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生物有机肥技术进展

无公害生物有机肥技术进展

一、无公害生物有机肥技术取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钦[1](2021)在《西洋参根腐病生防菌剂研发》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优化生防菌50-1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研制西洋参根腐病生防菌50-1粉剂,为后期西洋参根腐病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1.以生防菌50-1液体发酵液活菌量为检测指标,同时考察p H(6.5、7.0、7.5)、温度(30oC、32oC、34oC)两因素对生防菌50-1发酵的影响。2.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制剂活菌量为检测指标,对载体(轻质碳酸钙、高岭土、硅藻土、蛭石粉)、分散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吐温-80、木质素磺酸钠、聚乙烯醇)和紫外保护剂(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糊精)及其用量进行筛选。3.参考农用微生物菌剂GB 20287-2006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对该菌剂的有效活菌数、p H值、水分进行质量检测。4.采用平板对峙法,对生防菌50-1粉剂进行西洋参根腐病生防效果初步验证。结果:1.平板计数结果表明组合1(p H 6.5、30oC)活菌数最高,达2.05×108CFU/m L,确定组合1(p H 6.5、30oC)为本研究最佳优化培养条件。2.筛选结果表明,硅藻土、十二烷基硫酸钠、糊精分别为该菌剂筛选的最佳载体、分散剂和紫外保护剂,并确定生防菌50-1粉剂配方:以硅藻土为载体,按吸附量1.54 L/kg制备母粉,以母粉的增加量分别添加分散剂(十二烷基硫酸钠)12%、紫外保护剂(糊精)8%。3.质量检测结果表明,生防菌50-1粉剂中的有效活菌数3.31×108CFU/g、p H值6.49、含水量0.89%均达到GB 20287-2006国家标准。4.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生防菌50-1粉剂对西洋参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显着抑制作用,抑菌率达到35.10%。结论:本研究优化了生防菌50-1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研制出了西洋生根腐病生防菌50-1粉剂,该菌剂的有效菌、p H、水分含量均达到GB 20287-2006国家标准,且对西洋参根腐病致病菌具有较好生防效果,本研究可为后期西洋参根腐病生物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帕坦姆汗·阿布杜合力克[2](2021)在《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材是关系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战略资源之一,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中医及中药相关事业的物质基础,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本文基于种植成本、种植效益理论,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结合,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花园、永明等11个乡镇实地调研,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核心数据;引用PEST与SWOT分析针对川麦冬种植业当前所处于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引用线性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针对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川麦冬种植业具有鼓励与支持的政治环境,广阔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成熟的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政策科技支撑、品牌优势给川麦冬种植业带来了政策与市场机遇;同时存在新品种研发和更新换代缓慢、农户参与绿色标准化程度不高、专用配套机械亟待优化等劣势,面临着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挑战。农户以麦冬鲜货出售每亩会有12375元的收入,扣除8530元成本,净利润3845元;采收初加工后干货销售每亩收入可达14000元,扣除成本8960元,净利润可达4570元;农户的平均成本收益率达到70%以上,2018-2020年农户成本收益率整体增加了5.09%;种植成本持续在增长,每亩从5810元增长至6450元;成本构成因素所占总成本的比例来看,人工成本平均占67.66%,其中比重最大的是采收人工费占31.60%;经济效益与产量、销售价格之间回归系数系数的t值分别为127.44,79.37,P值均为0.000<0.01,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影响种植成本的15种因素最终体现在5个公共因子上,表明成本影响因素有显着的聚合特征,影响程度为:人的行为>人工投入>物质与服务投入。高产优质良种、立体复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的潜力较大,为了促进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提高种植效益,建议政府应加强川麦冬种子种苗质量检测和种植生产、市场流通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加快川麦冬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麦冬综合效益;加快种植机械化、信息化程度,合理降低种植成本;加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研发并大力推广良种种植;建立并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大力推广立体复种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川麦冬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研发力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销售方式等。

李晓静[3](2021)在《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绿色生产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然而当前,绿色生产面临着产品“优质不优价”、消费者信任关系缺失、制度激励不足等现实困境,使得农户进行绿色生产的动力不足,也成为限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物流体系的完善,农村电商变成了绿色消费的重要引擎,实现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有效衔接,提升了绿色农产品的贸易效率。与此同时,来自消费端的绿色需求和农产品质量信息,通过数据共享机制,反馈到生产端,不仅为农户提供了新的盈利点,而且会推动农户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但就现实而言,农村电商依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电子商务渗透到农村地区仍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且受电商意识不足、销售经验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农户参与电商难度较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能否通过农村电商传递给生产者,进而影响农户转变生产方式已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何种因素影响了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参与电商是否会影响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是否会促进猕猴桃种植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进而推动其绿色生产转型?其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又是什么?此外,参与电商是否能进一步提升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生产绩效?上述问题的回答,对政府出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相关政策,吸引猕猴桃种植户积极参与电商销售,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提高猕猴桃产品质量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农户行为、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农业技术采纳等理论为指导,基于陕西省、四川省1036户猕猴桃种植户的调研数据,对样本区域内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及绿色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BFG两步法、内生转换模型、中介效应模型、Tobit模型及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等多种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方法,考察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绿色生产转型、绿色生产绩效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驱动其实施绿色生产行为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样本区域中,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有398户,未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有638户。在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有70户参与平台电商模式,有328户参与社交电商模式,在638个未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有494户猕猴桃种植户希望能够通过参与电商渠道销售猕猴桃,可见猕猴桃种植户普遍参与电商销售的意愿较高,但实际参与电商销售行为的总体水平较低。不同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生产技术认知存在明显差异,且政府对推动种植户采纳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支持力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此外,有机肥施用技术、套袋技术、无公害农药使用技术在猕猴桃种植户样本中均得到了较高程度的采纳,但物理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种植户采纳率较低。从参与电商决策、参与电商模式及参与电商程度三个维度挖掘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的内在动力。研究结果显示加入合作社、接受农技培训次数较多、家中有村干部、互联网获取信息频繁能够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平台电商模式;户主年龄越小、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家中劳动力人数越多、经营规模越小、种植专业化程度越高、人情往来支出较大、亲戚好友数量较多、对电商政策感知高、有网购经历、村庄有快递点能够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社交电商模式。(2)从绿色农产品价格感知、销量感知、消费者认可感知、政府支持感知、风险感知五个维度分析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电商决策能够提升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且五个分维度均通过显着性检验;从参与电商模式来看,平台电商模式和社交电商模式均能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而分维度中部分变量不显着;在398户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随着参与电商程度的加深,猕猴桃种植户对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有所提升,从分维度看,参与电商程度越高,猕猴桃种植户对销量、消费者认可、政府支持的信心均有所增强。