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花叶病毒论文-陈海,袁昕昕,吕文竹,王坤,温荣辉

高粱花叶病毒论文-陈海,袁昕昕,吕文竹,王坤,温荣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粱花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rMV,CP,叶绿体蛋白,western,blot,GST,pull,down

高粱花叶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袁昕昕,吕文竹,王坤,温荣辉[1](2018)在《高粱花叶病毒CP蛋白与甘蔗ROC22叶绿体互作蛋白的筛选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是广西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广西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是除真菌病害外造成广西蔗区重大经济损失的病毒性病害之一。大多数病毒在侵染植物后影响了叶绿体的功能,为了解SrMV与甘蔗叶绿体之间的互作关系,探索SrMV影响甘蔗叶绿体功能的机制,我们原核表达SrMV可溶性CP蛋白(CP:Coat Protein),纯化后固定化于亲和磁珠上做为诱饵蛋白。同时利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高速离心技术分离纯化甘蔗ROC22叶绿体,对其进行超声波破碎,提取活性蛋白,用抗植物性β-actin抗体(β-actin:只存在于细胞质而不存在于植物叶绿体中的一种蛋白质)进行western blot验证叶绿体总蛋白纯净后,以此作为猎物蛋白,进行GST pull down实验,将得到的蛋白洗脱液进行质谱分析,经UniProt蛋白数据库(http://www.uniprot.org/)比对后得到两次重复以上的候选互作蛋白11个,分别为光系统ⅡD2蛋白质,细胞色素b559α亚基,光系统ⅠP700叶绿素a载脂蛋白A2,光系统ⅡCP43反应中心蛋白,光系统Ⅱ蛋白D1,ATP合酶α亚基,ATP合酶β亚基,光系统ⅡCP47反应中心蛋白,叶绿素a-b结合蛋白,光系统ⅠP700脱辅基蛋白A1,光系统Ⅱ47 kDa蛋白。其中ATP合酶α亚基经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实验验证确定与SrMV CP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其他蛋白仍有待进一步验证。本研究为后期进一步研究SrMV CP蛋白与甘蔗叶绿体蛋白之间的互作机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李文凤,单红丽,张荣跃,王晓燕,罗志明[2](2018)在《我国新育成甘蔗品种(系)对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和高粱花叶病毒的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花叶病是中国蔗区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中国蔗区甘蔗花叶病的2种主要病原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分离物(SCSMV-JP1,Gen Bank登录号JF488064)和高粱花叶病毒分离物(Sr MV-HH,Gen Bank登录号DQ530434)为接种毒源,采用人工切茎接种和RT-PCR检测相结合方法,于2015年、2016年2次对中国近年选育的71个优良甘蔗新品种(系)进行了双抗SCSMV和Sr MV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71个优良甘蔗新品种(系)中,对SCSMV表现高抗到中抗的有24个,占33.8%,感病到高感的有47个,占66.2%;对Sr MV表现高抗到中抗的有27个,占38.03%,感病到高感的有44个,占61.97%。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福农30号、福农36号、闽糖01-77、桂糖02-467、柳城05-129、粤甘34号、粤甘40号、粤糖55号、粤糖96-86、粤糖00-318、赣蔗02-70、云蔗03-258、云蔗04-241、云蔗05-51、云蔗06-80等15个优良新品种(系)双抗SCSM V和Sr M V 2种病毒,占21.13%,其中粤甘34号、粤糖55号、云蔗03-258、云蔗05-51、云蔗06-80等5个优良新品种(系)对2种病毒均表现为高抗,占7.04%,。研究结果明确了71个甘蔗优良新品种(系)对甘蔗花叶病2种主要致病病原的抗性,筛选出双抗SCSMV和Sr MV的甘蔗优良新品种(系)15个,为生产用种选择和有效防控甘蔗花叶病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凤林,廖永凤,李书巧,林垠孚,黄增飞[3](2017)在《甘蔗高粱花叶病毒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人工合成的高粱花叶病毒P3蛋白的多肽片段作为抗原,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免疫印迹对抗体的特异性进行鉴定,表明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通过方阵滴定法确定抗原和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并分别对包被时间、二抗工作浓度、孵育条件、底物显色时间等进行优化,从而建立了高粱花叶病毒(Sr MV)的间接ELISA高通量检测方法。通过测试确定了阴阳性结果判定的临界值,评估了该方法的灵敏度以及与RT-PCR检测法的符合度。所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抗原、一抗、二抗最佳稀释度分别为1:4、1:600和1:5 000;最佳抗原包被条件为4℃、12 h;抗原抗体最佳孵育条件为37℃、60 min;二抗最佳孵育条件为37℃、45 min;最佳显色条件为37℃、12 min;此检测方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与RT-PCR法的符合度为87.00%。(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7年10期)

