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机制论文-魏程瑞,王郁

承载机制论文-魏程瑞,王郁

导读:本文包含了承载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服务承载力,状态空间法,PSR模型,城市治理

承载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魏程瑞,王郁[1](2019)在《上海超大城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的时空特征演变机制——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P-S-R模型构建公共服务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状态空间法对上海市2005年—2016年间公共服务承载水平进行评价后发现:(1)上海各区公共服务承载水平具有显着的空间差异,形成了重度超载、轻度超载和满载的叁类类型。(2)在核心区公共服务重度超载状况加剧恶化的同时,其他区超载的速度相对缓慢,与核心区之间的差距日趋明显。(3)上海城市公共服务的压力主要来自公共交通领域,而公共服务状态水平更多受到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供给水平的影响。公共服务的响应水平则主要受到保障性住房、环保和公共交通领域财政支出水平的影响。(4)核心区重度超载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和服务人员增长迟缓;其他区域除了状态、压力方面存在不同问题之外,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最为普遍。因此,应根据各区的不同问题和短板,针对性地加强公共服务人财物的投入,以期有效提升上海超大城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本文来源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夏函,张万顺,马蒙越,申诗嘉,李琳[2](2019)在《服务于“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监控预警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承载能力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关键依据,开展生态承载能力监控预警研究对于规范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生态承载能力监控预警机制研究的标准化和系统化,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生态环境管控的核心任务和重点,探索并辨析生态承载能力的战略需求、影响因素和监测评价方法 ;采用"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层"框架结构,构建了社会经济—资源—生态耦合的生态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建立了以服务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提出了生态承载能力的重点管控方向,以期为全国及区域生态承载能力的评估和管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期刊2019年18期)

张静[3](2019)在《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佳木斯市水质要素承载状况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对于保障国家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对佳木斯市水质要素承载状况进行评价,综合评价结果整体为临界状态。文章建议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并进一步完善该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丁菊莺,宋秋波[4](2019)在《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初探——以海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的实际贯彻,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有力支撑。以形成按水资源承载能力谋划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目标,对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进行初步探索。建立了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总体框架,并依据框架提出具体的监测预警机制与运转体系,细化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内容、预警标准、预警信息发布方案等,可为海河流域后续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与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海河水利》期刊2019年03期)

许英东[5](2019)在《约束混凝土空腔承载性能弱化机制与强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高地应力、复杂地质构造以及巷道围岩松散破碎现象逐渐增加,工字钢+锚网喷或是U型钢+锚网喷的支护方式在面临该类巷道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约束混凝土支护方式正以其在支护强度、刚度及经济性等方面的优势,在该类巷道中快速推广应用。然而由于地下工程的复杂性及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时间较短,相应的施工技术未形成较好的统一,约束混凝土拱架施工质量不高,特别是现场灌注施工中,容易存在灌注不密实等问题,导致约束混凝土拱架难以达到设计强度,影响约束混凝土拱架力学性能的发挥,造成支护强度的不足,从而引发支护结构的破坏。在此背景下,通过室内试验、数值试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以下研究。(1)开展了核心混凝土外加膨胀剂和早强剂系列试验研究,明确了约束混凝土添加不同量膨胀剂条件下钢管外表面应变特性及核心混凝土与钢管之间的粘结特性;得到了不同早强剂掺量条件下混凝土标准试块早期强度及约束混凝土构件强度随混凝土龄期变化规律。(2)开展了含空腔条件下约束混凝土构件轴压、纯弯及偏压数值与室内试验研究,得到了含空腔约束混凝土构件在不同荷载形式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及承载性能弱化机制,提出了强度允许折减率及构件截面空腔率等指标。(3)开展了含空腔约束混凝土构件强化设计方法研究,明确了各强化设计方法对构件的影响规律,得到了适用于不同截面尺寸的最优强化板设计方法。(4)设计了适用于约束混凝土拱架的强化设计方法与高效灌注方法。并在万福煤矿胶带机头硐室支护设计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朱艳春,邹长新,刘冬[6](2019)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纳入自然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纳入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对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判断资源是否稀缺是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而资源环境承载状况是判断资源稀缺性的标准。通过对价格构成、价格分类、价格征收等叁方面的价格调整的分析研究进而对自然资源价格形成进行结构性调整,以价格机制干预资源环境消耗,从而实现保护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来源于《环境生态学》期刊2019年01期)

