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108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丝丝[1](2021)在《剖宫产术后憩室形成对辅助生殖助孕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多年来,我国剖宫产率一直居高不下,2016年国家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既往剖宫产后有生育二孩需求的育龄妇女越来越多,使得寻求辅助生殖技术再生育的剖宫产患者明显增多。剖宫产手术主要是处理不良分娩、高危妊娠等产科并发症重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剖宫产手术同时也带来很多的并发症,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子宫切口缺损,又称子宫切口憩室。辅助生殖助孕技术为提高临床妊娠率,往往会增加移植胚胎个数,导致接受IVF助孕的患者中多胎妊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妊娠者。而多胎妊娠带来了严重的母亲安全和子代的风险,特别是对既往剖宫产手术史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患者而言,再次妊娠时如多胎妊娠所带来的风险更是严重。辅助生殖治疗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在保证成功率的基础上减少多胎带来的风险,而减少移植胚胎数就是从预防的层面上去降低多胎妊娠的风险,特别是剖宫产术后合并有切口憩室形成的患者单胚胎移植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关于既往剖宫产手术史的不孕患者寻求ART辅助助孕治疗效果的研究较少,而如何提高既往剖宫产后再次生育的女性在ART辅助助孕治疗的效果以及降低妊娠期并发症,是目前生殖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目的:本研究主要探索既往剖宫产手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是否影响辅助生殖助孕治疗的临床结局;如何提高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患者辅助生殖助孕的成功率的同时降低多胎妊娠带来的妊娠期的并发症,为既往剖宫产手术史合并子宫切口憩室的患者在寻求ART治疗时提供有效且安全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ETICSI-ET)共505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根据既往分娩方式不同分为经阴道分娩史组(n=271)和剖宫产手术分娩史组(n=234),其中剖宫产手术组又根据是否合并子宫切口憩室分为有切口憩室组(n=64)和无切口憩室形成组(n=170),比较新鲜胚胎移植后经阴道分娩史和剖宫产手术后合并憩室形成、剖宫产术后无憩室形成史患者的妊娠结局及分娩结局。对于既往剖宫产史患者根据其移植胚胎的属性及数目分为移植2个卵裂组(n=52),移植1个囊胚组(n=56),比较不同移植胚胎数目对妊娠结局和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1.经阴道分娩史组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均高于剖宫产术后合并切口憩室形成的患者(P<0.05),但与剖宫产术后无切口憩室形成组相比妊娠结局无差异(P>0.05)。既往剖宫产史妇女再次妊娠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的发生率远高于既往经阴道分娩组(P<0.05)。既往剖宫产手术史再次妊娠出现前置胎盘的概率较既往经阴道分娩组(P<0.05)。2.既往剖宫产史妇女再次妊娠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的概率远高于既往经阴道分娩组(P<0.05)。3.剖宫产术后有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组的早期流产率高于及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术后无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4.剖宫产术后合并有子宫切口憩室其再次妊娠出现前置胎盘的发生率较既往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术后无子宫切口憩室组高(P<0.05)。5.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非高龄妇女移植1枚囊胚组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均较移植2枚卵裂期胚胎组的要高(P<0.05);6.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非高龄妇女移植1枚囊胚组的多胎发生率较移植2枚卵裂期胚胎组的低(P<0.05)。结论:1.剖宫产手术史本身并不影响辅助生殖助孕的临床结局,但剖宫产术后合并子宫切口憩室形成则会降低辅助生殖助孕的临床结局;增加再次妊娠时分娩并发症;2.对于既往剖宫产史的非高龄妇女行辅助生殖助孕胚胎移植时,移植1枚囊胚较2枚卵裂期胚胎妊娠率高,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多胎妊娠发生率。
黄小华,章帮秀,谢彩云,袁柏香[2](2021)在《剖宫产术后行阴道分娩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行阴道分娩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研究。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患者108例作为对象,根据阴道分娩是否成功分为成功组(n=79例)和失败组(n=29例)。查阅两组病历资料,记录产妇孕周、文化程度、新生儿出生体重、阴道分娩史、胎头位因素、宫颈成熟程度、妊娠间隔时间等,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干预(包括:心理护理、营养及体重管理、运动指导及产程中的配合指导)。结果 108例剖宫产后阴道分娩产妇中79例阴道分娩成功,成功率为79.0%。单因素结果表明: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成功率与文化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阴道分娩史、胎头位因素、宫颈成熟程度、妊娠间隔时间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成功率较高,但是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不同因素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临床应根据可能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干预,提高阴道分娩成功率。