(3)实证检验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发现,对猕猴桃种植户而言,绿色生产技术的重要性依次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套袋技术>无公害农药使用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有显着促进作用,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倘若未参与电商,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为62.07%;参与电商后,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增加到65.99%,增长率为6.32%。不同参与电商模式的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有差异,采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交电商模式>平台电商模式>传统销售模式。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从机理分析看,参与电商通过经济激励、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产品标准化、消费者正向激励四条传导机制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另外,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信息资本等资源禀赋均在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4)根据猕猴桃种植户的生产指标特性,可以将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划分为绿色生产方式和传统生产方式两类,绿色生产方式的有机肥施用率、生物农药使用率、节水灌溉设备使用率、物理防治技术投入、包装物回收率均显着高于传统生产方式。就参与电商促进猕猴桃种植户转变生产方式而言,参与平台电商模式的转变概率大于参与社交电商模式的转变概率,且两者均大于参与传统销售模式的转变概率。参与电商程度对不同生产方式下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5)通过检验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发现,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和绿色生产效率均有显着提升作用。就绿色生产效益而言,在控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异质性后,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家庭年收入、猕猴桃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每亩猕猴桃收入均有重要的提升作用,平台电商模式的收入效应大于社交电商模式的收入效应,且两者均大于传统销售模式的收入效应。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收入之间发挥重要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介于9.62%~11.18%之间,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总收入之间的中介作用最大。就绿色生产效率而言,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普遍偏低,平均值仅为63.92%,参与电商会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的生产技术效率,且平台电商模式下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更高。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之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生产转型;增强电商政策宣传,提高电商参与意识;适度引导电商参与,注重电商多元发展;优化平台监督机制,打通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绿色生产管理,优化产品交易环境;增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市场竞争能力。

肖婉君[4](2020)在《有机肥和减量化肥对当归成药栽培影响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是伞形科当归属草本药用植物,以根入药,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品种之一。近年来,当归栽培过程中化肥用量大,施肥盲目性大,土壤调储能力下降,并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探寻合理施肥是当归栽培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黑色地膜覆盖基础上,选择豆科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茬口,采用综合性试验方案,利用减半量原则,通过基施不同种类和不同量的肥料处理,即纯有机肥O(2000 kg·hm-2)、纯化肥C(磷酸二铵,420 kg·hm-2)、减半化肥增施有机肥1/2(O+C),以不施肥为对照(CK),系统研究了不同施肥对当归成药栽培的影响,旨在探寻有机肥在当归成药栽培中的作用效应,集成当归生态有机栽培技术,促进当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当归成药栽培期随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根围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变化程度随施肥处理的不同而异,施用有机肥可增强当归根围土壤磷酸酶、脲酶及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增强的程度更为显着。有机肥栽培田土壤含水量更高,在生长旺盛期和采挖期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6.6%和29.4%,比CK分别提高19.8%及33.7%。施肥对当归栽培田土壤养分具有显着影响,纯有机肥田养分含量高且稳定,生长旺盛期及末期有机质含量分别比CK增加36.3%和30.7%,全氮含量分别比CK增加35.3%及19.9%。说明有机肥可改善农田土壤微生态环境,调控水分和养分状况,有利于根的生长发育。2.施肥栽培可促进当归地上部生长发育,有机肥栽培条件下当归叶片抗氧化酶活性、花青苷及可溶性糖含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说明有机肥栽培可提高当归植株的生理抗逆性,奠定良好的抗逆生理生化基础。3.纯有机栽培条件下当归早期抽薹率,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最低,各处理依次为O<C<1/2(O+C)<CK,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早期抽薹率较CK下降71.0%,根病率及病情指数较CK分别降低16.1%和6.7%,有效提高了当归成药率。4.施肥对当归具有显着增产效应,纯有机肥栽培当归药材产量最高(614.7 kg),与化肥(602.6 kg)和1/2(O+C)(581.9 kg)栽培产量相当,三者分别较CK极显着增产88.3%、84.6%和78.2%。5.纯有机肥栽培当归粗多糖含量最高(2.3%),其次为1/2(O+C),分别较CK增加40.2%和24.9%,化肥栽培较CK降低58.0%。纯化肥栽培当归浸出物含量高(64.8%),有机肥次之(63.7%),较CK分别增加了4.9%和3.1%,说明纯有机肥栽培有利于当归多糖的积累,但纯化肥栽培更有利于浸出物含量的积累。综上所述,在甘肃省当归道地产区岷县现有农田土壤肥力条件下,在黄芪茬口当归采用有机肥栽培可改善土壤理化特性,促进当归生长发育,降低早期抽薹率和根病率,提高成药率,改善药材品质,具有显着的增产提质作用。各施肥处理当归产量和药材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大小依次为O(0.9567)>C(0.5971)>1/2(O+C)(0.3670)>CK(0.2379),研究结果为当归生态有机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适宜地区黄芪茬口条件下推行有机肥栽培。

耿飙[5](2020)在《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政策机制研究 ——以洱海种植业为例》文中认为以农业清洁生产实践为纽带,针对洱海流域种植农户、规模户、合作社等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规模化防控面源污染高效组织模式是极为必要的,能够有效缓解农业面源污染。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定性与定量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与实证案例结合等研究方法,研究洱海流域稻-蒜轮作模式不同规模经营主体间水稻、大蒜成本收益以及N投入、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意愿,了解环保型友好农业技术现状,然后深入分析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程度,探讨不同经营组织模式间的成员间博弈论关系和当地种植规模经营典型模式案例分析,提出适宜洱海流域农业规模化防控面源污染高效组织模式、运行机制与支持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洱海流域适度规模化的稻-蒜轮作种植经营,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中化肥N养分的投入,从源头上预防农业面源污染。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积极采用环境友好型种植经营模式,防控了面源污染风险,且在此基础上获得更高的收益,凸显了规模经营的优势。2.年龄负向影响农户减少化肥量的意愿,农户对有机肥好处的认知正向影响他们减少化肥量的意愿,农户参加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他们减少化肥用量和采用有机肥的意愿均产生正向影响,相比之下,对农户采用有机肥意愿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引导农户参加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户对有机肥作用的认知是加强他们减少化肥用量和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意愿的有效途径。3.规模经营和环保认知提升能显着促进农户采纳多种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与种植规模相比,环保认知对环保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较大。此外,农户改善生活环境的意愿也有助于采用农业技术。4.49.87%的农户愿意转出土地,高于全国17.8%土地转出水平;而显着影响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因素是户主的年龄、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危害认知和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态度三方面。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农户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态度(X10)>农户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危害认知(X8)>户主的年龄(X2);其他变量对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影响不显着。5.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农业规模化组织分析表明,“企业+股份合作社+基地+农户”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运营稳定性上,具有一定优势。与此同时,结合洱海流域典型农业经营稻-鸭模式分析,得出该最佳组织模式的运行机制。最终总结提出农业规模化防控的八项政策措施建议。

