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糖芽孢乳杆菌论文-张淡如,郑璐,吴斌,何冰芳

菊糖芽孢乳杆菌论文-张淡如,郑璐,吴斌,何冰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菊糖芽孢乳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菊糖芽孢乳杆菌,D-乳酸脱氢酶,克隆,酶学性质

菊糖芽孢乳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淡如,郑璐,吴斌,何冰芳[1](2016)在《D-乳酸生产菌菊糖芽孢乳杆菌来源的D-乳酸脱氢酶同工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菊糖芽孢乳杆菌(Sporolactobacillus inulinus)作为典型的同型发酵产D-乳酸的优势菌株,能够高效生产高纯度的D-乳酸。该菌株发酵受到多方面环境因素影响。糖代谢的关键酶例如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以及乳酸脱氢酶均为由葡萄糖代谢成为乳酸的关键酶,该菌中相关代谢酶的研究是发酵调控至关重要的基础。分析S.inulinus的基因组表明有3个推测为D-乳酸脱氢酶的基因,其中已有报道研究了1个双功能蛋白[bifunctional protein(BP)]。本研究分别克隆并解析了另2个D-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性质。【方法】本研究以S.inulinus Y2-8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得到2个D-ldh基因(dldh、dhdh),经测序分别为D-乳酸脱氢酶[D-lactic acid dehydrogenase(DLDH)]和D-羟基酸脱氢酶[D-isomer specific 2-hydroxyacid dehydrogenase(DHDH)]的基因。构建的重组菌表达蛋白DLDH,DHDH均具有催化丙酮酸生成D-乳酸的功能。【结果】重组菌表达的蛋白经镍柱亲和层析达到电泳纯。SDS-PAGE分析表明DLDH的表观分子量为37 k Da,DHDH的表观分子量为39 k Da。此外,DLDH以丙酮酸为底物时Km值为(0.58±0.04)mmol/L,对底物有较高的亲和力,最适反应温度为35°C,最适p H为6.5;而DHDH以丙酮酸为底物时Km值为(1.70±0.08)mmol/L最适反应温度为30°C,最适p H为7.5。另有报道的BP以丙酮酸为底物时Km值为(3.40±0.02)mmol/L,最适反应温度为30°C,最适p H为5.5。【结论】根据对底物丙酮酸的亲和力,最适温度及最适p H,推测DLDH是乳酸发酵中产D-乳酸的主导催化剂。结合相关酶学性质的分析可为今后的发酵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刘联杰,周安盛,方聪明,王常高,林建国[2](2014)在《产D-乳酸菊糖芽孢乳杆菌的诱变及发酵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菊糖芽孢乳杆菌(Sporolactobacillus inulinus)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的诱变处理,采用碳酸钙平板初筛及摇瓶复筛得到1株高产D-乳酸的正向突变株D11。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D11菌株发酵产D-乳酸的条件。结果表明,当发酵温度37℃,初始p H 6.5,转速160 r/min,接种量5%,装液量50m L/250 m L,发酵68 h,该菌株D-乳酸产量达到56.18 g/L,比出发菌种提高49.53%。(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0期)

朱凌峰,于波[3](2013)在《菊糖芽孢乳杆菌CASD中能利用NADPH的D-乳酸脱氢酶744是双功能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化工等多个行业的重要有机酸。乳酸分子中有一个不对称的碳原子,因此乳酸具有旋光性,分为L-乳酸和D-乳酸。它们分别由代谢途径中产生的丙酮酸经过依赖于NADH的L-乳酸脱氢酶(L-ldh)和D-乳酸脱氢酶(D-ldh)催化形成。尽管它们的催化反应相似,但是,从分子进化来看,它们属于明显不同的两个蛋白质家族,分别属于D and L-2-hydroxyacid dehydrogenases。而相比较,D-乳酸脱氢酶的研究较少,研究在产高光学纯度D-乳酸的菌株中的D-乳酸脱(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14)

钱志良,劳含章,沈永喜,孙建荣[4](2011)在《菊糖芽孢乳杆菌DS 2-18中试规模的D-乳酸发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菊糖芽孢乳杆菌DS2的突变株DS2-18在中试规模的D-乳酸发酵。在容积为300L自控发酵罐中,DS2-18菌在合适的发酵条件下,即培养基组成(g/L):葡萄糖120,玉米浆8,蛋白胨6,豆粕水解液100,接种量8%(v/v),发酵温度40℃,以轻质碳酸钙作为中和剂调pH 5~6,发酵期间交替不通气和通气,发酵68 h,产D-乳酸109.4 g/L,转化率93.5%,产率1.4 g/L·h,D-乳酸的光学纯度为99.0%。研究结果还显示,豆粕水解液可以代替昂贵的酵母膏,降低D-乳酸的生产成本。本研究结果为发酵法生产D-乳酸的产业化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1年05期)

