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魏晋南北朝史是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其间大家辈出。但是此一阶段的法史研究却嫌不足,尤其南朝时期更是很少受到关注。南朝时期基本沿用晋律而很少创造性的发挥,当时律学也被认为是不出西晋张斐、杜预二家律注的樊篱。故而,法制松弛,律学衰微,已为历代学者的共识并几为定论。故而造成了学界对南朝时期法制及律学的普遍漠视。其实如若详细考察,南朝时期的律学中实际上有很丰富的内容,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目的即在于,透过对南朝时期会稽孔氏家族世代治律情况的考察,从一个方面增加对南朝律学的了解,以助益我们形成新的认识。第一章,主要任务在于介绍会稽孔氏律学传习的时代背景。笔者通过考察史籍,大概勾勒出了当时传习律令之学的人物。主要有琅玡王氏、清河崔氏、济阳蔡氏、河东裴氏、东莞臧氏、会稽虞氏等家族以及其它十数人之多。其中有些已为程树德、陈寅恪等先生所提到,笔者只是作一总结。而有些笔者则未见有人论及,或许可作为今后查阅之便。总之当时律学传习仍见其人,而非完全没有人传习律学。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会稽孔氏律学也就不足为奇了。而综合所有以上所列习律之人及家族,又以会稽孔氏最具特色,所以单辟一章,专加论述。第二章,即进入主题——对会稽孔氏律学传习的考察。会稽孔氏是江东六朝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在南朝阶段其律令之学也是世世相承,代不乏人。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刘宋时期的孔琳之,宋齐之际的孔渊之、孔琇之,南齐时的孔稚珪,梁代的孔休源以及陈代的孔奂。而其他孔氏弟子或位居法官之职,或作为一方令史大吏,也大都具有明练政体,熟习礼律的特点,而博得时誉的更是大有人在。他们世代习律,其家风自晋至陈历时两百年而不衰退,成为孔氏家族立足江南的文化标识。律学传承已凝结于其家族门风传统之中,这在当时极具有代表性。第三章,笔者主要是在前一章的考察之后,通过对会稽孔氏家族的一个成员孔稚珪的生平事迹、律学观念介绍和阐述,进一步展示会稽孔氏律学家风的特点和文化品格。孔稚珪是南朝时期重要的律家,其所担当职务和生平事迹在说明他继承了会稽孔氏的律学之风,并直接反映了会稽孔氏律学传统和严正家风的特点。而其所上《新定律注表》说明了他在律学上的精通和造诣,同时还反映出律学在新时代的变化。他所关注的“法理”,实际上就是魏晋以后律学的新成果,反映出汉魏以后律学新的风貌和风格。他对前代律学之盛的慨叹,从侧面反映出南朝时期律学稍嫌萎靡不振,亟待复兴。而整体来讲孔稚珪所提出的见解和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兼具法家因素,正是其时代社会潮流思变的一大映像。并且也可以说明,孔氏对律令之重视也绝非一种偶然现象。第四章,会稽孔氏传习律学传习的时代特色。通过仔细考察笔者发现,会稽孔氏传习律学具有经律兼修,而偏重礼仪的特点,这也是那一时代风尚的产物。同时,孔氏律学通常并非来自学术研究,而是直接源自其亲自执掌司法职务的实践经验,所以大多实用而意义非凡。为更加深入理解孔氏律学的特征,笔者还就同时北朝渤海封氏律学传习特点略加引述,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并力图以此为视角窥视南北朝律学的差异及其根源。笔者以为,南朝固守旧文化,文胜质太过以至羸弱堕落,而北朝则质胜于文,在汉胡文化激烈的交织碰撞中激扬进取,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之下,律学遂出现了南衰北盛的局面。同时,笔者还认为,北朝习律风气之盛正似汉魏旧贯,乃是由汉魏至于两晋南朝这一循环的重演而已。而南朝的状况则是这一循环的最终结局。第五章,在对会稽孔氏整体考察和对其成员作一特殊考察之后,笔者拟就会稽孔氏在南朝律学中的历史地位作一概论。在所有的律学人物及群体中,以会稽孔氏律学最具特色。会稽孔氏家族成员在南朝时多为法官,在律学的领域内独领风骚。同时,会稽孔氏累世习律,对国家立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孔稚珪曾参与南齐永明定律,并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此律虽然无疾而终,但是一则促进了张斐、杜预两家律注成果的继承与发展,二则为后世梁陈律所沿用。孔稚珪之后,还有孔氏子弟发挥自身所长,参与立法,做出过贡献。