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中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施磷量,水稻磷肥效应,土壤磷素平衡
汉中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简红忠,杨小敏,王琳,高鹏,姚远[1](2019)在《磷肥施用对汉中盆地水稻生长、肥料利用率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汉中盆地不同磷肥施用量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肥料利用率、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两种磷肥施用方式(B:全作底肥;T:全作追肥、分蘖期50%、孕穗期50%)和4个磷肥施用梯度(P0:0 kg·hm~(-2),P1:45 kg·hm~(-2),P2:90 kg·hm~(-2),P3:135 kg·hm~(-2),研究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磷肥肥料效应以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磷肥能通过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显着提高水稻产量,施磷量在0~45 kg·hm~(-2)范围内,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TP1处理(45 kg·hm~(-2) P_2O_5全部追施),实际产量增幅最大,为19.0%,该处理磷肥贡献率、磷肥农学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吸收利用率四个指标也表现为最高;施用45 kg·hm~(-2) P_2O_5,水稻收获后土壤含磷量略有下降,但土壤磷素平衡值表现为盈余,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收获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着上升,土壤磷素平衡值随之增加,导致环境污染风险增加。综合考虑水稻产量、磷肥肥料效应及土壤磷素平衡等方面的因素,在土壤背景值>20 mg·kg~(-1)时,磷肥施用量减少至常规施肥量的50%,并全部追施,为该区域最适宜施肥量和施肥方式。(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危自根,储日升,杨小林,谢军,田忠华[2](2019)在《汉中盆地及邻区地壳结构和地震活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探查汉中盆地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和孕震构造特征,本文基于背景噪声成像、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以及莫霍面Ps震相时深转换方法反演了汉中盆地及其邻区的地壳S波速度和厚度,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研究区深部结构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汉中盆地不同区域的浅表沉积厚度和速度存在差异;部分区域莫霍面处的速度变化平缓,Ps震相与P震相的振幅比<0.2;汉中盆地内部鲜有地震发生,其周边10 km范围内地震分布主要受到断层控制;4—16 km震源深度上下界面大致对应于低速体底层和高速体顶层。本文获得的非均匀分布的沉积厚度、渐变的壳幔过渡带结构与汉中盆地长期处于秦岭构造带、大巴山褶皱带以及青藏地块交界区的叁联点构造位置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祝虎林[3](2019)在《汉中盆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水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从自然环境入手,主要反映了汉中盆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选取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分析结果,采用F值评分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并就水质状况全面地提出了地下水防护建议。(本文来源于《应用能源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杜海霞[4](2019)在《汉中盆地生姜发展现状及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发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陕西汉中的南郑、勉县、城固等县生姜种植现状及姜瘟病发生情况调查,对当前本地区生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化肥的施用量过大,增加了姜瘟病的发病率,导致了生姜产量的降低,严重制约了生姜产业发展。总结了当地生姜生产中能增加生姜产量、降低姜瘟病发病率的施肥方式,在南郑县开展了有机肥不同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影响、不同有机肥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影响两个肥效试验。通过有机肥不同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增施100%复合微生物肥对生姜的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33.9%,对姜瘟病防效最好,平均病株率最低为0.47%。