杨阳[3](2020)在《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子宫破裂是指妊娠晚期或分娩期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发生破裂,为威胁母子生命安全的产科严重并发症。近年来,我国二胎政策全面开放,随着孕妇年龄增加,导致曾有过子宫手术史的孕妇明显增多。瘢痕子宫妊娠成为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2016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于沈阳市妇婴医院孕晚期发生子宫破裂且合并瘢痕子宫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瘢痕子宫妊娠晚期发生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及早判断并处理这一产科急症以避免母婴不良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沈阳市妇婴医院总分娩量为44648例,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患者共5173例,按照一定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4768例纳入本研究,选取其中发生完全及不完全子宫破裂患者276例为研究组;同期未发生子宫破裂患者共4492例,使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8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共556例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孕周、是否常规孕检、居住地、前次子宫手术医院级别、新生儿体重、既往子宫手术次数、是否有早期流产史、此次妊娠距前次手术时间间隔、妊娠晚期血红蛋白浓度、妊娠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增加程度的差异。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6.0对于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以P<0.05认为统计学有显着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其相对危险度(OR值)及95%置信区间(95%CI),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筛选出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回顾276例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手术情况,本次妊娠入院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等,具体分析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与孕妇年龄、是否常规孕检、子宫手术次数、妊娠距前次子宫手术时间间隔及妊娠晚期血红蛋白浓度相关(P<0.05),而与孕周、居住地、前次子宫手术医院级别、新生儿体重、早期流产史、妊娠前BMI及妊娠期体重增加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常规孕检、多次子宫手术史、高龄以及妊娠距前次子宫手术时间间隔<2年是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未进行常规孕检的风险最高(OR4.967,95%CI:1.38-17.874),其次分别为妊娠距前次子宫手术时间间隔<2年(OR2.657,95%:1.463-4.824),多次子宫手术史(OR2.495,95%CI:1.214-5.127),高龄(OR1.832,95%CI:1.263-2.659)。本研究组276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了完全性子宫破裂。2例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2年后妊娠发生子宫破裂,其中1例于妊娠33+5周因阴道流血伴持续下腹痛及休克入院,经急诊剖宫产(Cesarean Section,CS)胎儿存活,术中见子宫后壁偏左侧一破裂口长约10cm,行破裂口修补术;另1例妊娠32+4周以胎动减少为首发表现,随后出现上腹部疼痛未及时就诊,待腹痛加重遍及全腹入院急诊手术,术中见子宫前壁下段起经宫底至子宫后壁一长约12cm完全性破口,胎胞位于腹腔,胎儿已死亡,取出死胎后行子宫破裂修补术。两例患者术中均输血抢救,预后良好。另1例为剖宫产术后7年于妊娠38周因不规律腹痛入院,查体宫体及子宫下段压痛行急诊剖宫产,术中见子宫下段偏左侧有一长约1cm破口并见羊膜囊,剖宫产分娩一活婴,无母儿并发症。不完全性子宫破裂患者绝大多数无特异症状,因剖宫产术中见子宫下段肌层菲薄、仅余一层浆膜而诊断,无母儿并发症。结论:1、未常规孕检、多次子宫手术史、高龄以及妊娠距前次子宫手术时间间隔<2年是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以上风险的瘢痕子宫患者,孕晚期应加强监护,警惕子宫破裂。2、多次子宫手术史孕妇妊娠晚期发生子宫破裂风险增加,因此对有生育要求的育龄妇女在妊娠前实施子宫手术应十分慎重。3、瘢痕子宫破裂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特别是对于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妊娠的孕产妇,应重视相关的非特异症状,提高警惕,避免因子宫破裂发现不及时造成的母婴损害。
向芮瑶[4](2019)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经子宫动脉栓塞联合清宫术治疗后临床结局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我院妇科就诊139例首次因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经子宫动脉栓塞(UAE)联合清宫术治疗并有再次妊娠意愿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结局分析,比较两组年龄段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术前与术后三个月比较分析妇科内分泌临床情况,以及术后单因素及多因素(人工流产次数、剖宫产次数、距离末次剖宫产时间间隔、孕周及分型)对再次妊娠情况的影响分析,为CSP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2014年2月-2015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因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经子宫动脉栓塞术(UAE)联合清宫术并且有再次妊娠意向患者139例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分为<35岁组(68例)和≥35岁组(7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如月经复潮时间及β-hCG恢复至正常的时间);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三个月妇科内分泌比较分析(如月经量、月经周期及月经期);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如人工流产次数、剖宫产次数、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间隔、孕周及分型)影响下术后再妊娠情况的回顾性分析。