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金属催化剂论文-关红玲,陈洋,阮崇焱,林坚,苏杨

负载金属催化剂论文-关红玲,陈洋,阮崇焱,林坚,苏杨

导读:本文包含了负载金属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铂族金属,一氧化碳,氧化,室温条件

负载金属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关红玲,陈洋,阮崇焱,林坚,苏杨[1](2020)在《氢氧化铁负载亚纳米铂族金属催化剂室温湿氧化消除CO(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室温条件下高效消除CO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仍具有极大的挑战.考虑到实际应用环境中存在的水汽,实现具有应用价值的CO消除过程的关键是设计耐湿性好,且能够在室温甚至更低温度下具有较高CO氧化活性的催化剂.以Hopcalite (Cu-Mn-O_x)和Co_3O_4为代表的氧化物和负载型Au基催化剂具有优异的低温CO氧化活性,但存在耐湿性差、催化性能重复性不好等缺点,因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铂族金属催化剂凭借优异的稳定性和耐湿性成为目前最广泛应用的尾气净化催化剂.但是由于铂金属位点强吸附CO的毒化作用,CO氧化工作温度多在200℃以上,从而限制了其在室内空气净化、燃料电池工业氢源净化以及汽车发动机冷启动阶段尾气净化等过程中的实际应用.研究人员尝试调节金属粒子尺寸、金属-载体界面、双金属结构及助剂效应等以促进O_2的活化或者削弱CO的吸附,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缺少一种具有普适性和实际CO消除应用前景的铂族金属基催化体系.本文利用新型Fe(OH)x负载亚纳米Rh催化剂作为室温条件下CO湿氧化的典型例子,研究H_2O对CO氧化反应的影响并探索其反应机制,旨在为发展实际可用的CO氧化消除催化体系提供参考.活性测试结果表明,H_2O的存在可以大幅提高Fe(OH)x负载亚纳米Rh催化剂的CO氧化速率,并在室温条件下实现CO的长效稳定消除;而相似共沉淀法制备的Rh/Al_2O_3催化剂上H_2O并没有促进CO氧化.原位红外表征发现,Fe(OH)_x在湿氧化CO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于为O_2和H_2O的吸附提供位点,促进二者反应生成羟基物种,并与亚纳米Rh团簇上吸附的CO反应生成CO_2.此外,H_2O的存在使得CO氧化的表观活化能由22降至9 kJ mol~(-1),说明反应路径或决速步骤由CO+O转变为反应能垒更低的CO+OH,从而大幅提高了CO氧化反应速率和反应活性.随后,时间分辨CO滴定红外实验证明,Rh/Fe(OH)_x催化剂表面OH可以与CO反应生成CO_2,而Al_2O_3负载的纳米Rh催化剂则不能,从而进一步揭示了Fe(OH)_x载体在高效湿氧化消除CO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拓展实验证明该反应机理可以适用于Fe(OH)_x负载的其它铂族金属催化剂,提供了一种具有普适性和实际CO消除应用前景的铂族金属基催化体系.(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期刊2020年04期)

王香婷,金振国[2](2019)在《气凝胶负载铁尾矿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商洛本地丰富的铁尾矿与气凝胶结合,通过浸渍法制备气凝胶-铁尾矿催化剂。从盐酸浓度、铁尾矿与气凝胶的质量比、浸渍温度、浸渍时间、老化时间等多个方面考察不同条件对生成的催化剂负载量的影响;最后对催化剂进行SEM、TG、IR表征。结果表明:盐酸浓度6 mol·L~(-1)、铁尾矿与气凝胶的质量比1∶1、浸渍温度40℃、浸渍时间2 h、老化时间24 h、焙烧温度在400℃、焙烧时间4 h下制得的Si O2气凝胶-铁尾矿金属催化剂负载量较大,负载均匀,且耐热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16期)

