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太阳振动论文-盖宁,唐延柯,黄样

类太阳振动论文-盖宁,唐延柯,黄样

导读:本文包含了类太阳振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恒星,形成,恒星,演化,恒星,红巨星,恒星,振动

类太阳振动论文文献综述

盖宁,唐延柯,黄样[1](2018)在《疏散星团NGC 6866视场中5颗类太阳振动红巨星的星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星团中所有成员星是在近似相同的时间里由相同的气体星云形成,所有成员星具有相同的年龄、距离和化学元素,所以星团中的所有成员星可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此时自由参量较少,这为天体物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因此,对星团年龄的确定比对单颗恒星年龄的确定更准确.以耶鲁-伯明翰(Yale-Brimingham)Pipeline技术为核心结合星震学方法,分析并推导了星团NGC 6866视场中5颗被观测到具有类太阳振动红巨星的年龄、质量等恒星参数.发现该星团视场中这5颗类太阳振动恒星中有4颗恒星的年龄不完全一致且大于1 Gyr,远大于利用其他方法得到的星团NGC 6866的年龄(约0.65 Gyr).这意味着这4颗类太阳振动恒星可能不是该星团的成员星.同时利用星震学方法获得KIC 8329894恒星的年龄为0.60976_(-0.085175)~(+0.057327)Gyr,与星团的年龄基本一致;另外,把这5颗被Kepler所观测到的红巨星与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的数据做了交叉证认,从而更加确定该红巨星为星团成员星.因此该恒星的星震学年龄也可以作为疏散星团年龄的进一步验证和限制.(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唐延柯[2](2008)在《类太阳振动恒星模型及星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恒星是构成宇宙的基石,同样地,也是理解天体物理许多方面所必需的要素。我们对于宇宙学,星系和行星形成的了解也全部都需要恒星演化的理论。为了理解恒星如何演化,我们需要研究不同演化时期的恒星。目前已经观测到了一些低质量恒星的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振动反映了恒星内部的声速,而声速由恒星内部的压强,密度,温度梯度,气体运动和恒星内部其他物理量所决定,因此恒星振动为我们研究恒星内部结构提供了可视“窗口”。通过这些观测数据,我们可以更好的研究低质量恒星的结构演化,构造类太阳振动恒星的结构模型,更好的检验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总之,星震学为我们研究恒星内部结构以及发展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提供了空前的机遇。本篇论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主序阶段类太阳振动恒星的结构和演化,并发展和建立了有转动和磁场效应的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本文阐述了转动和磁场效应对恒星内部物理过程的影响,揭示了转动和磁场效应与恒星内部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研究了磁场与对流运动的耦合问题;研究磁场对物态方程的影响,以及环流、湍流造成的化学元素和角动量的迁移等问题。并利用星震学方法检验了有磁场和转动效应的恒星模型的精度和适用范围。正确构造有磁场和转动效应的类太阳振动恒星模型,不仅可以对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做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还可以深入地研究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性质及其活动的规律,以及解释一些观测到的特殊现象和性质。即通过星震学方法来限制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模型,探测恒星内部结构,检验恒星内部的重要的物理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可以和年龄紧密相关的星震诊断量,并且根据这个星震诊断物理量,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星震赫洛图,利用该图可以直接估计低质量主序星的质量和年龄,进而拓展了星震探测方法,推广了星震学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期刊2008-05-01)

刘志娥,唐延柯,盖宁[3](2008)在《红巨星∈ Ophiuchi的类太阳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在红巨星∈Ophiuchi(G9.5Ⅲ)中观测到了类太阳振动.大频率间隔为4.8μHz,并证实了∈Ophiuchi中存在非径向振动模.依据∈Ophiuchi红巨星观测到的振动频率数据和它在赫罗图中的位置,采用恒星演化计算与恒星振动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Ophiuchi红巨星的质量、金属丰度、年龄、半径进行了初步的限制.(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刘志娥[4](2007)在《红巨星ε Ophiuchi的类太阳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Ophiuchi是一颗特殊的红巨星,因为天文观测发现这颗红巨星有类太阳振动,其振动频率在25到80μHz之间,频率间隔为4.8μHz,振动模式为p-模振动。此外,观测还精确测定出∈Ophiuchi的有效温度T_(eff)=4887±100K,L=59±5L_⊙,确定它位于赫洛图中的红巨星区域内,是一颗红巨星。恒星振动的观测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可以用来探测恒星的内部结构和限定恒星演化的一些重要参量。其方法是通过观测确定的恒星的一批振动频率和振动模式,同时观测又确定该恒星在赫洛图中的位置,于是就可以利用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构造一个初始恒星模型,并选定这个模型的一些物理参量如初始质量、初始化学丰度、对流参数等,使这颗恒星模型能够演化到观测到的这颗星在赫洛图中的位置,再取这个演化模型中的数据,进行恒星振动模型计算。如果得到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模式都与观测到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模式相符合,于是就认为理论的演化模型就代表了观测到的恒星。可以从理论演化模型得到恒星的内部结构,并得到了这个模型的一些重要物理参量:如质量、化学元素丰度、演化年龄、对流参数等。天文观测已经测定出∈Ophiuchi红巨星的一批振动频率和振动模式,同时又测定出这颗星在赫洛图中的位置。因此具备了借助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以及振动理论来探测这颗红巨星的内部结构和限定这颗星重要演化参量。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依据观测到的∈Ophiuchi红巨星的振动频率数据和它在赫洛图中的位置范围,借助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以及恒星振动理论,来探知这颗恒星的内部结构和限定它的许多重要演化参量。恒星的结构和演化主要是由于初始质量和初始化学元素组成决定,但还要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对流的处理,星风物质的损失,以及转动和磁场的影响等等。∈Ophiuchi红巨星的质量比较小,星风物质损失和转动比较小因此在这颗星的理论模型中可以不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影响,磁场对恒星结构和演化的影响以及对振动的影响是目前理论上尚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中我们主要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初始化学组成(特别是金属丰度)和恰当的对流参数才能使构造的恒星模型由零龄主序演化到∈Ophiuchi红巨星在赫洛图中的位置范围内,然后取演化模型中的相应数据,进行恒星模型计算,检查理论得到的振动频率是否与观测到的∈Ophiuchi红巨星的振动频率相符和。当二者相符和时,我们便可由理论演化模型得知该恒星内部结构,尤其是得到了这颗星的一些重要演化参数,如质量、元素丰度、年龄、对流参数等。一般理论研究时由理论得到的频率值总会与观测到的频率值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分析造成误差的原因。本文认为造成理论结果与观测结果的偏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来自p-模对g-模的影响和我们构造的模型本身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期刊2007-05-01)