周玉飞,付瑜华,雷石富,卢加举[4](2015)在《贵州主要蔗区高粱花叶病毒(SrMV)的PCR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弄清贵州主要蔗区甘蔗花叶病害发生情况,本研究通过PCR检测方法,对采自贵州主要蔗区的52份疑似花叶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9份样品呈阳性(检出率为75%)。对阳性样品的PCR扩增产物测序比对,PCR扩增产物的基因序列与Gen Bank中SrMV分离物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6%~99%,由此证实贵州主要蔗区甘蔗普遍感染SrMV。(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30期)

王洪星[5](2015)在《甘蔗高粱花叶病毒的分离提纯及SDS-PAGE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Saccharum)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之一,甘蔗花叶病为甘蔗生产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基于此,在海南省儋州两院附近采集具有甘蔗花叶病典型症状的甘蔗叶片,利用超速离心法分离甘蔗花叶病病原粗提纯,置于电镜下观察,发现病原为单一组分,未发现其他病毒病原。为进一步验证其外壳蛋白分子量大小,对病毒粗提纯液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其外壳蛋白分子量约为36 kd,与多数报道的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 MV)外壳蛋白分子量接近,初步鉴定儋州两院地区甘蔗花叶病病原为高梁花叶病毒,为建立快速的检测体系及预防措施等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5年28期)

周丰静,商显坤,黄诚华,李正文,周琼[6](2015)在《甘蔗杂交种子传播甘蔗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及黄叶病的检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甘蔗杂交种子对甘蔗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及黄叶病的传播性,为甘蔗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父本或母本感染花叶病或黄叶病的甘蔗杂交种子样品10份,分别以SCMV、SrMV和SCYLV特异性引物进行一步法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分析。对田间实生苗进行生物学观察,并采用RT-PCR检测其叶片SCMV、SrMV和SCYLV携带性。【结果】经特异性引物检测,10份杂交种子中仅有样品H4显示SrMV阳性,扩增的特异片段大小为828bp,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SrMV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样品H4的SrMV和GenBank中SrMV外壳蛋白序列的自举水平达100%,证实H4样本感染的病毒为SrMV。田间连续45d观察均未发现出现病毒症的甘蔗幼苗;经RT-PCR检测,均未在10个样品实生苗叶片中发现此3种病毒。【结论】甘蔗种子可携带高粱花叶病(SrMV),但未能通过种子传播至实生苗。(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周龙武,徐正银,唐瑶,吕榜丽,李建勇[7](2014)在《高粱花叶病毒广西甘蔗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已成为危害广西甘蔗的主要病原病毒,但尚未见侵染本地区甘蔗的SrMV全基因组序列的报道。本研究以田间一株感染SrMV的甘蔗为材料,提取叶片总RNA通过RT-PCR及RACE技术扩增获得9 626 nt(不包括polyA尾)的病毒全长基因组序列,命名为SrMV-GX。序列分析表明,SrMV-GX与浙江萧山分离物(SrMV-XoS)、浙江余杭分离物(SrMV-YH)和美国德克萨斯州分离物(SrMV-H)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5.4%、94.7%和80.9%编码的多聚蛋白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8%、98.4%和90.4%。与马铃薯Y病毒科的其它成员一样,SrMV-GX基因组中存在一个小的ORF(pretty interesting potyviridae ORF,pipo),且其序列非常保守。本研究对SrMV-GX进行序列分析,为进一步研究SrMV的遗传多样性,改进现有的检测方法及培育健康脱毒甘蔗种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4年05期)

