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过度股权融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融资约束,过度投资,高管股权激励,债务融资治理效应
过度股权融资论文文献综述
张爽[1](2018)在《融资约束、高管股权激励与过度投资》一文中研究指出投资效率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与股东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使得公司管理人员与股东利益并不一致。高管可能会因为谋取个人利益而产生过度投资,也可能因为规避风险而出现投资不足,从而对股东利益造成损失。管理者倾向于建立“商业帝国”,从而倾向于利用企业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投资和融资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本质上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传统MM理论以完美市场为假设前提,公司管理层选择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来增加企业整体价值。实际上不完美资本市场会使得企业在进行融资时面临的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其内源融资成本,这就使得企业存在着融资约束状况,外部资金提供者会倾向于更严格的监督,避免高管进行盲目投资,债务融资就具有一定的治理效应。代理理论认为,对高管实行股权激励,可以有效将管理人员利益与股东利益相结合,只是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本文采用2011-2016年A股2453家上市公司,共12209个样本进行投资效率模型回归,得到过度投资企业样本5453个,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发现融资约束显着抑制企业过度投资。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和国情,将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过度的影响按照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组样本分别回归。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对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并不显着,在非国有企业组则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本文进一步证实了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股权激励在缓解高管与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同时,加剧了高管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股权激励整体上并未使得公司的治理环境和投资效率得到很好的改善,反而削弱了融资约束的债务融资治理效应,企业所受到的融资约束对其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不再显着。本文的研究丰富了融资约束、股权激励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理论成果,在改善我国社会预算软约束问题的迫切性方面做出一定补充,文章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当前需要改进的方向,检讨本文的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本文基于我国国情研究股权激励、融资约束、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更符合我国现实资本市场的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天津财经大学》期刊2018-05-01)
郑伊楠[2](2018)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经营业绩与过度投资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公司金融学的组成部分,股权再融资在近年来始终是热门研究领域。能使众多学者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的原因主要为:一是股权再融资问题资金使用情况紧密相关,融资的资金用途是否正确非常重要,二是股权再融资是常见的融资方式,它的“健康”与否是对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直观写照。自2000年以来,除了配股之外,我国的上市公司主要以增发和可转债的途径进行股权再融资。同时由于A股的IPO制度目前仍然是核准制,这种缺陷促成了投资者对股权再融资方式的强烈热情,随之的是募集资金额度创下天量。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存在盲目融资、变更资金用途或者过度投资,使经营业绩对比融资前的表现大相径庭。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提高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效率,不仅是资本市场改革的任务方向,更是发挥资本市场在大国崛起中的战略支撑作用的根本保障,是对国民经济大局的重要服务。本文以股权再融资为研究背景,探究了再融资后经营业绩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不仅结合了股权再融资的效率问题,对于分析市场的融资效率同样有指导意义。文末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若干制度建议,并认为市场本身的完善发展同样重要。文章选用沪深两市在2012年进行股权再融资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至2016年的相关财务信息,尽可能的延伸样本的时间跨度。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首先对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并且使用杜邦分析法将Operating ROA指标分解来研究样本公司的投资情况,从直观上认为样本公司在经过股权再融资之后有过度投资的嫌疑。然后为了说明再融资前后的样本公司的业绩确实发生改变,本文通过使用曼-惠特尼检验论证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在证明过度投资的模型使用上,本文列举了以往文献常用的3种方法,首先对各种模型的适用情况作了分析,然后选择使用双边随机边界分析(SFA-2tier)证明了样本中的公司确实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然后根据经典的q理论,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运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理,分析了投资机会与投资水平的关系,证明了如果公司的投资支出是最优水平,则在再融资前后的业绩变化是正的,反之业绩变化为负。实证过程最后通过使用Fama-Macbeth回归法证明了样本中的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经营业绩与过度投资是负相关的关系。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乏认为,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程度,完善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与本文的结论不同,体现出资本市场的双重特征。(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4-22)