闫晓永[5](2005)在《类太阳振动恒星eta Bootis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震学在研究太阳内部结构和演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促使人们去研究那些具有类似太阳振动现象的恒星。希望通过类似日震学的方法对这类恒星的振动的分析和研究来进一步了解这些恒星的内部结构和演化情况(通常把这种研究叫做星震学)。并且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高的精度内来验证和丰富我们关于恒星结构和演化的知识。因此可以说类太阳振动的研究是传统的日震学与恒星结构和演化相结合的产物。由于振动频率测定的精确度比恒星的其它参量都要高,所以通过对振动的研究可以获得更多和更精确的恒星的信息;但是由于除太阳以外其它恒星都离我们太遥远,所以我们对这些恒星的了解远达不到对太阳的认识。 亚巨星HR5235,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eta Bootis是一颗谱线为G0Ⅳ型的亮星(V=2.68)。自从Christensen-Dalsgaard & Frandsen(1984年)理论上提出亚巨星振动的振幅大于太阳的振动振幅之后,eta Boofis就成为一颗倍受关注的恒星。从那时起至今,人们对eta Bootis的观测和理论研究从未间断。 Eta Boofis是一个双星系统,其伴星是一颗目前难以观测到的矮星。以前对eta Bootis的研究都忽略了伴星及其它物理过程的影响,对其进行计算所采用的都是单星的处理方法。我们认为,以往理论计算的结果和观测数据之间的差别之处至少有部分原因来自他们的计算采用的是单星近似的理论计算。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使用考虑了更多物理因素的双星演化程序,通过对计算和观测,以及以往的理论计算结果做对比,从而给出更好的eta Bootis的理论模型。 我们运用考虑了转动、双星之间物质交换、星风质量损失等因素的双星演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期刊2005-04-01)

类太阳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恒星是构成宇宙的基石,同样地,也是理解天体物理许多方面所必需的要素。我们对于宇宙学,星系和行星形成的了解也全部都需要恒星演化的理论。为了理解恒星如何演化,我们需要研究不同演化时期的恒星。目前已经观测到了一些低质量恒星的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振动反映了恒星内部的声速,而声速由恒星内部的压强,密度,温度梯度,气体运动和恒星内部其他物理量所决定,因此恒星振动为我们研究恒星内部结构提供了可视“窗口”。通过这些观测数据,我们可以更好的研究低质量恒星的结构演化,构造类太阳振动恒星的结构模型,更好的检验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总之,星震学为我们研究恒星内部结构以及发展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提供了空前的机遇。本篇论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主序阶段类太阳振动恒星的结构和演化,并发展和建立了有转动和磁场效应的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本文阐述了转动和磁场效应对恒星内部物理过程的影响,揭示了转动和磁场效应与恒星内部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研究了磁场与对流运动的耦合问题;研究磁场对物态方程的影响,以及环流、湍流造成的化学元素和角动量的迁移等问题。并利用星震学方法检验了有磁场和转动效应的恒星模型的精度和适用范围。正确构造有磁场和转动效应的类太阳振动恒星模型,不仅可以对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做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还可以深入地研究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性质及其活动的规律,以及解释一些观测到的特殊现象和性质。即通过星震学方法来限制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模型,探测恒星内部结构,检验恒星内部的重要的物理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可以和年龄紧密相关的星震诊断量,并且根据这个星震诊断物理量,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星震赫洛图,利用该图可以直接估计低质量主序星的质量和年龄,进而拓展了星震探测方法,推广了星震学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太阳振动论文参考文献

[1].盖宁,唐延柯,黄样.疏散星团NGC6866视场中5颗类太阳振动红巨星的星震学研究[J].天文学报.2018

[2].唐延柯.类太阳振动恒星模型及星震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

[3].刘志娥,唐延柯,盖宁.红巨星∈Ophiuchi的类太阳振动[J].天文学报.2008

[4].刘志娥.红巨星εOphiuchi的类太阳振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

[5].闫晓永.类太阳振动恒星etaBootis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

标签:;  ;  ;  ;  ;  

类太阳振动论文-盖宁,唐延柯,黄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