郑辉杰[5](2009)在《用基因组重排和进化工程进行菊糖芽孢乳杆菌菌种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菊糖芽孢乳杆菌SP-BME126为出发菌株,将基因组重排技术和进化工程相结合,进行了具有耐酸性的菊糖芽孢乳杆菌D-乳酸高产株的选育。首先通过UV、DES诱变和pH梯度筛选叁种方法,筛选出8株遗传稳定性较高的菌株,构建了基因组重排的亲本菌株库。利用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对菊糖芽孢乳杆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其优化条件为:菌龄12h,酶浓度7.75mg/mL,酶解时间1.59h,酶解温度38℃。在此条件下菊糖芽孢乳杆菌原生质体制备率和再生率的乘积可达到59.6%,在RSM优化工艺条件的基础上,得到8种原生质体,分别研究了PEG浓度、融合温度、融合时间以及Ca2+浓度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经过叁轮有效的基因组重排,得到高产D-乳酸的基因组重排菌F3-3,通过在MRS发酵培养基(pH5.0)中发酵培养,其菌体OD值达到3.84,D-乳酸最大积累浓度为66.5g/L。用进化工程的方法对基因组重排菌F3-3进行了耐酸性的进化选择。首先确定了菌株在不同pH下的代时和筛选压力,通过在恒定pH和梯度pH下的持续进化选择,发现梯度pH进化筛选耐酸性菌株效果优于恒定pH下的筛选。将进化工程菌EV-1在pH5.0的MRS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罐培养,其最大OD值为3.89,D-乳酸的最大产量为85.2g/L。通过将96孔板和生物传感器分析有机结合,确定了在高通量筛选中菌株培养时间为3天,D-乳酸提取溶剂为无菌水,以0.015%溴甲酚紫作为微孔板培养中的筛选试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一种用于胞外代谢物的菌株高通量筛选方法。利用GC/MS和HPLC等分析手段对D-乳酸发酵过程中胞内外的代谢产物进行了分析,推测出14种胞内代谢物;建立了S. inulinus菌的代谢通量模型;通过代谢通量分析和关键酶活分析,对比了进化工程菌EV-1和出发菌株SP-BME126在不同发酵时期的代谢通量分布情况和关键酶活的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P-B实验和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对进化工程菌EV-1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其优化条件为:葡萄糖95g/L、蛋白胨22g/L、种龄24h、接种量5%、碳酸钙3g/100mL、装液量112mL/500mL、温度35℃。在pH5.0的MRS优化培养基中发酵培养,菌株最大D-乳酸产量为91.7g/L,葡萄糖转化率达到96.5%,较优化前的进化工程菌株EV-1(85.2g/L)提高了7.63%。(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8-01)

菊糖芽孢乳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菊糖芽孢乳杆菌(Sporolactobacillus inulinus)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的诱变处理,采用碳酸钙平板初筛及摇瓶复筛得到1株高产D-乳酸的正向突变株D11。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D11菌株发酵产D-乳酸的条件。结果表明,当发酵温度37℃,初始p H 6.5,转速160 r/min,接种量5%,装液量50m L/250 m L,发酵68 h,该菌株D-乳酸产量达到56.18 g/L,比出发菌种提高49.5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菊糖芽孢乳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张淡如,郑璐,吴斌,何冰芳.D-乳酸生产菌菊糖芽孢乳杆菌来源的D-乳酸脱氢酶同工酶[J].微生物学报.2016

[2].刘联杰,周安盛,方聪明,王常高,林建国.产D-乳酸菊糖芽孢乳杆菌的诱变及发酵条件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

[3].朱凌峰,于波.菊糖芽孢乳杆菌CASD中能利用NADPH的D-乳酸脱氢酶744是双功能酶[C].第九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4].钱志良,劳含章,沈永喜,孙建荣.菊糖芽孢乳杆菌DS2-18中试规模的D-乳酸发酵研究[J].工业微生物.2011

[5].郑辉杰.用基因组重排和进化工程进行菊糖芽孢乳杆菌菌种改进[D].天津大学.2009

标签:;  ;  ;  ;  

菊糖芽孢乳杆菌论文-张淡如,郑璐,吴斌,何冰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