马春丽[3](2017)在《股权关系、债务融资与投资过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2010-2015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中小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债务融资与投资过度之间的关系。并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股权关系对债务融资与投资过度的调节效应,从股权关系视角研究债务融资怎样影响企业投资行为。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股权关系与上市企业债务融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债务融资水平越高,企业的投资过度越多;股权关系与债务融资对投资过度的抑制作用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7年30期)
蒋莹芳[4](2017)在《环境不确定性、股权再融资与企业过度投资》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的经营运作和管理决策与它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从战略角度而言,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更需要管理者从战略上做出把控,对管理者的能力要求更高;从财务角度而言,环境不确定性会影响企业经营决策,同时也会影响企业资源的配置。两权分离制度使得股东与经理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这种冲突表现在股东和经理之间的目标背离,这将导致经理的机会主义行为,在此基础上,手握经营决策、投资决策、融资决策权的经理的行为可能与股东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冲突,进而作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在投资决策时可能导致企业过度投资。自1958年MM理论提出,50多年来融资决策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公司金融研究的焦点问题,关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企业的股权再融资(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EO),包括SEO的公告效应、上市公司SEO后经营业绩和股价长期表现不佳等。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企业拥有相对而言更为充裕的现金流,这给经理提供了充分的决策空间,寻找投资机会,为企业创造价值,然而,委托代理冲突在其中会起到多大的作用,企业股权再融资对投资效率有怎样的影响?当企业处于不同的环境不确定性中,经理的决策对企业的方向性把握尤为重要,那么当企业所处的环境不确定性很高时,上述关系又将是怎样的呢?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基于委托代理论、信号传递理论、“隧道”效应等理论,实证分析了股权再融资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对股权再融资与过度投资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怎样的作用。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部分为全文的研究思路奠定了基础,并且列示了框架图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对环境不确定性、股权再融资、企业过度投资的相关文献做了回顾,在综合了上述文献的研究重点以及局限性的基础上做了文献述评;第叁部分为理论分析,主要阐述了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第四部分为研究设计,基于前一部分的理论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相关理论对于研究问题的作用,从而提出环境不确定性、股权再融资与企业过度投资的研究假设,并对相关变量进行了解释分析,建立模型以及对数据做了初步描述;第五部分为实证分析,这部分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结果分析,并对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建议,本部分根据实证结果得出结论与启示,指出本文存在的研究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以我国2011-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得到以下叁点结论:第一,股权再融资与企业过度投资显着正相关,说明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性使得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背离股东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项目投资,盲目投资于净现值小于零的非效率投资决策。第二,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过度投资显着正相关。一方面,在管理层控制决策的企业中,环境不确定性可以成为其扩张投资失败的推卸理由,从而导致企业过度投资;另一方面,在大股东控制决策的企业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会使企业在环境不确定性较强的情况下,大股东做出“掏空”企业,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非效率投资决策。第叁,环境不确定性与股权再融资的交叉项与企业过度投资显着正相关,说明环境不确定性会增强企业股权再融资而导致的过度投资。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企业中,管理层为了自身的业绩利益考量,趁机将充裕的现金流用于扩张投资规模,而即便投资失败亦可归咎于外部客观环境,进而使得企业过度投资更加严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督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环境不确定性是股权再融资导致过度投资的协同变量,这表明,若股权再融资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时,拥有充裕资金流的企业更应当关注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是否完善,关注管理层及控股股东是否为了自身利益而作出有损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行为。一方面,投资行为是否为控股股东为了“掏空”企业的手段,而股权再融资是否为控股股东为了“掏空”企业而做的事前准备;另一方面,管理层的行为需要更为严格的监督,防止委托代理冲突带来的有悖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决策。(本文来源于《浙江财经大学》期刊2017-06-01)
时正[5](2017)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股权再融资从投资资金角度高速促进企业的成长发展,也保持市场经体系下良好的资源配置效用。合理的股权再融资结构与较高的股权再融资伴随作用无论对于微观企业还是证券市场整体而言,均可起到稳定、催化和润滑的作用。但面对股权再融资所形成的大量自由现金流,企业往往无法把握机遇加以有效利用,导致其股权再融资后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造成企业盈利的损失,这也是近数十年股权再融资效率成为金融经济领域重点研究主题的原因。本文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为视角,从上市公司所处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特性出发,深入分析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与公司过度投资的内在联系。这对于科学的分析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以及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对于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之后的投资行为有着实际性的参考价值。