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电动机软起动控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魏晓[1](2021)在《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寨煤矿于2006年完成矿井改扩建工作,其主井安装一台STJ1000/2×630型带式输送机进行原煤运输,输送机驱动系统采用“异步电动机+可控起动传输装置(CST)”方式。该带式输送机系统从矿井改扩建运行至今,运行稳定、系统可靠性较高、软起动及双电动机功率平衡性能较好,基本能够满足山寨煤矿生产能力需求。但是,随着对煤矿在节能降耗、绿色开发和智能开采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该带式输送机系统运行效率低、无调速功能、产品及维护成本高的问题被凸显出来。因此,采用带式输送机新技术、新产品来消除旧系统存在的问题非常必要。本文以此为选题,开展相应的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通过对异步电动机+CST驱动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充分分析了该系统的优势和劣势,对标煤矿对生产提出的新要求,为改造项目提供了参考信息,为方案设计提出了正确方向。(2)对当前应用于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的相关控制技术和电气设备进行广泛地研究和分析,针对改造前驱动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变频直驱驱动系统方案。(3)结合山寨煤矿当前生产能力需求,对永磁同步电机变频直驱驱动系统方案中的主要电气设备进行了计算和选型,为改造项目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4)根据山寨煤矿对带式输送机运行性能的新要求,对柔性调速和多电动机功率平衡问题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提升带式输送机生产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实施上述改造项目,增强了带式输送机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降低了产品及维护成本,提高了带式输送机起动、调速等性能,提升了带式输送机系统的整体节能效果,达到了煤矿对节能降耗、绿色开发和智能开采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尚靖博[2](2020)在《基于STM32的矿用隔爆软起动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使用胶带运输机、风机、水泵等设备较多,目前大多使用交流异步电动机进行拖动。如果直接起动拖动电动机,起动瞬间产生的冲击电流非常剧烈,对电动机本身以及机械设备都会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害。因此,在电源和电动机之间安装软起动器可以有效降低起动电流、减轻对设备的损害、减弱对电网的冲击。为了改善电动机起动特性,限制起动电流过大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本文设计了一款以STM32F103VBT6微控制器为主控芯片的矿用软起动器,以有效降低起动电流为目的,实现软起动控制。针对以上问题并根据设计要求,通过分析几种软起动方案,决定系统采用三相晶闸管调压软起动方案,并对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等效电路建立模型,分析影响其起动性能的参数。为了更好地控制起动过程所出现的冲击电流,详细介绍了模糊PID控制策略,由于软起动传统限流起动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将模糊控制技术引入其中,通过实时整定PID控制器参数,实现对电动机起动电流和时间的优化处理,并在MATLAB/Simulink中对此控制策略进行了建模仿真,以使软起动器输出更加优质满意的波形。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之间通过光纤传输信号,有效减少了晶闸管的电磁干扰,提高了信号传输速度。晶闸管驱动电路则利用CPLD辅助控制电路和脉冲变压器组成,在实现对晶闸管的可靠控制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根据本课题的实际需求,对软起动器的软件与硬件进行设计并进行了系统调试,硬件方面主要包括电气主电路、电源电路、检测电路、晶闸管触发电路、通信电路、接触器控制电路等电路的设计;软件方面主要包括控制系统主程序、初始化程序、模糊PID子程序、晶闸管触发程序等程序的设计。本文设计的软起动器操作方便,起动冲击较小,实用性较强。
李传龙[3](2020)在《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异步电机软起动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异步电机具备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工作可靠等诸多优点,因此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运用。但异步电机的起动性能并不是十分理想,直接起动时会产生很大的冲击电流,对电机本身及所带负载造成严重损害。