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李建宏

(如皋城西医院226500)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以提高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通过对115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的护理和观察,总结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的一般护理外,还应注意加强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卧床护理以及术后功能锻炼。结果提高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症状不再复发。结论腰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护理尤其是早期及时正确地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预防并发症和患者顺利康复重要保障。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061-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有逐年上升趋势。多在青壮年发病。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使髓核突出刺激压迫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使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发生水肿,甚至发生粘连。从而引起该神经所支配区域发生麻木,疼痛。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解除神经根受压,扩充中央椎管和侧管。我院自2009年6月—2013年12月对115例患者采取了手术治疗,同时给予正确的护理和康复指导,未发生一例并发症,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15例,男67例,女48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3月-6年,其中L4-L5突出者60例;L5—S1突出者26例;L4-L5伴L5-S1突出者18例;L3—L4突出者11例(另:不同位置突出的患者有23例合并狭窄)。所有患者均有腰腿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神经根定位症状明显,经MRI确诊。

2.术后护理

2.1心理护理因腰腿疼痛症状反复发作,病程长。患者易出现焦虑、痛苦、烦躁的心理反应,渴望通过手术尽快解决病痛,对手术期望值较高,又表现出对手术的恐惧,担心术中损伤神经导致瘫痪或疾病复发。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予以正确的疏导解释,及时将术后的各项护理要点,特别是康复锻炼的方法和重要性,向患者详细说明和示范,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

2.2体位:患者术毕返回病房,由2-3名医护人员协助将患者妥善置于硬板床上,平卧6h后开始翻身和按摩,翻身时要使患者胸、腰、臀部一起翻转,使脊柱保持直线稳定状态,避免旋转,扭转,损伤软组织。以后每2h轴线翻身一次,轮换平卧及左右侧卧,并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2.3生命体征监测:术后6h内给予心电监护,每15~30min测脉搏、呼吸和血压1次,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还要密切观察意识状态,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3-4L/min,并记录尿量。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若体温持续在37.5℃-38℃以上且发生剧烈的腰痛伴臀部或下腹部抽痛和肌肉痉挛,不能翻身,则应注意椎间隙感染,立即报告医生给予正确处理。

2.4引流管护理:术后24h内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定时挤捏引流管,防止折叠及堵塞,定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如引流液量多,颜色鲜红,超过100ml,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若引流液呈淡黄色,且病人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应考虑脑脊液漏,应抬高床尾10cm,使患者成头低足高位可防止脑脊液继续流失,维持一定颅内压,缓解头痛。同时,该体位也有利于硬脊膜和伤口的愈合。引流管一般于术后24-48h拔除,拔除引流管后注意伤口渗血情况。

2.5下肢神经功能观察[1]:术后应初步检查患者的神经功能,如腱反射存在和无病理反射存在,说明无脊髓伤。术后72h严密观察双下肢的感觉,深浅反射及括约肌功能恢复情况,如果出现肢体酸胀不适等神经根水肿症状,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以减轻神经根水肿,减轻症状。术后恢复期也要观察患者双下肢感觉及运动,以及肌力是否改善等等。

2.6疼痛的观察和护理术后麻醉作用消失,患者均会感到切口疼痛。切口疼痛多发生在术后24h内,一般持续2~3d,为了解除患者痛苦,保持睡眠充足,使病人情绪稳定。现临床多采用静脉或上臂三角肌下缘皮下镇痛泵持续给药缓解疼痛,一般一个镇痛泵可应用48-72小时,正好缓解患者急性期疼痛。其优点为镇痛作用强不良反应轻。不影响交感神经和运动神经,具有长时间镇痛效果。待镇痛泵拔除后病人已基本上能忍受较轻微的疼痛。部分痛域较低的患者也可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方式,针对患者的爱好、兴趣,播放一些患者喜欢的音乐曲目[2]。也可通过亲人的抚摸、安慰,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

