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普外二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1
【摘要】目的探讨后方内括约肌切断术在Ⅲ期肛裂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采集哈尔滨市第一医院2013年6月至2016年7月间行后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后方内括约肌切断术)38例和对照组(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2±6.3)min和(19.6±8.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P=0.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3±5.7)ml和(9.6±6.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7,P=0.001);两组术后出血、延迟愈合、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P=0.53)。结论后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Ⅲ期肛裂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具有安全性。
【关键词】肛裂;括约肌切开术
肛裂是齿状线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肛裂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疼痛、便秘和出血。患者排便后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并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伴有少量的肛门出血。开放或闭合式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是治疗Ⅲ期肛裂的“金标准”。我院自2013年6月开始应用后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Ⅲ期肛裂,现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市第一医院2013年6月至2016年7月间75例行内括约肌切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探讨后方内括约肌切断术在Ⅲ期肛裂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76例,为2013年6月至2016年7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收治的须手术治疗的Ⅲ期肛裂患者,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直肠肛门外科学组制定的《肛裂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诊断分类标准[1],符合Ⅲ期肛裂,且无手术禁忌。随机分为观察组(后方内括约肌切断术)38例和对照组(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37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1例;年龄22岁-37岁,平均年龄33.5±10.2岁。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骶管麻醉。(1)观察组(后方内括约肌切断术):麻醉成功后,取俯卧折刀位。在肛裂处作梭形切口切除溃疡及肥大肛乳头,于后正中线继续游离,上缘至齿状线下方,切口下缘至肛缘外10mm,直视下切断内括约肌下缘部分,扩肛至4指,创面以电刀止血。横行间断缝合。(2)对照组(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麻醉体位同前。切除肛裂病灶及肥大肛乳头后创面止血、缝合同前。于9时位另做垂直于肛缘切口同法直视下切断内括约肌下缘部分,扩肛至4指。间断缝合创面。术后鼓励患者尽早排便。每日坐浴、换药。出院后每周复查一次。
1.3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创面出血、愈合延迟、术后复发率)等。术后1天、7天、2周、1月、3月进行随访。随访形式包括门诊复诊和电话随访。改良Wexner积分法评估失禁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2±6.3)min和(19.6±8.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P=0.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3±5.7)ml和(9.6±6.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7,P=0.001);两组术后出血、延迟愈合、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P=0.53)。
3讨论
大量证据表明,内括约肌功能异常与肛裂有关。研究证据支持,肛裂是因内括约肌高张力诱发肛后连合缺血导致,肛裂的本质是缺血性溃疡[1]。Gahriel于1948年提出肛裂切除术用于治疗慢性肛裂。该手术是沿肛裂周围作梭形切口,将溃疡面连同哨兵痔和肥大肛乳头一并切除,清除内括约肌表面的疤痕组织,直至显出深部平软的新鲜组织,创面敞开以引流。然而,鉴于肛裂的病因是供血不足和内括约肌痉挛,因此,肛裂切除术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可能不是十分理想。
1951年,Eisenhammer首先提出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肛裂。切开内括约肌降低了肛管静息压,阻断内括约肌痉挛,给肛裂愈合提供了机会。肛裂切除伴或不伴内括约肌切开已被认为是一个治疗肛裂的好方法。大量文献表明,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是最被广泛应用的,而后方内括约肌切断很少应用。原因是最初的观点是认为后方内括约肌切断会导致“匙孔”样畸形。我们采用“纵切横缝”这样改良的操作后,并未观察到这样的并发症。同时不另做切口,节省了手术时间和手术部位血肿、感染的机会。根据我们观察到的临床结果,后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Ⅲ期肛裂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具有安全性。
参考文献
[1]NorthmannBJ,SchusterMM.Internalanalsphincterderangementwithanalfissure.Gastroenterol,1974,67:216.
[2]EiseenhammerS.Thesurgicalcorrectionofchronicinternalanal
(sphincteric)contracture[J].SAfrMedJ,1951,25(28):486-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