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在大量实地调查和匠师访谈的基础上,主要对滇南“一颗印”民居大木匠作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和纪录,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论分析研究。另外,对滇南“一颗印”民居的墙体、地面和油漆彩画等做法也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 全文主要分两大部分。上篇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法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技术,在访问三十余位匠师并跟踪考察多处建筑工地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原汁原味地反映出滇南“一颗印”民居大木匠作的程序、做法、仪式、禁忌以及匠师的匠技、匠意、手风等从匠作实践到营造文化的全面内容。 下篇系基于上篇内容对滇南“一颗印”民居大木匠作的理论研究。这一部分内容的基本出发点是“匠场”概念的建构,这是借鉴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力图从群体与个体相互关系的作用机制角度来解析传统民居营造的社会基础并揭示工匠技艺——手风的传承与磨砺机制。更进一步,通过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民居营造匠场的社会基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建筑形式、技术、材料、观念等的转型,揭示了传统民居营造匠场从兴盛到衰落直至解体的必然趋势。 本文最后提出了传统民居研究对现代建筑理论、教学和设计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和诸多启示。
论文目录
第1章 绪论:融入当代意义的传统匠作文化1.1 选题缘起1.1.1 选题缘起之一:传统建筑修缮的迫切需要与工匠断代的矛盾1.1.2 选题缘起之二:中国当代建筑理论与实践的文化动力在哪里?1.2 研究思路1.2.1 相关研究成果概述1.2.2 研究框架与内容1.3 研究方法1.3.1 研究方法的理论根据1.3.2 主要操作技术1.3.3 调查资料加工整理方法1.4 研究意义1.5 论文结构上篇 滇南“一颗印”民居大木匠作调查第2章 滇南“一颗印”民居营造匠意2.1 营造策划2.1.1 宅基地的选定2.1.2 挑吉日2.1.3 请匠师2.1.4 设计思维与算料2.1.5 办料2.1.6 营造队伍组织2.2 营造程序2.2.1 营造工种2.2.2 营造工序2.3 匠作口风及其地区差异2.3.1 滇南“一颗印”民居空间名称与构件的匠作标识方式2.3.2 滇南匠作与内地匠作口风差异2.3.3 滇南匠作口风的次地域差异2.4 匠作技艺传承2.4.1 滇南“匠乡”——通海2.4.2 习艺2.5 本章小结第3章 滇南“一颗印”民居大木匠作从匠意向匠作的转换3.1 尺度系统3.1.1 滇南“一颗印”民居尺度系统与官式做法的差异3.1.2 滇南“一颗印”民居尺度系统3.2 用材制度3.2.1 构件用材特性3.2.2 主要构件尺寸3.2.3 构件选材3.2.4 传统自然观与营造用材制度3.2.5 滇南“一颗印”民居的空间-社会秩序与营造用材制度3.3 划线符号系统3.3.1 划线符号3.3.2 标注符号3.4 屋面水分3.4.1 滇南“一颗印”民居屋顶类别3.4.2 水分口诀3.4.3 算水方式3.5 常用榫卯3.5.1 银锭抱鳃/银锭抱肩3.5.2 其余常用榫卯3.5.3 水平叠合构件与柱结合榫卯3.6 抗震构造3.6.1 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3.6.2 榫卯特殊构造与抗震3.7 本章小结第4章 滇南“一颗印”民居大木匠作4.1 工具谱系、制作与传说4.1.1 常用度量与划线工具4.1.2 常用大木匠作工具4.1.3 滇南特有匠作工具:榫板与铅板4.2 构件加工4.2.1 构件的一般加工程序4.2.2 某些构件的具体加工方式4.2.3 滇南匠作说法与算法拾遗4.3 试装与立房4.3.1 试装4.3.2 立房4.3.3 飘梁4.3.4 梁架校正4.3.5 钉椽子4.4 本章小结第5章 滇南“一颗印”民居营造仪式与禁忌5.1 营造仪式5.1.1 动土5.1.2 动木5.1.3 发马5.1.4 立房(立架)仪式5.1.5 飘梁(拉梁)仪式5.1.6 奠土5.2 营造风水与禁忌5.2.1 匠意层面5.2.2 匠技层面5.3 木经书5.4 本章小结下篇 滇南“一颗印”民居营造研究第6章 滇南“一颗印”民居营造的社会文化分析6.1 “匠场”与滇南“一颗印”民居营造6.1.1 滇南“一颗印”民居营造“匠场”理论建构6.1.2 滇南“匠场”与匠技传承方式:手风的养成6.1.3 滇南“匠场”的运作机制:手风的价值6.2 滇南“一颗印”民居营造仪式的社会文化分析6.2.1 民居营造仪式研究的意义6.2.2 滇南“一颗印”民居营造仪式的社会文化分析6.3 本章小结第7章 建筑生产方式转型与滇南民居的困境和出路7.1 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迁与建筑生产方式转型7.1.1 社会生产方式变迁与建筑生产方式转型7.1.2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与建筑生产方式转型7.2 营造技艺传承方式转型7.3 滇南“一颗印”民居面临的现实困境7.3.1 新建材流行与生态意识树立7.3.2 居住密度过大7.3.3 