3.康复指导

3.1四肢关节训练双下肢关节功能锻炼,可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能最大限度的恢复肌力,术后6h后即需鼓励和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双下肢各关节的屈伸锻炼,锻炼幅度以病人能忍受疼痛为限。

3.2直腿抬高训练直腿抬高运动既可防止神经根的粘连又锻练股四头肌,还增加了膝关节的稳定性。[3]

早期的直腿抬高练习是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的有效措施,术后第二天即可协助病人做直腿抬高,由于术后疼痛,病人不能自主抬高锻炼,我科采用定滑轮协助病人锻炼起到良好的效果,方法如下:将骨科床上钢管支架横杆移至床尾2/3处,定滑轮固定在横杆中央,用尼龙绳穿过定滑轮(长度视滑轮高度而定),用2-3层毛巾制成15*30cm的长方形托2块,分别系在尼龙绳的两端,将患者俩小腿远端套在长方形毛巾托上,两腿伸直利用一腿的重量带动另一腿上台,从30度开始,维持5s左右,每次抬腿10次-15次,每天可进行多次,为了避免下肢活动过度牵拉神经根,应将活动范围限制在1m以内。逐渐增大抬腿幅度和时间,该方法病人感到有趣而且疼痛轻不费劲,很乐意锻炼,取得满意效果。

3.3腰背肌训炼术后1周指导病人锻炼腰背肌,以增加腰背肌肌力、预防肌萎缩和增强脊柱稳定性。先用飞燕法,即俯卧位,以腹部作为支点,双上肢伸直放置在身体两侧,头、双腿及双上肢同时向上抬起。然后是五点法:病人仰卧,可用头、双肘及双足作为支撑点,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维持6s后平缓躺下,如此反复,开始时每天3组,每组10次,循序渐进,1-2周后改为三点法:头顶和双足支撑抬起腰背部,每日3-4次,每次50下,逐渐增加动作幅度和次数,训练时不能过于疲劳,以能耐受为限。

3.4行走训练术后10-12天可在腰围保护下逐渐下地活动,初次下床时应由护士在旁指导,先给患者在床上佩带好腰围,再缓慢下床保持腰部伸直位站立,然后绕床边走1圈,初次下地时间应短,不超过10min为宜,等适应后逐渐延长活动的时间和次数。

4.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并不意味着椎间盘已摘除,身体已恢复健康,从此可以一劳永逸,还需要进一步用其他康复手段来巩固和增强疗效,避免复发[4]。可指导患者6周内继续以卧硬板床休息为主,仰卧时可在膝、腿下垫软枕,避免前倾、胸部凹陷的不良姿势。减少下地活动的时间。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站立或坐位。保持正确姿势,行走时挺胸、收腹;坐时膝髋在同一水平,背后垫一靠背垫。站时尽量腰部伸直,收腹、提臀。术后半年内下地活动时应系腰围,并限制重体力劳动,禁止脊椎弯曲扭转、提重物抱小孩等活动。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适当体育锻炼,坚持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半年以上,减轻腰椎承受的负担,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医护人员每1-2个月随访1次,及时了解患者康复锻炼过程,及时给以指导并调整训练计划。

5.小结

腰椎间盘手术疗效除与手术本身有密切关系外,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术后病情的严密观察,正确的锻炼指导,可较好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早期系统、正规的康复训练有利于神经肌肉组织水肿的吸收,避免神经根的粘连。尤其是有效的直腿抬高训练对改善神经根的水肿和粘连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强出院后腰背肌的训练指导和随访督促,巩固和增强疗效,防止复发。所以细致有效的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是防止并发症和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提高了腰椎间盘手术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72-577.

[2]李树贞.现代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762.

[3]何丽英,赵金彩.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10-11.

[4]杨雪,苑庆铃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功能锻炼的价值[J].中医正骨,1998,10(3):15.

标签:;  ;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