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R作为产甲烷反应器的两相厌氧工艺处理有机废水的试验研究

ABR作为产甲烷反应器的两相厌氧工艺处理有机废水的试验研究

论文摘要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Ghosh和Pohland根据厌氧生物分解机理和微生物类群理论开发了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它克服了单相厌氧消化工艺中两类微生物的协调和平衡矛盾,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处理技术。近年来,针对不同的水质并结合各种新型高效厌氧反应器的特点进行产酸相和产甲烷相的组合成为两相工艺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传统的两相厌氧工艺,产甲烷相一般采用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产甲烷相用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还未见文献报道。采用本实验室自行设计的连续流搅拌槽式结构的高效反应器作为产酸反应器,以ABR作为产甲烷反应器的两相厌氧工艺,采用人工模拟废水进行试验,考察了两相厌氧反应器的快速启动的状况,结果表明:35℃恒温条件下,在产酸反应器中接种曝气的混合污泥,在产甲烷反应器中接种厌氧颗粒污泥,35d可完成启动,启动完成时,系统COD去除率为98.0%,在整个启动过程中,体系酸碱度正常,产甲烷ABR反应器的产气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考察了两相反应器的运行阶段的特性,结果表明:HRT为18小时为最佳的水力停留时间,此时COD去除率最高,在分相强化阶段中,产酸反应器出水COD去除率由原来29%~34%降低到22%~28%,产酸相酸化率达到了53%,投加钼酸盐杀灭了产酸相中产甲烷菌,同时对产酸菌影响很小,增强了产酸相酸化率,实现了产酸相中近乎完全分相。产甲烷反应器出水COD去除率提高,稳定在98%以上。产酸反应器的液相末端产物主要以乙醇和乙酸为主,属于乙醇型发酵。末端发酵产物最易被产甲烷反应器的第一格室的菌群降解,各种底物转化速率快慢依次为:乙醇>丁酸>戊酸>乙酸>丙酸。通过对启动期和稳定运行期对产甲烷反应器各格室颗粒污泥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污泥在启动完成时,第一格室污泥颜色显灰黑色,其它格室污泥颜色以黑色为主,颗粒污泥粒径和沉降速率逐渐增大,产甲烷活性增强。运行阶段,颗粒污泥颜色变深,全部变成亮黑色,污泥浓度逐渐变大,产甲烷活性也增强。运行结束阶段对产甲烷反应器的颗粒污泥的电镜观察可知:第一格室污泥菌种很丰富,主要以梭状芽孢杆菌、甲烷长杆菌、甲烷短杆菌为主,并伴有少量丝状菌;第二格室,甲烷杆菌为优势菌群,还有少量的球菌,丝状菌几乎没有;第三格室的颗粒污泥以甲烷八叠球菌为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两相厌氧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 1.1.1 两相厌氧反应器的发展状况
  • 1.1.2 两相厌氧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1.1.3 两相厌氧反应器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 1.2 国内外对厌氧颗粒污泥的研究进展
  • 1.2.1 厌氧颗粒污泥基本性质的研究
  • 1.2.2 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的研究
  • 1.2.3 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 2.1 试验流程与装置
  • 2.2 试验底物
  • 2.3 分析指标、方法及仪器
  • 2.3.1 分析项目和方法
  • 2.3.2 特殊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相厌氧反应器的启动
  • 3.1 接种污泥
  • 3.2 启动操作
  • 3.3 启动效果及分析
  • 3.3.1 两相厌氧反应器启动过程中COD的变化
  • 3.3.2 启动中VFA及pH的变化
  • 3.3.3 启动中碱度及产气量的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相厌氧反应器的运行特性
  • 4.1 连续运行阶段两相反应器的运行特性
  • 4.1.1 连续运行阶段COD及去除率变化
  • 4.1.2 连续运行阶段酸碱度控制
  • 4.1.3 系统COD去除率与HRT的关系
  • 4.2 运行阶段的分相强化研究
  • 4.2.1 两相厌氧相分离的实验过程
  •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2.3 分相强化效果及评价
  • 4.3 产酸相末端发酵产物及其在产甲烷相中的转化
  • 4.3.1 产酸相末端发酵产物的发酵类型
  • 4.3.2 产酸相的末端发酵产物在产甲烷相中的转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甲烷ABR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特性研究
  • 5.1 反应器启动期厌氧颗粒污泥的特性
  • 5.1.1 颗粒污泥的表观性状
  • 5.1.2 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及沉降速率
  • 5.1.3 VSS、SS变化
  • 5.2 稳定运行阶段颗粒污泥的特性
  • 5.2.1 颗粒污泥的表观性状
  • 5.2.2 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及沉降速率
  • 5.2.3 VSS、SS变化
  • 5.2.4 颗粒污泥的扫描电镜观察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围垦植稻对崇明东滩湿地产甲烷微生物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2)
    • [2].青藏高原三个盐碱湖的产甲烷菌群和产甲烷代谢途径分析[J]. 微生物学报 2020(01)
    • [3].有氧产甲烷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20(06)
    • [4].不同产甲烷培养基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20(04)
    • [5].猪粪中有机成分对生物产甲烷潜力的影响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02)
    • [6].氢营养型产甲烷代谢途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报 2020(10)
    • [7].不同有机物添加接种物产甲烷差异分析[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2)
    • [8].普通全过程分阶段动力学模型产甲烷量估算[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6(04)
    • [9].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产甲烷古菌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03)
    • [10].普通一级模型产甲烷量估算[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5(04)
    • [11].污泥生化产酸潜势与生化产甲烷潜势的相关性[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07)
    • [12].碳源对同时反硝化产甲烷体系的影响[J]. 水处理技术 2015(03)
    • [13].微生物种间直接电子传递方式耦合产甲烷研究进展[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9(06)
    • [14].柑橘渣和茶渣共发酵产甲烷及动力学特性[J]. 中国沼气 2020(03)
    • [15].同时产甲烷反硝化技术去除废水中碳、氮污染物研究[J]. 山东化工 2018(15)
    • [16].餐厨垃圾生化产甲烷潜力的数学模拟[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3)
    • [17].产甲烷分离物中Clostridium spp.与Methanosarcina barkeri潜在的种间直接电子传递[J]. 微生物学通报 2017(03)
    • [18].木质纤维素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化学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2017(02)
    • [19].甜高粱茎秆残渣处理废液的产甲烷潜力初探[J]. 广州化工 2017(15)
    • [20].土壤铁氧化物对有机质产甲烷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J]. 生态学杂志 2016(06)
    • [21].不同抑制剂对乙酸降解产甲烷及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J]. 微生物学报 2015(05)
    • [22].温度降低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23].一种产甲烷优势菌群的筛选方法[J]. 生物技术 2011(02)
    • [24].产甲烷优势菌群的筛选及产甲烷规律[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1(08)
    • [25].模拟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甲烷模型及应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1)
    • [26].海藻-接种液配比对海藻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9(12)
    • [27].有机负荷对针铁矿厌氧消化产甲烷体系的影响[J]. 广东化工 2017(09)
    • [28].搅拌频率对粪秸高含固率连续产甲烷反应器启动性能的影响[J]. 中国沼气 2017(04)
    • [29].微氧条件下同时产甲烷反硝化工艺的试验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5(21)
    • [30].汽爆预处理对废弃烤后烟叶产甲烷潜力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8)

    标签:;  ;  ;  ;  

    ABR作为产甲烷反应器的两相厌氧工艺处理有机废水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