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生产和消费三个模式的微观研究

互联网生产和消费三个模式的微观研究

论文摘要

“每一代人都相信自己生活在巨大的变迁之中,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例外”(Hutton and Giddens,2001)。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踏上商用的步伐之后一直到今天,现代信息与网络就成了推动当今世界变革的主要力量,人类开始宣称进入了“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时代”(OECD,1996)。尽管有人把互联网当作“玩具”,然而,它的飞速发展的确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同时也在重构全球生产和消费的空间结构形式。本文即欲立足于生产和消费,围绕“信息经济价值”,紧扣互联网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这条主线,对互联网生产和消费的基础理论模式、空间模式以及边缘模式进行微观经济理论分析。论文主要采用微观经济学(尤其是新兴古典经济学)、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分析工具,辅以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来进行的。为便于解释各类现象,文中建立了一些相应的理论模型,但主体上还是以互联网的信息生产模型、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博弈模型为主,并加以了适当的数学分析。论文相应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抓住了互联网信息生产过程的“两阶段特征”和低边际复制成本特性,构造了互联网生产的基本理论模型,对互联网信息产品的供求、经济剩余分配等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为进一步理解互联网信息生产和消费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对互联网时代生产和消费的实体—虚拟空间现象进行了溯源性的揭示,并深入分析了实体—虚拟空间并行协调的动因、方式和作用。第三部分则从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发展进程以及空间属性出发,归纳出了互联网生产和消费的边缘性特征,借助互联网业务边缘进入的博弈模型以及数字鸿沟模型对互联网边缘模式带给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进行了代表性的分析并给出了简短的政策建议。主要创新包括:(1)放弃传统生产函数的绘制方法,创新性地构建了以“信息经济价值”为核心的互联网生产和消费的成本曲线模型,为理解互联网生产和消费现象并对其进行经济性分析提供了崭新的基础性框架和理论工具。(2)从实体空间的嬗变—场所和规则的演化入手,溯源性地分析了实体—虚拟空间模式的形成过程,揭示了“虚拟空间”的经济本质是人类生产、消费的“关系空间”和“信息价值空间”。(3)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分析的逻辑起点,揭示了互联网生产消费空间模式的产生是分工深化的内在结果,实体—虚拟空间并行协调的本质内容是“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分工的并存”。通过对逻辑距离和绝对距离转化、市场厚度的穿越等协调方式的进一步分析和相关证明发现,实体一虚拟空间的并行协调,对于“寻找有效率的交易分层结构”、“发现有效率的市场结构和制度安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交易效率”等都具有明显的优势。(4)提出了互联网生产和消费的边缘模式,借助博弈模型和数字鸿沟模型对其带给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影响进行了代表性的分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回顾
  •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方法和理论创新
  • 1.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理论创新
  • 1.4 逻辑框架及论文结构
  • 1.4.1 论文的逻辑框架
  • 1.4.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互联网概念及其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 2.1 互联网的定义和特征
  • 2.1.1 互联网发展简史
  • 2.1.2 互联网的定义
  • 2.1.3 互联网的特征
  • 2.2 互联网与经济的结合
  • 2.2.1 热点事件透视与网民规模扩大
  • 2.2.2 电子商务发展与新经济范式的形成
  • 2.2.3 互联网商品的浮现和互联网的产业化
  • 2.3 互联网经济的特征和影响
  • 2.3.1 互联网经济的特征
  • 2.3.2 互联网经济的影响
  • 2.4 互联网生产和消费的空间现象
  • 2.4.1 互联网催化下的全球生产网络
  • 2.4.2 互联网驱动下的地方产业集群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生产性”界说
  • 3.1 现有研究的观点及缺陷
  • 3.1.1 现有研究及观点
  • 3.1.2 现有研究对互联网作用及价值的认识
  • 3.1.3 现有研究的缺陷
  • 3.2 互联网生产的本质
  • 3.2.1 社会生产本质的讨论
  • 3.2.2 对互联网生产本质的认识
  • 3.3 互联网生产的对象
  • 3.3.1 数据、信息、知识的基本定义
  • 3.3.2 信息与知识的分类
  • 3.3.3 互联网生产对象的界定
  • 3.4 互联网生产阶段划分
  • 3.4.1 互联网生产的知识创新或信息创造阶段
  • 3.4.2 互联网生产的信息(知识)的复制、传播阶段
  • 第四章 互联网生产和消费的基础理论模式
  • 4.1 互联网生产和消费的理论模型
  • 4.1.1 互联网生产的成本曲线构建思路
  • 4.1.2 信息产品的经济价值测度
  • 4.1.3 MC曲线的确定
  • 4.1.4 互联网生产成本曲线模型
  • 4.2 新模型与传统模型的比较
  • 4.2.1 与传统成本曲线的总体比较
  • 4.2.2 互联网生产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解释
  • 4.3 互联网信息产品的供给需求分析
  • 4.3.1 互联网生产的供给需求特征
  • 4.3.2 互联网生产的交易过程及成本补偿
  • 4.4 互联网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剩余及分配
  • 4.4.1 互联网生产的经济剩余:价值增值特性
  • 4.4.2 互联网生产剩余的分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联网的空间效应:生产和消费空间模式的演进
  • 5.1 互联网时代生产和消费的空间架构
  • 5.1.1 空间的含义
  • 5.1.2 互联网空间的内涵
  • 5.1.3 互联网时代的空间架构
  • 5.2 生产和消费空间模式演变的溯源性分析