为了抑制异步电机起动时的冲击电流,改善异步电机起动性能,本文采用模糊PID控制算法,以STM32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器对异步电机软起动器进行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异步电机软起动器的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通过构建异步电机等效电路数学模型,对异步电机软起动器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由于本文设计的软起动器以晶闸管为限流器件,因此重点分析了晶闸管调压原理。在控制算法方面,本文先是对PID控制算法与模糊控制算法进行研究,分析了两种控制算法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最终采用将两者结合的模糊PID控制算法,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分别对基于PID控制算法的软起动系统和基于模糊PID控制算法的软起动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通过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模糊PID控制算法在异步电机软起动控制中的正确性与优越性。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根据模块化设计原则,分别对软起动器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进行了设计。硬件系统设计包括STM32最小系统、主电路、同步检测电路、触发电路、电压检测电路、电流检测电路、通讯电路以及电源电路等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包括主程序及相关子程序设计。最后本文对设计出的软起动器进行了实物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软起动器能够有效地抑制异步电机起动时的冲击电流,实现异步电机的软起动。
章嘉鹏[4](2019)在《交流电动机软起动控制器的设计探讨》文中指出针对交流电动机来讲,如果其起动电流出现过大的情况,那么受此影响,势必会造成整个电网线路在压降方面的持续加大,除此之外,还会造成电动机绕组在具体的绝缘老化方面出现持续加速,冲击生产设备。以交流电动机为对象,首先简要分析了其软起动的基本原理,探讨了起动器软、硬件的具体设计策略,望能为此领域研究有所帮助。
王文强[5](2017)在《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研究》文中指出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接起动时会产生较大的冲击电流,该冲击电流一方面会对电网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容易对拖动设备和电动机本身造成损伤。晶闸管软起动器结构简单,价格便宜,控制灵活,应用十分广泛。本文以晶闸管软起动器为研究对象,研究模糊PID控制在电动机软起动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抑制起动过程中的电流及转矩震荡,本文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研究三相异步电动机稳态模型,分析电动机的起动电流和起动转矩;通过研究三相异步电动机动态模型,分析起动过程中产生电流及转矩震荡的根本原因;另外,通过分析三相交流调压器电路,确定晶闸管软起动器主电路的拓扑结构和调压方式。(2)针对PID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系统存在的适应性差、控制精度低的问题,提出将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在分析PID恒流起动、斜坡电压起动、离散变频起动和模糊PID恒流起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对比分析每种起动方式的起动电流和起动转矩等性能参数,仿真结果验证了模糊PID控制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提高了软起动系统的适应性和控制精度,并且通过降低起动初期定子端输入电压,抑制了前期的起动电流及转矩震荡。但是,在电动机软起动过程中,当转子转速到达同步转速附近时,电流及转矩会产生较大的震荡。(3)模糊PID控制无法有效地解决电动机软起动过程中同步转速附近的电流及转矩震荡问题,通过仿真研究触发角、转动惯量常数和负载对震荡现象的影响,进而对同步转速附近产生震荡的根本原因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基于关断角控制的软起动方式,并进行仿真验证,极大地减缓了电动机起动时同步转速附近的电流和转矩震荡。(4)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TMS320F28335)为主控芯片,完成了软起动控制器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
郭歌[6](2014)在《基于离散变频的重载软起动器的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软起动器是通过改变晶闸管触发角的大小来减小电机的输入电压使得起动电流减小,可同时又限制了起动转矩的大小,常限定于轻载应用场合中。可是在需要重载起动的应用场合,离散变频软起动技术能够保持传统软起动器的原有结构,在软件上对工频半波进行不同的通断组合控制,实现变压变频,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满足电机对起动电流和电磁转矩的要求。针对此问题,本文着重阐述了提高电动机起动转矩及起动性能的离散变频理论,并深入研究重载软起动器的控制系统。电机的输出电磁转矩是跟供电电源频率成反比的,所以在不改变传统软起动系统主电路结构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控制晶闸管的导通和关断,使得一些工频半波不导通,一些工频半波导通,对加在电机定子端的电压进行离散变频,使得变频后的基波频率发生变化,通过降低电压频率使得输出起动转矩增大。