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新闻与文学之间——对萧乾新闻特写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佳[1](2021)在《身份视阈下萧乾文学观念及创作倾向的转型研究》文中认为
杨兴叶[2](2021)在《论萧乾散文的自我书写》文中研究说明萧乾是中国现当代文坛颇为重要的作家,其创作颇丰,内容庞大,思想蕴含相当丰富。从他发表第一篇小说《蚕》开始,就受到文坛前辈李健吾、林徽因、沈从文等人的青睐。燕京大学毕业伊始即被聘为《大公报·文艺》编辑,随后成为着名特写作家,辗转海内外,尤其以报告文学享誉文坛。也正是因为其小说和报告文学成就之高,萧乾的研究者们虽尝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其进行研究,但研究的关注点依旧不出小说和特写,对其庞大的散文文本则多有忽视。萧乾是作为知识分子活跃于文坛的,对其散文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深入萧乾散文文本,可以发现在他的散文中,“自我的书写”是其进行创作的一条鲜明主线。从自我到他者,从不带地图的旅人到重拾人生地图,以萧乾散文文本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捕捉到知识分子萧乾在其自我书写中所体现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演变。本研究共由三部分组成,分为绪论、主体章节和结语。首先,绪论部分是对以往萧乾研究进行综合把握,对比以往萧乾研究中的几种视角,分析以往研究的局限,确立萧乾研究还有可供挖掘的空间,从而引出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其次,对论文的选题缘由和论文创新点进行论述说明;再次,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最后,交代本研究的思路和要采取的研究方法。论文主体部分立足现有研究,在宏观把握萧乾散文文本的基础上,选取萧乾散文中的代表性文本,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读。从“自我书写”这一视角出发,深挖萧乾散文背后的精神内核。此部分分为如下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萧乾自我书写中的生命状态与生命意识进行探源,分析萧乾文本对于自我生存体验的诉说,分别从其苦难经历所导致的生命无根状态、死亡意识锻造的忧郁气质中来挖掘出萧乾对于命运的反叛与挣扎的根源。第二章分析萧乾“为人生”书写的具体表现,探究不带地图的旅人萧乾是如何将自我置入历史的大潮中,在为人生书写中抒发自我对于时代的忧郁,在对现实的观照中确证自我,在书写他者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意识的建构,从而确立自我“时代传声筒”形象。第三章论述萧乾自我书写的指向在于达到思想的升华,萧乾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如何实现重拾人生地图并积极进行自我改造,对自我忧郁气质的消解和超越,又是如何跨越精神的遮蔽实现精神的去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高度,在个体对于社会的审思中实现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重构。
连玮玲[3](2021)在《人生的采访者 ——论萧乾通讯特写的创作特色》文中指出
白华康[4](2020)在《民国时期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1921-1937)》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中国报界的职业化进程,中国高等新闻教育逐渐步入正轨。在各大院校中,新闻学子开始崭露头角。本文在新闻职业化的视野下,通过考察新闻专业学生的校园学习和生活,以研究民国新闻教育的情况及新闻思想的发展脉络,兼及当时的学生运动和社会思潮。在20世纪2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发展和30年代“国难”背景下,新闻学子在校园内接受“通才”教育,广泛地涉猎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同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下,一方面,成为新闻批评者,结合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实习见闻,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对于国内报纸改良的意见。另一方面,注重实践,在校内,编辑出版实习报刊,剪报、校对、采访、写作、编辑、排版以及广告、发行,甚至售卖均由学生担任。