2.统计软件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x 2)进行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的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进行数据统计。[结果]1.CSP患者年龄<35岁组术后月经复潮时间为(40.9±14.4)d;年龄≥35岁组术后月经复潮时间为(43.2±16.6)d,两组比较,结果P>0.05。2.CSP患者年龄<35岁组β-hCG恢复至正常时间为(29.7±4.9)d;年龄≥35岁组β-hCG恢复至正常时间为(29.8±4.8)d,两组比较,结果P>0.05。3.CSP患者年龄<35岁组68例,术前与术后三月相比,术后月经量减少至(74.26±13.42)%,P<0.05;术前月经期(6.34±1.016)d,术后三月月经期(5.26±0.89)d,术前与术后三月比较,P<0.05;术前月经周期为(29.1 ±3.0)d,术后三月月经周期为(31.1±4.8)d,术前与术后三个月比较P<0.05。4.CSP患者年龄≥35岁组,术前与术后三月相比,术后月经量减少至(68.5±16.18)%,术前与术后三月比较P<0.05;术前月经期(6.11±1.103)d,术后三月月经期(5.14±0.82)d,术前与术后三月比较P<0.05;此组患者中术前月经周期为(29.1±4.4)d;术后三月月经周期为(32.9±5.4)d,术前与术后三月比较P<0.05。5.年龄<35岁者妊娠56例(82.35%),未妊娠12例(17.64%),年龄≥35岁者妊娠52例(73.23%),未妊娠19例(26.76%),两组比较妊娠情况,P>0.05。6.既往行人工流产术0次者妊娠28例(73.68%),未妊娠10例(26.31%);既往行人工流产1次者妊娠45例(81.81%),未妊娠10例(18.18%);曾行人工流产2次者妊娠22例(68.75%),未妊娠10例(31.25%),既往行人工流产3次者妊娠13例(92.85%),未妊娠1例(7.14%),人工流产次数的妊娠情况比较,P>0.05。7.既往剖宫产1次者妊娠59例(71.95%),未妊娠23例(28.05%);既往剖宫产2次者妊娠49例(85.96%),未妊娠8例(14.03%),两组比较妊娠情况 P>0.05。8.距离末次剖宫产时间间隔<2年者妊娠39例(60.93%),未妊娠25例(39.06%),距离末次剖宫产时间间隔≥2年妊娠69例(92.00%),未妊娠6例(8.00%),两组妊娠情况比较P<0.05。9.治疗时孕周<8周者妊娠79例(90.80%),未妊娠8例(9.20%),治疗时孕周≥8周者妊娠29例(55.77%),未妊娠23例(44.23%),两组妊娠情况比较P<0.05。10.治疗时为内生型者妊娠者87例(90.63%),未妊娠9例(9.38%),外生型妊娠者21例(48.84%),未妊娠22例(51.16%),两组妊娠情况比较P<0.05。11.CSP患者经UAE联合清宫术治疗三年内,妊娠108例(77.70%),其中正常晚期妊娠69例(49.64%),自然流产17例(12.23%),人工流产20例(14.39%),复发性剖宫产瘢痕处妊娠(RCSP)2例(1.44%),未妊娠31例(22.30%)。[结论]1.CSP患者经UAE联合清宫术治疗后,年龄对术后的恢复影响不大。2.两组年龄段CSP患者经UAE联合清宫术治疗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减少,月经期缩短和月经周期延长,这一结果可能与术后卵巢功能或子宫内膜损伤有关。3.CSP患者经UAE联合清宫术治疗后,年龄、既往人工流产次数及剖宫产次数对再次妊娠影响不大。4.CSP患者经UAE联合清宫术治疗后,距离末次剖宫产时间间隔越长、孕周越小及内生型再次妊娠率高。5.CSP患者经UAE联合清宫术治疗后总体再妊娠结局良好。
刘兰,王金莲,张立敏,王勇娟,赵永隆[5](2019)在《新产程标准下剖宫产后阴道试产239例妊娠结局》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新产程标准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孕妇的妊娠结局。方法对照组108例VBAC产妇采用Friedman产程标准;观察组为239例VBAC产妇,采用新产程标准。回顾并分析两组产妇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分娩情况、产程时间、产时干预措施、分娩并发症和新生儿结局差异。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73.2%,妊娠中转剖宫产24.3%;对照组自然分娩率61.1%,妊娠中转剖宫产3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妊娠活跃期时间明显缩短(P<0.001),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明显延长(P<0.001)。观察组缩宫素使用、人工破膜、地西泮使用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产后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产程标准放宽了第一、第二产程,使VBAC产妇充分试产,降低了剖宫产率,减少产程中医疗干预,且并未影响围产结局。
林雅真,池小蓉[6](2018)在《瘢痕子宫产妇分娩方式的临床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瘢痕子宫产妇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16例瘢痕子宫产妇临床资料,其中剖宫产患者141例,阴道分娩者75例,同期选取108例非瘢痕子宫产妇阴道分娩者为正常组。比较其分娩结局。结果:剖宫产组产后出血率、产褥感染率高于阴道分娩组,住院天数明显长于阴道分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与正常组的总产程、产后出血率、产褥感染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好阴道试产的条件和指征,严密监护产程进展,瘢痕子宫产妇阴道分娩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分娩方式。