然而在离散变频软起动的过程中,需要检测电机的实时转速。所以在常规软起动器的不同应用场合中,依据各自的特点选用基于失电残压的测速方法,该测速方法避免了测速传感器引起的麻烦,只需依据软起动控制器主电路自身的特点,就可获得电机的转速信息。此外,本课题还基于dsPIC30F6014高速数据处理能力及其丰富的外围硬件资源,设计了一套离散变频软起动控制系统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验验证离散变频软起动的可行性。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失电残压的转速估算算法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计算速度快、估算结果准确且实用性好的特点,而且对交流电动机转速的检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交流电动机转速估算算法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设计的实验装置的实验结果表明离散变频软起动器能够满足重载起动情况下减小起动电流,同时提高转矩的起动要求,控制效果良好,再次验证了离散变频软起动的可行性。
黄伟[7](2013)在《交流异步电动机软起动控制器设计》文中指出为了减小异步电动机起动过程中对电网的冲击、消除由于传统降压起动设备的有级触点控制对电动机的冲击、提高电动机的起动特性,对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电动机软起动进行研究。这种基于三相交流调压的异步电动机软起动系统解决了异步电动机起动时起动电流过大问题。软起动器采用晶闸管调压方式,通过改变晶闸管的触发角来实现对定子两端的电压的调节,从而实现了异步电动机电压斜坡起动、限流起动、软停车等功能。利用MATLAB搭建了三相交流调压电路的系统仿真模型,对软起动的控制方式进行了仿真研究。
宗许宁[8](2013)在《G-M拖动系统起动与调速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海洋工程的发展,对工程船舶的要求越来越高,通常需要拖动大功率负载,大功率负载的常用驱动方式有:柴油机直接驱动,液压驱动、电力驱动等。本文采用电力驱动中的G-M拖动系统驱动,文中设计了G-M拖动系统的软起动控制器和变压变频调速控制器,然后,以一艘3500方大型绞吸式挖泥船为依托,将G-M拖动系统应用于其挖泥泵的驱动装置,设计了泥浆输送系统的自动控制装置。本文在深入研究同步发电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原理和电动机常规软起动以及变频调速控制方式的基础上,结合G-M拖动系统的特殊性,设计了G-M拖动系统的限流软起动控制器和变压变频调速控制器。G-M拖动系统的限流软起动是基于恒流或限流软起动的控制原理,在电动机起动过程中,通过控制同步发电机的励磁系统来实现的,变频调速是基于异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的控制原理,在电动机调速过程中,通过联合控制同步发电机的励磁控制器和转速调节器来实现的。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G-M拖动系统及其起动和调速控制器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然后以一艘3500方绞吸式挖泥船为依托,将本文设计的G-M拖动系统应用于其挖泥泵驱动装置,采用西门子系列PLC和组态软件WinCC flexible设计了泥浆输送系统的自动控制装置以及人机交互界面,以实现对泥浆输送系统的自动控制、远程操作和监控报警。利用MATLAB/Simulink对所设计的软起动控制器和变频调速控制器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软起动控制器和变频调速控制器性能良好,能实现G-M拖动系统的软起动和变频调速。对于泥浆输送自动控制装置,本文运用PLCSIM和WinCC flexible Runtime仿真软件进行系统的联合调试,从而在线模拟出泥浆输送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
郭继红,赵彩红[9](2009)在《DSP在防爆软起动控制器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针对煤矿井下隔爆兼本质安全型交流电动机软起动器的使用要求,设计以DSP为核心的软起动控制器,给出控制器的硬件电路,并编写程序结构流程图。
李虹飞[10](2007)在《基于PIC16F877的软起动控制器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交流电动机在国民生产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若直接加额定电压起动,电动机的起动电流可达额定电流的4-7倍,对电动机、电网电压以及其它设备都会造成很大影响。“软起动”的概念就应运而生,现已形成了限流软起动、电压斜坡起动等几种起动方式。在控制手段上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单片机技术的发展,交流电动机软起动控制装置开始出现并逐步取代传统的起动方式。济源市作为我国煤炭电气的生产基地,厂家多、产品多,要求相关的技术支持也多,本文以与济源科灵电器有限公司的新产品合作开发为背景,开发完成了《QJR-400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交流电动机软起动装置》,并且顺利地通过了国家级检测中心检验。本文的重点是设计交流电动机软起动装置中的核心控制器件――软起动控制器。