李文凤,王晓燕,黄应昆,单红丽,张荣跃[8](2014)在《甘蔗优良品种材料抗高粱花叶病毒鉴定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生长期人工切茎接种和RT-PCR检测相结合方法,于2011—2012年2次对国家甘蔗体系近年选育的49份优良新品种(系)和19份云蔗系列优良中间材料进行由高粱花叶病毒(SrMV-HH,GenBank登录号DQ530434)引起的甘蔗花叶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49份优良新品种(系)中,1级高抗到3级中抗的有29份,占59.18%。其中粤甘40号、粤甘42号、粤糖55号、云蔗03-194、云蔗99-596、云瑞06-189、桂糖30号、德蔗03-83、闽糖01-77等9份材料表现1级高抗,占18.37%;福农0335、柳城05-129、粤糖96-86、云蔗01-1413、云蔗03-258、云蔗06-80、桂糖02-351等7份材料表现2级抗病,占14.29%。19份云蔗系列优良中间材料中,1级高抗到3级中抗的有13份,占68.42%。其中云蔗04-622、云蔗05-197、云蔗06-267、云蔗05-194、云蔗06-160、云蔗07-2384、云瑞05-704等7份材料表现1级高抗,占36.84%;云蔗06-362表现2级抗病,占5.26%。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甘蔗抗花叶病育种,选育和推广优良抗病品种,有效防控甘蔗花叶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优良抗源材料。(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贺振[9](2014)在《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和高粱花叶病毒的分子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花叶病是一种重要的甘蔗病害,在世界各大甘蔗产区广泛分布发生。云南是我国第二大甘蔗产区,甘蔗花叶病在该产区普遍发生,但其病原种类、发生分布特征等方面尚不明确。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和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是已报道的能够引起甘蔗花叶病的叁种主要病原,其中SCMV和Sr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ius),SCSMV属于Potyviridae禾本科病毒属(Poacevirus)。目前,关于SCSMV和SrMV分子进化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首先调查了云南甘蔗花叶病病原的发生分布状况,并对SCSMV和SrMV开展了系统的分子进化研究。2009-2012年,对云南甘蔗产区以及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内324个甘蔗花叶病样品进行RT-PCR检测,结果发现:SrMV、SCMV和SCSMV是引起云南甘蔗花叶病的叁种病原。其中,SrMV在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的检出率在34%以上,是云南甘蔗花叶病的主要病原;SCSMV在元江地区的检出率高达50%,已成为云南甘蔗花叶病的重要病原之一,并且具有逐年加重的趋势;SCMV的检出率较低,但在部分品种中检出率可达41%。混合侵染现象明显,SrMV多与SCSMV、SCMV共侵染,SCSMV与SCMV共侵染现象零星存在,但未发现叁种病毒共侵染的现象。本研究首次报道了SCSMV在国内甘蔗产区的发生分布状况。在云南省甘蔗产区和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内选取了32个SCSMV分离物样品,测定了其基因组序列。结合GenBank中已报道的SCSMV的相关分离物信息,我们对SCSMV的P1、HC-Pro、NIa和CP四个蛋白编码区进行了系统的分子进化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突变、负选择作用以及遗传漂变(建立者效应)是驱动SCSMV进化的主要作用力,重组在SCSMV分子进化中作用不明显;SCSMV不同分离物形成两个独立的种群,这两个种群在中国和印度皆有分布,但尚不能明确其起源;SCSMV在中国和印度处于一个种群剧烈扩张(爆发)趋势中。在SrMV的分子进化研究中,我们主要分析了位于SrMV多聚蛋白两端的P1和CP蛋白编码区序列。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获SrMV分离物以及GenBank中已报道的分离物,在P1和CP蛋白编码区中都形成2个大组,组间具有很高的遗传差异,平均遗传距离分别达到61%和23%,接近Potyvirus种间的分类标准,可能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病毒;SrMV的分子进化受负选择作用以及遗传漂变(建立者效应)的强烈影响,重组的驱动作用不明显;系统发生分析以及组间、亚组间遗传距离分析表明SrMV云南分离物表现出很高程度的遗传多样性,云南可能是SrMV一个多样性分布中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4-06-01)