通过不同有机肥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增施复合微生物肥比不施肥生姜平均出剑数多1.7个、平均发病率低8.3%、亩增产857.6kg,增产率为60.1%。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有机肥、农家肥,都能够增加生姜产量,减轻姜瘟病发病率,但复合微生物肥对生姜的增产效果最好,对姜瘟病的防效也最强。综合认为,汉中地区生姜种植中化肥施用量过大,减少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可以增加生姜产量,降低姜瘟病发病率,即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增施100%复合微生物肥,生姜增产最高,姜瘟病发病率最低,经济效益最好。因此,在汉中种植生姜,建议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选择增施100%复合微生物肥作为最佳施肥方式。该施肥方式下种植效益达到最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何文,杨小敏,王琳,高鹏,姚远[5](2018)在《汉中盆地水稻土有效磷丰缺指标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养分数据库以及大量"3414"田间肥效试验,通过拟合水稻、小麦、油菜叁种农作物磷肥试验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磷之间的线性关系式,建立汉中盆地水稻土有效磷丰缺指标。结果显示,目前该区域土壤有效磷平均值为18.48 mg·kg~(-1),较第二次土壤普查增加71.09%;以低、较低、中等、较高、高五个等级建立汉中盆地水稻土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分别为:>10 mg·kg~(-1)、10~15 mg·kg~(-1)、15~20mg·kg~(-1)、20~25 mg·kg~(-1)、>25 mg·kg~(-1)。(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杨亦典,白爱娟,彭菊蓉[6](2018)在《西南涡影响下汉中盆地一次暴雨过程MCC雷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普勒雷达、NECP再分析、常规观测和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5年6月28—29日西南涡影响下发生在汉中盆地的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探究了西南涡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本次暴雨过程是在850hPa西南涡影响下,伴随700hPa低空急流和对流层顶的高空辐散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强降水区集中在西南涡东北部的佛坪和镇巴两站。雷达强度场上,在西南涡的东北部有超级单体结构发展,对应两个强降水中心,超级单体持续1.5~2h左右,最强回波强度达58dBz。速度场上,超级单体伴随有深厚中气旋,两次暴雨过程中,中气旋分别位于超级单体的西南侧和中心,并在镇巴有带状逆风区存在。分析表明,由西南涡所诱发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中包含的超级单体是造成佛坪70.9mm/h和镇巴32.1mm/h强暴雨的直接原因,汉中盆地暴雨的发展与减弱直接受到超级单体风暴强弱的控制。(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杨亦典[7](2018)在《基于雷达资料对西南涡影响下汉中盆地强降水的个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中盆地是沿东北路移动的西南涡影响下的主要降水区,该区域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差大,降水分布极不均匀,短时强降水天气常造成盆地城市内涝、山体滑坡等暴雨灾害。受东北路西南涡影响,发生于2015年6月28-29日的强降水过程,最大小时降水量为70.9mm/h,并引发佛坪、洋县、镇巴等七个县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情。据市民政局统计,降水过程造成4人死亡,10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3亿元。文章利用NECP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Micaps降水资料和FY-2G卫星TBB亮温资料对此次西南涡影响下汉中盆地强降水天气的环流形势、降水落区、强降水中心的移动和西南涡的中尺度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其次,在汉中盆地产生强灾害性的中小尺度降水系统通常时间尺度约为5-30分钟,其降水集中、雨强较大。现有短时强降水的阈值通常取1小时降水量20mm,该阈值不能反映出自动站分钟级观测记录下的短时强降水量级,也不能反映汉中盆地灾害性天气的降水时间特征。因此,提出时间尺度为分钟级极短时强降水阈值概念,并针对本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基于雷达6分钟的扫描,利用分钟降水量资料研究并划分了汉中盆地6分钟极短时强降水的阈值,提出了中小尺度系统降水大小的判定标准。最后,为有效地进行汉中盆地中小尺度系统降水预报,利用雷达资料和分钟降水量建立雷达反射率因子-降水量数据对,探究雷达反射率和分钟级降水量的时间关系,并建立本地化Z-R关系,为充分利用雷达回波进行中小尺度系统降水预报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汉中盆地此次强降水过程环流形势的分析,发现本次强降水是在850hPa西南涡影响下,受到700hPa低空急流以及高空辐散共同作用,产生于东北路西南涡移动方向左前侧的强降水过程。通过对强降水中心的移动路径的研究表明,强降水中心沿西南-东北走向移动,与西南涡的移动方向一致。