本文第一章首先阐述了电动机的软起动技术及电动机软起动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出电动机软起动装置中的核心控制器件――软起动控制器的基本功能和设计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第二章从理论上分析了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起动过程,及电机在运行中的短路、断相、过载等常见故障的电气特性和保护原理。提出了采用双闭环PID调节器,用转速和电流构成双闭环控制来控制电机的软起动过程,为软起动控制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第三章着重分析了软起动控制器的硬件设计思路。介绍了硬件的整体设计及其各组成单元的设计。详细阐述了MUC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A/D转换模块的设计、数据存储的设计、液晶显示模块的设计、通信接口的设计、三相同步信号的采集与晶闸管相位触发电路的设计、电流信号的采集与电流保护、硬件保护电路的设计以及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的设计,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电路。本文第四章着重分析了软起动控制器的软件设计思路。根据电流信号的采样及算法分析确定了交流采样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程序的设计思路并给出了软起动控制器的软件流程图,并对初始化、A/D转换、按键设置、电压同步信号的检测、液晶显示、故障处理、抗干扰措施等提出相应的设计思路和流程图。本文第五章介绍了针对本装置进行的起动特性试验和保护性能试验的检测方法及相关的检测数据和结论。以该软起动控制器为核心的QJR-400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交流电动机软起动装置性能稳定,动作可靠,起动过程平稳,且操作简便,显示明了,价格便宜,安装调试方便,后期维护简单,具有传统起动器无法比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二、交流电动机软起动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流电动机软起动控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1)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矿带式输送机的技术现状 |
1.2.1 带式输送机传动系统结构 |
1.2.2 带式输送机驱动电机 |
1.2.3 煤矿带式输送机的驱动方式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2 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改造方案分析 |
2.1 山寨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分析 |
2.1.1 工作原理及机械结构 |
2.1.2 CST系统性能分析 |
2.1.3 存在问题 |
2.2 改造方案对比分析 |
2.2.1 传动结构分析 |
2.2.2 驱动电动机分析 |
2.2.3 调速方式分析 |
2.2.4 冷却系统分析 |
2.3 改造系统构建目标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永磁同步电动机DTC控制原理 |
3.1.1 PMSM数学模型 |
3.1.2 DTC控制原理 |
3.2 S形速度曲线建模及实现 |
3.2.1 皮带柔性调速需求 |
3.2.2 速度曲线规划 |
3.2.3 皮带调速特点及速度曲线参数定义 |
3.2.4 速度曲线模型 |
3.3 多机功率平衡实现 |
3.3.1 带式输送机功率不平衡发生原因 |
3.3.2 多电动机实现功率平衡方法 |
3.3.3 主从式转速环功率平衡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4 山寨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改造设计 |
4.1 驱动系统主要设备计算与选型 |
4.1.1 现场工况条件 |
4.1.2 永磁同步电动机计算与选型 |
4.1.3 变频器计算与选型 |
4.1.4 循环水冷冷却装置选型 |
4.1.5 电控系统设计 |
4.2 本章小结 |
5 运行情况与节能效果分析 |
5.1 系统运行情况 |
5.2 系统节能效果 |
5.2.1 节电数据统计与核算 |
5.2.2 年节电量与收益分析 |
5.2.3 其它经济收益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STM32的矿用隔爆软起动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软起动器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软起动器方案设计与工作原理 |
2.1 系统设计要求 |
2.2 软起动器设计方案 |
2.3 晶闸管软起动器工作原理 |
2.4 软起动器的起动方式 |
2.5 模糊PID控制算法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软起动器硬件电路设计 |
3.1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整体设计 |
3.2 软起动器主电路设计 |
3.3 软起动器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
3.4 电源电路设计 |
3.5 信号检测电路设计 |
3.6 晶闸管触发电路设计 |
3.7 通信电路设计 |
3.8 接触器控制电路设计 |
3.9 其它电路设计 |
3.10 软起动器的隔爆设计 |
3.11 本章小结 |
4 软起动器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平台 |