王娜娜[6](2020)在《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农业环境政策设计及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上,许多国家正在尝试创新的农业环境政策(Agri-environmental policy,AEP)来管理和控制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AEP的实施通过农业环境计划(Agri-environmental schemes,AES)与农户签订保护合同,来激励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Agri-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ATEs),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护景观及生物栖息地。在发达国家相对于规模户而言,小农户的绿色义务往往会得到豁免,而国际上也缺乏对小农户的研究。但中国小农户占到农业从业主体的98%以上,他们应是AES推广的主体所在。本文利用离散选择实验(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DCE)将ATEs及补贴额度整合设计在AES中,探索小农户选择偏好、影响因素及受偿意愿。数据来自宁夏引黄灌区、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及江苏省太湖流域的332位农户,共计1384个样本。分区域及整体来研究农户AES参与及AETs选择行为。混合logit模型(Mixed logit model,MXL)给出了农户整体偏好及偏好强度,并揭示了农户选择异质性的存在。潜在类别模型(Latent class model,LCM)进一步揭示了农户偏好异质性存在前提下各类别农户对AETs选择行为。部分核心结果简要总结如下:1.南方受访者按照对AETs的选择偏好被分为两类:“环境保护型”和“利益驱动型”。AETs是否容易获得并实施以及食品安全问题是该区域农户关心的点。该区域“环境保护型”农户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其参与应被视为AES“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2.北方受访者按照对AETs的选择偏好也被分为两类:“劳动节约型”和“时间节约型”。北方农户持有耕地面积及平均田块面积远远大于南方,如果实施AETs必然要投入更多劳动力和时间,这可能是主导这一分类的重要原因。3.全国整体来看农民对AETs的偏好有明显的异质性,农户被分为三类:“先锋采纳型”、“高抗采纳型”和“积极采纳型”。其中,第一类和第三类农户的参与率基本持平且较高,而且补贴额度越高参与率越高。第二类农户参与率远远低于另外两类,而且这类农户没有偏好的技术和货币补偿要求。4.农户的异质性偏好在AES的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户技术偏好及WTA的变化不仅取决于AETs种类,还取决于农户所属的类别。在研究基础上,打破以往低效的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本文给出了符合农户诉求及偏好的、灵活的、高效的AES推行方案。总之,本文所开展的AES方案创设研究,是一次促进AETs的采纳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的探索,是农业补贴政策以激励与约束并举形式推广的最初尝试。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为设计适用于我国最广泛小农户的、高效的AEP提供了最初的依据。

唐兆旭[7](2020)在《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博园害虫防治中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茶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提高农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茶产业的发展想要突破第一产业限制,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茶博园是推动这一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害虫防治是制约这一载体发展的重要因子。长期以来我国茶叶生产中害虫防治都严重依赖化学农药,造成茶叶农药残留过高,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还使我国茶叶出口面临严重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阻碍。茶叶绿色生产是减少茶叶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打破绿色贸易壁垒从而实现我国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茶叶绿色生产的关键是依靠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茶园虫害。本研究在江苏茶博园生态防治大框架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诱虫灯与粘虫板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杀虫灯在我们构建的5个指标中,对夜蛾类、茶尺蠖和叶甲类防治效果最好;粘虫色板叶蝉类和蓟马类最好;实施诱虫灯和粘虫板与其它绿色防控配套,可明显提高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具体结果如下:1.太阳能杀虫灯防治茶园害虫效果(1)对夜蛾控害总效果最好在构建的5个指标中,4个指标排序前列。2018年和2019年单个诱虫灯诱杀年虫口总量分别为2812只和2460只,占总诱虫量分别为38.31%和40.08%;诱杀效果稳定性为3个月,分别是8、9和10月份,同比下降率依次为6.80%、7.45%和6.40%;诱虫持效夜蛾上升趋势转缓点出现在7月,升趋势转缓点出现迟;诱杀潜能排序第一,月增长率正值时间3个月,6月、7月和8月3个月月增长率依次为1.86、0.52和0.10。(2)对茶尺蠖总效果突出在防治总效果5个指标中,茶尺蠖有3个指标榜上有名。诱杀效果稳定期为2个月(5和6月);持续效应指标中,茶尺蠖出现在5月到6月两个连续月份,同比下降率为31.63%和52.63%;诱杀潜能月增长率正值时间3个月,6月、7月和8月3个月,月增长率依次为0.19、1.00和0.29。(3)对叶甲类和其它类防治总效果相当叶甲类防治总效果5个指标中,有2个指标名列前列。单个诱虫灯诱杀年总量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1506只和1127只,占总诱虫量18.36%和20.51%,在诱杀年指标中排列第二;诱虫持效上升趋势转缓点出现在7月,升趋势转缓点出现迟。2.粘虫色板防治茶园害虫效果粘虫板防治效果以叶蝉类(42.80%)和蓟马类(42.29%)最好,粉虱类次之,防效为30.97%。同时粘虫板对天敌数量有一定影响。3.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对茶园综合效益的提升对绿色防控技术管理的茶园和传统农药防治管理的茶园单位面积纯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前者每亩产值相较后者可增加1250元,同时前者每亩可综合节约用工日1.15个,综合节约用工率为29.46%,此外前者综合投入成本较后者减少95元/亩,最终计算得出单位面积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管理的茶园较传统农药防治管理的茶园综合纯收益可增加1345元/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对茶园经济效益有较大提升。本研究结果为茶博园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和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刘晨[8](2020)在《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福建省乌龙茶主产区为例》文中指出茶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强中国茶产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福建省作为中国的产茶大省,也是乌龙茶的主产区,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福建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取得了很多显着成绩。同时,福建茶产业仍然存在产能过剩、生产成本增加、茶叶质量安全、农业面源污染以及茶园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是茶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福建茶产业必须加快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型,生态化生产是实现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作为茶叶生产领域的主体——茶农,其生产行为的“生态化”程度与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面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茶农参与生态化生产行为是值得关注的方向。然而,目前的文献对农业绿色生产、生态行为的研究虽多,但是从茶农视角研究其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却较少。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厘清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有助于鼓励和引导茶农参与茶叶生产方式的转型,进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对于促进茶产业绿色化转型以及茶农增收创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福建省乌龙茶主产区的茶农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其次在界定生态化生产、行为、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概念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构建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指标体系,并提出研究假设以及理论分析模型;再次,对福建省乌龙茶主产区的安溪县和武夷山市茶农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分析茶农的个人特征、家庭资源禀赋特征、社会责任意识、生态化生产认知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对茶农参与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影响程度及方向;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从茶农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优化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对策与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茶农的生态化生产行为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茶农的个人特征变量中,茶农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参与程度有显着正向的影响作用。年龄变量虽然不显着,但是对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有负向影响;在茶农家庭资源禀赋特征中,兼业情况对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显着正向影响作用;在茶农社会责任意识变量中,对茶叶生态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关注程度和对茶产业生态化转型发展持何态度属于显着变量,对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参与程度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在茶农对生态化生产的认知变量中,生产生态茶产品能够增加经济效益、采用生态化生产管理技术会提高茶叶的品质属于显着变量,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在外部环境因素变量中,农技培训、严格的市场监管和惩罚制度属于显着变量,而政府为生态茶产品做品牌宣传,认证有机茶叶等举措对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参与程度表现具有负向影响。(2)优化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政策建议:加强教育培养,提高茶农的整体素质;提高茶农收入水平,保障茶农收益的稳定性;加强茶农生态农业技术认知,深化生态化生产行为;提高茶农生态保护责任意识,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加大政府的财政补贴力度,细化补贴标准与额度;加强农业环境监管力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快科技创新,突出绿色发展支撑。

