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式状语研究

汉语方式状语研究

论文摘要

本课题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汉语的方式状语,全文共分14章。 §1.着重讨论了方式的性质、类型及与相关范畴的关系。确认了研究范围:方式状语。 §2.提出了方式状语的发展分期的两个标准,据此将方式状语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先秦至西汉;东汉至宋;元代至清。现代汉语的方式状语是近代汉语的延伸与发展。 §3.先秦至西汉时期,方式状语突出的特点是,以字结构与VP的相对语序不确定。 很多成分可以构成方式状语,名词直接构成方式状语的能力特别强;最能做方式状语的介词结构是以字结构;构成形式大多比较简短。方式状语的语序发展过程是从VP后逐渐前移。 §4.东汉至宋代,方式状语突出的特点是:以字结构语序基本确定,状语的语法标记及主观化格式尚未成熟。东汉时期,后置的介词结构基本上都前移至VP前了。直到宋代,状语标记的语法化程度及方式状语的主观化程度都不高。方式状语的构成变化不太大。 §5.元明清时期,突出的特点是:状语语法标记“地/的”成熟并广泛地使用,主观化的重叠结构、对称结构及语义多指的方式状语也大量使用。语法标记的成熟标志着方式状语语法化过程的结束;重叠结构、对称结构大量地构成方式状语;主谓结构做方式状语不少见;比况结构形成了完整的比况模式。 总之,汉语方式状语的发展过程是语序调整确定、语法标记成熟、主观化格式形成及构成成分不断丰富的过程。 §6.方式状语语序的发展有其历时的过程及内在的动因。先秦至西汉时期,方式状语的语序有两类:(1)非介词结构一律前置;(2)介词结构语序不定。前置的“以”字结构中,“X以·VP”的结构形式,可以看作是“VP·以X”结构前移的过渡形式。 在时间顺序原则的推动下,后置介词结构逐渐前移。但是主观性原则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7.现代汉语的方式状语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延续,但其构成的丰富性、语义的多样性、变换的灵活性等等方面却大大超出明清时期。 §8.主谓结构构成的方式状语极富特点,在内部构成、语法性质、语义关系、认知及信息特征等方面与一般方式状语很不相同。 §9.方式状语与谓语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是:某些动词虚化中的亦动亦介状态;某些结构的亦谓亦状的状态;状语标记“地”使状语与谓语互相转化。 方式状语与谓语的变换要受到结构和语义方面的制约。结构方面限制的深层原因是其语义的制约;变换成谓语后,在句法功能、句法语义、信息结构及认知图式上都存在着差异。 §10、§11.§12.有些方式状语与补语、定语、指称性宾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某些方式状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方式论略
  • 1.1 语法研究中的方式范畴
  • 1.1.1 陈述性方式
  • 1.1.2 修饰性方式
  • 1.2 方式与相关范畴
  • 1.2.1 方式与行为
  • 1.2.2 方式与状态
  • 1.3 方式与介词结构
  • 1.3.1 方式与工具
  • 1.3.2 方式与处所
  • 1.3.3 方式与对象
  • 1.4 小结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汉语方式状语的历时研究概说
  • 2.1 已有的研究概述
  • 2.2 相关问题界说
  • 2.2.1 可做方式状语的介词的范围
  • 2.2.2 关于后置介词结构
  • 2.2.3 关于动词性的方式状语
  • 2.3 方式状语历时发展的分期
  • 2.3.1 分期的标准
  • 2.3.2 语序不定时期:先秦至西汉
  • 2.3.3 语序确定时期:东汉至宋
  • 2.3.4 主观化形式成熟时期:元明清至今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先秦至西汉时期的方式状语
  • 3.1 由词构成的方式状语
  • 3.1.1 名词
  • 3.1.2 形容词
  • 3.1.3 动词
  • 3.1.4 副词
  • 3.1.5 其他词类
  • 3.1.6 小结
  • 3.2 非“以”字结构构成的方式状语
  • 3.2.1 一般介词结构
  • 3.2.2 动词性结构
  • 3.2.3 名词性结构
  • 3.2.4 小结
  • 3.3 “以”字结构构成方式状语
  • 3.3.1 “以”字的性质与用法