李晓琛[3](2019)在《基于机械化学制备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及其加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是一类重要的催化剂,被用于各种催化反应。目前,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大部分都在溶液中进行,消耗大量的溶剂、需要较长的合成时间以及使用可溶的金属前驱体,这使得合成过程较繁琐并有大量的废液生成。机械化学法作为一种固相合成方法,往往在无溶剂或少量溶剂下进行,是一种操作便捷且环境友好的合成技术。机械化学合成法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材料的合成,如合金、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多孔聚合物、多孔金属氧化物等。考虑到机械化学合成的优点,本论文采用机械合成法制备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并对合成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1)通过机械化学法制备了ZnO负载Pd催化剂。XRD、TEM等表征表明催化剂中Pd纳米粒子很好的分散在ZnO上,粒径为4.5 nm左右。将该催化剂应用于催化烯烃加氢反应,催化剂对烯烃加氢呈现了较好的催化活性。与溶液合成相比,该方法不需要使用任何溶剂、操作简单且合成时间短,是一条绿色、便捷的合成方法,同时该方法可以忽略金属前驱体的溶解性,极大地拓展了金属前驱体的选择。(2)MOFs具有大比表面积、孔道结构丰富、孔道易修饰等优点,是一种很好的催化剂载体。MOFs负载金属型催化剂尤其是包覆型(MNPs@MOFs)催化剂的合成过程中存在着MOFs结构坍塌及自成核生长等缺点,这使得合成过程繁冗,阻碍了MOFs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应用。这里,以上面合成的Pd/ZnO为前驱体,采用机械合成法将上述前驱体原位转化成合成Pd@ZIF-8催化剂,并通过XRD、TEM、N_2-物理吸附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d被很好的包覆在了ZIF-8中。该合成过程快速、简单且很好的避免了MOFs结构的坍塌和自成核生长。将催化剂用于催化加氢反应,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加氢活性和选择性。同时,该合成方法也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可用于多种MNPs@MOFs催化剂的制备。(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30)

