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

论文摘要

民族是重要的社会存在形式。各民族之间在文化、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却又共生共存于同一个自然界、同一个社会整体之中。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同时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他们长期生息、劳动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经济上形成了相依共存的关系,在文化上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并形成了各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我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他们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谐相处的一系列人格特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西南少数民族应该在更好的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不断的进行自我提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使本民族得到更好的发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进行人格的研究,近年来虽然也有研究者涉足,但是数量不多且趋向雷同,对少数民族和谐人格进行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也算是相关领域的一项崭新课题,而且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本研究的内容集中围绕着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的载体及影响因素、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的现状及变迁,展开了相应的研究:1、详细分析了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的主要载体如文学作品、服饰装饰、民族谚语、民族节日等几个方面,找出其中隐含的人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民族人格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理环境、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民族的宗教信仰等几个方面。2、结合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的结果,提出了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的理论构想,编制出了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量表,量表包括了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与自然和谐三个因素,包含了发展性、乐群性、责任性、接受性、包容性、开放性、关怀性、崇尚性8个子维度,其信度和效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3、以西南少数民族成人被试为样本展开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的现状调查,通过差异性比较,探讨了西南少数民族在和谐人格各个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特点。结果表明,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主要居住地、不同民族人口学统计变量上有一定的群体差异。4、采用卡特尔十六项人格因素测验,对随机抽取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704名成人进行施测,了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整体的人格特征分布趋势,比较西南少数民族人格与一般的社会人格标准的差异。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成人普遍表现为乐观、开朗、热情、随和。5、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以傣族民居——竹楼为中心,通过对一系列和竹楼相关的因素进行呈现和分析,表明竹楼可以说是傣族和谐人格的杰出典范。6、采用内隐实验法考察汉族与傣族在对待自然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在不同人群中内隐态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以及与外显态度之间是否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总的来说,本研究在以下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1、在研究对象上,以18岁以上的非大学生成人进行研究,拓宽了少数民族人格研究的对象范围。2、在研究内容上,基于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编制了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和谐人格量表,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和分析,详细的分析了西南少数民族被试个人背景变量对和谐人格的影响,揭示了其和谐人格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西南少数民族培养和谐人格的基本路径。3、在研究方法上,以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为主,同时结合实地调查、内隐实验等方法,理论与实证交叉验证,量化与质性互相结合,从多角度、多学科来对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进行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人格研究的主要流派
  • 1.1 西方人格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
  • 1.1.1 "生物还原论"
  • 1.1.2 "外因决定论"
  • 1.1.3 "人格特质"论
  • 1.1.4 "自我实现"论
  • 1.1.5 生物学理论
  • 1.1.6 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
  • 2 人格的主要研究范式
  • 3. 人格定义的研究
  • 3.1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 3.2 西方学者对人格的典型界定
  • 3.3 人格定义分歧后形成的共识
  • 3.3.1 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
  • 3.3.2 人格的整体性与可分性
  • 3.3.3 人格的稳定性与发展性
  • 3.3.4 人格的社会性与生物性
  • 3.3.5 本研究的人格观点
  • 3.4 关于人格结构的相关研究
  • 3.5 人格的测量工具
  • 4. 关于民族人格的研究
  • 4.1 民族人格的内涵
  • 4.2 民族人格的特征
  • 4.2.1 独特性与表征性
  • 4.2.2 稳定性与继承性
  • 4.2.3 功能性与可变性
  • 4.2.4 相似性
  • 4.2.5 社会文化历史性
  • 4.3 民族人格已有研究
  • 4.4 我国民族人格的研究
  • 4.5 西南少数民族人格已有研究
  • 4.5.1 有关西南少数民族成人人格特征的研究
  • 4.5.2 有关西南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
  • 5 关于和谐人格的研究
  • 6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6.1 关于研究对象
  • 6.2 关于研究方法
  • 6.3 关于学科视域
  • 6.4 关于文献数量
  • 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7.1 研究目的
  • 7.2 研究意义
  • 7.2.1 理论意义
  • 7.2.2 实践意义
  • 8 研究方法
  • 第二部分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的载体
  • 1 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表征了其和谐人格
  • 1.1 对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说,民间神话是其文学作品的重要代表
  • 1.2 西南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神话
  • 1.3 与自然和谐、与他人和谐是西南少数民族神话的题中应有之义
  • 2 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装饰折射了其和谐人格
  • 2.1 西南少数民族服装服饰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
  • 2.2 西南少数民族服装服饰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
  • 3 西南少数民族谚语体现了其和谐人格
  • 3.1 西南少数民族谚语以独特的民族特点,表达一个民族的心声
  • 3.2 与自然和谐、与他人和谐是西南少数民族谚语的重要内容
  • 4 西南少数民族节日展示了和谐人格
  • 4.1 节日符号比较显性的表达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和谐人格特征
  • 4.2 西南少数民族主要节日举例
  • 第三部分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 1 地理环境是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心理物理场
  • 1.1 长期生活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之中,使其产生了相似的文化与人格
