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极论文-陈家越

热电极论文-陈家越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电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碳柱热电极,金属丝热电极,循环伏安图

热电极论文文献综述

陈家越[1](2014)在《碳柱热电极的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铅笔芯制作了不同直径的碳柱热电极,表征了碳柱热电极的电化学和温敏等各种性质。结果表明,碳柱热电极在多次加热过程中均表现出对温度变化的快速响应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将其应用于痕量铅的方波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65℃时灵敏度比常温高,Pb2+浓度在1~22μg/L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系数r=0.995 5,检测限0.5μg/L。(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学》期刊2014年03期)

张叶,吴剑[2](2014)在《微流控-热电极系统检测水中苯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集成热电极的微流控芯片进行了苯酚的检测,在优化条件下得到苯酚的线性方程为Y=37.49c+2.16×10-4,相关系数为R=0.9918,检出限为5×10-8mol/L。热电极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且改善了重现性。由于微芯片具有便携性好、成本低廉等优点,可用于野外及生产现场等苯酚的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4年03期)

陈家越[3](2013)在《铜丝热电极的制作、表征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微铜丝作为电极材料运用于热丝电极的制作,利用铜丝受热时的电阻变化对其加热时的温度进行了表征.并将铜丝热电极作为葡萄糖非酶传感器运用于葡萄糖的直接氧化检测.用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得到了线性的葡萄糖浓度的工作曲线.研究发现葡萄糖在铜丝热电极加热至90℃时,葡萄糖的检出峰面积相对于20℃的条件下会增加50多倍;且最低检测限能达到0.5μmol/L,相对于20℃条件下的10μmol/L,检测下限有了很大的降低.即使加热至90℃的高温时,铜丝热电极对葡萄糖依然保持很好的检测,从而解决了酶传感器在40℃以上的酶失活问题.(本文来源于《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姜芳[4](2013)在《基于热电极的电化学免疫传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免疫分析方法的逐步发展,提高免疫分析的灵敏度成为科学家们的共同目的,热电极由于具有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且加热电流对我们所采集的安培信号不会产生影响等优点,正日益为科学家们所关注。本文将热电极引入到免疫传感器的构建中,并且制备了新型的标记物和传感器基地材料,使传感器的检测限得到降低,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1.基于热电极和功能化的量子点标记物的双信号放大技术用于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以聚吡咯/多壁碳管(PPY/MWNTs)复合物为传感器的基底,结合量子点功能化的多巴胺包裹的聚苯乙烯球(PS@PDA)作为生物标记物,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夹心法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检测。一方面将丝网印刷热电极(HCPE)引入到该传感器的电流信号测定中去,通过加热电极实现了待测金属离子的快速富集,提高了电极的灵敏度。同时,结合量子点信号放大特征,实现信号的双重放大。聚吡咯/多壁碳管复合物既具有吡咯的高负载特性、良好生物相容性、热稳定性,也具备碳管的良好的导电性和力学强度,使得聚吡咯/多壁碳管复合物成为一种理想的基底材料。该电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检测范围是0.3-10000 pg mL-1,检测限是0.033 pg mL-1。这种新型的免疫传感器具有较高选择性与稳定性,能够应用于实际血清样品的检测,在临床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2.基于热电极和银纳米粒子功能化的生物标记物信号放大技术用于检测白介素6通过一步电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烯-金钯纳米复合物(ERGO-AuPdNPs)作为传感器的基地材料,结合银纳米粒子包裹的聚苯乙烯球(PS@PDA-AgNPs)探针作为生物标记物,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竞争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人白介素6的检测。石墨烯-金钯纳米复合物具有石墨烯的高负载特性、金钯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电子传递能力,并且传感器还结合了银纳米粒子包裹的聚苯乙烯球探针的信号放大特性,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我们将丝网印刷热电极引入到免疫传感器的信号测定中去,通过提高电极表面的温度,实现了待测金属离子的快速有效富集,增强了电化学信号,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此外,本实验将热电极、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集成在丝网印刷电极表面,极大的减少了实验步骤,方便检测。该电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检测范围是0.1~10000 pg mL-1,检测限是0.059 pg mL-1。这种新型的免疫传感器具有较高选择性与稳定性,能够应用于实际血清样品的检测,在临床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3-05-23)

吴爱红,孙建军,吴韶华[5](2011)在《核黄素在镀铂铅笔芯热电极上的电致化学发光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沉积方法制作了镀铂铅笔芯热电极(Pt/HPGE),用循环伏安法(CV)及扫描电镜(SEM)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此电极具有价廉易得、重现性好及温度响应灵敏等特点。在此电极上研究了核黄素(RF)对Ru(bpy)32+-C2O42-电致化学发光体系的猝灭作用,并推测了可能的机理,据此建立了灵敏检测RF的新方法。电极温度升高到58℃时,检出限可达1.9×10-10mol/L(S/N=3),比室温时明显降低。应用于维生素药片中RF含量的测定,平均回收率为102.8%。(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1年12期)

陈毅挺,黄露,林棋[6](2011)在《热电极技术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电极技术是使用电流直接或间接加热微电极,通过控制施加电流的时间和大小来调节电极表面的温度。电极加热时可以只提高电极表面温度,而溶液的整体温度并不改变。由于温度对电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的扩散和对流均有影响,使用热电极技术可以减少背景噪音、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与重现性。因此,热电极技术因其简单的加热设备、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更低的电极污染效应,在电化学分析领域引起了普遍关注。本文介绍了热电极技术的发展概况、工作原理、电极设计思路、电极温度的测量与控制、电极种类以及在电化学检测系统、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流动注射安培检测系统、毛细管电泳/芯片-电化学/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系统中的相关应用。最后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1年11期)

