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贺启明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贺启明

陕西宁强县代家坝中学贺启明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激活情感、体验情感、升华情感的过程。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学生的主动精神,合作攻克疑难问题时体现的情意品质以及探究成功之后的幸福体验等,无不迸溅着情感教育的火花。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便充满了丰厚的底蕴与勃勃生机,生成了整体性的心理效应,呈现出语文教学的个性化理念特色。为什么语文教学要坚持这一理念呢?

首先,这是由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所决定的。课改的教学目标要求,不仅要加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与训练,而且要十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情感教育,它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质教育要素。离开了情感,语文就会成为一具丧失生命的僵尸。同样,语文教学也就会成为一种丧失生命活力的空洞说教。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应当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与原则要求,更应当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先进理念和教学目标,创新语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做到突出情感教育,贯穿情感主线,强化情感熏陶,提升情感意境。

其次,这是教育家、科学家历来强调的一个教育理念。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首先在我们的情感和内心感受里留下痕迹。”所以,“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内心活动中的高尚而伟大的东西的观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妙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

再次,这个理念符合心里学的科学原理。心理学认为,情感是生成人的进取精神的动力源泉。积极的情感可以驱使人们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懈地奋进,并能优化地调节、激励人们的探索精神和进取行为。尤其是在创造心理方面,情感更具有特殊的促进功能,其不仅可以拓宽创造兴趣发展的道路,而且是高尚道德入口处的向导,促使人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进行艰辛的创造。因此,列宁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人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要出情入理

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设计《茶花赋》教学时,“醉了”就是传神之笔,为了讲透这个“醉”,就可用“前呼后拥”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异乡的思念之情,却因“画不成”而总难释怀,而回国的机会让他久藏心头的情感一下喷涌而出,就象喝了葡萄酒一样感到甜美、欣喜、兴奋和陶醉。在这种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学生自然能体会作者的深情。再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战争小插曲》中作者的手足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常说,“诗是心灵的美酒”,“诗言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的《满江红》、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它们凭借诗词的形象美、意境美和音韵美,表达作者真切的思想感情与气吞山河的壮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体验情感,感悟情感,达成情感陶冶,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在课堂教学中,从听读开始直至教学的终结,始终都要紧紧围绕情感这条主线而开展千姿百态的导读感悟活动,建构一个“激活→体验→感悟→提升→丰盈”情感的过程演进模式,展示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情感主动变化、主动发展的轨迹。从而,情系课堂,情景交融,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激情燃烧的岁月”。

标签:;  ;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贺启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