4.2 主程序设计 |
4.3 初始化程序设计 |
4.4 模糊PID程序设计 |
4.5 晶闸管触发程序设计 |
4.6 软停车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MATLAB仿真与样机调试 |
5.1 MATLAB仿真 |
5.2 样机调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软起动器硬件电路原理图 |
附录2 印刷电路板实物图 |
附录3 软起动器隔爆外壳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异步电机软起动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异步电机软起动方法概述 |
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软起动器基本原理分析 |
2.1 异步电机起动特性分析 |
2.2 晶闸管调压原理 |
2.3 晶闸管软起动的起动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3 软起动器控制算法研究 |
3.1 传统的PID控制算法 |
3.2 模糊控制算法 |
3.3 模糊PID控制算法 |
3.4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软起动系统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
4.1 直接起动系统模型建立与仿真 |
4.2 PID控制软起动系统模型建立与仿真 |
4.3 模糊PID控制软起动系统模型建立与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5 软起动器的硬件设计 |
5.1 硬件总体结构 |
5.2 主电路设计 |
5.3 STM32最小系统设计 |
5.4 电压同步检测电路设计 |
5.5 触发电路设计 |
5.6 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
5.7 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
5.8 通信电路设计 |
5.9 电源电路设计 |
5.10 硬件抗干扰措施 |
5.11 本章小结 |
6 软起动器的软件设计与实物测试 |
6.1 主程序设计 |
6.2 初始化程序设计 |
6.3 故障检测程序设计 |
6.4 同步信号中断程序设计 |
6.5 模糊PID控制程序设计 |
6.6 软件抗干扰措施 |
6.7 软起动器实物测试 |
6.8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三相异步电动机常用起动方法对比 |
1.3 晶闸管软起动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本文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系统模型和主电路研究 |
2.1 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过程稳态模型研究 |
2.2 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过程动态模型研究 |
2.2.1 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过程动态方程建立 |
2.2.2 起动过程电流和转矩震荡特性分析 |
2.3 软起动系统主电路拓扑结构和调压原理 |
2.3.1 基于晶闸管的三相交流调压器拓扑结构 |
2.3.2 基于晶闸管的三相交流调压器调压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系统仿真研究 |
3.1 三相交流调压电路仿真模型构建 |
3.2 三相异步电动机常用起动方式研究 |
3.2.1 直接起动 |
3.2.2 PID控制恒流软起动 |
3.2.3 电压斜坡软起动 |
3.2.4 离散变频软起动 |
3.2.5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3.3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恒流软起动仿真研究 |
3.3.1 PID控制 |
3.3.2 模糊PID控制 |
3.3.3 仿真结果 |
3.3.4 PID恒流起动和模糊PID恒流起动仿真结果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机软起动时同步转速附近震荡现象研究 |
4.1 同步转速附近震荡现象影响因素研究 |
4.1.1 触发角对震荡的影响 |
4.1.2 负载对震荡的影响 |
4.1.3 转动惯量对震荡的影响 |
4.2 同步转速附近震荡现象原因分析 |
4.2.1 起动过程中转速、转矩和续流角的关系 |
4.2.2 震荡原因分析 |
4.3 基于关断角控制软起动仿真研究 |
4.3.1 固定关断角控制 |
4.3.2 基于关断角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起动控制器系统设计 |
5.1 软起动控制器原理框图 |
5.2 软起动控制器硬件设计 |
5.2.1 主电路 |
5.2.2 主控芯片的选择 |
5.2.3 晶闸管参数的选择 |
5.2.4 电压同步检测电路 |
5.2.5 电流检测电路 |
5.2.6 晶闸管触发电路 |
5.3 软起动控制器软件设计 |
5.3.1 主程序设计 |
5.3.2 初始化程序设计 |
5.3.3 同步触发中断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附录 A |
(6)基于离散变频的重载软起动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方法概述 |
1.3 异步电动机软起动器的研究现状 |