本文选取了2010至2013年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连续五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研究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与过度投资的相关性。其中选取留存收益股权比作为划分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依据,作为过度投资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和资产净利润率叁个业绩指标来探究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的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并选用Richardson模型计算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之后的投资效率程度,选用Fama-French叁因子模型检验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和业绩表现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经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会引发显着的经营业绩下滑,且企业成熟度越高,业绩下滑越显着;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与过度投资呈正相关性,正相关性随企业成熟度的提高而显着,说明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将诱发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产生,且成熟度越高的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越严重;过度投资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呈显着负相关性,说明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的业绩下滑是由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造成的。从而表明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整体上是低效的,上市公司所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越高,其过度投资水平越高。由此本文对上市公司拥有者对于公司运营的监管及国家监管机构保障投资者权益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4-20)
贾万军,任昀月[6](2016)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现金股利与过度投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2004-2013年沪深A股的上市企业,研究了国内上市企业现金股利对自由现金流和过度投资敏感度的治理作用,并且将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类,对比研究其现金股利的治理作用,深入研究制度出台时间段不同导致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的自由现金流越多时,企业出现过度投资的机率越大。由于半强制分红政策的存在,使得企业权益筹资的股利要远远高于债务筹资,后者的股利会被债务公司承担一部分。(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6年27期)
常宇琛[7](2016)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与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融资是公司的一项基本财务活动,而股权再融资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的股权再融资决策不仅有助于公司发展,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改善或稳定资本结构、财务状态,更能够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与传统融资理论及西方金融市场情况不同,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一定程度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仅依靠传统金融学理论,无法对我国股权再融资偏好及股权再融资方式选择偏好做出全面的解释。行为金融学从“有限理性”假设出发,充分的考虑到了人们的认知偏差、心理状态等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通过不同于传统金融学的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异常现象。本文结合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现象出发,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决策、方式选择及其对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回顾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过度自信、过度自信对融资决策的影响及股权再融资方式选择叁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做好铺垫并提供借鉴。然后本文对我国市场上股权再融资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说:当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时,该公司更偏好使用股权手段进行再融资;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对其股权再融资方式选择产生影响,但是影响方向不确定。根据研究假说,本文选取上证、深证A股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区间为2010年至2013年,以管理者过度自信作为“有限理性”代表,采用无约束条件和有约束条件的过度自信指标分别建立Probit模型,对过度自信与上市股权再融资决策之间、过度自信与股权再融资方式选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除此之外,本文还选取2010年与2011年间进行过增发或配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再融资前后业绩指标的横纵向对比,分析股权再融资方式对上市公司绩效水平的影响。本文将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股权再融资决策和公司绩效串联在一起,探究管理者“非理性,”与公司运营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会促进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渠道进行再融资,而过度自信对股权再融资方式的选择无显着影响;上市公司进行增发或配股当年,绩效水平都出现上升,而在股权再融资后一年至后叁年间,公司绩效水平都呈下降趋势,甚至低于再融资前水平,与进行增发相比,配股的下降幅度更大;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对公司的长期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盈利能力强的上市公司在股权再融资后更容易保持绩效水平。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会促进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出现,而这种偏好会进一步对公司绩效水平和金融市场资源分配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就如何改善这种情况,本文从政府、上市公司两个角度提出建议。对于政府角度,一方面要完善股权再融资监管体系,健全市场机制,另一方面要健全债券市场,提高债权融资吸引力;对于上市公司角度,公司应提高内部治理水平,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同时也要提高公司管理者对过度自信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李小军,陈雪,孙舒仪[8](2015)在《股权再融资业绩之“谜”:基于过度融资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01~2010年期间实施过股权再融资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后的经营业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再融资后的经营业绩普遍下降;但与正常融资公司相比,过度融资公司的经营业绩更差。进一步的实证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后,过度股权再融资是导致企业再融资后经营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且企业过度再融资程度越严重,再融资后经营业绩下滑越严重。本文的研究为解释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长期业绩之"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本文来源于《财会月刊》期刊2015年06期)