刘燕[7](2011)在《基于热电极的免疫传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免疫分析方法的逐步发展,提高免疫分析的灵敏度成为科学家们的共同目的,热电极由于它具备以下优势:仪器简单,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等等,更重要的是热电极技术是基于对称的电极设计和输出高频交流电的控制设备,这里使用的加热电流对我们所采集的安培信号不会产生影响。这一点已经从理论和实际上得到了证明。本文将热电极引入到免疫传感器的构建中,并且制备了新型的标记物,使传感器的检测限得到降低,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1.基于热电极的竞争型免疫传感器的构建通过一步化学还原法合成了聚多巴胺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然后通过超声将其组装到石墨烯表面制备了石墨烯/金胶纳米复合物。本文中我们以该石墨烯/金胶复合物为传感器的基底,结合量子点功能化的碳纳米管探针作为生物标记物,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竞争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人白介素6的检测。石墨烯/金胶复合物具有石墨烯的高负载特性、金胶的良好生物相容性以及聚多巴胺与蛋白质分子的高结合能力,并且传感器还结合了碳管/量子点探针的多标记信号放大特性,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灵敏度。除此之外,我们将丝网印刷热电极引入到免疫传感器的信号测定中去,通过提高电极表面的温度,实现了待测金属离子的快速有效富集,增强了电化学信号,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该电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检测范围是0.1-100 pg mL-1,检测限是0.033 pg mL-I.这种新型的免疫传感器具有较高选择性与稳定性,能够应用于实际血清样品的检测,在临床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2.基于热电极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通过电化学沉积一步合成了聚吡咯/多壁碳管复合物修饰的玻碳电极,该复合物具有多孔的性质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作为一种良好的生物载体。我们以聚吡咯/多壁碳管作为生物传感器的基底,以量子点标记的聚多巴胺包裹的聚苯乙烯球作为生物标记物,构建了一种夹心法测定金属基质蛋白酶-9的免疫传感器,进一步将丝网印刷热电极引入到该传感器的电流信号测定中去,通过加热电极实现了待测金属离子的快速富集,提高了电极的灵敏度。该传感器的检测范围是0.1-103pg mL-1,检测限是0.033pg mL-1,该传感器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1-05-28)

朱宝健,黄宗雄,秦素芳,吴韶华,孙建军[8](2011)在《镍丝热电极的制作表征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电极技术已经在环境分析、食品分析、药物分析等分析科学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1,2]。镍电极在碱性溶液中易形成Ni O(OH)膜对含羟基和氨基官能团的物质具有很好的催化性质。本实验用直径为25um的镍丝制作了镍丝微电极,利用电阻测温法对其进行温度表征,测定了电极的温度升高值与加热电流之间的关系.理(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3)》期刊2011-05-12)

孙建军[9](2011)在《从热电极到冷电极》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热电极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冷电极的概念,对初步结果做了介绍。(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1)》期刊2011-05-12)

张德风,王艳敏,李广伟,郭亮,韦航[10](2007)在《铂芯热电极在抗坏血酸和尿酸的存在下选择性地检测多巴胺》一文中研究指出制作的铂(Pt)芯热电极对多巴胺(DA)有显着的电催化氧化作用,成功地将 DA、抗坏血酸(AA)和尿酸(UA)的氧化峰分开。实验中采用差示脉冲伏安法(DPV)测得 DA 的氧化峰峰电流与 DA 的浓度在4.37×10~(-6)~2.75×10~(-5)mol/L 和2.75×10~(-5)~1.625×10~(-4)mol/L 范围内呈良好的线形关系,检测限为2.5× 10~(-6)mol/L。(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0-01)

热电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集成热电极的微流控芯片进行了苯酚的检测,在优化条件下得到苯酚的线性方程为Y=37.49c+2.16×10-4,相关系数为R=0.9918,检出限为5×10-8mol/L。热电极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且改善了重现性。由于微芯片具有便携性好、成本低廉等优点,可用于野外及生产现场等苯酚的含量测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电极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家越.碳柱热电极的制备及应用[J].广州化学.2014

[2].张叶,吴剑.微流控-热电极系统检测水中苯酚[J].分析试验室.2014

[3].陈家越.铜丝热电极的制作、表征及其应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4].姜芳.基于热电极的电化学免疫传感研究[D].南京大学.2013

[5].吴爱红,孙建军,吴韶华.核黄素在镀铂铅笔芯热电极上的电致化学发光检测[J].分析化学.2011

[6].陈毅挺,黄露,林棋.热电极技术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1

[7].刘燕.基于热电极的免疫传感研究[D].南京大学.2011

[8].朱宝健,黄宗雄,秦素芳,吴韶华,孙建军.镍丝热电极的制作表征及其应用[C].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3).2011

[9].孙建军.从热电极到冷电极[C].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1).2011

[10].张德风,王艳敏,李广伟,郭亮,韦航.铂芯热电极在抗坏血酸和尿酸的存在下选择性地检测多巴胺[C].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标签:;  ;  ;  

热电极论文-陈家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