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织物化学改性及其染色工艺研究

棉织物化学改性及其染色工艺研究

论文题目: 棉织物化学改性及其染色工艺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纺织工程

作者: 孟春丽

导师: 唐人成,陈水林

关键词: 棉织物,化学改性,染色

文献来源: 苏州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对棉织物利用纤维素纤维改性剂PECH-amine改善其染色性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探讨。目的在于解决棉织物染色时,染料利用率低,染色残液中含有大量的盐及未上染的染料,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选择合适的改性工艺条件对棉织物改性,实现棉织物的无盐染色工艺,活性染料染色时实现不加碱剂固色,达到染色排水的清洁化和有条件的循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用水和染料的目的。 首先通过棉织物改性实验,优化了棉织物利用PECH-amine改性的方法和改性工艺。结果表明棉织物采用浸渍法的最佳改性工艺为:2%o.w.f染料量时,改性剂浓度为6~8g/L,烧碱浓度为6~8g/L,浴比1:20,温度为80℃,时间为30分钟。采用浸轧法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2%o.w.f染料量时,改性剂浓度为8~10g/L,烧碱浓度为8~10g/L,焙烘温度为130℃,时间为1分钟。 采用剥色实验探讨了改性棉织物与阴离子染料之间的结合状态,结果表明改性棉织物与酸性染料之间主要靠离子间的静电引力结合,与直接染料之间在形成氢键和范德华力的基础上,还形成了离子键结合。改性棉织物与活性染料之间即可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形成共价键结合,又可形成离子间的静电引力,而且离子间的相互吸引更有利于染料上的活性基与纤维素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探讨了改性棉织物的染色性能,结果表明:与未改性棉织物相比,改性棉织物用阴离子染料染色的上染速率提高,干、湿摩擦色牢度和耐水洗色牢度指标大致相同。在充分搅拌的情况下,改性棉织物的匀染性和透染性良好。 探讨了改性棉织物的服用性能,结果表明:与未改性棉织物相比,改性棉织物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弹性恢复性、柔软性、悬垂性、耐磨性、吸湿性较好。 探讨了改性工艺染色排放水的环保指标,结果表明:改性染色残液的色度、PH、COD、BOD、SS等均能达到GB4287-1992《纺织、印染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二级水的排放标准。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综述

一、纤维素的化学反应性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二、改善纤维素染色性能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 纤维素纤维的胺化改性

(二) 纤维素纤维的氨基聚合物改性

(三) 纤维素纤维的其它改性方法

三、课题来源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棉织物的化学改性

一、概述

二、实验部分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仪器

(三) 实验方法

(四) 测试方法

三、结果与讨论

(一) 化学改性机理

(二) 改性工艺的优化

(三) 改性剂用量与染料用量

(四) 改性后染色工艺条件优化

(五) 改性后棉织物的染色

四、小结

第三章 改性棉织物的染色性能

一、概述

二、实验部分

(一) 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 实验方法

三、结果与讨论

(一) 改性棉纤维与阴离子染料的结合状态

(二) 改性棉纤维的上染速率

(三) 改性棉织物的染色牢度

(四) 改性棉织物的匀染性

(五) 改性棉织物的透染性

(六) 改性后染色染料的节约量

(七) 改性与未改性织物的色差比较

四、大样生产试验

(一) 改性和染色方法

(二) 结果测试

五、小结

第四章 改性棉织物的服用性能

一、概述

二、实验部分

三、结果与讨论

(一) 改性织物的拉伸断裂性能

(二) 弹性恢复性

(三) 刚柔性与悬垂性

(四) 耐磨性

(五) 吸湿性和通透性

四、小结

第五章 改性棉织物染色后的排放水指标

一、概述

二、实验部分

三、结果与讨论

(一) 小样试验

(二) 大样试验

四、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文详细摘要

发布时间: 2006-11-10

参考文献

  • [1].脱脂豆粉制木材胶粘剂的改性研究[D]. 陈奶荣.福建农林大学2009
  • [2].高浓度下淀粉改性重钙中淀粉利用率的研究及改性重钙稳定性的表征[D]. 刘萍.华南理工大学2017
  • [3].碱性条件下大豆浓缩蛋白的改性及改性产物的乳化性研究[D]. 谌卉.江南大学2008
  • [4].茶多酚提取分离工艺及改性研究[D]. 刘小芳.合肥工业大学2015
  • [5].丝绵材料的正硅酸乙酯改性研究[D]. 马施琼.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4
  • [6].谷朊粉改性及其在冰淇淋中应用研究[D]. 何文猛.江南大学2014
  • [7].鸡蛋清中溶菌酶的提取及改性研究[D]. 杨曼利.江南大学2014
  • [8].改性玉米秸穰细胞及化学成分对纸制品增强作用的影响[D]. 程飞.大连工业大学2011
  • [9].大米蛋白的提取与改性研究[D]. 刘纯友.长沙理工大学2009
  • [10].聚酯纤维与棉纤维巯基改性及化学镀银导电布的研究[D]. 李莉莉.东华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纤维素纤维化学改性与染色性能研究[D]. 伏宏彬.四川大学2004
  • [2].酸性和活性染料对大豆纤维染色性能的探讨[D]. 虞波.苏州大学2005
  • [3].PTT纤维的染色性能研究[D]. 董召勤.苏州大学2004
  • [4].分子量低、含氮量适中的纤维素纤维改性剂聚环氧氯丙烷胺化物的研制与应用[D]. 郑建成.东华大学2005
  • [5].聚乳酸(PLA)纤维织物深色染色研究[D]. 邵燕军.东华大学2006
  • [6].纺织品/服装耐光汗复合色牢度的研究[D]. 董霞.东华大学2006
  • [7].Tencel纤维织物染色工艺研究[D]. 郑汝东.天津工业大学2006
  • [8].溶胶—凝胶法提高染料染色牢度的研究[D]. 李洪霞.天津工业大学2006
  • [9].超细涂料的染色与印花[D]. 许益.青岛大学2006
  • [10].活性染料对Lyocell纤维原纤化性能的影响[D]. 宋荷花.天津工业大学2002

标签:;  ;  ;  

棉织物化学改性及其染色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