李志文,陈从标,王俊刚,林明桂,侯博[4](2019)在《氮掺杂介孔炭负载FeCu双金属催化剂及其CO加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氮掺杂介孔炭负载Fe Cu双金属,改变Fe/Cu组成,考察催化剂结构性质特征及其CO加氢反应性能。结果表明,Fe、Cu与N相互作用存在差异,Cu-N相互作用较强,并直接促进了Cu的分散。在较高的金属负载量(45.0%-50.0%,质量分数)下,Cu仍保持了与N一致的均匀分布特征,催化剂表面Fe/Cu组成也因为Fe、Cu分布特征差异而小于体相,这与常见FeCu体系明显不同。在所用预处理条件(300℃的H_2气氛)下,Fe未被完全还原,H主要与Fe-O作用,以Fe-O-H形式存在,而Cu-N作用较强,金属Cu与H作用较弱,使得催化剂表面活性氢碳比降低,导致C_(5+)选择性随Fe/Cu比值的减小逐渐增加。与此同时,载体向负载金属的电子偏移能力也随着Fe/Cu比值的减小逐渐增强,促使催化剂表面碱性随Cu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强,最终导致C_(5+)选择性、醇选择性进一步增加。(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仇昊[5](2019)在《负载型核-壳结构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选择性催化加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现绿色、可持续、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催化可以发挥关键作用。设计、开发高效能、高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催化剂是催化研究和应用要克服的难题。贵金属Pd具有极强的活化氢气的能力,是活性最高、研究最多的加氢催化剂之一。但Pd催化剂的高活性也带来催化选择性低的问题,例如单金属Pd催化剂会将乙炔完全加氢为乙烷而非乙烯。此外,高昂的价格也成为限制Pd催化剂实际应用的重要因素。通过向单金属催化剂中引入二元金属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且双金属催化剂的结构特性会显着影响催化加氢性能。因此,探寻可控的合成方法制备出结构均一、具有特定结构特性的高选择性催化加氢双金属催化剂十分重要。本论文以提高Pd催化剂的催化加氢选择性和Pd原子利用效率为出发点,设计和制备了核-壳结构Au@Pd/TiO2、Pd@Ag/TiO2双金属催化剂分别用于乙炔和苯乙炔的选择性催化加氢研究,并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In-situ CO-IR)、高角环形暗场像-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等表征手段分析催化剂的结构性质。结合表征分析结果和活性评价结果探讨催化剂结构性质与催化加氢性能的关联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酸性条件下,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将Pd沉积在Au/TiO2催化剂上,制备Au@Pd/TiO2用于大量乙烯中乙炔的选择性催化加氢研究。表征结果表明,Pd选择性沉积在Au颗粒表面,形成了Au核Pd壳结构。与单金属Pd催化剂相比,Pd在Au颗粒上具有更高的分散性,主要以分离活性位点的形式存在。在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双金属催化剂中随着Pd负载量从0.129wt.%降低到0.061 wt.%,催化选择性逐渐提高,当负载量为0.089wt.%时,催化选择性最高。与相似负载量的单金属催化剂相比,Au@Pd(0.089)/TiO2催化剂具有更高的活性和选择性。(2)使用表面还原法将Ag沉积在Pd/TiO2催化剂上,合成的Pd@Ag/TiO2用于苯乙炔的选择性加氢研究。结合各表征分析结果发现,金属Ag沉积在Pd的表面,当Ag的负载量达到0.54 wt.%时,催化剂未测得有H2吸附,说明Pd已被完全包裹,形成了Pd核Ag壳的结构。与单金属Pd催化剂相比,Ag壳阻碍了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接触,削弱了催化剂对苯乙烯的吸附,同时促进更多分离的Pd位点形成。对于苯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随着双金属催化剂中Ag的负载量从0.24wt.%增加到0.54wt.%,催化选择性不断提高。当Ag的负载量为0.54 wt.%时,Pd@Ag(0.54)/TiO2催化剂在确保合适的催化活性的同时呈现出优异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崔志冰[6](2019)在《生物质碳基材料负载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糠醛和乙酰丙酸均是重要的生物质平台化合物,通过加氢反应可以制备多种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高效稳定的催化剂对两者的加氢反应极为重要,目前对催化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金属催化剂且载体大多为金属氧化物,对碳基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较少。以生物质为原料,可制备功能性碳材料,应用于吸附,电极材料,催化剂载体等方面,其中,碳材料由于自身优异的特性适合做催化剂载体。基于此,本课题以柚子皮为原料,发展了一种简单绿色的生物质碳基材料负载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同时对催化剂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究,并通过糠醛和乙酰丙酸的加氢反应对催化剂的加氢性能进行了研究。生物质碳基材料负载纳米金属催化剂是以柚子皮为碳源,硝酸盐为金属源,采用简单绿色的原位碳化还原法浸渍煅烧制备而得,共制备了Fe/C,Co/C,Ni/C,Cu/C四种催化剂,其中Ni/C和Cu/C催化剂的粒径分别为4.2nm和8.6nm。对催化剂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研究发现,即使在没有额外还原的条件下,催化剂所负载的金属仍能保持还原态。结合相关的参考文献,在文中给出了可能的催化剂形成机理,为生物质原位碳化还原制备碳基金属催化剂提供了参考。Cu基催化剂通常对糠醛加氢制备糠醇有较高的选择性,故将制备所得的Cu/C催化剂用于糠醛加氢反应检测其加氢性能。对糠醛溶液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负载量,催化剂煅烧温度进行了考察,在这其中,煅烧温度会极大的影响催化剂的粒径及分散度,导致其催化性能的变化。通过优化实验,确定了糠醛加氢反应在催化剂煅烧温度为400℃,反应温度为170℃,H_2压力为2MPa,反应时间为3 h时,反应效果最好,糠醛的转化率和糠醇的选择性分别高达99.6%和99.3%,且Cu/C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糠醇选择性,在反应温度升至240℃时,对糠醇的选择性仍然保持在97.3%。Cu/C催化剂循环性能优异,在10次循环后糠醛转化率依旧保持在90%以上(90.3%),没有出现明显的催化剂失活现象。为检测Ni/C催化剂的加氢性能,将其应用于乙酰丙酸加氢反应中。为对比反应效果,采用碳热还原法制备了活性碳负载镍催化剂Ni/AC和生物质碳负载镍催化剂Ni/DC。叁种催化剂在物相组成及形貌上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它们在乙酰丙酸加氢反应中不同的催化性能。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乙酰丙酸加氢性能的影响,发现在反应温度为160℃,反应时间为3 h,氢气压力为4MPa的条件下,反应效果最好,乙酰丙酸的转化率和γ-戊内酯的产率分别为100%和94.2%。Ni/C催化剂在第六次循环反应中明显失活,分析表明,其失活原因主要是活性相Ni的氧化及流失。(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逸龙[7](2019)在《负载型有机金属催化剂在连续流中制备芳香醇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流动化学(Continuous-flow chemistry)是利用微反应技术与化学合成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因其安全性高、传热传质速度快等优点在石油化工产品和药物中间体体的开发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利用我们课题组前期开发的系列负载型手性有机金属催化剂,采用连续流动化学的方法,研究这些负载型催化剂在X-Cube填充床反应器中应用,重点探讨其催化芳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氢转移反应、偶联/不对称氢转移反应方面的性能,为其潜在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可支撑的实验室数据和最优化条件。本论文的研究集中在一下两个部分:(1)研究负载型手性有机金属铑催化剂在不对称还原反应的连续流中的应用:利用后嫁接的策略,通过在手性二胺功能化的硅材料(两种二维六方结构的介孔硅(SBA-15和PMO类型)和一种球型介孔无机硅),分别与相应的有机金属铑配位,获得了叁种不同类型的手性铑/二胺功能化的负载型手性有机金属铑催化剂。通过将上述叁类催化剂填装在X-Cube反应器中,研究了在连续流动体系下对苯乙酮进行不对称氢转移还原反应的催化性能。通过对反应温度、共溶剂等因素的筛选,已经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了具有二维六方结构的PMO类型的催化剂具有高反应性能和高稳定性能,能在十一个小时内持续获得高达96%的产率和97%的对映体选择性的手性苯乙醇。(2)研究组合的负载型有机金属卡宾钯催化剂和手性有机金属钌催化剂在偶联/还原串联反应的连续流中的应用:通过卡宾钯功能硅源与乙基桥联的硅源共缩聚获得具有二维六方结构的PMO类型的负载型有机卡宾钯催化剂;通过优化卡宾钯催化剂在X-Cube填充床反应器中的偶联反应,获得了最优化的芳香酮与芳硼酸的连续流的反应条件;通过优化负载型有机金属钌/二胺催化剂在X-Cube填充床反应器中的不对称氢转移反应,获得了最优化的联芳酮类化合物的连续流的还原反应条件;组合两个负载型催化剂,优化出的两个催化剂在进行偶联反应以及不对称氢转移还原反应的反应条件,实现了高效地制备手性联苯乙醇的制备,能在十二个小时内持续获得高达96%的产率和97%的对映体选择性的手性苯乙醇。(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季豪克,张雪洁,王昊,朱倩文,周烨彬[8](2019)在《多孔碳纳米球及其负载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碳纳米球由于可实现尺寸、形貌、孔结构以及表面基团等的可控合成制备,其负载/镶嵌的金属粒子又兼具高活性和高热稳定性等,在多相催化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追溯了多孔碳纳米球形貌调控的发展历程及其负载金属催化剂在催化反应领域中的应用。归纳了不同形貌的多孔碳纳米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原理,详细对比了各个方法的优缺点;阐述了多孔碳纳米球负载金属催化剂的性能和碳球结构与形貌之间的构效关系;总结了目前碳球作为催化剂载体亟需解决的问题是碳球的多孔结构及其负载尺寸可控和空间匀称分布的金属粒子的可控合成,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是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结构可调、经济可行的碳纳米球制备方法,真正实现工业化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7期)