孙海[7](2019)在《承载煤岩损伤演化的红外辐射响应机制及量化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动影响下煤岩的损伤演化是采场岩层控制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矿井突水、冲击矿压等动力灾害研究中亟待突破的基础理论和共性问题。研究发现承载煤岩内部的损伤演化过程与其表面的红外辐射响应信息具有量化关系,但损伤演化的红外辐射响应机制及量化表征仍然是有待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承载煤岩损伤演化多参量观测系统,配合煤岩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承载煤岩宏细观损伤演化过程中的红外辐射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承载煤岩损伤演化与红外辐射响应信息的内在联系,阐明承载煤岩损伤演化过程中的红外辐射响应机制。最后,确定红外辐射表征参量,建立承载煤岩损伤演化的红外辐射量化表征方法,构建带红外辐射数据接口的承载煤岩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论文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1)建立了承载煤岩平均红外辐射温度-本底噪声校正模型为消除噪声影响,找出承载试样损伤演化过程中其表面平均红外辐射温度的变化特征,提出了带参照煤岩的承载煤岩损伤演化多参量观测实验方法,发现了承载煤岩红外辐射噪声与参照煤岩红外辐射噪声的相关关系(正线性相关系数达0.993);基于此,建立了承载煤岩平均红外辐射温度(AIRT)-本底噪声校正模型,利用参照煤岩AIRT的噪声对承载煤岩AIRT进行去噪,将承载煤岩AIRT的信噪比由0.40提高到70.69,解决了观测过程中承载煤岩AIRT失真的难题。(2)发现了承载煤岩破坏的红外辐射时空前兆及应力控制效应基于承载煤岩损伤演化过程中表面红外辐射信息的时空特性,提出了“差分红外辐射热像序列的方差(VSMIT)”新指标,确定了承载煤岩破坏前兆的时间节点,结合相应时刻的差分红外辐射热像图,得到了承载煤岩“临界破坏”和“初始破坏”的时空前兆与分布特征;发现了应力对VSMIT的控制效应具有普遍性和显着性特征,其中应力对VSMIT控制比例达89.8%,且VSMIT突变系数平均达应力突变系数的2个数量级。(3)建立了承载煤岩损伤演化的红外辐射量化表征方法发现了VSMIT与声发射损伤变量同步突变的特征,揭示了煤岩VSMIT与损伤演化的内在联系,确定了承载煤岩损伤演化加剧的红外辐射标志点;提出了“红外辐射计数”新指标,将“红外辐射突变温度”从“红外辐射温度场”中分离出来;基于“有效承载面积表征损伤变量”的思想,建立了煤岩损伤演化的红外辐射量化表征方法,构建了带红外辐射数据接口的承载煤岩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实现了由承载煤岩表面红外辐射响应信息量化表征内部损伤演化状态。该论文有图84幅,表18个,参考文献177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朱琼[8](2019)在《基于微观机制的单桩竖向和水平承载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桩基的破坏模式和承载力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界的研究重点,从桩与土体之间的共同作用分析来看,研究桩端阻力随桩下降位移的发展变化是十分关键的。大多研究学者采用模型试验并结合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对砂土中的单桩沉降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对于桩下沉过程中土体发生较大位移变形的情况,利用离散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可以克服传统连续介质理论的局限,更好地模拟桩在砂土地基中的沉降过程。目前已有较多学者采用二维离散元软件对桩在砂土地基中的沉降过程进行了分析,这与实际叁维情况有很大差别,还未见到地基的密实度对桩基承载力和破坏模式影响的研究。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利用离散元软件PFC3D对桩在不同密实砂土地基的受荷过程进行模拟,不同密实度的砂土地基由分层欠压法生成,竖直受荷桩由刚性墙体生成,并对其施加速度来模拟竖向加载过程,水平受荷桩由颗粒生成,并对其顶部颗粒施加水平作用力来模拟水平加载过程,得到如下的结论:1.通过分析竖直受荷桩的桩端承载力随桩体位移曲线变化,得到桩体埋深越大,桩端承载力则越大。2.通过对浅埋和深埋条件下土体孔隙比变化、地基颗粒的局部变形场、速度场的变化、应力状态的变化,分析桩基破坏的模式,与前人的相关理论模型比较,对比模拟承载力结果与地基承载力极限理论承载力公式的理论解,得到不同破坏模式下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的适用性与合理性,也证明了利用离散元软件PFC3D模拟砂土地基中桩沉降过程是可行的。3.对竖直桩体设置有无摩擦两种情况,统计桩侧法向力,分析桩侧的力链分布及监测点的应力路径,研究了桩端与桩侧相互强化作用,得到土体密实度越大,桩端对桩侧强化作用越强,且桩端对桩侧的强化作用更显着的结论。4.通过对刚性桩施加水平荷载,分析地基颗粒的速度场、应力路径的变化,再对比已有的学者所做的模型试验,证明离散元的模拟结果是合理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焦奔康[9](2019)在《桩基承载过程对临近既有地铁隧道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城市不断发展,对地铁和高层建筑的需求与日俱增。随着地铁周边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的出现,地铁隧道和桩基础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大。如果承载桩基对临近的地铁隧道影响过大,会导致隧道出现开裂、渗水等问题,势必会威胁到地铁的安全运营。因此关于承载桩基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成为工程界所关心的热点。地铁周边的桩基在上部荷载的作用下会对隧道结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以研究桩基承载过程对临近既有地铁隧道的影响为目标。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桩基承载过程对隧道受力、变形方面的影响,并借助长安大学60gt离心模型试验系统,构造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桩-土-隧模型,采用多种应力位移监测元件,监测在不同的工况下隧道的变形、弯矩和隧周土压力等的分布方式和变化规律,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为提高工作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有限元模型构建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在Revit软件中完成模型的构建,并借助RevitAPI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编制出Revit软件与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的程序接口,实现了BIM模型向有限元模型的转换,为BIM模型的结构计算进行前期准备工作。(2)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单桩承载作用下桩周土体位移、隧道变形、隧道弯矩和应力等情况进行叁维有限元分析;在单桩工况下分析桩长、桩隧间距、上部荷载、布桩方式和隧道衬砌刚度等设计参数对隧道的影响规律;并对桩-土-隧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3)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群桩在荷载作用下对隧道的影响;在群桩工况下分析桩间距、群桩规模等因素对隧道的影响;分析二维平面应变有限元分析在该模拟中的适用性;针对桩基承载对隧道的影响提出了一些隧道保护措施,并对其中设置隔离桩的保护效果进行分析,对隔离桩的设计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4)借助长安大学60gt离心模型试验系统,进行室内离心模型试验,进一步分析在各工况下隧道的变形、弯矩和隧周土压力的变化,分析桩长、桩隧间距、上部荷载等因素对隧道的影响,并与有限元软件的分析结果相互验证。通过有限元计算并结合离心模型试验对桩基承载过程对临近地铁隧道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并对隧道的保护措施进行研究,可为地铁隧道周边桩基的前期设计以及后期的地铁运营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6)