王卫中[9](2020)在《畜禽粪污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的迁移积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新型有机污染物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残留及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中国是抗生素生产和消费最大的国家,超过一半的抗生素用于畜禽养殖业,畜禽粪便作为肥料被直接施入农田是抗生素进入土壤环境中的主要途径之一。四环素类抗生素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生素之一,残留在土壤中的四环素类抗生素一方面扰乱土壤微生物群落,导致抗性基因传播,另一方面会被蔬菜作物吸收,在农产品中残留,进而威胁人体健康与生态安全。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结合室内分析,客观评价了重庆市西部地区养殖场畜禽粪便和主要蔬菜基地菜田土壤中3种农用四环素类抗生素(TCs),包括土霉素(OTC)、四环素(TC)、金霉素(CTC)可能存在的环境生态风险;采用温室土壤盆栽(根袋法)模拟试验,研究了外源添加不同浓度梯度OTC、TC和CTC对生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生菜对OTC、TC和CTC吸收、富积和转运的规律,根际、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对TCs的响应,以及TCs在土壤中的降解特点;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种类和处理方式的畜禽粪便对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对土壤TCs残留量、土壤酶活性、土壤TCs抗性菌、抗性基因丰度和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调查研究结合室内分析,评价重庆市西部地区养殖场畜禽粪便和菜田土壤中3种TCs可能存在的环境生态风险。猪粪和鸡粪中的OTC、TC、CTC和∑TCs平均含量分别为3.39、4.82、5.92、15.95 mg·kg-1和1.10、1.35、4.22、5.16 mg·kg-1,猪粪中的TCs生态风险高于鸡粪,不同抗生素间生态风险CTC>OTC>TC。重庆西部地区菜田土壤中OTC、TC、CTC和∑TC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92、39.10、21.80和79.81μg·kg-1。不同种植模式下TCs含量大小顺序为养殖场附近菜田>无公害蔬菜基地>普通菜田;不同种植蔬菜类别土壤∑TCs含量以叶菜类>瓜类>茄果类>豆类;3种TCs的风险商值以CTC>OTC>TC。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重庆西部地区土壤TCs含量处在中等水平,生态风险处于中低风险水平。2.采用温室土壤盆栽试验研究四环素类抗生素对生菜的生理毒性及其迁移积累特。TCs在较高浓度时会抑制植物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继而抑制植物的生长,同时TCs胁迫会激发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升高。生菜的生物量、净光合速率随着TCs施加水平的升高而降低,SOD、POD和CAT随着TCs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敏感程度高于地上部分。生菜对TCs具有吸收能力,且吸收量随土壤施加的TCs增加而增加;不同部位的TCs含量根系>地上部分;生菜地上部对TCs的生物富集系数在0.00290.0161之间,根系的富集系数在0.01490.0552之间,根系富集能力强于地上部,生菜对TCs的富集系数随着土壤TCs浓度升高呈现降低趋势,生菜对TCs的转运系数(从根系转运至地上部的系数)在6.1%30.5%之间,转运系数随着土壤TCs浓度升高而显着降低,不同种类TCs的转运系数在浓度水平下表现不同。通过生菜收获时测定土壤中残留的TCs含量发现,TCs在土壤中会发生自然降解,不同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对照土>根际土>非根际土,OTC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显着低于TC和CTC,降解速率受抗生素种类和浓度等因素影响。TCs的种类、浓度和生菜根系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丰度共同产生影响。高浓度的TCs(1501350 mg·kg-1)处理显着抑制土壤脲酶活性,减少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根际土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高于非根际土和对照土,说明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分泌物可以增加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3.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用量的新鲜鸡粪和腐熟鸡粪对菜园土壤中TCs抗性菌数量、微生物数量和TCs抗性基因(ARGs)丰度的影响。施用腐熟鸡粪处理的土壤抗性菌数量显着高于新鲜鸡粪处理和对照,以低量腐熟鸡粪处理的抗性菌数量最高,其OTC、TC和CTC的抗性菌数量分别比其它处理高11.6%339.6%、127.0%635.4%和32.2%130.9%;施用鸡粪的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是对照的3.24.3倍,且施用腐熟鸡粪的土壤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高于施用新鲜鸡粪,分别高17.0%33.9%和201.2%271.2%;施加腐熟鸡粪显着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比对照高81.9%103.0%和7.9%17.9%。田间定位试验还发现,施用鸡粪一年后,新鲜和腐熟鸡粪处理的土壤抗生素残留量分别比对照高176.5%217.9%和168.5%191.5%。施加鸡粪显着增加了土壤中ARGs的丰度,和对照相比,tetA、tetC、tetG和tetX四种基因在低量新鲜鸡粪处理下分别增加了29.76倍、1.64倍、69.30倍和6.43倍;在高量新鲜鸡粪处理下分别增加了38.38倍、1.17倍、82.22倍和9.71倍,低量腐熟鸡粪处理下分别增加了5.82倍、2.79倍、35.57倍和4.54倍,高量腐熟鸡粪处理下分别增加了7.68倍、3.95倍、52.49倍和3.87倍。将5个样品5种基因进行汇总,酶修饰基因tetX丰度最高(达到2.44×109 copies·g-1),其次是外流泵基因tetG(9.88×108 copies·g-1)、tetA(2.07×108 copies·g-1)和tetC(8.39×107 copies·g-1),最低是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tetW(4.68×107 copies·g-1)。各鸡粪处理中,ARGs在土壤中的丰度以高量新鲜鸡粪>低量新鲜鸡粪处理>高量腐熟鸡粪处理>低量腐熟鸡粪处理。4.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和种类畜禽粪便(猪粪和鸡粪)对抱子芥菜产量和品质,蔬菜和土壤中的TCs残留量,以及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量鸡粪和中量猪粪对产量增幅最为明显,相较不施肥处理分别增产58.9%和54.1%;施用有机肥改善了抱子芥菜的食用品质,和不施肥处理相比增加了维生素C(VC)、氨基酸和还原糖含量,和化肥处理相比降低了硝酸盐含量;施用有机肥增加了抱子荠菜和土壤中的抗生素残留,增加量猪粪>鸡粪>沼渣,且随猪粪和鸡粪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相较化肥,施用高量猪粪和高量鸡粪对抱子芥菜和土壤中TC、OTC和CTC残留量的增加值分别为191.68、143.20、101.96,26.99、22.11、22.45μg·kg-1(抱子芥菜可食部位),640.35、339.67、703.39,333.75、245.11、76.82μg·kg-1(收获后的土壤)。施用沼渣的处理植株和土壤中TCs残留量相较猪粪处理更低。综合对比,猪粪和鸡粪有机肥施用量以中量(分别为2700 kg·亩-1和900 kg·亩-1)处理对蔬菜产量、品质的效果最好,增加猪粪和鸡粪有机肥的施用量对蔬菜产量和品质提升不明显,反而会增大蔬菜和土壤中有害物质残留;经过发酵处理的沼渣有效减轻了抗生素残留风险。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发现有机肥处理可以改变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但TCs并没有发挥显着性的作用。

毕婷婷[10](2019)在《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策略》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核桃的原产地之一,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是世界核桃生产第一大国,且年均产量也位居首位。云南是华夏核桃种植王国,“漾濞泡核桃”是云南省的优良品种,驰名中外,漾濞核桃品种有大泡核桃、小泡核桃、铁核桃等三大品系32个品种。截止2018年,漾濞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07万亩,产量5.1万吨,产值11.37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5800元,因此,核桃成为漾濞县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有效支柱产业。但是长期以来,漾濞县在核桃种植管理方面一直存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现象,导致核桃产量、质量下降、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沼肥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优质有机肥,可以提高核桃品质,促进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故提出在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经验总结法,分析了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核桃技术所具备的条件。得出:漾濞县利用畜禽粪便产沼肥158.146万吨可完全满足核桃种植最高需肥量107.0万吨,依据云南省大理州采用沼肥对各种农作物种植经验,漾濞县农户沼肥种植核桃实践基础,以及有关沼肥种植核桃提质增效效果,为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提供借鉴。同时国家、云南省、大理州及漾濞县相关政策支持发展漾濞核桃产业和沼肥种植核桃;推广沼肥种植核桃,可以有效缓解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危害,有助于提高核桃品质和发展有机核桃产业,同时,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沼肥的推广应用,既能有效解决漾濞县畜禽粪污的污染问题,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又能支撑有机核桃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是可行且必要的。总结获得了沼肥种植核桃的技术。基肥(用环状施肥、放射状施肥均可):每年11月12月份,沼渣用量幼树期1260千克/株(16年),结果初期90150千克/株(715年),盛果期300600千克/株,>200千克/株(>16年),次年4月上中旬、5月中旬、7月上旬追肥,幼树期宜2040千克/株,结果初期宜80150千克/株,盛果期宜200250千克/株,同时在次年4月初和5月初,用浓度为30%沼液作叶面追肥。结合漾濞县的现状需求,制定了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方案,最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明确定位战略目标-观念转变、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将废弃沼气池重新启动;制定推广方案,分三个阶段,即大力宣传阶段:提高人民的思想认识;示范、技术应用推广阶段:通过“示范带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程跟踪服务阶段:确保此项技术能够长期实施,最后实现此项技术在漾濞县的成功推广。

二、无公害生物有机肥技术取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公害生物有机肥技术取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西洋参根腐病生防菌剂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西洋参根腐病研究进展
        1.1.1 西洋参概况
        1.1.2 西洋参根腐病主要危害
        1.1.3 西洋参根腐病主要病原菌
        1.1.4 西洋参根腐病的生物防治
    1.2 枯草芽孢杆菌概述
        1.2.1 枯草芽孢杆菌主要特性
        1.2.2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机理
