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雕塑历史及理论
作者: 滕小松
导师: 顾森
关键词: 雕塑,草稿,过程
文献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坚持历史叙述与逻辑分析相统一以及个案考察与综合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原则,首先考察七位具有典型意义的雕塑家的雕塑草稿,进而论述雕塑草稿的潜在品格和雕塑草稿对雕塑创作过程的显现。 雕塑草稿在“加减乘除”之后无论成为了正式作品还是没有成为正式作品,也无论比雕塑成品好还是比雕塑成品差,都具有自身的独立性,都具有成为正式作品的可能性,也都具有潜在的审美品格。本文把雕塑草稿置于“潜在雕塑”的地位,详细地探讨了它们的三个潜在品格——原创性、艺术性和模糊性。 雕塑草稿作为雕塑生成过程中的“实际存在物”,具体地显现着雕塑创作的主要过程。本文围绕雕塑草稿的演变深入地分析了雕塑创作中动机的兴起、意象的生成和形式的建构,并触及到雕塑创作演变中的一些机制和规律。这也为以后的雕塑过程美学研究抛砖引玉。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Abstract)
图片目录
绪论
一、雕塑草稿研究的内容
1、雕塑草稿的定义
2、雕塑草稿研究的重点
二、雕塑草稿研究的意义
1、完善雕塑的历史叙述
2、拓展雕塑的理论研究
三、雕塑草稿研究的方法
1、历史叙述与逻辑分析的统一
2、个案考察与综合论述的结合
第一章 雕塑草稿的典型个案
第一节 外国雕塑大师的雕塑草稿
一、未完成的完成——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草稿
1、未完成的“奴隶”雕像的艺术魅力
2、未完成的“皮耶塔”雕像的审美境界
二、显现前的潜在——罗丹的雕塑草稿
1、有形创造:草稿片段的抽离或组合
2、无形创造:草稿意义的转换或升华
3、双重创造:片段抽离与意义升华
三、过程中的结果——享利·摩尔的雕塑草稿
1、草稿的非理性演化过程
2、草稿“三部曲”:素描草图·雕塑雏形·实验模型
3、草稿的功能:捕捉灵感·开掘空间·生成意象
第二节 中国雕塑家的雕塑草稿
一、局部的间离表现——刘开渠的雕塑草稿
1、草稿的新鲜感
2、草稿对关键性细节的存留
3、草稿非职务创作的生命力
二、曲线式追求自由表达——潘鹤的雕塑草稿
1、艺术的“走私”
2、用被封杀换来自由表达
三、单纯前的复杂——郑于鹤的雕塑草稿
1、酝酿形象:草稿之量的集合与情的汇聚
2、锤炼语言:草稿的删繁就简
3、开掘意蕴:草稿的“微调”
四、隐匿的边缘探索——刘骥林的雕塑草稿
1、形式的温和探索
2、边缘雕塑的命运
第二章 雕塑草稿的潜在品格
第一节 雕塑草稿的原创性
一、把根留住
二、艺术试验
三、偶然生成
第二节 雕塑草稿的艺术性
一、感性的存活
二、印象的捕捉
三、审美的讲究
第三节 雕塑草稿的模糊性
一、模糊的类型
1、内涵不明
2、界限不清
3、形态不定
二、模糊的特征
1、渗透性与过渡性
2、混沌性与残缺性
三、模糊的缘由
1、表达的含糊不清
2、矛盾的无意显现
3、模糊的有意追求
第三章 雕塑创作过程的显现
第一节 动机的兴起
一、创作动机的诱因
1、外部世界的刺激
2、内部世界的反刍
二、创作动机的驱力
1、感性的力量
2、理性的力量
三、动机兴起的模式
第二节 意象的生成
一、意象生成的依据
1、生活的直接挪用
2、童年经验的馈赠
3、原型意象的转换
二、意象生成的程序
三、意象生成的机制
第三节 形式的建构
一、直觉完形
二、赋形活动
1、雕塑造型
2、雕塑构图
三、创建符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5
参考文献
- [1].雕塑的技术性研究[D]. 宿志鹏.中国美术学院2018
- [2].雕塑公园研究[D]. 陶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 [3].共性·个性·女性[D]. 陈艳.中央美术学院2007
相关论文
- [1].永恒的象征[D].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2002
- [2].时代语境与艺术的接受[D]. 张幼云.中央美术学院2004
- [3].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 吴士新.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 [4].南朝陵墓雕刻造型风格研究[D]. 沈璃.南京艺术学院2005
- [5].共性·个性·女性[D]. 陈艳.中央美术学院2007
- [6].与环境共舞的建构[D]. 孙璐.中央美术学院2007
- [7].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D]. 刘立彬.中央美术学院2007
- [8].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研究[D]. 李仲如.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