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字禅”研究

北宋“文字禅”研究

论文摘要

“文字禅”是北宋禅宗的基本形态之一,代表当时禅学发展的主流。它是指借助语言文字表达禅宗旨意、禅修见解、禅悟意境乃至禅宗历史等内容的各种文体形式和传法风尚。它以“绕路说禅”为特点,以“代别”、“拈古”、“颂古”、“评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旨在阐述禅法思想。从“文字禅”的兴起原因上看,它是北宋时期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因素看,在继承和发展前代文化的时代任务中,它从解读古“公案”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是禅宗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出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的变化,及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不立文字”的特点;同时与禅师的禅学造诣、文化素养及其禅宗教化的需要密切相关。从外部因素看,国家政策的支持、居士佛教的发展、修藏行为及其雕版印刷技术的改进,都成为普及语言文字的推动力。综合看来,它是在政权统一,思想融合的趋势下,从禅宗的角度,对佛教文化和宋代文化的解读。北宋“文字禅”具有时代性。它打破了禅宗传统的“师承”脉络,普遍反映在禅宗的各宗派中。其发展主要呈现出两条路线:从横向上看,以“代别”、“拈古”、“颂古”、“评唱”等形式为主要形态;从纵向上看,表现在汾阳善昭、雪窦重显、圆悟克勤、觉范惠洪等代表禅师的思想中。横向与纵向的结合,营造了包罗万象的“文字禅”体系。为解决“文字”与“禅”的关系,它改变了禅宗传统“说似一物即不中”的语言观,正面肯定了语言文字的作用,实现了“了万法于一言”到语言文字为“道”之标识的转变,最终赋予语言文字以合法性地位,真正实现了“不离文字”。但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禅师们又倡导“不立文字”的思想,以“不立文字”为根本宗旨,借用“绕路说禅”的表达方式,实现“不离文字”与“不立文字”的统一。作为独特的禅宗表现形式,“文字禅”并未脱离禅宗的根本思想。与禅宗“明心见性”的思想是一致的,在心性论、修行论、解脱观上仍保持禅宗特色。同时,在融合的时代趋势下,又广泛吸收传统佛教及其儒道思想,体现出三家融合的色彩,呈现出区别于传统禅宗的特点。在三家思想交流中,它一方面吸收儒道的“心”、“性”内涵,体现我国文化中的会通精神,反映出禅宗的中国化色彩。另一方面,在调节士大夫心理、复兴宋代儒学等方面,对宋代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北宋“文字禅”是在前代禅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维系了禅宗的生存,扩大禅宗的规模和影响力,体现出禅宗在不同时代的创新性和教化的多样性;但也缩小了禅宗的受众,引发对禅法的误解,为禅宗的衰落埋下隐患。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对后世皆有借鉴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本文思路与框架
  • 三、对"文字禅"的界定
  • 第一章 北宋禅宗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 第一节 法眼宗的传承
  • 第二节 云门宗的中兴与繁荣
  • 第三节 曹洞宗的传承
  • 第四节 临济宗的流传
  • 第二章 北宋"文字禅"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北宋"文字禅"的兴起原因
  • 一、北宋"文字禅"兴起的内部条件
  • 二、北宋"文字禅"兴起的外部条件
  • 第二节 "文字禅"的发展
  • 一、北宋"文字禅"的横向发展
  • 二、北宋"文字禅"的纵向发展
  • 第三章 北宋"文字禅"的内容
  • 第一节 "举古"与"拈古"
  • 一、"举古"
  • 二、"拈古"
  • 第二节 "代别"
  • 一、善昭的"代别"
  • 二、重显的"代别"
  • 三、善昭与重显"代别"之比较
  • 四、对"代别"的评价
  • 第三节 "颂古"
  • 一、"颂古"兴起的原因及特点
  • 二、善昭"颂古"
  • 三、重显"颂古"
  • 四、对"颂古"的评价
  • 第四节 "评唱"与"击节"
  • 一、"评唱"
  • 二、"击节"
  • 三、对"评唱"与"击节"的评价
  • 第五节 禅史的修订与编纂
  • 一、禅师对法脉的整理
  • 二、"灯录"的修订与禅僧史传的编纂
  • 第四章 北宋"文字禅"的禅学思想
  • 第一节 "文字禅"中的"文字"与"禅"
  • 一、"文字禅"中的"文字"
  • 二、"文字禅"中的"禅"
  • 三、"文字禅"中的"禅"与"文字"
  • 第二节 "文字禅"与禅宗