许致维,李少育[9](2014)在《投资者异质信念、股权融资现金流与企业过度投资——来自中国A股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卖空限制的背景下,通过改进股权融资模型和投资者迎合理论模型来提出假说,从实证上研究投资者异质信念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投资者异质信念既直接促进企业的过度投资,也通过影响企业的股权融资现金流来间接促进企业的过度投资;私企偏向前种渠道而国企偏向后一种渠道;成长性企业存在两种渠道而非成长性企业两种渠道均不存在。最后,本文从以上影响机制中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启示。(本文来源于《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14-11-14)
许致维,李少育[10](2014)在《投资者异质信念、股权融资现金流与企业过度投资——来自中国A股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卖空限制的背景下,通过改进股权融资模型和投资者迎合理论模型来提出假说,从实证上研究投资者异质信念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投资者异质信念既直接促进企业的过度投资,也通过影响企业的股权融资现金流来间接促进企业的过度投资;私企偏向前种渠道而国企偏向后一种渠道;成长性企业存在两种渠道而非成长性企业两种渠道均不存在。最后,本文从以上影响机制中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启示。(本文来源于《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14-11-14)
过度股权融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公司金融学的组成部分,股权再融资在近年来始终是热门研究领域。能使众多学者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的原因主要为:一是股权再融资问题资金使用情况紧密相关,融资的资金用途是否正确非常重要,二是股权再融资是常见的融资方式,它的“健康”与否是对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直观写照。自2000年以来,除了配股之外,我国的上市公司主要以增发和可转债的途径进行股权再融资。同时由于A股的IPO制度目前仍然是核准制,这种缺陷促成了投资者对股权再融资方式的强烈热情,随之的是募集资金额度创下天量。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存在盲目融资、变更资金用途或者过度投资,使经营业绩对比融资前的表现大相径庭。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提高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效率,不仅是资本市场改革的任务方向,更是发挥资本市场在大国崛起中的战略支撑作用的根本保障,是对国民经济大局的重要服务。本文以股权再融资为研究背景,探究了再融资后经营业绩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不仅结合了股权再融资的效率问题,对于分析市场的融资效率同样有指导意义。文末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若干制度建议,并认为市场本身的完善发展同样重要。文章选用沪深两市在2012年进行股权再融资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至2016年的相关财务信息,尽可能的延伸样本的时间跨度。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首先对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并且使用杜邦分析法将Operating ROA指标分解来研究样本公司的投资情况,从直观上认为样本公司在经过股权再融资之后有过度投资的嫌疑。然后为了说明再融资前后的样本公司的业绩确实发生改变,本文通过使用曼-惠特尼检验论证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在证明过度投资的模型使用上,本文列举了以往文献常用的3种方法,首先对各种模型的适用情况作了分析,然后选择使用双边随机边界分析(SFA-2tier)证明了样本中的公司确实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然后根据经典的q理论,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运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理,分析了投资机会与投资水平的关系,证明了如果公司的投资支出是最优水平,则在再融资前后的业绩变化是正的,反之业绩变化为负。实证过程最后通过使用Fama-Macbeth回归法证明了样本中的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经营业绩与过度投资是负相关的关系。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乏认为,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程度,完善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与本文的结论不同,体现出资本市场的双重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度股权融资论文参考文献
[1].张爽.融资约束、高管股权激励与过度投资[D].天津财经大学.2018
[2].郑伊楠.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经营业绩与过度投资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3].马春丽.股权关系、债务融资与投资过度[J].财会通讯.2017
[4].蒋莹芳.环境不确定性、股权再融资与企业过度投资[D].浙江财经大学.2017
[5].时正.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7
[6].贾万军,任昀月.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现金股利与过度投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16
[7].常宇琛.管理者过度自信、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与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8].李小军,陈雪,孙舒仪.股权再融资业绩之“谜”:基于过度融资的证据[J].财会月刊.2015
[9].许致维,李少育.投资者异质信念、股权融资现金流与企业过度投资——来自中国A股的经验证据[C].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2014
[10].许致维,李少育.投资者异质信念、股权融资现金流与企业过度投资——来自中国A股的经验证据[C].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