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所选论题为“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研究”。围绕此选题,主要运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贸易分工理论、地区专业化和部门专业化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价值链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协同发展理论、交易协调理论,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切入点,在对我国现行跨行政区的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实践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明确了一国范围内区域产业分工与区域合作的内涵;提出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及类型的分析框架,阐述了各不同模式类型的基本含义、主要特点及其适应性;分析了影响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因素及作用机理;在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评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中,构建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选择模型,以层次分析法为支持,探寻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的评选方法,并以东北经济区为对象,对东北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的评选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探讨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以上研究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分工、实现东北经济区产业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用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决策依据,同时在关于跨行政区的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选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实践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提要前言0.1 选题的背景0.2 选题的意义0.3 研究的内容0.4 研究的方法0.5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章 相关研究现状与述评1.1 对分工、合作的认识及分工与合作的关系研究1.1.1 关于分工的相关研究1.1.2 关于合作的相关研究1.1.3 关于分工与合作的关系研究1.2 有关分工与合作产生的内在动因1.2.1 基于差别动因的分工与合作产生的相关论述1.2.2 基于经济利益动因的分工与合作产生的相关论述1.3 关于区域分工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1.3.1 区域分工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1.3.2 区域分工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1.4 关于分工与合作的模式的研究1.4.1 关于分工模式的研究1.4.2 关于合作模式的研究1.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1.5.1 在分工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进一步探讨的内容1.5.2 在合作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进一步探讨的内容1.6 本章小结第2章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基本理论2.1 相关“区域”的界定:经济区、行政区、省域行政区2.1.1 经济区2.1.2 行政区域与行政区经济2.1.3 本文对论题中“区域”的定义2.2 “产业”的界定2.2.1 三次产业分类法2.2.2 国家标准分类法2.2.3 要素密集度分类法2.2.4 战略地位分类法2.2.5 生命周期分类法2.2.6 生产流程分类法2.3 区域产业分工及其内涵2.3.1 自然分工、劳动社会分工和劳动地域分工关系2.3.2 区域产业分工的内涵2.4 区域合作及其内涵2.4.1 区域合作的内涵2.4.2 区域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2.5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及其内涵2.6 本章小结第3章 我国四大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及基本启示3.1 泛珠三角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3.1.1 泛珠三角经济区产业分工及其模式3.1.2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状况及其模式3.2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3.2.1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分工及其模式3.2.2 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及其模式3.3 环渤海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3.3.1 环渤海经济区产业分工及其模式3.3.2 环渤海经济区区域合作及其模式3.4 东北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3.4.1 东北经济区的界定及其重要意义3.4.2 东北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现状特征3.5 基本启示3.6 本章小结第4章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及其类型4.1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模式内涵4.2 区域产业分工模式及其类型4.2.1 区域纵向产业分工模式4.2.2 区域横向产业分工模式4.3 区域合作模式及其类型4.3.1 以合作主体划分的区域合作模式4.3.2 以结构安排不同划分的区域合作模式4.3.3 以行政干预性划分的区域合作模式4.3.4 以空间结构划分的区域合作模式4.3.5 以求偿性角度划分的区域合作模式4.3.6 以服务为核心角度划分的区域合作模式4.3.7 以实际目标追求划分的区域合作模式4.4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模式及其类型4.4.1 市场交易关系形成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模式4.4.2 产业链上企业组织关系形成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模式4.4.3 产业主体的相关关系形成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模式4.5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类型构成4.6 本章小结第5章 影响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因素及作用机理5.1 影响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因素体系5.1.1 地域因素5.1.2 经济因素5.1.3 地区科学技术水平因素5.1.4 人文社会因素5.2 影响因素对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作用机理5.2.1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机制和形成机理5.2.2 影响因素对区域产业分工的作用机理5.2.3 影响因素对区域合作模式形成的作用机理5.2.4 影响因素对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作用机理5.3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交互作用5.3.1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相互促进5.3.2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内容和范围的相互协调5.4 本章小结第6章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评选理论与方法6.1 评选的总体原则6.1.1 科学发展观原则6.1.2 充分利用资源原则6.1.3 差异性与优势互补原则6.1.4 产业的关联和效率性原则6.1.5 区域经济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6.2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评选模型6.2.1 选择流程6.2.2 评选流程中各阶段主要内容6.3 区域优势评价方法6.3.1 评选的基本内容及指标体系6.3.2 指标权重值确定——层次分析法6.3.3 计算各评价区区域比较优势评价因子分值6.3.4 对结果排序并进行分析评价6.4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评选6.5 本章小结第7章 实证研究:东北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评选7.1 地区比较优势差异分析7.1.1 区位优势状况分析7.1.2 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分析7.1.3 地区基本条件差异分析7.2 综合经济产业优势差异分析7.2.1 综合经济实力差异分析7.2.2 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7.2.3 产业结构专门化程度的分析评价7.2.4 产业区际联系的分析评价7.2.5 区域产业梯度与要素集中度的分析评价7.2.6 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分析7.2.7 区域经济外向度的分析7.3 经济体制和制度状况及产业结构绩效差异分析7.3.1 经济体制和制度状况差异分析7.3.2 产业结构绩效差异分析7.4 各评价区综合分值计算及总体评价7.4.1 各评价区总分值的计算7.4.2 各评价区因素分值比较及总体评价7.5 东北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选择7.5.1 总体判断和框架思路7.5.2 东北经济区产业分工模式选择7.5.3 东北经济区区域合作模式选择7.6 本章小结第8章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8.1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运行机制8.1.1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作用机制8.1.2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实现机制8.1.3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保障机制8.2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实现的措施保障8.2.1 提高和增强区域经济主体的市场运作能力8.2.2 创立制度化的多层次组织机构,逐步形成制度性协调机制8.2.3 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传递和物资流动无障碍8.2.4 完善区域发展统一规则,构建利益平衡和行为激励的合规公约8.3 本章小结第9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9.1 基本结论9.2 主要创新性工作和成果9.3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致谢摘要Abstract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区域产业论文; 产业分工论文; 区域合作论文; 分工与合作模式论文; 区位优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