  • 1.2 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其和谐人格密切相关
  • 2 生活方式是造就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最直接的动力
  • 2.1 本文的生活方式定义
  • 2.2 西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与其和谐人格之间具有持续性的互动
  • 3 西南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状况影响和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 4 西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塑造和影响和谐人格
  • 4.1 宗教信仰能够使民族成员产生深层次的心理认同感
  • 4.2 西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对其和谐人格有深远影响
  • 第四部分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的理论构建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和程序
  • 2.1 和谐人格的界定
  • 2.2 和谐人格结构的初步构建
  • 2.3 正式问卷的编制
  • 2.3.1 被试
  • 2.3.2 施测与程序
  • 2.3.3 统计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问卷的信度
  • 3.2 问卷的效度
  • 3.2.1 构想效度
  • 4 讨论
  • 第五部分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现状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工具
  • 2.3 程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的总体状况分析
  • 3.2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在性别上的差异
  • 3.3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在不同年龄层次上的差异
  • 3.4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在不同文化程度上的差异
  • 3.5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在不同居住地上的差异
  • 3.6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在不同民族上的差异
  • 4 讨论
  • 4.1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的性别特点
  • 4.2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的年龄特点
  • 4.3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的文化程度特点
  • 4.4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的居住地特点
  • 4.5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的民族特点
  • 5 小结
  • 第六部分 西南少数民族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 测验结果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工具
  • 2.2 施测
  • 2.3 被试
  • 3 结果分析
  • 3.1 全国成人人格因素常模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格因素比较
  • 3.2 西南少数民族成人16人格因素的性别特点
  • 3.3 西南少数民族成人16人格因素语系的特点
  • 3.4 西南少数民族成人16人格因素年龄层次的特点
  • 3.5 西南少数民族成人16人格因素在文化程度的特点
  • 3.6 西南少数民族成人16人格因素在居住地上的特点
  • 4 讨论
  • 4.1 西南少数民族16人格因素常模
  • 4.2 西南少数民族成人16人格因素的性别特点
  • 4.3 西南少数民族成人16人格因素居住地的特点
  • 4.4 西南少数民族成人16人格因素年龄层次的特点
  • 4.5 西南少数民族成人16人格因素文化程度的特点
  • 4.6 西南少数民族成人16人格因素的语系特点
  • 5 小结
  • 第七部分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的典范——以西双版纳傣族园傣族村寨为例
  • 1 背景简介
  • 2 傣族人在村寨选址中尤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 3 傣族人在村寨景观设计方面特别注重"自然之理"
  • 4 傣族的干栏式民居从取材到布局都体现了与环境的和谐
  • 5 傣族盖新房,人人来帮忙,是人际和谐的重要体现
  • 6 当前社会傣族村寨的发展
  • 6.1 竹楼建筑材料变化,保留传统的外部造型
  • 6.2 传统竹楼异化为毫无民族特色的现代洋房
  • 第八部分 傣族与汉族的环境内隐态度比较研究
  • 引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测量工具
  • 3 结果
  • 3.1 傣族结果分析
  • 3.2 汉族与傣族之间环境态度的对比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九部分 总论与结论
  • 1 总的讨论
  • 1.1 本研究的方法探讨
  • 1.2 本研究的价值及创新之处
  • 1.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总结论
  • 3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的一些思考
  • 3.1 西南少数民族的内在诉求
  • 3.2 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压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傣族传统婚恋生活初探[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02)
    • [2].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特征与运用[J]. 西部皮革 2020(04)
    • [3].灵魂与空间:金平傣族的叫魂仪式[J]. 民族学刊 2020(01)
    • [4].傣族药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与产业发展策略[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3)
    • [5].新中国70年傣族题材电影历史发展简述[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0(01)
    • [6].德宏傣族的溯源及他们的世俗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交织[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12)
    • [7].傣族土陶工艺传承及其产业化思考[J]. 文化产业 2020(14)
    • [8].西双版纳傣族龙舟运动文化探析[J]. 武术研究 2020(07)
    • [9].西双版纳傣族民间舞蹈特色探析[J]. 今日民族 2020(07)
    • [10].浅谈傣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J]. 传播力研究 2019(20)
    • [11].傣族:亲水的民族[J]. 今日民族 2017(10)
    • [12].傣族武术的历史渊源及其现状——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为例[J]. 科技视界 2017(36)
    • [13].简述傣族竹编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内涵[J]. 竹子学报 2018(02)
    • [14].别样的风情——傣族舞蹈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18(07)
    • [15].云南德宏傣族传统制陶术调查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6].泼水节风情[J]. 当代音乐 2017(14)
    • [17].傣族织绣纹样在现代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艺术评鉴 2017(15)
    • [18].傣族舞蹈[J]. 江苏商论 2016(03)
    • [19].基于知识点的学院派傣族舞蹈动律教学实践与研究[J]. 大众文艺 2016(13)
    • [20].傣族村社政治关系的变迁——以云南省孟连县和双江县为例[J]. 云南社会科学 2014(06)
    • [21].边疆行(之五):傣族传统乐器合奏[J]. 音乐生活 2015(05)
    • [22].敦煌舞与傣族舞的形态比较[J]. 艺术科技 2015(05)
    • [23].形神合一——傣族纹身的形式美研究[J]. 艺术教育 2015(12)
    • [24].傣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变迁与传承[J]. 红河学院学报 2015(06)
    • [25].傣族舞的文化特点和在云南(滇西南)地区的传承[J]. 神州印象 2019(12)
    • [26].我认识的少数民族[J]. 小学生学习指导 2019(09)
    • [27].评《傣族文学史》——兼论修订《傣族文学史》的可行性[J]. 大西南文学论坛 2018(00)
    • [28].论傣族音乐的特点[J]. 参花(上) 2019(10)
    • [29].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美学价值初探——以傣族服饰为例[J]. 文教资料 2011(18)
    • [30].如何上好中职傣族舞课[J]. 学周刊 2016(31)

    标签:;  ;  ;  ;  

    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