罗瑶[9](2019)在《有序介孔载体负载镍基双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二氧化碳重整(DRM)制合成气是甲烷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液相产品的重要技术环节。然而,现今应用于该反应体系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由于积碳而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本论文旨在探索高效稳定的镍基催化剂,结合有序介孔材料的质构特性和双金属的协同效应这两方面的优势,探讨了典型有序介孔材料(有序介孔二氧化硅和氧化铝)负载镍基双金属催化剂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中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N_2物理吸附-脱附、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H_2程序升温还原、H_2-化学吸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分析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孔道结构、形貌和表面组成等信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系统研究了过渡金属及介孔孔道对催化剂性能方面的影响。本论文的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高效稳定的过渡双金属有序介孔镍基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研究内容阐述如下:(1)以有序介孔硅基材料SBA-15为载体,通过共浸渍法合成了SBA-15负载镍基双金属催化剂(M-Ni/SBA-15,M=Fe,Co,Cu和Cr),详细考察了掺杂第二组分金属对镍基催化剂(Ni/SBA-15)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甲烷重整催化性能的影响。Co-Ni/SBA-15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这得益于Co固有的DRM活性以及Co的添加可提高Ni的分散度并抑制催化剂的烧结。Cr的加入极大削弱了催化剂的DRM活性。而Fe的掺杂严重破坏了SBA-15固有的孔道结构,导致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极具降低。Cu的加入使得催化剂抗积碳性能下降,进而影响催化性能。(2)由于金属-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显着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考虑到SBA-15载体和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为增强其相互作用,采用有序介孔氧化铝(OMA)为载体,通过溶剂挥发自组装方法将第二组分金属(M=Fe、Co或Cu)掺杂到Ni基OMA催化剂中得到双金属催化剂(MNi-OMA)。所有MNi-OMA的DRM活性和稳定性均要高于相应SBA-15负载的双金属催化剂,说明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力对催化性能具有重要影响。MNi-OMA催化剂在DRM中的催化行为差异归因于抗积碳性能的不同。CuNi-OMA催化剂反应活性低,稳定性差,而FeNi-OMA对DRM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此外,在FeNi-OMA中,Fe含量(Fe/Ni=0.3~0.9)对x-FeNi-OMA催化剂性能也具有显着影响。x-FeNi-OMA催化剂在Fe/Ni=0~0.7时表现出高比表面积和有序介孔结构,而介孔结构在高Fe/Ni摩尔比为0.9时被破坏。在还原处理过程中,由于FeNi_3合金的形成,Fe在DRM反应中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其中,0.7-FeNi-OMA催化剂是性能最优的催化剂,其在反应24小时后的活性降低不是由于孔道结构的变化和活性组分的烧结,而是与FeNi_3在重整反应条件下的“去合金化”密切相关。本研究证明了稳定的FeNi_3合金结构对于DRM反应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6)

