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东南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稻米生产区,稻作生产作为东南地区一项基本的生产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别,东南稻作生产习俗具有个性鲜明的地域特征。本文以东南稻作生产习俗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东南稻作生产习俗的区域特征及其与东南民众日常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文学的关系,希冀能从中领悟到其所蕴含的人性主体品格以及特定的社会价值观。论文分析了东南稻作生产习俗对民间生活方式的影响。认为稻作生产习俗是因为稻作生产的客观需要而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经验性,是农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习俗对稻农生活、传统节日等产生影响。论文指出,稻作生产习俗是东南民间信仰的现象反映。稻作生产习俗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在长期的稻作生产发展进程中,民间信仰不断地发展和丰富,稻作生产礼俗也随之不断丰满。稻作生产礼俗的传承,为民间信仰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客观理由,使民间信仰成为民众一种合理合情的客观需要。论文指出,稻作生产习俗是东南民间文学的创作源泉。东南稻作地区流传的稻米故事题材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都没有超出东南稻作农耕的范围,显示出很强的区域性特征,生动地反映了东南人民的生活习惯、人情世故,表达了东南稻作农耕区人民的信仰心理和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