  • 3.3.2 “以”字的宾语
  • 3.3.3 以字结构的语义
  • 3.3.4 以字结构的语序
  • 3.4 方式状语的复杂化
  • 3.4.1 结构延长
  • 3.4.2 数量增多
  • 3.4.3 小结
  • 3.5 方式状语语义指向分析
  • 3.5.1 指向施事
  • 3.5.2 指向受事
  • 3.5.3 指向动作行为
  • 第四章 东汉至宋代时期的方式状语
  • 4.1 东汉至宋的方式状语的基本特点
  • 4.1.1 介词结构构成的方式状语前置于VP
  • 4.1.2 状语标记“地”尚未成熟
  • 4.1.3 主观化的形式尚未成熟
  • 4.2 方式状语的构成
  • 4.2.1 由词构成的方式状语
  • 4.2.2 由非介词结构构成方式状语
  • 4.2.3 由介词结构构成方式状语
  • 4.3 方式状语的连用
  • 4.3.1 形/副.述宾
  • 4.3.2 含有副词或指代词
  • 4.3.3 其他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元明清时期的方式状语
  • 5.1 元代戏曲文学的方式状语的结构特点
  • 5.1.1 讲究节律整齐对称
  • 5.1.2 大量地出现了重叠结构
  • 5.1.3 大量地出现了语义泛化的对称四字结构
  • 5.1.4 产生了宾语指向的方式状语
  • 5.2 元明清时期方式状语的特点
  • 5.2.1 状语标记普遍使用
  • 5.2.2 对称结构做方式状语
  • 5.2.3 语义的非线性指向
  • 5.3 方式状语的构成
  • 5.3.1 单词构成方式状语
  • 5.3.2 状语标记“的”的功能
  • 5.3.3 重叠结构做状语
  • 5.3.4 对称结构做状语
  • 5.3.5 主谓结构做状语
  • 5.3.6 像似结构做状语
  • 5.3.7 介词结构
  • 5.4 多重方式状语
  • 5.4.1 介词结构.形/副
  • 5.4.2 对称结构.重叠结构
  • 5.4.3 比况结构.形容词/介词结构等
  • 5.4.4 形容词.副词
  • 5.4.5 小结
  • 5.5 方式状语的语义关系
  • 5.5.1 方式状语前置于主语
  • 5.5.2 语义前指与后指
  • 5.5.3 受事性方式状语
  • 5.5.4 方式状语与其他成分的变换
  • 5.6 小结
  • 第六章 方式状语语序的发展及其动因
  • 6.1 上古介词结构后置的情况
  • 6.2 “以”字结构前移的过渡形态
  • 6.2.1 “X.以.VP”中“以”的性质
  • 6.2.2 “以”字结构前移的中间状态
  • 6.2.3 小结
  • 6.3 方式状语语序的像似性与主观性
  • 6.3.1 汉语“状.述.补”结构的时间顺序原则
  • 6.3.2 介词结构构成的方式状语前移的内在动因
  • 6.3.3 方式状语语序的主观性
  • 6.3.4 小结
  • 第七章 现代汉语方式状语的构成
  • 7.1 简单方式状语
  • 7.1.1 形容词与状态词
  • 7.1.2 体词
  • 7.1.3 副词
  • 7.1.4 动词
  • 7.1.5 指代词
  • 7.1.6 拟声词
  • 7.2 重叠结构方式状语
  • 7.2.1 AA式
  • 7.2.2 AABB式
  • 7.2.3 一A一A/B式
  • 7.2.4 “一.量.名/一.量.名”结构
  • 7.2.5 ABAC结构
  • 7.3 复合结构方式状语
  • 7.3.1 形容词结构
  • 7.3.2 动词结构
  • 7.3.3 名词结构
  • 7.3.4 对称结构
  • 7.3.5 介词结构
  • 7.3.6 像似结构
  • 7.3.7 熟语结构
  • 7.4 多重方式状语
  • 7.4.1 连续描写方式与间隔描写方式
  • 7.4.2 单纯的多重方式状语与兼用的多重方式状语
  • 7.5 小结
  • 第八章 现代汉语中的主谓结构状语
  • 2的结构特征'>8.1 SP2的结构特征
  • 2的结构特征'>8.1.1 S2的结构特征
  • 2的结构特征'>8.1.2 VP2的结构特征
  • 2的结构类型'>8.2 SP2的结构类型
  • 8.2.1 带宾主谓类
  • 8.2.2 无宾主谓类
  • 2结构的性质'>8.3 SP2结构的性质
  • 8.3.1 副词性
  • 8.3.2 静态性
  • 8.3.3 熟语性
  • 2的语义分析'>8.4 SP2的语义分析
  • 2与VP1的语义关系'>8.4.1 SP2与VP1的语义关系
  • 2的语义指向'>8.4.2 SP2的语义指向
  • 2的功能特征'>8.5 SP2的功能特征
  • 2话语信息结构特征'>8.5.1 SP2话语信息结构特征
  • 2的信息焦点特征'>8.5.2 SP2的信息焦点特征
  • 2的认知特征'>8.5.3 SP2的认知特征