建房费用逆转7.3.4 观念意识变迁7.4 滇南“一颗印”民居的改造、更新及新民居的创造7.4.1 对现存“一颖印”民居的更新和改造7.4.2 创造滇南新民居7.5 本章小结第8章 结语8.1 滇南“一颗印”民居营造匠场的解体8.1.1 匠场与传统农业社会支配关系再生产:20世纪初以前的滇南匠场8.1.2 匠场的衰落与新支配关系的确立:20世纪初以来的滇南匠场8.1.3 后匠场时代:传统匠场与现代建筑场域共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8.2 滇南“一颗印”民居研究对现代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的启示8.2.1 滇南“一颗印”民居研究对现代建筑教育的启示8.2.2 滇南“一颗印”民居研究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滇南 “一颗印”民居前期调查研究报告第一部分 案头调查案头调查一:滇南及“一颗印”民居(一) 滇南范围与“一颗印”民居研究(二) “一颗印”民居生成与演南“匠乡”通海(三) 澳南环境对“一颖印”民居研究的意义案头调查二:滇南地理特性与“一颗印”民居(一) 滇南地形与“一颗印”民居(二) 抗震与“一颗印”民居案头调查三:滇南气候特性与“一颗印”民居(一) 滇南气候特征(二) 滇南“一颗印”民居的气候应对策略案头调查四:民族迁徙与滇南“一颗印”民居(一) 历史上滇南各族的迁徙与定居(二) 滇南多族共居形态与“一颗印”民居生成(三) 滇南“一颗印”民居与其它民居类型的比较第二部分 田野调查计划一、调研日程表二、访谈匠师名录及传略第三部分 田野调查补充田野调查补充一:滇南“一颗印”民居土墙做法(一) 滇南“一颗印”民居土墙做法访谈(二) 滇南彝族土掌房土墙做法访谈田野调查补充二:滇南“一颗印”民居封火墙做法田野调查补充三:滇南“一颗印”民居地面做法田野调查补充四:滇南“一颗印”民居油漆彩画做法(一) 滇南“一颗印”普通民居油漆做法(二) 滇南“一颗印”高档民居油漆彩画做法致谢参考文献附录A 部分受访匠师匠作场景附录B 笔者与部分受访匠师的合影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 [1].“匠师工程”在制造企业的实践[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20(02)
- [2].民居保护中利用当地匠师资源的价值与路径[J]. 中国名城 2015(08)
- [3].供给侧改革与高职院校“匠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 文教资料 2020(08)
- [4].从“匠师”到“人师”[J]. 基础教育课程 2009(05)
- [5].一件新新儿的羊皮大衣(短篇小说)[J]. 青海湖 2017(01)
- [6].胜利匠师引领宏伟目标[J]. 羽毛球 2017(04)
- [7].秤匠师[J]. 民间传奇故事(A卷) 2017(04)
- [8].民国人物瓷画风格简析[J]. 陶瓷研究 2017(S1)
- [9].《荷》[J]. 天工 2017(04)
- [10].英德英石叠山匠师传承历史与现状[J]. 广东园林 2017(05)
- [11].“我不是设计师,我是一名时尚工匠师——荷兰艺术家StefanieNieuwenhuyse”[J]. 中国制衣 2013(09)
- [12].论高职院校“匠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J]. 智库时代 2017(15)
- [13].浅谈唐宋陶瓷匠师的模仿与借鉴[J]. 佛山陶瓷 2009(07)
- [14].雕琢队员灵魂的工匠师[J]. 羽毛球 2019(08)
- [15].“匠师”是怎么形成的?[J]. 城乡建设 2017(03)
- [16].“校企融合建基地 匠师协同谋发展”探析——以亳州中药科技学校为例[J]. 职业 2019(17)
- [17].闽南传统匠师的近代转型——以惠安近代名匠杨护发为例[J]. 南方建筑 2014(06)
- [18].福建匠师对台湾建筑的影响[J]. 两岸关系 2008(02)
- [19].传承与开拓:当代匠师方惠的传统造园叠山技艺及理论探究[J]. 风景园林 2019(03)
- [20].教师角色的选择[J]. 语文新圃 2009(06)
- [21].清宫造办处里的西洋钟表匠师[J]. 故宫学刊 2012(01)
- [22].喻皓真的是嘲笑匠师的无能吗[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7(29)
- [23].穿斗体系构架设计原则研究——以福建地区为例[J]. 建筑史 2009(01)
- [24].新媒体时代的工匠师与创意快手 “你该以什么角色参与到新媒体中“系列报道—[J]. 传媒评论 2015(05)
- [25].论“苏式”家具对清宫家具的影响[J]. 中国林业产业 2019(10)
- [26].刻在时间上的倒影[J]. 优品 2012(04)
- [27].“老手艺”系列之一——京派家具匠师访谈录[J]. 家具 2010(01)
- [28].漳籍建筑匠师与台湾寺庙建筑[J]. 福建史志 2016(01)
- [29].合院犹在,匠师何方——白族传统合院民居工艺现状[J]. 中华民居(上旬版) 2015(12)
- [30].建立“匠师”制度 保护传承古建筑技艺[J].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9(06)
标签:匠作论文; 匠场论文; 手风论文; 滇南一颗印论文;
匠作·匠场·手风 ——滇南“一颗印”民居大木匠作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