在校外,或作为社会报刊的实习记者、特聘记者,或采写校园新闻向报社杂志投稿。新闻学子在校园内的着装、言谈和生活方式受记者职业文化影响,男生往往着笔挺的西装,而女生则倾向于干练简洁的穿搭。学生们热衷体育活动,积极锻炼身体,常参加各类比赛和运动会,主要也源于新闻界对外勤记者的身体要求,以及报纸对体育新闻的重视。新闻学子大多有上进心且自律,校园生活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和新闻研究室度过,课外娱乐则以散步和郊游为主。尤其在30年代国难背景下,不少新闻学子开始追求简朴刻苦的生活。新闻学子虽身处象牙之塔内,而新闻专业的实践性质,则要求他们走向十字街头。除了遵循实习要求参与社会新闻生产外,在20世纪30年代“国难”背景下,新闻系学生充分发挥消息灵通、编辑校园刊物的优势,冲破政府新闻封锁,利用校园刊物参与“国难”问题讨论,支援抗战前线,进行抗日宣传。其中,以燕京大学新闻学子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最为突出。
宋恺[5](2020)在《新新闻主义作品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建构——以《人生采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新闻主义的发展是新闻业的一次变革,但也对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客观性划定新新闻主义和新闻专业主义的分野不利于新闻业和新闻教育的发展。萧乾的《人生采访》带有强烈的新新闻主义色彩,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对萧乾的报告文学进行解构是对其新闻性的正向考量,对报告文学在今日新闻界的立足与改进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能够对新闻研究中新新闻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对比研究与融合尝试作出探索和思考。
孙艳艳[6](2019)在《论萧乾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文中研究表明萧乾民族身份的认同是在其自身不断地想象、体验和创作实践当中完成的。作为民族文学创作的离散主体,萧乾克服了语言文字障碍和生存困扰,在对自己民族身份的确证过程中经历了天然阶段、遮蔽阶段、寻根阶段和建构阶段,以强烈的主观认同和尽可能带有民族特性的书写去弥补民族主体在语言和生活经验方面的缺失,以不懈的努力表达了自己在民族文学领域中本质的存在。对萧乾民族身份自我认同进行具体地分析能够为民族文学研究中同类话题的讨论提供切实的参照。
高莉娜[7](2019)在《京派文人萧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乾无疑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而集作家、翻译家、编辑和记者于一身的萧乾,其在京派中的地位更是不容忽视。作为京派成员,萧乾的文学创作具有浓郁的京派色彩,但又不乏自我独特性。其在京派中的地位,是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姿态和坚守文学自由的立场,得以凸显的。同时,其记者和编辑的特殊身份,又使得他与其他京派作家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同,例如在他的审美取向中就具有“常”与“变”的动态性。由此,对作为京派文人萧乾的研究,就还有进一步挖掘与完善的必要。这也是本论文的初衷和目的。除了绪论和简要的结语之外,本论文主要由三章构成。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萧乾作为京派文人在当前学界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在文学史、流派史及关于京派研究的相关着作中,探寻萧乾在京派中是以何种样貌而存在,结合萧乾已有的创作成果和文艺实践,初步挖掘萧乾与京派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关联度。第一章以萧乾的创作实绩为主线,通过其小说在内容题材上所富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形式表现上淡化故事情节,情绪表达上呈现诗意倾向等,凸显萧乾小说创作中的京派色彩。发见其散文创作主动“介入”30年代遭逢动荡不安的现实社会,以及相对迷惘的人生,这与大多京派年轻作家的创作倾向具有一致性。同时指出,萧乾作为一名驰骋欧战场的中国记者,对国内民间疾苦的关注和时代信息的传达,使其在京派作家中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第二章是从萧乾文艺思想的“常”与“变”,来看京派作家在大时代中的审美择向。