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血压家族史的血压正常高值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

具有高血压家族史的血压正常高值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

论文摘要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2003年,美国“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将正常血压(120~129/80~84mmHg)和正常高值(130~139/85~89mmHg)统一起来,提出“高血压前期”这一概念。1999年,我国第五次修订《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时,提出了“正常高值”(130-139/85~89mmHg)的概念。经过对高血压前期概念的反复论证后,2005年重新修订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时,将“正常高值”定义收缩压在120~139和(或)舒张压在80-89mmHg,即等同于美国JNC-7的“高血压前期”。近年来,有研究显示:血压从115/75mm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升高,心脑血管等并发症亦增高。高血压发病机制很复杂,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遗传因素很可能是高血压的重要病因。近年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尚未出现之前,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内皮功能失调。因此,有可能遗传因素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促使高血压的发生。vWF、NO等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敏感标志物,是评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良好指标,其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已经得到证实。本实验比较高血压家族史阳性的血压正常高值者(高血压家阳性族史组)和高血压家族史阴性的血压正常高值者(对照组)的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的差别。通过血压、生化指标和vWF、NO水平的观察来探讨高血压家族史对血压正常高值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对照组比较,本研究的高血压阳性家族史组的血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血尿酸、血肌酐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阳性家族史组血清VWF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NO水平显著降低(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显示有高血压家族史的血压正常高值患者较无高血压家族史的血压正常高值患者血管内皮有明显损害,这有可能导致这类血压正常高值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性更高。建议对这类个体定期监测血压,评估危险因素及是否伴有靶器官损害,积极改良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减肥、限制钠盐、增加体力活动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等,有合并多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考虑药物治疗,对合并糖尿病或靶器官损伤的患者建议立即开始药物治疗。

论文目录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缩写
  • 目次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 2 两组血清vWF、NO检测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主持课题和发表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具有高血压家族史的血压正常高值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