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我国作为世界上肝脏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各类肝炎、肝硬化造成不可逆的肝脏损害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肝病,严重困扰人民的健康。近半个世纪以来,依托现代外科手术、器官保存和围手术期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以飞跃进步的移植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后盾,肝移植已成为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受体全身情况差,围手术期处理以及手术操作复杂,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就是移植后早期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并发症之一。本试验采用门脉高压症大鼠模型,模拟肝移植术中受体经历无肝期的过程,观察缺血—再灌注后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及血必净的保护作用,以更好的指导临床肝移植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从而降低受体死亡率。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10只,体重250-300g,随机选取15只作为预留正常大鼠。其余95只大鼠一期手术部分结扎、缩窄门静脉并植入“标志环”,3周后形成门脉高压症大鼠模型(PHM),从中随机选取5只门脉高压症模型大鼠,并从预留正常大鼠随机选取5只,该两组分别行门静脉测压和造影,观察门脉高压和门体静脉间侧枝循环形成情况,测量食管下端粘膜下静脉面积,定量分析食管下端静脉曲张情况。剩余10只正常大鼠作为假手术组(SOG),90只门脉高压症大鼠模型分为3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血必净、乌司他丁3天,行二期手术去除“标志环”使门静脉复张,而后同时阻断第一肝门和肝后下腔静脉,60min后开放。根据复流后采集标本的时间及所给药物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6小时组(I/R6 h)、12小时组(I/R12 h)、24小时组(I/R24h)、血必净6小时组(XBJ6h)、12小时组(XBJ12h)、24小时组(XBJ24h)、乌司他丁6小时组(UTI 6 h)、12小时组(UTI 12 h)、24小时组(UTI 24h)共9组,取动脉血检测PaO2;取静脉血检测AST、ALT;取肝脏、肺、食管下端组织行病理形态学检查(光镜及电镜);取新鲜肺组织测定湿/干重比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MPO)。结果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期手术后3周可成功制成门脉高压症大鼠模型,开腹后见:腹腔内有淡黄色腹水,门静脉直径较正常大鼠明显增宽,内脏静脉曲张。门脉高压大鼠门静脉压力为15.6±3.1mmHg,较正常大鼠门静脉压力(7.7±1.7mmHg)明显升高(p<0.05)。门静脉造影显示:门脉高压大鼠肝脏显影缓慢,门静脉主干可见狭窄及伴行的“标志环”,门静脉系统血管迂曲扩张,正常大鼠门静脉系统血管走行自然,无血管迂曲及扩张。食管下端组织横截面病理切片图像分析显示门脉高压大鼠单位静脉面积33.582±6.425μm2,较正常大鼠单位静脉面积5.620±1.301μm2明显升高(p<0.05)。二期手术取出“标志环”后,门静脉完全复张,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减轻。门静脉高压症模型大鼠均可耐受二期手术中同时阻断第一肝门和肝后下腔静脉60min。二期手术后不同时间取标本显示:I/R组AST、ALT、肺组织MPO活性及肺湿/干重比均高于XBJ组、UTI组;I/R组PaO2低于XBJ组、UTI组;SOG组PaO2高于I/R组、XBJ组、UTI组;SOG组肺湿/干重比、AST、ALT、MPO活性低于其余三组。光镜下I/R组肺泡腔渗出,肺泡间隔增宽,中性粒细胞浸润,间质充血水肿,部分肺泡萎缩塌陷。XBJ组、UTI组光镜下肺组织病变程度较轻,XBJ组、UTI组之间各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门静脉缩窄的方法制备肝前性门脉高压症大鼠模型,方法简便,确切,可复性好,成功率高,是一种较理想的肝移植肺损伤动物模型制备方法。血必净能显著降低肺组织内MPO活性,降低肺组织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肺损伤程度,对肝移植合并急性肺损伤有明显的预防作用。肝缺血-再灌注后急性肺损伤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是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失衡,中性粒细胞是肺组织急性损伤的主要炎性细胞,血必净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中的渗出及其抗氧化作用显著减轻急性肺损伤的程度。血必净与乌司他丁疗效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