萧乾作为一名京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四十年代抗战建国的历史语境下,表现出在坚守文学自由立场的同时,实现了文学与现实社会和人生的密切联结。与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作家持相似的文化观,萧乾亦通过文学创作的力量,积极参与到新的社会秩序的整顿和国族的重造。第三章则以萧乾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文化气质,来探析其对京派的重大贡献。认为,萧乾以编者的身份对《小公园》进行彰显个性的改版,对《大公报·文艺》从书评栏目的开辟到其他栏目的增设,以及对“大公报文艺奖金”的主持等,不仅体现了萧乾的编辑策略和才能,而且还凝聚了京派文人团体。萧乾对京派的重要刊物发挥了实际性作用,从而使得这些刊物均具有鲜明的个性。
刘琼[8](2018)在《从自由主义看萧乾的心路历程与文学创作》文中研究指明自由主义作为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流派之一,是以个人所有权和精神独立为核心,追求人的身心自由与平等价值,强调个人道德至上和自由选择,赋予人以平等的道德地位。它认为所有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都可以通过改造实现向善的理想,追求人的平等和自由民主的社会理想,以人道主义作为其内在的价值尺度。萧乾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自由主义是贯穿萧乾文学创作和心路历程的主要精神脉络。既是他文学创作的灵魂,也是他精神世界的主体,充分体现在他对平等、自由、民主、向善的追求和人道主义关怀。自由主义在萧乾的身上,显现出一种自我存在的精神气度和审视世界的思想深度,最鲜明地体现在他自由独立的精神追求、民主平等的理想和善与美的价值追求。萧乾作为一个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和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其心路历程也是其自由主义思想的表现。萧乾对自由主义思想的接受是一个漫长的追寻与沉淀的过程。童年时悲惨的人生遭遇激起他对不公平命运的反抗,进入青年后他树立起“不带地图旅行”的人生自由理想。三十年代在京派与《大公报》两大自由主义阵营中的耳濡目染让他逐渐走向成熟。七年的海外漂泊生涯是他与自由主义思想的近距离接触,也奠定了他坚守自由信仰的思想基础。解放后萧乾以自我的消解与身份的认同来再造“新我”,以艺术的自由与自我的坚守体现其对生命本真的追求。虽有几次精神历程的急转,自由主义思想的被遮蔽,但他仍坚持以独立的灵魂和对平等生命尊严的追求来完成自我的道德完善,从而在人与世界的复杂关系中把握自我的存在,实现了萧乾对生命本真意义的拷问。这也是知识分子自由主义精神的漂游与浪漫主义精神的消逝过程,体现了他们的自由主义思想与现实的悲剧抗争历程。萧乾的小说创作观念中有着鲜明的自由主义思想。萧乾对底层民众不公平命运的反抗,对自由民主的渴求,对文学创作个性的自觉选择,实现其对善和美的价值追求,有着独立的人格和浪漫的信仰,体现了萧乾作为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悲凉和忧郁是萧乾小说创作的情感基调,这是现代知识分子面对时代民族苦难时的真实心境和无根漂浮命运的表现,以此表达他对底层民众悲剧命运的悲悯情怀和对自由生命与性灵的追求,抒写独立清醒的灵魂。萧乾的散文创作展现了其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思想世界。他对自我的审视和对世界的观照,对人类自由精神的终极追寻,以一种独立的人格重塑姿态写作,体现了他的自由主义文艺观。他对底层民众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独立自主的审美意识,以独立的人格和清醒的精神所展现的人的本质力量,对不公平命运的抗争,建构起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理想世界。萧乾的新闻特写以“探寻”和“跋涉”为创作心理实现其探寻人生自由的梦想,将创作看作是一场深入探索生命自由和性灵自由的文字探险,以此实现他对文学的自由和“在鼓面上跳舞”的理想,以其自由主义的创作理念进行新闻文体的创作实践,以“对现实发言”的创作姿态表达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萧乾的书评理论与实践中也体现了自由主义思想中人的平等和精神独立的主张。萧乾认为书评家拥有平等的话语权,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实现思想和精神的独立和自由的评论空间,实践他“善”和“美”的文艺创作观念。独立宽容的态度,自由发表的言论空间,主张道德自主道德自律,这是书评创作艺术的标准也是客观公正、宽容平等的自由主义精神的体现。