王洪星,龚殿,孙玉娟,张雨良,王健华[10](2013)在《高粱花叶病毒外壳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抗血清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侵染甘蔗的病毒之一,引起甘蔗花叶病,对甘蔗产业危害很大。根据Sr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序列合成一对引物,以海南(SrMV-HN)染病植株总RNA为材料,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长约987 bp的目的片段。将CP基因与质粒pET32a(+)连接,构建了含SrMV CP基因的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pET32a-SrMVCP。然后用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经IPTG诱导后,SDS-PAGE检测出一条约36kD的特异融合蛋白表达谱带。融合蛋白主要以可溶性蛋白形式稳定表达。通过优化诱导条件,确立了CP基因表达的最佳条件:IPTG终浓度为0.1 mmol/L,诱导时间为4 h,诱导温度为30℃。用Ni2+-NTA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出抗血清。通过酶联法(ID-ELISA)测定本试验制备的SrMV CP抗血清工作浓度为1∶1 000,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抗血清与SrMV-HN诱导表达的CP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对田间25个甘蔗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抗血清的效价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以应用于田间样品的检测。(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3年01期)

高粱花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甘蔗花叶病是中国蔗区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中国蔗区甘蔗花叶病的2种主要病原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分离物(SCSMV-JP1,Gen Bank登录号JF488064)和高粱花叶病毒分离物(Sr MV-HH,Gen Bank登录号DQ530434)为接种毒源,采用人工切茎接种和RT-PCR检测相结合方法,于2015年、2016年2次对中国近年选育的71个优良甘蔗新品种(系)进行了双抗SCSMV和Sr MV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71个优良甘蔗新品种(系)中,对SCSMV表现高抗到中抗的有24个,占33.8%,感病到高感的有47个,占66.2%;对Sr MV表现高抗到中抗的有27个,占38.03%,感病到高感的有44个,占61.97%。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福农30号、福农36号、闽糖01-77、桂糖02-467、柳城05-129、粤甘34号、粤甘40号、粤糖55号、粤糖96-86、粤糖00-318、赣蔗02-70、云蔗03-258、云蔗04-241、云蔗05-51、云蔗06-80等15个优良新品种(系)双抗SCSM V和Sr M V 2种病毒,占21.13%,其中粤甘34号、粤糖55号、云蔗03-258、云蔗05-51、云蔗06-80等5个优良新品种(系)对2种病毒均表现为高抗,占7.04%,。研究结果明确了71个甘蔗优良新品种(系)对甘蔗花叶病2种主要致病病原的抗性,筛选出双抗SCSMV和Sr MV的甘蔗优良新品种(系)15个,为生产用种选择和有效防控甘蔗花叶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粱花叶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海,袁昕昕,吕文竹,王坤,温荣辉.高粱花叶病毒CP蛋白与甘蔗ROC22叶绿体互作蛋白的筛选及验证[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2].李文凤,单红丽,张荣跃,王晓燕,罗志明.我国新育成甘蔗品种(系)对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和高粱花叶病毒的抗性评价[J].植物病理学报.2018

[3].王凤林,廖永凤,李书巧,林垠孚,黄增飞.甘蔗高粱花叶病毒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

[4].周玉飞,付瑜华,雷石富,卢加举.贵州主要蔗区高粱花叶病毒(SrMV)的PCR检测[J].中国农学通报.2015

[5].王洪星.甘蔗高粱花叶病毒的分离提纯及SDS-PAGE分析[J].北京农业.2015

[6].周丰静,商显坤,黄诚华,李正文,周琼.甘蔗杂交种子传播甘蔗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及黄叶病的检测(英文)[J].南方农业学报.2015

[7].周龙武,徐正银,唐瑶,吕榜丽,李建勇.高粱花叶病毒广西甘蔗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4

[8].李文凤,王晓燕,黄应昆,单红丽,张荣跃.甘蔗优良品种材料抗高粱花叶病毒鉴定与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

[9].贺振.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和高粱花叶病毒的分子进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10].王洪星,龚殿,孙玉娟,张雨良,王健华.高粱花叶病毒外壳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抗血清制备[J].生物技术通报.2013

标签:;  ;  ;  ;  ;  ;  ;  ;  

高粱花叶病毒论文-陈海,袁昕昕,吕文竹,王坤,温荣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