王东英,汤华,尹小涛,邓琴,乔文号[10](2019)在《隧道式锚碇承载机制的室内模型试验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隧道式锚碇的承载机制,探究加载过程中锚碇及周围岩体的力学响应规律,依托绿枝江大桥隧道锚工程,开展隧道锚1∶100室内叁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通过有效模拟散索鞍、主缆散股、预应力管道、钢绞线、等传力构件,真实地还原了隧道式锚碇的传力路径和特征。通过分析从加载到破坏过程中锚–岩界面压力,围岩应力、变形响应,揭示出隧道式锚碇抗拔承载过程的时空演化机制,并在分析深部岩体位移峰值点迁移规律和表观裂纹扩展过程的基础上,预测隧道式锚碇的破坏形态。主要结论有:(1)从加载到破坏过程中,锚–岩界面应力呈无响应(0~5P)–弹性增长(5P~13P)–加速增长(13P~19P)–迅速衰减(21P~23P)的阶段性特征;(2)自加载至破坏过程中,锚塞体是由后向前、逐层挤压上覆岩体,由近及远、逐步调动周围岩体联合承载的;(3) 5P荷载前,锚塞体和围岩基本无变形,5P~13P荷载下,锚体和围岩位移低速线性增长,13P~21P荷载下,锚体和围岩位移均加速增长且锚体位移增长速度大于岩体,23P荷载下岩体损伤严重,锚体因克服岩体束缚被拔出;(4)隧道锚表观裂纹是在锚塞体、围岩的位移加速增长后才产生,极限荷载下形成的网状破裂区为:拱顶以上50cm、洞底以下35 cm、墙左墙右各35 cm,隧道式锚碇最终的破坏形态为不对称的喇叭状。(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承载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态承载能力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关键依据,开展生态承载能力监控预警研究对于规范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生态承载能力监控预警机制研究的标准化和系统化,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生态环境管控的核心任务和重点,探索并辨析生态承载能力的战略需求、影响因素和监测评价方法 ;采用"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层"框架结构,构建了社会经济—资源—生态耦合的生态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建立了以服务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提出了生态承载能力的重点管控方向,以期为全国及区域生态承载能力的评估和管理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承载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魏程瑞,王郁.上海超大城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的时空特征演变机制——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案例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

[2].夏函,张万顺,马蒙越,申诗嘉,李琳.服务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监控预警机制研究[J].环境保护.2019

[3].张静.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佳木斯市水质要素承载状况评价[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

[4].丁菊莺,宋秋波.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初探——以海河流域为例[J].海河水利.2019

[5].许英东.约束混凝土空腔承载性能弱化机制与强化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9

[6].朱艳春,邹长新,刘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纳入自然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J].环境生态学.2019

[7].孙海.承载煤岩损伤演化的红外辐射响应机制及量化表征[D].中国矿业大学.2019

[8].朱琼.基于微观机制的单桩竖向和水平承载机理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9].焦奔康.桩基承载过程对临近既有地铁隧道影响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9

[10].王东英,汤华,尹小涛,邓琴,乔文号.隧道式锚碇承载机制的室内模型试验探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标签:;  ;  ;  ;  

承载机制论文-魏程瑞,王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