  • 8.6 小结
  • 第九章 方式状语与谓语
  • 9.1 语法化进程中的方式状语与谓语
  • 9.1.1 亦动亦介的状态
  • 9.1.2 亦谓亦状的状态
  • 9.2 主观化过程中的方式状语与谓语
  • 9.2.1 主观化结构构成的方式状语与谓语的联系
  • 9.2.2 状语标记使方式状语与谓语互相转化
  • 9.3 现代汉语中的方式状语与谓语
  • 9.3.1 现代汉语中的亦谓亦介现象
  • 9.3.2 现代汉语中方式状语与谓语的互相转化
  • 9.4 方式状语与谓语变换的制约
  • 9.4.1 结构方面的制约
  • 9.4.2 语义方面的制约
  • 9.5 方式状语变换成谓语的差异
  • 9.5.1 在句法功能上:由状语到谓语
  • 9.5.2 在信息结构上:由已知到未知
  • 9.5.3 在认知图式上:由背景到前景
  • 9.6 小结
  • 第十章 现代汉语的方式状语与补语
  • 10.0 本章的研究范围
  • 10.1 可变换为补语的方式状语的结构类型
  • 10.1.1 形容词性及状态词性的词语
  • 10.1.2 表比喻义的像似结构
  • 10.1.3 动词性的词语
  • 10.1.4 对称性的结构
  • 10.1.5 主谓结构
  • 10.1.6 语用性的变换
  • 10.2 方式状语变换成补语的制约
  • 10.2.1 汉语“状.动.得.补”结构的特征
  • 10.2.2 结构方面的制约
  • 10.2.3 语义方面的制约
  • 10.3 方式状语变换成补语的表达差异
  • 10.3.1 语义方面的差异
  • 10.3.2 信息结构的变化
  • 10.3.3 认知图式的差异
  • 10.3.4 语用表达的主观性差异
  • 10.4 小结
  • 第十一章 现代汉语的方式状语与定语
  • 11.1 方式状语变换成定语的条件
  • 11.2 方式状语与定语的变换
  • 11.2.1 指向施事的方式状语与定语的变换
  • 11.2.2 指向受事的方式状语与定语的变换
  • 11.2.3 某些定语与方式状语的变换
  • 11.3 方式状语与定语变换的制约
  • 11.3.1 语义方面的制约
  • 11.3.2 结构方面的制约
  • 11.3.3 表达方面的制约
  • 11.4 方式状语与定语的表达差异
  • 11.4.1 由表[+方式]、[+情态]到表[+情态]
  • 11.4.2 由方式范畴到性状范畴
  • 11.4.3 由主观性变成客观性
  • 11.4.3 方式状语与定语的认知图景不同
  • 11.5 小结
  • 第十二章 指称性方式状语与宾语
  • 12.1 方式状语与宾语的变换关系
  • 12.1.1 直接移到动词后
  • 12.1.2 调整结构成分后移
  • 12.2 方式状语与宾语的变换的制约
  • 12.2.1 结构制约
  • 12.2.2 状语语义制约
  • 12.2.3 动词语义制约
  • 12.3 方式状语与宾语的差异
  • 12.3.1 方式状语与宾语的结构差异
  • 12.3.2 方式状语与宾语的语义差异
  • 12.3.3 方式状语与宾语的信息表达差异
  • 12.4 小结
  • 第十三章 现代汉语方式状语的语义分析
  • 13.1 语义关系的层级性
  • 13.2 状语语义关系的特点
  • 13.2.1 状语间的语义关系比较隐蔽
  • 13.2.2 方式状语与非方式状语的语义关系难以概括语义类
  • 13.3 方式状语的语义类型
  • 13.3.1 单个儿方式状语的语义类型
  • 13.3.2 复合语义
  • 13.3.3 小结
  • 13.4 多重方式状语之间的语义分析
  • 13.4.1 没有语义联系的多重方式状语
  • 13.4.2 有语义联系的多重方式状语
  • 13.5 方式状语的功能语义分析
  • 13.5.1 描写性的方式状语
  • 13.5.2 陈述性的方式状语
  • 13.5.3 评议性的方式状语
  • 13.5.4 指称性的方式状语
  • 13.6 方式状语的语义指向分析
  • 13.6.1 单指向的方式状语
  • 13.6.2 双指向的方式状语
  • 13.7 三指向的方式状语
  • 13.7.1 指向施事和受事
  • 13.7.2 指向本体和喻体
  • 13.7.3 其他
  • 13.8 多重方式状语的语义指向分析
  • 13.8.1 多重方式状语同指
  • 13.8.2 多重方式状语分指
  • 13.9 小结
  • 第十四章 方式状语语义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 14.1 方式状语的语义客观性与主观性样本分析
  • 14.1.1 动词“说”所带方式状语的语义分析
  • 14.1.2 动词“吃”所带方式状语的语义分析
  • 14.2 语义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 14.2.1 语义的客观性