        1.2.3 枯草芽孢杆菌在中药材种植中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防菌50-1 液体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供试菌种
        2.1.2 主要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活菌数测定
        2.2.2 生防菌50-1生长曲线测定
        2.2.3 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防菌50-1生长曲线
        2.3.2 液体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生防菌50-1粉剂的研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芽孢率测定
        3.2.2 发酵浓缩液制备
        3.2.3 载体的筛选及母粉的制备
        3.2.4 分散剂的筛选
        3.2.5 分散剂用量的筛选
        3.2.6 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3.2.7 紫外保护剂用量的筛选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载体的筛选
        3.3.2 分散剂的筛选
        3.3.3 分散剂用量的筛选
        3.3.4 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3.3.5 紫外保护剂用量的筛选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生防菌50-1粉剂的质量检测及生防效果验证
    4.1 材料与仪器
        4.1.1 供试菌剂
        4.1.2 致病菌株
        4.1.3 主要培养基
        4.1.4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有效活菌数测定
        4.2.2 水分的测定
        4.2.3 pH值的测定
        4.2.4 平板对峙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防菌50-1粉剂质量检测
        4.3.2 生防菌50-1粉剂平板对峙试验结果
    4.4 结论与讨论
总结与讨论
    研究总结
    创新点
    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微生物肥料发展现状及其在中药材种植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麦冬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
        1.1.3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中药材种植的研究进展
        1.3.2 关于中药材成本收益研究进展
        1.3.3 关于其他农产品成本收益研究进展
        1.3.4 农产品成本收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4.1 种植效益的基本概念
        1.4.2 种植成本理论
        1.4.3 种植效益理论
    1.5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主要内容
        1.5.4 研究技术路线
    1.6 课题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本研究课题创新之处
        1.6.2 本研究课题不足之处
2 川麦冬种植业PEST与 SWOT分析
    2.1 川麦冬种植业概述
    2.2 川麦冬种植PEST分析
        2.2.1 政治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社会环境
        2.2.4 技术环境
    2.3 川麦冬种植业SWOT分析
        2.3.1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优势分析
        2.3.2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劣势分析
        2.3.3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机遇分析
        2.3.4 川麦冬种植业挑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川麦冬种植效益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调查农户的基本特征
    3.3 川麦冬种植经济效益分析
        3.3.1 川麦冬种植单位面积成本分析
        3.3.2 麦冬种植单位面积产出概算分析
        3.3.3 种植经济效益构成及变动分析
    3.4 川麦冬种植社会效益分析
        3.4.1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强化了经济基础
        3.4.2 增加种植农户纯收入,降低了农村恩格尔系数
    3.5 生态效益分析
        3.5.1 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3.5.2 提高生态品质,促进了绿色生态相关产业
        3.5.3 生态立体复种模式综合效益突出
    3.6 本章小结
4 川麦冬种植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4.1 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经济效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分析
        4.1.2 种植成本构成因素分析
        4.1.3 种植成本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4.2 社会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激励政策与资金投入
        4.2.2 产业体系建设与科研投入
        4.2.3 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体系完善
    4.3 生态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农户对生态品质优质优价的认知
        4.3.2 农户生态保护意识
        4.3.3 质量检测与监督管理
    4.4 本章小结
5 川麦冬种植效益提高的潜力因素分析
    5.1 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收入
    5.2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生产资料成本
    5.3 积极推进生态种植技术应用,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
    5.4 合理配置种植模式,促进当地农业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5.5 以全产业链思维,健全市场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川麦冬种植产业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
        6.1.2 川麦冬种植效益明显
        6.1.3 川麦冬种植成本持续加
        6.1.4 提高种植效益的关键因素
        6.1.5 采取适度规模,标准化生态种植方式是必由之路
        6.1.6 高效体复种模式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强川麦冬质量检测和生产、市场管理与监督
        6.2.2 加快川麦冬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麦冬综合效益
        6.2.3 加快种植机械化、信息化进程,合理降低种植成本
        6.2.4 加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研发,大力推广良种种植
        6.2.5 建立并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
        6.2.6 大力推广立体复种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6.2.7 加大麦冬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研发力度
        6.2.8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销售方式
致谢
附录 A-麦冬种植调查问卷
附录 B-表1-1 川麦冬种植效益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3)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涉农电商的相关研究
        1.3.2 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研究
        1.3.3 农户绿色生产转型的研究
        1.3.4 农户绿色生产绩效的研究
        1.3.5 农村电商对农户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
        1.3.6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影响机理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生鲜农产品
        2.1.2 猕猴桃种植户
        2.1.3 涉农电商
        2.1.4 农产品电商模式
        2.1.5 绿色生产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理论
    2.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2.3.1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2.3.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
        2.3.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2.3.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样本区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分析
        3.1.1 世界及中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3.1.2 中国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商的发展历程分析
        3.1.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1.4 样本区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
        3.1.5 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相关关系推断
    3.2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2.2 计量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3.2.3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决策的影响因素
        3.2.4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模式的影响因素
        3.2.5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程度的影响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4.2.1 计量模型设定
        4.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4.3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4.4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差异分析
    4.5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5.3 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度量
    5.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分析
