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抗白内障前药双硫仑经眼给药传递系统及作用机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药学
作者: 李德馨
导师: 吴春福,王思玲
关键词: 白内障,双硫仑,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羟丙基环糊精,角膜透过性,药代动力学,硒性白内障大鼠模型,遗传性白内障大鼠模型,人晶体上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
文献来源: 沈阳药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白内障是世界首位致盲眼病,由白内障导致的视力低下和眼盲是急待解决的医学和社会问题,研究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和针对病因的抗白内障药物制剂的开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双硫仑(disulfiram,DSF)为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Diethyldithiocarbamate,DDC)的二聚体,DDC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具有抗白内障活性的化合物,其中DSF的活性较高,但由于溶解度较低,限制了DSF的应用。本文采用环糊精包合技术,将DSF包合于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以增加DSF的溶解度,从研究药物的角膜透过性入手,研制成适于眼部给药并符合眼用制剂质量要求的DSF—HPβCD滴眼液,并考察了DSF—HPβCD滴眼液的抗白内障效果以及家兔眼内的药动学过程。之前的研究一般将DDC及其衍生物的抗白内障机理归因于它们的抗氧化作用和对抗机体中过多的自由基。为更进一步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这个问题,本文首次在人晶体上皮细胞(HLEC)中诱导表达了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发现DDC对iNOS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解释其抗白内障机理。 首先以相溶解度法和HPLC法研究了DSF与HPβCD形成包合物的特点。其相溶解度曲线符合Higuchi所阐述的An型,包合物的稳定常数为1772.77L·mol-1(25℃)。包合过程的焓变(△H)为-25.25kJ-mol-1,虽然包合物形成是熵减少地过程,但是焓效应弥补了熵效应的不利作用,对包合物的形成起支配作用,综合结果是该包合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G为负,表明这一反应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分别采用溶液搅拌法、超声波法、直接混合加热法制备DSF—HPβCD包合物,其中溶液搅拌法效果最好,包合物中DSF平均含量为7.606%(w/w)。制得的包合物以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法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鉴定。结果显示包合物的理化性质不同于纯药物及其与HPβCD的物理混合物,包合物以无定型形式存在,且水中的溶解度由0.02%提高到1.34%,完全能够满足制备DSF滴眼剂的要求。 离体角膜透过实验和DSF在角膜匀浆中的代谢研究表明DSF为DDC的前药,应用于眼部时,在透过角膜过程中被代谢成为活性形式DDC,即首次提出这一过程具有酶促反应的特点,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分别为12.05±1.04μmol·L-1和0.8696±0.0215μmol·min-1。 离体家兔角膜透过实验研究表明,某些高分子聚合物和渗透促进剂能够显著提高DSF的表观渗透系数,增加DDC的角膜透过量,其中0.1%HPMC和1.0%F68的促渗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DSF—HPβCD包合物的制备
1 仪器与材料
2 试验部分
2.1 DSF的分析方法—HPLC
2.2 DSF—HPβCD的相溶解度
2.3 高效液相法研究包合物的形成
2.4 DSF—HPβCD包合物的制备
2.3.1 溶液搅拌法
2.3.2 超声波法
2.3.3 直接混合法
2.5 DSF—HPβCD包合物的鉴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DSF-HPβCD包合的稳定常数及意义
3.1.1 DSF的相溶解度图及包合物稳定常数
3.1.2 HPLC法求算包合物稳定常数
3.2 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计算和分析
3.3 包合物制备方法及工艺
3.3 DSF—HPβCD包合物的鉴定
4 本章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DSF—HPβCD包合物的角膜透过性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试验部分
2.1 分析方法的确立
2.2 离体角膜上DSF—HPβCD包合物的透过性
2.2.1 分析方法的系统适用性
2.2.2 离体角膜的制备
2.2.3 离体角膜透过实验
2.2.4 粘度的测定
2.2.5 角膜水化值测定
2.2.6 数据处理
2.3 角膜匀浆中前药DSF转变为活性化合物DDC的研究
2.3.1 角膜匀浆的制备
2.3.2 分析方法的系统适用性