1.4 异步电动机软起动器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离散变频软起动原理分析 |
2.1. 常规软起动原理 |
2.2. 离散变频基本原理及研究思路 |
2.2.1. 变频器的基本原理 |
2.2.2. 利用晶闸管实现电压斩波分频的基本原理 |
2.2.3. 离散频率的相位角研究 |
2.2.4. 电压分频后三相基波相序的研究 |
2.2.5. 最优组合的选取 |
2.3. 离散变频切换过程的分析 |
2.3.1. 最低频率的选取 |
2.3.2. 中间频率的选取 |
2.3.3. 频率等级之间的切换 |
2.4. 各分频子频率触发角的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 失电残压测速的原理分析 |
3.1. 残压产生机理及其数学模型 |
3.2. 恒转矩负载失电后的转速特性分析 |
3.3. 数据线性拟合的原理 |
3.4. 失电残压计算转子转速的方法分析 |
3.5 仿真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离散变频软起动器硬件设计 |
4.1. 系统的主电路结构 |
4.1.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4.1.2 主电路 |
4.2. 系统主控制器最小系统 |
4.3. 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电路 |
4.3.1 电源电路 |
4.3.2 电流检测和电压检测电路 |
4.3.3 同步检测和相序判断电路 |
4.3.4 晶闸管状态检测 |
4.3.5 触发系统和驱动电路 |
4.4 硬件可靠性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离散变频软起动器的软件设计 |
5.1. 开发工具 |
5.2. 系统流程图 |
5.3. 各部分子程序的实现 |
5.3.1 系统初始化程序设计 |
5.3.2 输入捕捉 |
5.3.3 中断子程序的设计 |
5.3.4 A/D 采样程序 |
5.4. 离散变频软起动的软件设计 |
5.5. 软件抗干扰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6. 实验验证 |
6.1. 实验装置介绍 |
6.2. 实验结果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G-M拖动系统起动与调速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异步电动机起动方式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异步电动机调速方式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异步电动机的软起动和变频调速原理及控制策略 |
2.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原理及等效电路分析 |
2.1.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原理 |
2.1.2 异步电动机等效电路分析 |
2.2 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原理 |
2.3 异步电动机软起动的控制策略 |
2.3.1 斜坡电压软起动 |
2.3.2 恒流或限流软起动 |
2.3.3 其他控制策略 |
2.4 三相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方式 |
2.4.1 基于静态模型的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方式 |
2.4.2 矢量控制 |
2.4.3 直接转矩控制 |
第三章 G-M系统起动和调速方案设计 |
3.1 同步发电机特性分析 |
3.2 G-M系统软起动控制器方案设计 |
3.3 G-M系统变频调速控制器方案设计 |
第四章 G-M电力拖动系统的建模 |
4.1 柴油机与调速器模型的建立 |
4.1.1 柴油机模型 |
4.1.2 调速系统模型 |
4.2 同步发电机及其励磁系统模型的建立 |
4.2.1 同步发电机模型 |
4.2.2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模型 |
4.3 三相异步电动机模型的建立 |
4.4 G-M系统软起动控制器模型的建立 |
4.5 G-M系统变频调速控制器模型的建立 |
第五章 G-M电力拖动系统起动与调速仿真实验 |
5.1 G-M电力拖动系统软起动仿真实验 |
5.2 G-M系统变压变频调速仿真实验 |
第六章 基于PLC的绞吸挖泥船泥浆输送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
6.1 挖泥船泥浆输送系统的设计 |
6.2 挖泥船泥浆输送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6.2.1 人机界面的选型 |
6.2.2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6.2.3 控制系统PLC的选型及硬件组态 |
6.2.4 人机界面与PLC的通信连接 |
6.3 挖泥船泥浆输送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6.4 控制系统PLC程序的仿真调试 |
6.5 基于组态软件WinCC flexible系统人机界面的软件设计 |
6.6 挖泥船泥浆输送控制系统的在线模拟调试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程序清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9)DSP在防爆软起动控制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交流电动机软起动器的整体结构 |
2 软起动控制器硬件设计 |
2.1 核心DSP选型 |