  • 14.2.2 语义的主观性
  • 14.2.3 语义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
  • 14.3 汉语方式状语语义的主观化形式
  • 14.3.1 状语标记“地”
  • 14.3.2 重叠形式
  • 14.3.3 对称结构
  • 14.3.4 像似结构
  • 14.4 方式状语语义主观性的其他表现形式
  • 14.4.1 跨认知语境的词语
  • 14.4.2 言说者直接评说
  • 14.5 小结
  • 结语
  • 语料来源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先秦至西汉的非介词结构性前置方式状语[J]. 华中国学 2016(02)
    • [2].《汉语方式状语》出版[J]. 语文研究 2013(03)
    • [3].小结by的用法[J]. 校园英语 2009(09)
    • [4].藏语方式状语的语义类型与句法标记[J]. 民族语文 2014(04)
    • [5].九年级Units 1~5热点考点讲与练[J]. 中学生英语(初中版) 2010(18)
    • [6].介词by用法小结[J]. 校园英语 2011(09)
    • [7].“by”用法种种[J]. 初中生学习指导 2019(26)
    • [8].新目标九年级Units 1—2重点句型讲解[J]. 中学英语之友(初三版) 2008(07)
    • [9].你问我答[J]. 初中生必读 2013(09)
    • [10].莆仙话“侬”与“介”的形义探微[J].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7(03)
    • [11].妙解“by+v.-ing”结构[J]. 疯狂英语(爱英语) 2018(01)
    • [12].新目标英语九年级重点、难点讲解(Units 1~3)[J]. 中学英语园地(九年级版) 2009(Z2)
    • [13].方式状语连用的语序[J]. 汉语学习 2011(05)
    • [14].蕴涵共性的假设论证与语法特异性解释[J]. 现代外语 2011(04)
    • [15].新目标英语九年级重点句讲解(Units 1~3)[J]. 中学英语园地(初三版) 2008(Z2)
    • [16].Question & Answer[J]. 初中生必读 2015(04)
    • [17].新目标英语中考总复习九年级Units 1~5热点考点讲与练[J]. 中学生英语(初中版) 2009(15)
    • [18].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语序的特点[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 [19].汉英强调句焦点成分的优先序列[J]. 汉语学报 2016(03)
    • [20].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Section A(2d-3c)教学设计与反思[J]. 英语教师 2018(19)
    • [21].形容词化的分词怎么用[J]. 高中生 2012(12)
    • [22].让步话语标记演变的认知分析[J]. 求索 2010(09)
    • [23].方式状语在汉语和西班牙语句中位置的对比研究[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3(10)
    • [24].“聚集”义动词“都”的形成及其语法表现[J]. 南开语言学刊 2015(01)
    • [25].可控与非可控——现代汉语方式状语的语义类研究[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26].元明清时期方式状语的发展[J]. 江汉学术 2013(02)
    • [27].句法—音系接口视阈下的容纳句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6(06)
    • [28].试论英语中状语的位置及其翻译技巧[J]. 校园英语 2015(18)
    • [29].现代汉语方式范畴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 2009(02)
    • [30].景颇语方式范畴的句法形式及其类型学特征[J]. 语言研究 2016(03)

    标签:;  ;  ;  ;  ;  ;  ;  

    汉语方式状语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