h,而8:00迁飞的秋迁蚜,迁飞2 h后开始产若蚜,16 h后才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为36 h。(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角倍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明确角倍蚜、角倍与寄主盐肤木协同生长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变化的营养关系。[方法]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Biochrom30+检测角倍发育初、中、后期的角倍蚜、角倍、有倍叶、无倍叶及无角倍盐肤木叶片(CK)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不同时期各试样游离氨基酸总量(FAA)、昆虫必需氨基酸总量(EAA)、昆虫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检出物质总量比值(EAA/TAA)及几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试样均检出32种游离氨基酸(包括17种蛋白氨基酸和15种非蛋白氨基酸),2种其他组分(不含氨),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角倍蚜(5.569)>角倍(2.122)>有倍叶(0.560)>无倍叶(0.537)>CK(-0.114)。从角倍生长初期至后期,角倍蚜体内必需氨基酸总量呈递增变化,而其他材料EAA/TAA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K(1.73%)>有倍叶(0.52%)=无倍叶(0.52%)>角倍(0.43%)>角倍蚜(0.02%),但角倍蚜EAA/TAA稳定为(27.91±0.01)%,角倍蚜对寄主盐肤木叶片EAA/TAA的变化幅度有显着减缓影响。在角倍生长发育期间,角倍蚜体内精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均增加2.93倍;而寄主植物组织中脯氨酸含量发生变化,增幅大小为角倍(0.028)>有倍叶(0.003)>无倍叶(-0.001)>CK(-0.018)。[结论]角倍蚜取食盐肤木不会改变寄主盐肤木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组分,但可使其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在角倍生长过程中,盐肤木植株游离氨基酸总量与角倍蚜个体数量和角倍体积的增加趋势基本一致,反映了角倍蚜取食与盐肤木防御之间的平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角倍蚜论文参考文献

[1].牛雪霏.角倍蚜与其第一寄主植物盐肤木转录组序列及相关性[D].山西大学.2019

[2].王超,陈晓鸣,杨子祥,陈航,邵淑霞.角倍蚜及其寄主植物盐肤木游离氨基酸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8

[3].刘平,任维宾,杨瑛,陈晓鸣,杨子祥.角倍蚜细胞色素氧化酶(COⅠ)基因的多样性分析[J].生物资源.2018

[4].陈菊艳,邱建生,张念念,田茂娟.角倍蚜优良冬寄主侧枝匐灯藓的繁育研究[J].生物资源.2018

[5].刘平,杨子祥,陈晓鸣,李杨.角倍蚜不同蚜型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5

[6].马琳.角倍蚜唾液蛋白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

[7].马琳,杨子祥,唐翊峰,刘平.角倍蚜唾液的提取和蛋白鉴定[J].环境昆虫学报.2015

[8].杨子祥,马琳,陈晓鸣,李杨.角倍蚜干母分批上树对虫瘿数量和分布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4

[9].向建国,谭红菊,向兴国.侧枝匐灯藓的种植年限对越冬角倍蚜成活率的影响[J].湖南林业科技.2014

[10].唐翊峰,杨子祥,马琳,刘平.角倍蚜干母发生期和数量变化及秋迁蚜生殖能力[J].林业科学研究.2014

标签:;  ;  ;  ;  

角倍蚜论文-牛雪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