并且如若将目光拓展到中古社会文化学术和制度流变的广阔视野之中,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隋唐制度之中也有会稽孔氏之一份功劳。所以对于南朝会稽孔氏在律学上的地位,我们要予以充分的认识和肯定。第六章,在对会稽孔氏和孔稚珪的考察论述之后,笔者拟草描南朝律学所关注的新问题,并结合史料对其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新进展作一概述。因与本文题存在一定关联,故作为余论略加陈述。虽然当时的律学研习成果不得而见,但仍可探知当时人治律可分为研习汉律和讨论现行律(晋律)两个主要方向。并可通过史料记载的司法疑难案件的讨论对其律学的新成果加以观察。笔者以为,南朝时期的律学虽然阵容不够强大,然而仍有一些新风格和新元素,成为后来隋唐法制乃至律学的重要源头。南朝律学继承并发展了晋代律学删繁就简、执简御繁的风格,反映了学术史的大流变;当时律学还吸收借鉴儒经集解和佛经合本子注、科判格义等新的研习方式,并最终催生出唐代律疏的诞生。同时南朝律学还有一变化,那就是律学的独立。笔者简略分析了律学独立的原因及其影响,发现在中国古代那样的政治学术环境之中,律学独立实非律学之福。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法律史上的失踪者:晚清豫派律学家群体考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2].试论清代律学与经学的关系[J]. 清史研究 2020(05)
- [3].民族音乐学的形态研究-律学[J]. 北方音乐 2017(05)
- [4].中国传统律学新论[J]. 政法论坛 2018(06)
- [5].清代律学发展背景分析[J]. 文化艺术研究 2015(03)
- [6].南朝律学略论[J]. 法制博览 2015(30)
- [7].论中俄联合办学背景下合唱队音准训练研究[J]. 通俗歌曲 2016(10)
- [8].破除“罢黜百家”的幻象:两汉律学教育形态的再探讨[J]. 史学月刊 2020(03)
- [9].从法家三期论看律学的兴起与衰落[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10].聆听·律学——律学听觉化的践行者姜夔[J]. 人民音乐 2017(10)
- [11].晚清豫派律学的再发现[J]. 寻根 2016(01)
- [12].当代大陆义净律学思想研究述评[J]. 中国佛学 2013(01)
- [13].论南朝的律学世家[J]. 兰台世界 2013(09)
- [14].南朝律学的发展及其特点——兼论“中原律学,衰于南而盛于北”说不能成立[J]. 政法论坛 2012(01)
- [15].明代律学的成就[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16].中国古代应用律学与理论律学的分镳[J]. 中国音乐学 2009(03)
- [17].论南朝律学之新发展[J]. 西部法学评论 2008(02)
- [18].清代“陕派律学”的特点探析——以张晋藩先生的律学观为切入[J]. 人民法治 2019(21)
- [19].乐律学研究的新成果——“第八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4(03)
- [20].律学理论的实践意义[J]. 中国音乐学 2015(04)
- [21].音乐教学背后的律学理论[J]. 长江丛刊 2016(09)
- [22].中国当代应用律学的发展研究[J]. 黄河之声 2011(14)
- [23].清代律学兴起缘由探析[J]. 中国法学 2011(04)
- [24].明代私家律学的法律解释[J].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 2013(00)
- [25].南朝律学研究[J]. 边缘法学论坛 2011(02)
- [26].古木含新绿,仙葩吐旧枝——读闫晓君教授《陕派律学家事迹纪年考证》[J].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0(05)
- [27].南朝律学研究[J]. 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 2011(03)
- [28].奏黄钟歌大吕 深化乐律研究——中国律学学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综述[J]. 音乐研究 2010(04)
- [29].王邦直及其律学思想初探[J]. 潍坊学院学报 2010(05)
- [30].唐代的法律知识教育与取才——以“律学”和“科举”为观察视角[J]. 中西法律传统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