张波[7](2018)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临床特征,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生产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4 397例中随机选取100例再次剖宫产的患者为观察组;选取行阴道分娩的108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依据剖宫产指征行常规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对照组依据阴道分娩指征行阴道分娩。比较两组产妇术中、术后情况以及总发生率发生情况;比较新生儿相关情况。结果观察组生产时出血量(420.5±18.5)ml,高于对照组的(209.2±15.3)ml,产后出血量(480.3±27.4)ml,高于对照组的(304.9±17.2)ml,观察组住院时间(7.6±1.2)d,多于对照组的(4.3±0.8)d,观察组恶露持续时间(55.9±16.1)h,多于对照组(40.5±12.8)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湿肺率(14.0%)高于对照组(3.7%),观察组产妇并发症总发生率(29.0%)高于对照组(13.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分娩生产时以及产后出血量多,住院时间和恶露持续时间长,手术风险高,新生儿湿肺率高,产妇并发症发生率高。在严格掌握指征的前提下,选择阴道分娩的安全性高。
李小红,刘彩莹[8](2018)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时分娩方式选择的分析和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时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选取2017年3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待产产妇15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选择阴道试产和择期剖宫产两种分娩方式的产妇情况及新生儿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阴道试产108例,成功52例,阴道分娩组产妇在产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剖宫产组产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试产成功的新生儿Apgar<7分的比例较阴道试产失败和择期剖宫产,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产失败转急诊剖宫产的56例孕妇,术后的出血量及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择期剖宫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试产失败组的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阴道试产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的病症少,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具体状态和适应证进行谨慎评估后,仍然可以选择阴道试产。
赵庶君[9](2018)在《剖宫产术后产妇阴道分娩的产程产后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对本院产室中一次剖宫产术后产妇与正常初产妇的产程及产后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108例已进入产程的一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已进入产程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首先进行阴道试产,比较两组产妇中转剖宫产率、总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及产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产妇中转剖宫产率为1.85%(2/108),对照组产妇中转剖宫产率为5.00%(5/100),观察组产妇中转剖宫产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总产程时间为(236±12)min,对照组产妇总产程时间为(428±42)min,观察组产妇总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332±56)ml,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320±54)ml,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住院时间为(3.5±1.0)d,对照组产妇产后住院时间为(3.7±1.1)d,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面对已经进入产程的一次剖宫产术后患者,当评估其充分具备阴道分娩条件时,阴道分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方式。
蔡晓辉,蔺莉,龙燕[10](2018)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妊娠结局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妊娠结局。方法对20152016年165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65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产妇(TOLAC),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VBAC)108例,成功率65.45%,57例中转剖宫产。(2)VBAC与TOLAC失败转剖宫产组相比,分娩孕周小,孕前体重轻,分娩后住院天数短,产时出血少,宫颈评分高,自然临产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孕次、孕前及孕后体重指数(BMI)、产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妊娠间隔时间、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新生儿窒息。结论严格选择适应证,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是可行且安全的,孕前体重控制合理、自然临产及宫颈评分高的患者更容易阴道分娩成功。
二、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10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10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剖宫产术后憩室形成对辅助生殖助孕妊娠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3 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经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手术组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结局比较 |
3.2 剖宫产组术后合并子宫切口憩室形成及无子宫切口憩室形成妊娠结局比较 |
3.3 经阴道分娩组、剖宫产术后合并子宫切口憩室、剖宫产术后无子宫切口憩室三组之间的妊娠结局比较 |