汉中雷达站对此强降水过程完成了跟踪和监测,通过对雷达回波特征的分析,降水发生前为稳定层状云降水回波;降水发生时,逐渐发展为伴随有强回波中心的混合云降水回波。速度场上,有逆风区或中气旋生成。强降水中心的移动与强回波中心的移动一致;降水后期回波再次减弱为层状云回波。雷达回波“层状云回波-混合云回波-层状云回波”的演变过程,是西南涡变化特征在雷达回波上的反映。(2)通过对佛坪和镇巴两个强降水中心降水阶段雷达回波特征的分析,表明由西南涡引发的MCC中β中尺度系统是造成强降水过程的直接原因,镶嵌有超级单体风暴的带状多单体结构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影响两个地区的超级单体中心强度维持在53dBZ以上,并伴随有深厚的中气旋结构,其中镇巴存在一个带状逆风区。降水强弱直接受到超级单体结构的影响。(3)通过对强降水中心城固和洋县分钟降水量的分析,其降水时间均集中在10-40分钟左右,为极短时强降水过程,但目前缺乏从分钟降水判断极短时强降水大小的依据。本文利用全市所以测站分钟降水量资料,与雷达的6分钟扫描相对应,划分了6分钟降水的阈值,并进行了检验。文中以各降水量级出现的频次占总有效降水量次数的概率为依据,按照其累积出现概率占总有效降水量次数的95%、97.5%和99%时的降水量临界值定义为极短时强降水的阈值。其中1.3-2.0mm/6min为一般强降水、2.1-3.0mm/6min为极短时强降水、≥3.1mm/6min为极短时超强降水。以各测站出现极短时强降水的分钟级降水量时次为起始时间,并与其后9个时次降水量累加得到1小时降水量,与短时强降水量级对比后表明极短时强降水量级阈值合理。(4)雷达反射率因子是反映强降水量级的重要信息,选用城固和洋县站周边一定范围内平均反射率因子强度,分析了反射率因子与对应测站6分钟降水的时间关系。通过分析不同仰角反射率因子与测站6分钟降水量的关系,发现相较于雷达强反射率因子,强降水量与70分钟前低仰角(0.5°和1.5°)的强反射率因子的变化规律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强降水滞后于强反射率因子70分钟后产生。(5)通过对强降水中心反射率因子-降水量数据对,利用线性回归最小二乘法拟合函数建立本地化Z-R关系Z(28)5051.R~(2.164)用以估测分钟降水量,将其计算得到的分钟降水量估测值与实际值进行检验后表明,该拟合公式能准确的反演降水量值。这为当地利用雷达回波预测降水量大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减小强降水过程产生强灾害性的可能。(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赵永翔[8](2018)在《《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王德基、陈恩凤、薛贻源、刘培桐四位学者合着的《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是一部半个世纪前的区域地理学旧着。1940年11月至1941年6月,4位从重庆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而来的科学家,在汉中盆地进行了7个月的科学考察后,形成了研究报告。从1943年至1946年,报告在《地理专刊》陆续刊出后,在当时的地理学界反响极好,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地理学的标志性成果。然而在之后的半世纪里,这一重要科学成果因再未完整重刊,以及现代研究不断层(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涛[9](2018)在《汉中盆地洋县张沟黄土剖面光释光测年及其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四纪年代学是基于第四纪环境研究发展起来的一种测年科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定年技术对第四纪沉积物进行年龄断代,以确定地质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代。对于第四纪年代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系统的演化机制,为准确解译复杂多变的地球古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并指示地球表面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光释光测年技术(OSL)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绝对定年技术,由于其理论基础较为成熟、运用过程较为简易,一经发现就广泛地应用于第四纪沉积物的测年研究,并得到了地学界的普遍认同,成为目前第四纪测年最常用的技术方法。汉江流域位于秦岭南侧,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边缘区,南北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着,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极为敏感。受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经漫长地质历史的演化,秦岭南侧普遍发育形成多级河流阶地,并广泛堆积有大量厚层风成黄土。近年来,随着全国水土资源开发项目的全面进行,汉江流域的诸多问题也开始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光释光测年技术则为这些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年代数据。在汉江流域的年代学研究中,不乏对汉江一级阶地上覆黄土剖面地层年代的研究,但对于一级阶地本身形成年龄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且存在较大分歧。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其他学者深入了解汉江流域第四纪地貌地质演化,并为此提供理论数据和科学依据。