  • 一、"文字禅"的心性论
  • 二、"文字禅"的修行论
  • 三、"文字禅"的解脱观
  • 第五章 从北宋"文字禅"看三家关系
  • 第一节 "文字禅"对儒道思想的借鉴
  • 一、从"言意关系"看三家关系
  • 二、借用儒道理论改造禅宗思想
  • 第二节 "文字禅"对儒道思想的影响
  • 一、禅悦之风的兴起
  • 二、对宋儒构建理学体系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正藏》疑难字考释[J]. 中国文字学报 2015(00)
    • [2].敦煌本《大智度论》校正《大正藏》本廿八例[J]. 中华文化论坛 2015(08)
    • [3].唐宋時期來華日僧日記中的漢語口語語法[J].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2019(01)
    • [4].“见_1”向“见_2”演变的发展轨迹——基于《大正藏》语料的考察[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 [5].古籍数字化视野中的《大正藏》与佛典整理[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6].关于《大正藏》中“释门应用文范”抄录讹误的再研究[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7].《慈悲道场忏法》西夏译本卷一“断疑第二”译注[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2(05)
    • [8].《大正藏》本《大智度论》校勘札记——以敦煌写本为对校本[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 [9].《大正藏》疑难字考释(三)[J].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14(02)
    • [10].《禅门秘要诀》校正[J]. 敦煌学辑刊 2009(01)
    • [11].宋佚佛学序跋十九则辑考[J]. 五台山研究 2017(04)
    • [12].《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与《大正藏》异文比勘[J]. 文教资料 2014(30)
    • [13].《大正藏》译经在汉语史上的语料价值[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6)
    • [14].佛说佛名经(二十卷本)[J]. 藏外佛教文献 2010(01)
    • [15].佛经字词札记六则[J]. 文史 2013(04)
    • [16].《大正藏》疑難字考釋(四)[J]. 励耘语言学刊 2014(02)
    • [17].敦煌文獻《佛説五無返復經》研究[J].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13(00)
    • [18].《思溪藏》随函音义与汉文佛典校勘释例[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9(06)
    • [19].中華書局版《高僧傳》校點商榷[J]. 版本目录学研究 2012(00)
    • [20].《首都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经眼录》补遗与考证[J].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4(00)
    • [21].汉魏六朝时期标志被动句式的并存与竞争——基于《大正藏》语料的调查[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 [22].佛经异文与词语考索[J]. 古汉语研究 2013(02)
    • [23].《大正藏》与《嘉兴藏》中国佛教著述收录差异比较研究[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01)
    • [24].俗写与佛经语言考校举例[J]. 中国文字学报 2014(00)
    • [25].略述智昇与《开元释教录》[J]. 中国佛学 2015(01)
    • [26].敦煌本《八陽經》殘卷綴合研究[J]. 中华文史论丛 2014(02)
    • [27].《父母恩难报经》与《父母恩重经》的研究[J]. 宗教研究 2014(02)
    • [28].山东博物馆藏敦煌遗书叙录[J]. 敦煌研究 2012(05)
    • [29].佛说佛名经卷第十[J]. 藏外佛教文献 2008(03)
    • [30].《俄藏敦煌文獻》未定名《金剛經》殘片考[J].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17(01)

    标签:;  ;  ;  ;  ;  

    北宋“文字禅”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