谢娇阳[10](2019)在《HZSM-5负载型Fe-Pd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在木质素氢解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质素是自然界中富含芳香结构的生物质资源,将其催化转化为高价值的精细化学品和燃料,对于解决化石资源短缺及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木质素结构复杂且稳定,导致木质素的解聚效率低和芳香单体收率低,这使得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面临重大挑战。因此,探索木质素的解聚以制备高收率与高选择性的芳香单体化合物是科学界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单金属催化剂Fe/HZSM-5和Pd/HZSM-5以及双金属催化剂Fe-Pd/HZSM-5。探究Fe的负载量(5.0 wt%~15.0 wt%)、Pd的负载量(1.0 wt%~5.0 wt%)、焙烧温度(450~650 ~oC)、还原温度(600~800 ~oC)等因素对催化剂形貌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结合TPR,BET,XRD,TEM和XPS等表征技术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与催化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选的焙烧温度和还原温度分别为550 ~oC和650 ~oC,在单金属Fe/HZSM-5和Pd/HZSM-5催化剂中,Fe和Pd的最佳负载量分别为9.0 wt%和1.0 wt%。制备的双金属Fe-Pd/HZSM-5催化剂,铁与钯颗粒能均匀地负载于载体上,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达到264 m~2 g~(-1)、0.23 cm~3 g~(-1)。铁主要以氧化态(FeO_x)形式存在,钯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铁的存在促使了钯颗粒的分散,而钯的存在更有利于FeO_x的还原。FeO_x与Pd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且减少了贵金属Pd的用量。FeO_x的存在一方面抑制了芳香单体的过度加氢,有利于芳香环的保留,另一方面促使了芳基C-O醚键的弱化,有利于木质素单元连接键的断裂。在此基础上,以所制备活性最高的Fe-Pd/HZSM-5为催化剂,开展了木质素定向氢解制备芳香单体化合物的研究,分别考察了温度、催化剂用量、时间和氢气压力等工艺参数对甘蔗渣木质素催化氢解反应效率的影响。使用GC-MS、GPC和~1H-NMR等对降解产物的组成、结构与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采用氢解温度为320 ~oC,催化剂用量为0.08 g(0.1 g木质素),氢解时间为120 min,氢气压力为1.0 MPa时,获得的催化氢解效果最好,木质素的降解率为98.17%,芳香单体化合物的收率可达到27.92%,生物油收率为78.50%。(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1)

负载金属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商洛本地丰富的铁尾矿与气凝胶结合,通过浸渍法制备气凝胶-铁尾矿催化剂。从盐酸浓度、铁尾矿与气凝胶的质量比、浸渍温度、浸渍时间、老化时间等多个方面考察不同条件对生成的催化剂负载量的影响;最后对催化剂进行SEM、TG、IR表征。结果表明:盐酸浓度6 mol·L~(-1)、铁尾矿与气凝胶的质量比1∶1、浸渍温度40℃、浸渍时间2 h、老化时间24 h、焙烧温度在400℃、焙烧时间4 h下制得的Si O2气凝胶-铁尾矿金属催化剂负载量较大,负载均匀,且耐热性能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负载金属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1].关红玲,陈洋,阮崇焱,林坚,苏杨.氢氧化铁负载亚纳米铂族金属催化剂室温湿氧化消除CO(英文)[J].ChineseJournalofCatalysis.2020

[2].王香婷,金振国.气凝胶负载铁尾矿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J].广州化工.2019

[3].李晓琛.基于机械化学制备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及其加氢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9

[4].李志文,陈从标,王俊刚,林明桂,侯博.氮掺杂介孔炭负载FeCu双金属催化剂及其CO加氢性能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9

[5].仇昊.负载型核-壳结构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选择性催化加氢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9

[6].崔志冰.生物质碳基材料负载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9

[7].李逸龙.负载型有机金属催化剂在连续流中制备芳香醇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8].季豪克,张雪洁,王昊,朱倩文,周烨彬.多孔碳纳米球及其负载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9

[9].罗瑶.有序介孔载体负载镍基双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10].谢娇阳.HZSM-5负载型Fe-Pd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在木质素氢解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9

标签:;  ;  ;  ;  

负载金属催化剂论文-关红玲,陈洋,阮崇焱,林坚,苏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