基于此,本文用OSL测年技术对汉江上游一级阶地汉中盆地的洋县张沟(YXZG)剖面进行了测年,探讨了其地质学意义,获得了下列主要结论:(1)通过预热坪区实验确定YXZG剖面样品最佳实验测试温度在240~280℃范围内。通过循环比、剂量恢复和热转移实验,进一步确定最佳光释光实验温度为 260℃。(2)实验分析说明张沟剖面的OSL样品均经历了良好的晒退,适合用于光释光技术进行断代研究。OSL样品的晒退曲线、生长曲线及等效剂量离散度、等效剂量频率分布直方图、释光信号相对标准偏差反映,所有样品晒退迅速,测得的等效剂量值合理可靠。(3)张沟剖面的OSL年龄分布与地层层序对应良好,年龄满足下老上新的沉积规律。OSL样品年龄数据介于2.23±0.11~54.40±3.86ka,实验误差介于4.9%-7.1%。最终确定了张沟剖面剖面的地层序列:剖面126~1300cm深度为马兰黄土层(L1),年龄介于53~11.5ka B.P.,其中700~1200cm深度黄土所夹的弱古土壤层(L1-S1)的年龄介于45~33kaB.P.;剖面60~110cm深度为古土壤(S0),年龄介于8.5~3k a B.P.。(4)以系统的光释光年代数据为依据,通过研究分析,确定汉江一级阶地的形成年龄约为53ka。(5)根据张沟剖面地球化学参数特征,结合OSL年龄建立了汉江一级阶地形成以来的气候变化历程:53~45ka B.P.(冷干)→45~33ka B.P.(凉湿)→33~11.5 ka B.P.(冷干)→11.5~8.5ka B.P.(凉干)→8.5~3ka B.P.(暖湿)→3~Oka B.P.(凉干)。(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胡慧芝,刘晓琼,王建力[10](2018)在《气候变化下汉中盆地水稻产量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分析气候变化下汉中盆地水稻产量变化响应,可在进一步探究影响研究区水稻产量主要气象要素的同时,为地方水稻生长期内气象灾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研究区水稻生长季主要的气象影响因子,文章基于1951—2014年汉中盆地多测站日气温、降水量、积温及气温日较差数据和水稻单产资料分离的气象单产数据,综合运用线性趋势、趋势系数、HP滤波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在分析汉中盆地水稻气象产量和生长季各气象要素变化趋势的同时,推求了水稻气象产量和各主要气象要素序列的显着周期。研究结果表明:1)近64 a汉中盆地4—9月水稻生长季平均气温和≥10℃活动积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2)汉中盆地各气象要素与水稻气象单产的显着周期分析结果显示水稻气象单产第一主周期与各气象要素的第二主周期相对应,均存在13~14 a时间尺度的主周期变化;3)各气象要素对水稻气象产量的影响各异,不同气候背景下影响水稻气象产量的主导气象因素不同。论文研究结果可为汉中盆地水稻生产的优化布局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汉中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进一步探查汉中盆地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和孕震构造特征,本文基于背景噪声成像、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以及莫霍面Ps震相时深转换方法反演了汉中盆地及其邻区的地壳S波速度和厚度,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研究区深部结构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汉中盆地不同区域的浅表沉积厚度和速度存在差异;部分区域莫霍面处的速度变化平缓,Ps震相与P震相的振幅比<0.2;汉中盆地内部鲜有地震发生,其周边10 km范围内地震分布主要受到断层控制;4—16 km震源深度上下界面大致对应于低速体底层和高速体顶层。本文获得的非均匀分布的沉积厚度、渐变的壳幔过渡带结构与汉中盆地长期处于秦岭构造带、大巴山褶皱带以及青藏地块交界区的叁联点构造位置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中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简红忠,杨小敏,王琳,高鹏,姚远.磷肥施用对汉中盆地水稻生长、肥料利用率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9
[2].危自根,储日升,杨小林,谢军,田忠华.汉中盆地及邻区地壳结构和地震活动性研究[J].地震学报.2019
[3].祝虎林.汉中盆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水质评价[J].应用能源技术.2019
[4].杜海霞.汉中盆地生姜发展现状及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发生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何文,杨小敏,王琳,高鹏,姚远.汉中盆地水稻土有效磷丰缺指标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2018
[6].杨亦典,白爱娟,彭菊蓉.西南涡影响下汉中盆地一次暴雨过程MCC雷达特征[J].气象科技.2018
[7].杨亦典.基于雷达资料对西南涡影响下汉中盆地强降水的个例分析[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
[8].赵永翔.《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评介[J].地理学报.2018
[9].刘涛.汉中盆地洋县张沟黄土剖面光释光测年及其意义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10].胡慧芝,刘晓琼,王建力.气候变化下汉中盆地水稻产量变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