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习水县第五中学胡源梁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在全国推广实践多年,体育教师是其实施者和检验者。在我们的生活和教学中,时常听到同学们有这样一些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有的同学认为,能吃、能睡、能玩就是健康;有的同学则认为,身体长得健壮,跑得快、跳得高、跳得远就是健康。这些说法似乎都对,说出了健康的原始含义——生理健康。其实,这只是同学们片面的理解,没有正确理解健康的真正含义。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良好状态。
新课标把树立“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身体练习,而要切实重视增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出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动作用。随着体育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新课标的推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体育教学的内涵,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提高。
一、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已经从童年走向少年,他们的心理发育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是独立性与依附性、自觉性与暗示性相矛盾的时期,成人感和独立性表现较突出,对别人给予自己的评价很敏感,自尊心较强,对于父母或老师往往富有反抗情绪,与成年人的关系不十分协调,出现同龄人集群的现象,有时超出班级和学校的界限,其行为有时也会出现社会偏离,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
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了体质基础。人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的,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以及老师正确的指导和启发,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1、心理学告诉我们,良好的心境会使人感到愉悦、兴奋,得到心理的满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从中体会到速度感、力量感、美感、韵律感等,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2、体育精神的精髓在于敢向困难挑战,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勇于拼搏、团结奋进,而参加体育活动,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对意志力的考验。由此可见,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水平,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等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害怕心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等等。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不良个性心理及身体缺陷等等。如有的同学身材矮小、肥胖或体弱,在练习中怕做不好而被同学讥笑,从而产生恐惧感和自卑感,导致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等心理障碍和负担;有的同学怕苦怕累、怕脏怕出汗,上课不主动积极,或装病请假或迟到旷课,把体育课看成是一种负担,无形中给自己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渐渐对体育课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同学受不良个性的影响,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胆小、怯懦、缩手缩脚,产生害怕和自卑心理,而有的同学虚荣心强,爱出风头,遇到一些不能完成的动作,也要硬撑着“面子”去做,结果多以失败告终。久而久之,受挫的阴影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有时即使能完成的动作,怕万一失败被同学嘲笑,再也不敢做练习,再也不敢表现自己。
四、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
心理障碍已成为当前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只“拦路虎”。如何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这不仅是医务工作的事情,这也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鼓励、温暖法。因有失败经历,产生逆反、恐惧或厌学不良心理的,老师要主动与之接近,及时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以鼓励、赏识的语言,以尊重、信任、理解和关怀的态度,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2、诱导、激趣法。对于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慢的“后进生”,老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区别对待、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不能以讽刺、打击的语言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放宽技术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生动、活泼的教法手段,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或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体验到体育活动的快乐,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对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和勇气。
3、竞赛法。调查表明,当班级或学校组织比赛时,积极参加的同学占70%左右。说明大多数同学有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荣誉。通过比赛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转移,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为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形势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并向学生渗透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不论能力大小,只要参与了,就是胜利者,能唤醒学生悲观、失落、烦闷的心灵。从比赛的胜利或失败中体验到人生的价值,总结经验和教训,树立必胜的信念。这种同学间非言语的间接交流,对于培养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与沟通等优良个性都极为有利。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各不相同,引发的问题也各有所异,但因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不当或老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畸形,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绝路等一糸列问题也日趋严重。我们体育老师要清醒的认识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要充分利用好体育课的主观能动性和特殊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内外有的放矢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