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春夜洛城闻笛》;师生平等合作;教学分析
作者简介:郑蓉,任教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中学。
一、案例背景
时下,合作是一种新颖的人际关系,一种新颖的师生关系,更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以智慧点燃智慧,用心灵沟通心灵,用创新激活创新。古人一直提倡“教学相长”,布鲁诺认为现代教育方法就是师生平等合作的方法,新课标也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诚然,教学本身是个双向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助推的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不可能高效、速捷;但教师也不可唯我独尊,搞一言堂,这是因为教师的思维能力并不是超前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善于思考、乐于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促使师生情感在对文本的赏析中产生心灵碰撞,进入水乳交融的境界。
二、案例描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写出李白对故乡的思念,全诗情真意切,哀婉感人。开展此类诗歌的阅读教学,正需要师生合作互动,一起体验诗歌的意蕴,共同提高欣赏水平。
为了营造氛围,上课前三分钟,笔者播放传统名乐《二泉映月》,事先感染学生的情绪。上课时,笔者从“刚才大家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导入,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轻松的问题马上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回答听出了哀伤,有回答听出了愁绪,有回答听出了思念,笔者顺势引出李白写作思念故乡的诗篇——《春夜洛城闻笛》,并指导学生朗读。先是初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再读课文,把握诗歌的伤感基调;然后重点是赏析诗歌内容。下面再现师生赏析诗歌的教学情景。
师:你们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两句诗?请说说理由。
生1:我最喜欢“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显示出此时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正因夜静,才听到了暗中飘渺而来的笛声,因其飘渺,又不知发自何处,是演奏者情不自禁地只管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突出一个“闻”字。在这万籁俱寂的春夜里,如丝的笛音散入春风,随风飘进整个洛阳城里无数没有睡着或者睡不着的人的耳朵里。
生2:我也最喜欢这两句,由于诗人远别故乡和亲人,客居在歌舞喧闹的都市洛城,“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诗人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生3:我也最喜欢这两句,“暗”字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师:前面几个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大家把掌声再次送给他们。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也就是使之人格化,是诗文常用的写法。后人也常引用李白这两句诗,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那么有没有同学喜欢后两句的呢?
生1:我喜欢“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二字,在诗中既指曲名,又含折柳赠别之事。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有了第三句的“折柳”,末句的“故园情”就不显得空,不显得直,而是由事生情,由景生情,情中有景,有人,有事。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离家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生3:我也喜欢这两句,“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一思乡情感的抒发是在聆听折柳曲后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当年与亲友依依惜别的情景在诗人的眼前清晰重现。“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
师:同学们说得多么好啊!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让我们再次齐读全诗,去感受李白对故乡的真挚情感。
在学生花5分钟左右自由背诵全诗后,笔者有意识的提醒学生学习古诗要注意积累诗句,引导他们进一步搜索记忆库中有关李白思乡的诗句,具体情景如下:
师:李白一生留下许多思乡佳作,同学们能不能再举出几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生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生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师: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平时积累得不错,老师也有几句补充给大家,请看屏幕:“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闻笛》)“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诚然,作为中华诗坛第一人的诗仙李白,其诗想象奇特,用语瑰丽,读来琅琅上口,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共同来吟诵它们吧……
全班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乐中诵读这些名句。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诗歌赏析课,笔者本着与学生平等合作的理念,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引导着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了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古诗词阅读中的思维空间被充分激活。整个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以师为导、以生为主的精彩纷呈的合作课堂。课堂氛围一张一弛,学生参与始终处于兴奋点。这堂课也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师“三忘记”:忘记你是老师,你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忘记你在讲授,你是在和学生进行交流;忘记这是课堂,这是你与学生共同施展才华的舞台。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用心灵去体验文本,放飞自己的思绪,不断走向广阔的人文天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总之,我们应该努力做一名智慧型教师,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待,充分发挥和贯彻平等性原则。杜绝“知识传授的渠道在拓宽,而师生情感交流却在不断缩小”的现象。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召唤。
参考文献:
[1]齐天举.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EB/OL].http://www.ilf.cn/Appr/22094.html
[2]吴振文.谈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8).
[3]吴素飞.浅谈教师在“师生对话”中的角色定位[J].吉林教育,2010(2).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中学邮编:32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