2.2 液晶显示模块 |
2.3 三相同步信号采集与晶闸管触发电路 |
2.4 模拟数据采集系统 |
2.5 与上位机的通信 |
2.6 开关输入/输出回路 |
3 软件设计 |
4 结论 |
(10)基于PIC16F877的软起动控制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几种常见的电动机起动方法 |
1.2.1 直接起动 |
1.2.2 传统降压起动 |
1.2.3 软起动 |
1.3 电动机软起动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电动机软起动器的现状 |
1.3.2 电动机软起动器的发展方向 |
1.4 本装置所能完成的基本功能 |
1.5 本课题研究和主要解决的问题 |
2 电动机软起动及保护原理分析 |
2.1 理想电动机模型 |
2.2 基本方程的推导 |
2.3 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分析 |
2.4 各种保护原理与分析 |
2.4.1 短路保护 |
2.4.2 漏电保护 |
2.4.3 断相保护 |
2.4.4 过载保护 |
2.4.5 电压保护 |
2.5 三相交流调压调速和PID 原理 |
2.5.1 三相交流调压调速电路 |
2.5.2 PID 控制算法 |
2.6 小结 |
3 软起动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3.1 交流电动机软起动器的整体结构 |
3.2 硬件电路的设计 |
3.2.1 软起动控制器的静态结构 |
3.2.2 各硬件的型号选择 |
3.3 单片机的选择 |
3.3.1 PIC16F877A 单片机的介绍 |
3.3.2 选择PIC16F877A 单片机的原因 |
3.4 A/D 转换模块 |
3.5 数据存储设计 |
3.5.1 程序存储器 |
3.5.2 数据存储器 |
3.6 液晶显示设计 |
3.6.1 液晶显示模块OCM4X8C 的介绍 |
3.6.2 液晶操作说明 |
3.6.3 硬件接口电路 |
3.7 通信接口设计 |
3.8 三相同步信号采集与晶闸管相位触发电路 |
3.8.1 三相同步信号采集 |
3.8.2 晶闸管相位触发电路 |
3.9 电流信号采集及电流保护 |
3.10 硬件保护电路设计 |
3.10.1 漏电闭锁保护电路 |
3.10.2 过热保护电路 |
3.10.3 相不平衡保护电路 |
3.10.4 转速检测电路 |
3.11 接口电路设计 |
3.11.1 输入接口 |
3.11.2 输出接口 |
3.12 单片机管脚分配 |
3.13 小结 |
4 软起动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4.1 PIC16F877A 单片机开发环境 |
4.2 电流信号的采样及算法 |
4.2.1 采样方式选择 |
4.2.2 交流采样原理 |
4.2.3 均方根算法的分析 |
4.2.4 交流采样方法选定 |
4.3 主程序设计 |
4.4 初始化与自检程序设计 |
4.5 按键设置 |
4.6 电压同步信号检测 |
4.7 A/D 转换与电流有效值计算 |
4.7.1 A/D 转换 |
4.7.2 电流有效值计算子程序 |
4.8 液晶显示程序设计 |
4.9 各种故障处理 |
4.10 电磁干扰与抑制电磁干扰的措施 |
4.10.1 电磁干扰的来源与影响 |
4.10.2 硬件的抗干扰设计 |
4.10.3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10.4 MCU 的抗干扰措施 |
4.11 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检验 |
5.1 概述 |
5.2 起动特性试验 |
5.3 保护性能试验 |
5.3.1 短路保护 |
5.3.2 过压保护 |
5.3.3 欠压保护 |
5.3.4 漏电闭锁检测 |
5.3.5 断相保护 |
5.3.6 过载保护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交流电动机软起动控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 [1]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D]. 魏晓.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基于STM32的矿用隔爆软起动器设计[D]. 尚靖博.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异步电机软起动器设计[D]. 李传龙.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交流电动机软起动控制器的设计探讨[J]. 章嘉鹏. 科学技术创新, 2019(21)
- [5]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研究[D]. 王文强.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6]基于离散变频的重载软起动器的研究[D]. 郭歌.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7]交流异步电动机软起动控制器设计[A]. 黄伟. 第九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 2013
- [8]G-M拖动系统起动与调速的研究及应用[D]. 宗许宁.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9)
- [9]DSP在防爆软起动控制器中的应用[J]. 郭继红,赵彩红.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01)
- [10]基于PIC16F877的软起动控制器的研制[D]. 李虹飞. 重庆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