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Ⅰ基因表达下调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ROCK-Ⅰ基因表达下调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论文摘要

目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的增生和迁移,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Rho/Rho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众多血管生理功能的调节,如细胞骨架重组,平滑肌收缩,细胞增生、黏附、迁移以及其他炎症反应过程,而这些细胞功能又与许多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ROCK即Rho激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有两种同源异构体ROCK-Ⅰ,ROCK-Ⅱ。Rho激酶在多种组织器官的平滑肌收缩中起作用[2]。Rho激酶被Rho蛋白激活后,对下游肌球蛋白进行磷酸化,使胞浆中的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水平增加,进一步使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交联增加,从而使肌动蛋白微丝骨架聚合,引起肌动-肌球蛋白收缩,最终引起VSMC迁移。阐明Rho激酶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的分子机制,将为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3,4]。本研究拟采用RNA干扰技术,对ROCK-Ⅰ基因表达进行下调,研究ROCK-Ⅰ基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Rho激酶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大鼠ROCK-Ⅰ基因参考序列设计合成siRNA,通过实验筛选出有效的siRNA,然后通过脂质体将ROCK-Ⅰ的siRNA转入A7r5细胞,对于转染后的细胞进行如下实验:1.提取细胞的总RNA,然后做逆转录PCR,在基因水平上检测ROCK-Ⅰ基因表达下调的情况;2.提取细胞总蛋白,通过蛋白印迹技术,在蛋白水平上检测ROCK-Ⅰ基因表达下调情况;3.用Boyden微孔膜双槽法进行细胞迁移实验,测定ROCK-Ⅰ基因表达下调前后细胞迁移率的影响。结果:1. siRNA转染效率实验运用带有荧光标记的siRNA分别转染细胞(5h、24h、48h、72h),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转染效率,并进行细胞计数和统计分析。每组时间段做4个平行孔,实验重复3次。结果显示:转染效率分别为77.8%、85.2%、83.3%和85.7%。siRNA 5h即可被成功地转染到细胞中,以48或72小时的转染效果最佳。2.脂质体毒性实验用不同浓度的脂质体(分别为0、0.56ng/μl、0.83ng/μl、1.67ng/μl)进行转染,在不同的时间段(24h、48h、72h)收集细胞并进行细胞计数,计算出不同浓度脂质体在不同时间段的细胞死亡率,结合上述siRNA转染效率实验,确定siRNA转染效率最高时脂质体的浓度和最佳的转染时间。最终确定脂质体最佳浓度为0.56ng/μl0.83ng/μl。3.在基因水平上的检测:转染48h和72h后,分别提取细胞总RNA,进行RT-PCR反应,在基因水平上检测RNA干扰前后ROCK-Ⅰ表达量的变化。研究显示siRNA转染后ROCK-Ⅰ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2)。4.在蛋白水平上的检测ROCK-Ⅰ表达:运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转染72h后细胞中ROCK-Ⅰ表达量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转染组细胞中ROCK-Ⅰ蛋白的表达量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22)。5. PDGF-BB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A7r5)迁移:利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二聚体(PDGF-BB)作为诱导剂诱导细胞迁移,用Boyden微孔膜双槽法检测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PDGF-BB在低浓度时,诱导剂与细胞迁移数量存在剂量依赖关系,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迁移的数量增加。当PDGF-BB达到5ng/ml时,随着诱导剂浓度的增加,细胞迁移的数量下降。因此,得出PDGF-BB的最佳诱导浓度为5ng/ml。6. ROCK-Ⅰ基因表达下调对血管平滑肌细胞(A7r5)迁移的影响:用5ng/ml PDGF-BB诱导剂,以Boyden微孔膜双槽法建立的细胞迁移的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的siRNA对平滑肌细胞(A7r5)迁移的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设置6个平行孔。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迁移数量随着siRNA剂量的增加而呈减少的趋势,表明ROCK-Ⅰ基因表达下调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A7r5)的迁移,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00)。结论:通过RNA干扰方法成功地使ROCK-Ⅰ的基因表达下调,证实ROCK-Ⅰ基因表达的下调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讨ROCK-Ⅰ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论文目录

  • 一、正文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前言
  • (四) 材料和方法
  • (五) 结果
  • (六) 讨论
  • (七) 结论
  • (八) 参考文献
  • 二、文献综述
  • (一) 综述
  • (二)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同型半胱氨酸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死亡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J].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0(06)
    • [2].晚期氧化蛋白产物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MCP-1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8(02)
    • [3].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进展[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1)
    • [4].AngⅡ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长非编码RNA[J]. 生理科学进展 2013(03)
    • [5].过氧亚硝酸盐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 2012(09)
    • [6].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J]. 口腔医学研究 2012(10)
    • [7].中国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研究领域——著名专家介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46)
    • [8].Gax基因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 2010(21)
    • [9].应力致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的研究进展[J]. 武警医学 2008(05)
    • [10].Rho/Rac交换因子Vav2控制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中一氧化氮依赖的反应[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04)
    • [11].Aβ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及依达拉奉干预作用的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01)
    • [12].AVP恢复缺氧血管平滑肌细胞反应性与V1a/V2受体的关系及其非钙依赖性调节机制[J]. 微循环学杂志 2009(04)
    • [13].转录因子KLF4在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达[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0(10)
    • [14].金雀异黄素抑制人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核因子κB的激活[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9(05)
    • [15].罗格列酮减轻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J]. 中国微循环 2008(06)
    • [16].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新发现受血管紧张素Ⅱ调控的长非编码RNA[J]. 生理科学进展 2013(06)
    • [17].环腺苷二磷酸核糖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钙调控的研究进展[J].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9(02)
    • [18].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化与血管内壁的构建[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9(06)
    • [19].紫杉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原癌基因转录和表达的影响[J].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3)
    • [20].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进展[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12)
    • [21].LXR激动剂T0901317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MMP 9的表达[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2(11)
    • [22].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减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的实验研究[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0(06)
    • [23].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介导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表达[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8(09)
    • [24].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陕西医学杂志 2012(03)
    • [25].壳多糖对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Ca~(2+)]i和[H~+]i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01)
    • [26].ERK、p38 MAPK和JNK在缺氧血管平滑肌细胞反应性调节中的作用及与MLC20磷酸化途径的关系[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0(10)
    • [27].Vsmc功能转换与钙离子通道的改变[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9(06)
    • [28].SM22α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作用[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23)
    • [29].糖基化终产物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及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和血管钙化的影响[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5)
    • [30].NR6A1过表达腺病毒载体构建及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2(03)

    标签:;  ;  ;  

    ROCK-Ⅰ基因表达下调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