  • 5.2.1 实体空间的嬗变:“场所”与“规则”的演化
  • 5.2.2 虚拟空间的肇始:“网络”与“信息”的合一
  • 5.3 生产和消费空间模式的形成
  • 5.3.1 实体—虚拟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脉络关系
  • 5.3.2 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迁移的路径
  • 5.3.3 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迁移的表现形式
  • 5.4 对生产和消费空间模式的再认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互联网生产和消费的空间模式:实体—虚拟空间的作用解析
  • 6.1 生产—消费系统模型及理论解释
  • 6.1.1 生产—消费系统模型的构建
  • 6.1.2 专业化分工的理论价值和局限
  • 6.1.3 信息化分工的产生和优势
  • 6.2 实体—虚拟空间并行协调的动因
  • 6.2.1 虚拟空间的比较优势
  • 6.2.2 生产领域并行协调的需要
  • 6.2.3 需求导向下协调生产规则转变的需要
  • 6.3 实体—虚拟空间下的并行协调方式和作用
  • 6.3.1 逻辑距离和市场厚度的概念
  • 6.3.2 逻辑距离和绝对距离的转化及优势
  • 6.3.3 市场厚度的穿越及优势
  • 6.4 实体—虚拟空间协调方式的有效性证明
  • 6.4.1 层系模型的建立
  • 6.4.2 集中层系下的初步分析
  • 6.4.3 分散层系下的考察
  • 6.4.4 实体—虚拟空间的协调效果
  • 6.5 对实体—虚拟空间协调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 6.5.1 交易费用与信息不对称的解释
  • 6.5.2 交易费用扩大与缩小的并存状态
  • 6.5.3 对“直接经济”的评判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互联网生产和消费的边缘模式
  • 7.1 互联网边缘的概念及解释
  • 7.1.1 互联网的边缘特性
  • 7.1.2 互联网边缘的定义及影响模式
  • 7.1.3 互联网从边缘奔向主流的原因初探
  • 7.2 互联网业务兴起所催生的网络融合趋势
  • 7.2.1 对问题初步的描述
  • 7.2.2 互联网业务创新对电信业横向结构的动态影响
  • 7.3 互联网业务的边缘进入现象及影响
  • 7.3.1 对边缘进入的解释
  • 7.3.2 互联网业务的边缘进入博弈分析
  • 7.3.3 分析的结论
  • 7.3.4 互联网业务边缘进入的影响
  • 7.4 互联网消费的边缘性
  • 7.5 互联网边缘模式下的经济主体选择
  • 7.5.1 蒂布特模型的理论介绍
  • 7.5.2 蒂布特模型引证的意义
  • 7.5.3 修正的蒂布特模型的简单证明
  • 7.6 互联网消费边缘性的经济分析:以数字鸿沟为例
  • 7.6.1 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现状
  • 7.6.2 数字鸿沟“个体初始条件”的表示
  • 7.6.3 数字鸿沟模型
  • 7.6.4 数字鸿沟的经济内涵
  • 7.6.5 政策启示
  • 第八章 结论与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如何让“互联网+”农业的现实不再骨感[J]. 中国商界 2016(07)
    • [2].中国邮政“互联网+”战略探秘[J]. 中国邮政 2015(10)
    • [3].顺应潮流 抢占“互联网+”制高点[J]. 中国邮政 2015(10)
    • [4].“互联网+”驱动邮政变革的思路与对策[J]. 中国邮政 2015(10)
    • [5].中国经济新动力:互联网+零售[J]. 中国商界 2015(08)
    • [6].互联网+改变低效[J]. 中国商界 2015(09)
    • [7].互联网+零售新机遇[J]. 中国商界 2015(09)
    • [8].打造互联网零售的高速公路[J]. 中国商界 2015(09)
    • [9].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奔流相汇[J]. 中国商界 2015(09)
    • [10].互联网+零售=互联网+品牌[J]. 中国商界 2015(09)
    • [11].互联网+的人力资源管理[J]. 中国商界 2015(07)
    • [12].中国互联网繁荣背后的隐忧[J]. 小康 2014(12)
    • [13].传统行业基于互联网创新的一些思考[J]. 中国商界 2015(Z1)
    • [14].“互联网+”便利店的发展方向[J]. 中国商界 2015(06)
    • [15].回归商业本质是最大的互联网思维[J]. 中国商界 2015(Z1)
    • [16].给互联网金融风险提个醒[J]. 消费者报道 2014(03)
    • [17].移动互联网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J]. 科技资讯 2019(31)
    • [18].互联网20年变迁记[J]. 中国科技奖励 2019(05)
    • [19].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研究[J]. 科技风 2019(35)
    • [20].互联网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模式[J]. 食品与机械 2019(11)
    • [21].试谈互联网企业的管理及发展模式借鉴[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11)
    • [22].区块链和能源互联网:天作之合[J]. 中外能源 2019(12)
    • [23].试论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本质区别[J]. 门窗 2019(12)
    • [24].工业互联网[J]. 机电工程技术 2019(11)
    • [25].共享经济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四川建材 2019(12)
    • [26].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教学转变探析[J]. 湖北农机化 2019(23)
    • [27].试论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J]. 福建茶叶 2019(10)
    • [28].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医疗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践[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9(23)
    • [29].关于推动互联网+药品监管的思考[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9(11)
    • [30].医院互联网+党建平台构建中的思考[J]. 学理论 2019(12)

    标签:;  ;  ;  ;  ;  ;  

    互联网生产和消费三个模式的微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