2.3.3 角膜匀浆中DSF和DDC的稳定性
2.3.4 角膜匀浆中DSF的代谢
2.3.5 米氏常数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DSF-HPβCD浓度与DDC角膜透过量
3.2 缓冲盐种类与DDC的角膜透过量
3.3 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与DDC的角膜透过量
3.4 渗透促进剂与DDC的角膜透过量
3.5 溶液粘度与DDC的角膜透过量
3.6 DSF在角膜匀浆中的代谢及反应的米氏常数
3.7 DDC的前药DSF透过角膜机制分析
4 本章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DSF—HPβCD滴眼剂的研制及家兔眼内药物动力学
1 仪器与材料
2 试验部分
2.1 DSF—HPβCD滴眼剂的研制
2.1.1 正交设计优化处方
2.1.2 房水的抽取和测定
2.1.3 眼刺激性评价
2.1.4 滴眼剂稳定性评价
2.2 DSF—HP β CD滴眼剂的性质
2.2.1 粘度的测定
2.2.2 渗透压的测定
2.2.3 表面张力测定
2.3 DSF—HP β CD滴眼剂的刺激性
2.4 DSF—HP β CD滴眼剂的稳定性
2.5 DSF—HP β CD滴眼剂家兔眼内药物动力学
2.5.1 给药与采样
2.5.2 药动学参数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DSF—HP β CD滴眼剂处方的确定
3.2 DSF—HP β CD滴眼剂的性质
3.3 DSF—HP β CD滴眼剂的刺激性
3.4 DSF—HP β CD滴眼剂的稳定性
3.5 家兔眼内药物动力学分析
4 本章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DSF—HP β CD包合物滴眼剂的药效
1 仪器与材料
2 试验部分
2.1 对遗传性白内障大鼠的药效
2.2 对亚硒酸钠致大鼠急性白内障的药效
2.3 对白内障发展程度的监测及量化
2.4 DSF对白内障晶体生化性质改变的影响
2.4.1 水溶性蛋白和非水溶性蛋白的分离和定量
2.4.2 非蛋白巯基含量的测定
2.4.3 总巯基及蛋白质巯基的测定
2.4.4 晶体不溶性蛋白质中二硫键的测定
2.4.5 脂类过氧化水平的测定
2.4.6 钙浓度测定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对遗传性白内障模型大鼠的药效
3.2 对急性白内障模型大鼠的药效
3.3 对硒性白内障模型大鼠晶状体生化改变的影响
3.3.1 对水溶性、非水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2 对晶状体巯基含量的变化影响
3.3.3 对脂类过氧化水平的影响
3.3.4 对晶状体中Ca~(2+)浓度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DDC对iNOS在人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的抑制作用
1 仪器与材料
2 试验部分
2.1 细胞培养
2.2 iNOS mRNA的检测
2.2.1 总RNA的提取及纯化
2.2.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2.3 iNOS蛋白的检测(Western Blot)
2.3.1 总蛋白的提取
2.3.2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3.3 蛋白的免疫印迹
2.4 NO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iNOS基因的诱导表达
3.1.1 LPS诱导iNOS基因表达
3.1.2 H_2O_2诱导iNOS基因表达
3.1.3 INF-γ对诱导iNOS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
3.2 DDC对iNOS表达的抑制作用
3.3 DDC与NO的合成
4 本章小结
5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发表文章目录
发布时间: 2006-11-27
相关论文
- [1].体温敏感眼用凝胶的研究[D]. 魏刚.沈阳药科大学2002
- [2].前列腺素E1-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及其鼻粉剂与舌下片的研究[D]. 谷福根.沈阳药科大学2005
- [3].反义寡核苷酸肝靶向制剂的研究[D]. 程立华.沈阳药科大学2005
- [4].心肌靶向脂质体的研究[D]. 陈妍.沈阳药科大学2005
- [5].5-氨基水杨酸多糖类前体药物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研究[D]. 邹梅娟.沈阳药科大学2005
- [6].重组人干扰素α-2b干粉吸入剂的设计与评价[D]. 江荣高.沈阳药科大学2005
- [7].肠溶包衣胰岛素—壳聚糖复合物纳米粒的研究[D]. 张立强.沈阳药科大学2005
- [8].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D]. 胡连栋.沈阳药科大学2005
- [9].喹诺酮类药物眼部传递系统的设计与评价[D]. 刘志东.沈阳药科大学2006
- [10].葛根素眼用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D]. 吴纯洁.四川大学2005
标签:白内障论文; 双硫仑论文;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论文; 羟丙基环糊精论文; 角膜透过性论文; 药代动力学论文; 硒性白内障大鼠模型论文; 遗传性白内障大鼠模型论文; 人晶体上皮细胞论文; 一氧化氮合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