        5.4.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5.4.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5.4.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5.5 作用机制检验:中介效应分析
    5.6 异质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2.1 计量模型设定
        6.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6.3 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判定
        6.3.1 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数目的确定
        6.3.2 样本属于潜在类别的概率分析
        6.3.3 两类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的特征分析
    6.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6.4.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6.4.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6.4.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6.5 内生性检验
        6.5.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6.5.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6.5.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1.1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的影响
        7.1.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7.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7.2.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7.2.2 模型设定
    7.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的影响
        7.3.1 参与电商决策、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7.3.2 参与电商模式、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7.3.3 参与电商程度、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7.3.4 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影响收入中的中介作用
    7.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7.4.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
        7.4.2 参与电商决策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7.4.3 参与电商模式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7.4.4 参与电商程度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猕猴桃种植户基本特征
        8.1.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
        8.1.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8.1.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
        8.1.5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生产转型
        8.2.2 加强电商政策宣传,提高电商参与意识
        8.2.3 适度引导电商参与,注重电商多元发展
        8.2.4 优化平台监督机制,打通信息披露机制
        8.2.5 完善绿色生产监管,优化产品交易环境
        8.2.6 增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市场竞争能力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有机肥和减量化肥对当归成药栽培影响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当归栽培研究进展
        1.1.1 当归早期抽薹研究进展
        1.1.2 当归施肥研究进展
        1.1.3 地膜覆盖在当归栽培中的应用
        1.1.4 化肥及有机肥使用现状
    1.2 有机肥栽培研究进展
        1.2.1 增施有机肥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增施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2.3 增施有机肥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有机肥和减量化肥对当归栽培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材料来源
        2.1.2 试验设计
        2.1.3 不同处理下当归根围土取样及分析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栽培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2.2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栽培田土壤PH,电导率及TDS的影响
        2.2.3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栽培田土壤酶活的影响
        2.2.4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栽培田土壤总养分的影响
        2.2.5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栽培田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施肥处理可以调控当归栽培田土壤含水量
        2.3.2 不同施肥处理可以引起当归栽培田土壤酶活的变化
        2.3.3 不同施肥处理可以改善土壤养分及肥力
    2.4 小结
第三章 有机肥和减量化肥对当归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来源及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取样与测定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生长动态的影响
        3.2.2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早期抽薹率的影响
        3.2.3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叶片花青苷含量的影响
        3.2.4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5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不同施肥处理可引起当归生长发育动态变化的差异
        3.3.2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早期抽薹率具有调控作用
        3.3.3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叶片抗氧化酶具有显着影响
        3.3.4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叶片花青苷及可溶性糖含量具有显着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有机肥和减量化肥对当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不同处理当归药材取样及测定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4.2.2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产量的影响
        4.2.3 当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2.4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药材根腐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的影响
        4.2.5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品质的影响
        4.2.6 不同施肥处理下当归品质与产量综合指数分析
    4.3 讨论
        4.3.1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产量有显着影响
        4.3.2 纯施有机肥栽培可有效降低当归根病率及发病程度
        4.3.3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品质有显着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政策机制研究 ——以洱海种植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规模化经营涵义界定
        1.3.2 国外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
        1.3.3 国内农业规模化研究
        1.3.4 国内微观视角的规模化防控研究
        1.3.5 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研究进展
        1.3.6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农业规模化理论基础
        2.1.1 农业产业化
        2.1.2 生态农业产业化
        2.1.3 农业专业合作社理论
    2.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2.2.1 “企业+农户”经营模式
        2.2.2 “合作社+企业+农户”经营模式
        2.2.3 “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2.2.4 “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
        2.2.5 土地信托模式
    2.3 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理论基础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博弈论
        2.3.3 规模经济
        2.3.4 4R理论
第三章 不同农业规模主体稻-蒜成本效益与化肥N投入研究
    3.1 数据来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被访小农和合作社/企业样本基本特征
        3.2.2 水稻和大蒜的成本收益分析
        3.2.3 不同规模稻、蒜种植化肥N投入量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和使用有机肥意愿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研究方法
        4.2.1 Bivariate-Probit模型
        4.2.2 边际效应
    4.3 描述性分析
    4.4 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和采用有机肥的意愿分析
    4.5 推断性统计
        4.5.1 农户减少化肥施用量意愿方面
        4.5.2 农户采用有机肥的意愿方面
    4.6 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不同规模种植户采纳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研究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实证分析
        5.2.1 样本基本分析
        5.2.2 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情况