3.4 剖宫产手术史患者不同移植胚胎策略的妊娠结局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子宫切口憩室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 |
4.2 子宫切口憩室降低辅助生殖助孕的妊娠结局 |
4.3 子宫切口憩室的形成增加分娩并发症 |
4.4 为增加ART成功率,往往会移植多个胚胎,导致多胎风险增加,故控 |
4.5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防治及如何降低瘢痕子宫憩室形成患者ART治疗的并发症。 |
4.6 剖宫产术后疤痕憩室形成ART助孕时机的选择 |
4.7 剖宫产术后疤痕憩室形成ART助孕前的准备 |
4.8 剖宫产术后疤痕憩室形成ART助孕时的处理 |
4.9 剖宫产术后疤痕憩室形成ART助孕后的孕期处理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单囊胚移植在剖宫产术后患者 IVF 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剖宫产术后行阴道分娩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成功影响单因素分析 |
2.2 临床阴道分娩临床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3 讨论 |
(3)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2.内容和方法 |
结果 |
1.单因素分析结果 |
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3.完全性子宫破裂的病例特点及母婴结局 |
4.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病例特点 |
讨论 |
1.产前检查与瘢痕子宫破裂 |
2.多次子宫手术史与瘢痕子宫破裂 |
3.妊娠距前次子宫手术时间间隔与瘢痕子宫破裂 |
4.高龄与瘢痕子宫破裂 |
5.妊娠晚期贫血与瘢痕子宫破裂 |
6.瘢痕子宫破裂的病例特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破裂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经子宫动脉栓塞联合清宫术治疗后临床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新产程标准下剖宫产后阴道试产239例妊娠结局(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产妇分娩方式比较 |
2.2 两组试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
2.3 两组产时干预措施比较 |
2.4 分娩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比较 |
3 讨论 |
(6)瘢痕子宫产妇分娩方式的临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分娩结局比较 |
2.2 阴道分娩组与正常组分娩结局比较 |
3 讨论 |
(7)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产妇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
2.2 两组新生儿相关情况比较 |
2.3 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8)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时分娩方式选择的分析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分娩方式 |
1.3 观察指标[3]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的情况比较 |
2.2 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的情况比较 |
3 讨论 |
(9)剖宫产术后产妇阴道分娩的产程产后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产妇中转剖宫产情况对比 |
2.2 两组产妇总产程时间对比 |
2.3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对比 |
2.4 两组产妇产后住院时间对比 |
3 讨论 |
(10)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妊娠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分娩情况 |
2.2 VBAC组与TOLAC失败中转剖宫产组围产结局比较 |
3 讨论 |
3.1 TOLAC指征 |
3.2 影响TOLAC成功率的相关因素 |
3.3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结局 |
3.4 TOLAC失败中转行剖宫产术的手术指征 |
4 结论 |
四、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10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剖宫产术后憩室形成对辅助生殖助孕妊娠结局的影响[D]. 王丝丝. 汕头大学, 2021(02)
- [2]剖宫产术后行阴道分娩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研究[J]. 黄小华,章帮秀,谢彩云,袁柏香. 智慧健康, 2021(05)
- [3]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分析[D]. 杨阳.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4]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经子宫动脉栓塞联合清宫术治疗后临床结局分析[D]. 向芮瑶.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5]新产程标准下剖宫产后阴道试产239例妊娠结局[J]. 刘兰,王金莲,张立敏,王勇娟,赵永隆. 安徽医药, 2019(05)
- [6]瘢痕子宫产妇分娩方式的临床探讨[J]. 林雅真,池小蓉. 中外医学研究, 2018(28)
- [7]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临床特征分析[J]. 张波. 中国妇幼保健, 2018(13)
- [8]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时分娩方式选择的分析和探讨[J]. 李小红,刘彩莹. 中国医药科学, 2018(08)
- [9]剖宫产术后产妇阴道分娩的产程产后观察[J]. 赵庶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03)
- [10]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妊娠结局分析[J]. 蔡晓辉,蔺莉,龙燕.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