        5.2.3 不同种植规模农户的环保认知情况
        5.2.4 不同规模种植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情况
        5.2.5 不同环保认知的种植户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情况
        5.2.6 推断性统计分析
    5.3 结论与政策建议
        5.3.1 结论
        5.3.2 政策建议
第六章 规模化防控视角下农民参加土地流转意愿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模型构建
        6.2.1 数据来源
        6.2.2 样本基本情况
        6.2.3 模型构建与回归分析
        6.2.4 变量定义
    6.3 推断性统计分析
    6.4 主要结论
    6.5 政策建议
第七章 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农业规模化组织
    7.1 “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7.2 “委托-代理”模型理论
    7.3 结果分析
    7.4 “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经营模式优势
        7.4.1 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7.4.2 有利于治理面源污染
第八章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最优规模化组织的机制研究
    8.1 洱海地区典型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8.1.1 农业经营组织模式特征
        8.1.2 稻-鸭农业技术模式内涵
        8.1.3 成本效益分析
    8.2 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崇州模式的借鉴
        8.2.1 崇州模式由来
        8.2.2 崇州模式经验借鉴
    8.3 洱海地区农业经营组织模式面临问题
    8.4 推行最优农业经营组织模式运行机制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支持政策
    9.1 主要结论
        9.1.1 洱海流域农户与规模经营组织化肥N投入与成本效益比较研究
        9.1.2 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和使用有机肥意愿分析
        9.1.3 不同规模种植户采纳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研究
        9.1.4 洱海流域土地流转的意愿分析
        9.1.5 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农业规模化组织
        9.1.6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最优规模化组织的机制研究
    9.2 支持政策
        9.2.1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人才(人)支持政策
        9.2.2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财政(财)倾斜扶持政策
        9.2.3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基础设施建设(物)等扶持政策
        9.2.4 区域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创建与市场无缝对接扶持政策
        9.2.5 强化规模环保持续行动与环保效果的奖励政策
        9.2.6 强化规模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的支持政策
        9.2.7 强化原小农转岗就业生计保障支持政策
        9.2.8 责任追究与监督惩罚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 A海流域农户(合作社)问卷调研说明
附录 B洱海流域农户和合作社调查问卷
附录 C稻-鸭模式农业技术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6)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农业环境政策设计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全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
    2.2 农业环境政策
        2.2.1 欧美农业环境政策
        2.2.2 中国农业环境政策
        2.2.3 欧美农业环境政策借鉴的可行性
    2.3 农业环境政策设计研究
        2.3.1 离散选择实验的应用
        2.3.2 国外离散选择实验研究进展
        2.3.3 国内离散选择实验研究进展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离散选择实验的原理
    3.2 离散选择模型理论分析
第四章 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及处理
    4.1 离散选择实验核心模块设计
        4.1.1 因素和水平的选择
        4.1.2 选择集合设计
    4.2 问卷整体设计
    4.3 研究区域选择及数据收集处理
第五章 南方稻作区案例研究
    5.1 描述性统计
    5.2 混合logit模型
    5.3 潜在类别模型
    5.4 受偿意愿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北方稻作区案例研究
    6.1 描述性统计
    6.2 混合logit模型
    6.3 潜在类别模型
    6.4 受偿意愿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三区域整体分析及对比
    7.1 描述性统计
    7.2 潜在类别模型
    7.3 受偿意愿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农户选择偏好的异质性来源分析
    8.1 农户自身特征
    8.2 家庭情况对农户参与的影响
    8.3 耕地及养殖情况对农户参与的影响
    8.4 以往经历及环保态度对农户参与的影响
    8.5 讨论
    8.6 小结
第九章 全文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全文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宁夏调研问卷
附录B 黑龙江省调研问卷
附录C 江苏省调研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7)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博园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茶产业是我国的民生产业
        1.1.2 茶园害虫与绿色防控
        1.1.3 茶叶的红海产业转变趋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业生态调控技术
        1.2.2 物理防治技术
        1.2.3 生物防治技术
    1.3 国内茶博园发展概况
        1.3.1 休闲农业与茶博园
        1.3.2 诱虫灯防治茶园害虫研究进展
        1.3.3 粘虫板防治茶园害虫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文章组织结构
第2章 诱虫灯诱杀茶园害虫效果实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验地点与样方设计
        2.1.3 试验地背景
        2.1.4 调查方法
        2.1.5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杀虫灯对夜蛾和叶甲类控害明显
        2.2.2 杀虫灯对夜蛾、茶尺蠖和其他害虫诱杀效果比较稳定
        2.2.3 杀虫灯对毒蛾、茶尺蠖和蓑蛾年持续效应好
        2.2.4 杀虫效果月增长量趋势分析
        2.2.5 杀虫效果月增长率趋势分析
        2.2.6 对天敌益虫(寄生蜂、瓢虫等)的杀伤力较小
    2.3 讨论
        2.3.1 杀虫灯对夜蛾控害总效果最好
        2.3.2 杀虫灯对茶尺蠖总效果突出
        2.3.3 杀虫灯对叶甲类和其它类防治总效果相当
第3章 粘虫板诱杀茶园害虫效果实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概况
        3.1.3 试验设计
        3.1.4 调查方法
        3.1.5 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色板防治对天敌数量造成一定影响
        3.2.2 诱虫效果分析
        3.2.3 田间防治效果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绿色防控技术对茶博园经济效益影响初步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统计数据计算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茶园单位面积新增产量和产值比较分析
        4.2.2 茶园单位面积投入用工量比较分析
        4.2.3 茶园单位面积物资投入比较分析
        4.2.4 茶园单位面积新增纯收益比较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2.1 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和设备的发展
        5.2.2 击破绿色贸易壁垒,实现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福建省乌龙茶主产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农户生态化生产行为研究
        1.2.2 国内茶产业生态化生产发展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1.4.3 Logistic回归分析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6 技术路线图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概念界定
        2.1.1 生态化生产
        2.1.2 行为
        2.1.3 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学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计划行为理论
        2.2.4 循环经济理论
3 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指标体系构建
    3.2 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1 个人特征对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影响
        3.2.2 家庭资源禀赋特征对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影响
        3.2.3 社会责任意识对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影响
        3.2.4 生态化生产认知对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影响
        3.2.5 外部环境对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影响
    3.3 理论分析框架
4 福建省乌龙茶主产区茶产业生态化生产发展分析
    4.1 主产区分布及概况
        4.1.1 主产区分布
        4.1.2 主产区茶产业概况
    4.2 主产区茶产业生态化生产发展现状
        4.2.1 安溪县茶产业生态化生产发展现状
        4.2.2 武夷山市茶产业生态化生产发展现状
5 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设计
    5.2 变量选取
    5.3 数据来源
        5.3.1 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构设计
        5.3.2 抽样方法
        5.3.3 调查区域数据收集
        5.3.4 数据分析方法
    5.4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4.1 茶农个人特征分析
        5.4.2 茶农家庭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5.4.3 茶农社会责任意识分析
        5.4.4 茶农生态化生产认知分析
        5.4.5 外部环境情况分析
        5.4.6 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参与程度特征分析
    5.5 信度效度检验
        5.5.1 信度检验
        5.5.2 效度检验
    5.6 Logistic模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5.6.1 模型适用条件检验
        5.6.2 模型结果及解释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优化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对策建议
        6.2.1 从茶农层面提出优化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建议
        6.2.2 从政府层面提出优化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9)畜禽粪污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的迁移积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现状
        1.1.1 TCs的应用
        1.1.2 TCs在畜禽粪便中的残留
        1.1.3 TCs在菜土壤中的残留
        1.1.4 抗生素风险评估
    1.2 TCs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
        1.2.1 TCs的化学性质
        1.2.2 TCs在环境中的降解
    1.3 TCs的生态毒性
        1.3.1 TCs对植物的生态毒性
        1.3.2 TCs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性
    1.4 TCs在蔬菜中的转运富集
    1.5 TCs对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影响
        1.5.1 土壤中ARGs的污染状况
        1.5.2 土壤中ARGs的污染来源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重庆西部地区畜禽粪污及菜田土壤中TCs污染调查及生态风险评估
    3.1 调查内容与方法
        3.1.1 调查区域概况
        3.1.2 采样时间、地点与方法
        3.1.3 样品分析
        3.1.4 抗生素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重庆西部地区畜禽粪便中TCs含量特征
        3.2.2 重庆西部地区畜禽粪便中TCs风险评估
        3.2.3 重庆西部地区菜田土壤中TCs含量特征
        3.2.4 重庆西部地区菜田土壤中TCs风险评估
    3.3 讨论
        3.3.1 重庆西部地区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中TCs的残留状况
        3.3.2 重庆西部地区菜地土壤中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状况
        3.3.3 畜禽粪便中TCs风险评估
        3.3.4 土壤中的TCs风险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Cs对土壤-生菜系统的生物效应及其迁移降解特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3 样品分析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土壤TCs对生菜生物量的影响
        4.2.2 TCs对生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4.2.3 TCs对生菜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4.2.4 TCs对生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5 生菜对TCs的吸收和富集转运特征
        4.2.6 TCs健康风险评估
        4.2.7 TCs在土壤和植物中的含量与植物生理指标的相关性
        4.2.8 TCs在根际土中的残留与降解
        4.2.9 TCs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2.10 TCs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TCs对生菜生物量的影响
        4.3.2 TCs对生菜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3 TCs对生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4 TCs在蔬菜体内的吸收和富集转运特征
        4.3.5 TCs残留通过饮食摄入人体的健康风险
        4.3.6 TCs在土壤中的降解
        4.3.7 TCs和生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8 TCs和生菜对土壤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施用鸡粪对土壤TCs残留及其抗性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5.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鸡粪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5.2.2 鸡粪处理对土壤中TCs残留变化的影响
        5.2.3 鸡粪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及抗性菌数量的影响
        5.2.5 鸡粪处理对土壤TCs抗性基因(ARGs)丰度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鸡粪处理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3.2 鸡粪处理对土壤TCs残留的影响
        5.3.3 鸡粪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3.4 鸡粪处理对土壤抗性菌数量的影响
        5.3.5 鸡粪处理对土壤TCs-ARGs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有机肥对土壤和抱子芥菜中TCs残留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抱子芥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6.2.2 不同有机肥肥处理对抱子芥菜品质的影响
        6.2.3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土壤TCs残留的影响
        6.2.4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抱子芥菜中TCs含量的影响
        6.2.5 抱子芥菜中TCs含量与土壤TCs含量相关性
        6.2.6 不同有机肥处理菜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特征
        6.2.7 细菌群落与土壤TCs间的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3.1 有机肥对抱子芥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6.3.2 有机肥对土壤和抱子芥菜中TCs残留的影响
        6.3.3 有机肥对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成果
致谢

(10)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核桃概述
        1.1.2 漾濞县核桃种植现状与问题
    1.2 沼肥对核桃提质增效的理论研究
        1.2.1 沼肥自身营养及主要用途
        1.2.2 沼肥与传统有机肥堆沤肥比较
        1.2.3 沼肥对核桃生长及土壤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国内外核桃种植现状研究
        1.3.2 关于国内外沼气发展现状研究
        1.3.3 关于沼肥对种植业的影响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之处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2.1 沼肥种植核桃试验
    2.2 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方案
    2.3 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的可行性
        2.3.1 沼肥原料充足
        2.3.2 政策支持
        2.3.3 沼肥使用经验
        2.3.4 技术支撑
    2.4 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的必要性
        2.4.1 时代需求
        2.4.2 环境质量
        2.4.3 提质增效
        2.4.4 有机市场
        2.4.5 产业集聚
        2.4.6 精准扶贫
    2.5 沼肥种植核桃效益
        2.5.1 经济效益
        2.5.2 生态效益
        2.5.3 社会效益
    2.6 小结
第三章 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方案
    3.1 农业推广基础理论
        3.1.1 农业推广含义与方法
        3.1.2 农业推广沟通
    3.2 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方案
        3.2.1 漾濞县沼气池利用现状
        3.2.2 明确定位推广目标
        3.2.3 制定完善相关政策
        3.2.4 推广方案流程图
        3.2.5 具体推广方案实施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无公害生物有机肥技术取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洋参根腐病生防菌剂研发[D]. 黄钦. 大理大学, 2021(08)
  • [2]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D]. 帕坦姆汗·阿布杜合力克.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3]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D]. 李晓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有机肥和减量化肥对当归成药栽培影响机理的研究[D]. 肖婉君.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5]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政策机制研究 ——以洱海种植业为例[D]. 耿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11)
  • [6]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农业环境政策设计及案例研究[D]. 王娜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7]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博园害虫防治中的研究[D]. 唐兆旭.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8]茶农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福建省乌龙茶主产区为例[D]. 刘晨.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9]畜禽粪污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的迁移积累规律研究[D]. 王卫中. 西南大学, 2020
  • [10]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策略[D]. 毕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无公害生物有机肥技术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