萧乾以文字记录下他心灵的成长和精神的嬗变,展现了一颗多情而敏感的灵魂漂游在这世界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自由是从心底的自我解放,也是萧乾精神世界里的自我释放与不断向外拓展,形成了他的思想边界,呈现他生命的完满和精神世界的丰盈,袒露出他深沉而轻盈的灵魂。在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思想空间里,知识分子们的精神世界的相互交织,形成了现当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瑰丽多奇的精神场域。作为中国现代自由知识分子的典型,萧乾的自由主义心路历程与文学创作又很有代表性,从他的身上可看出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对人类精神家园追寻的精神脉络和思想轨迹,清晰地看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上个世纪近百年所走过的心路历程和精神流变史。
魏占兴[9](2017)在《20世纪中国文学—新闻“两栖写作”流变论》文中提出文学-新闻“两栖写作”(以下简称“两栖写作”)是指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与新闻学发展相伴生的一种写作活动,它兼及文学与新闻两个领域的专业创作活动与职业写作行为,是一种文学与新闻彼此交融、互动共生的写作现象。它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写作类型,伴随遽变而多质的社会发展进程同步前行。作为“两栖写作”主体的两栖作家,通常为具有职业新闻记者经历的作家或颇具作家气质的新闻记者,他们既有记者对社会变动的敏感又有作家的文情与哲思;他们关注并介入现实生活,并以文字迅速反映社会事件,创作出了大量兼具文学与新闻双重特征的作品。人类的新闻需要和新闻活动古已有之,在报纸诞生之前,新闻囿于封建制度的保守和新闻载体的匮乏,只能隐含或曰孕育于文学母体之中。随着报纸的出现,新闻也加速了孕育过程,并最终脱离文学母体。襁褓中的新闻不可能独立生存,它需要源源不断地向文学母体汲取营养:作家转型为记者,文人演变成报人,为新闻强健了骨骼;文学语言、文本结构和语法修辞等为新闻充实了血肉;甚至文学体裁也在为满足新闻的成长需求不断进行着变型与衍生。20世纪30年代以前,萌生期的“两栖写作”表现为新闻意识渐强的作家以报人角色或身份从事文学-新闻“二象性”文本的写作活动。30年代初,左联根据革命斗争新形势需求,在积极推进文艺大众化的进程中,确立了文学与新闻两大战线密切配合、联合作战的思想,积极开展具有鼓动性与战斗性的报告文学的理论研讨与创作实践。报告文学的勃兴直接推动了作家与记者开展“两栖写作”的热潮。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在抗战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庞大的作家群体开始向战地报道的方向“大迁徙”,使得文学与新闻的交叉地带变得宽阔而丰厚。显然,现代战争生活为两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题材,现代读者也对战地记者提出了艺术性的报道要求,这两种因素充分激发了两栖作家的写作情怀,充分调动了他们进行“文学化新闻报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新中国成立后,两栖作家的写作姿态与写作立场无不以国家提倡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出发点,以国家和民族共同倡导的价值观念与准则作为价值航标。两栖作家在政治语境下所取的单向政治归属,也就从根本上决定其作品歌颂-批判两极模式的生成。然而,随着歌颂的不断升级,部分作家开始走向迷失,对“大跃进”等虚假存在所作出的荒谬的报道与歌颂,使两栖作家原本强调客观真实的文本迅速沦落为失范异化的赝品。这一时期,“干预生活”的特写的出现,可谓知识分子在新体制下履行社会批判职志的一种尝试。尽管这些特写作家在之后到来的政治风暴中悉数遭受致命打击,但它的出现与发展无疑为“问题报告文学”在80年代的回归与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期,随着以开放、多元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文化的建构,作家们开始以自主的姿态进行创作。报告文学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的低谷之后再度走俏中国文坛,并于80年代中后期呈现井喷式发展之势。在这种繁荣背后起推波助澜作用的“生力军”中,曾经或当时正在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占了极大的比例。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使报告文学“歌颂与批判”的本性再次凸显。尽管顺应时代潮流,书写改革开放,讴歌主旋律的作品不断涌现,但“干预生活”的作品大有崛起之势,并以其深刻的启蒙意义参与着社会理性精神的重构。“两栖写作”是作家顺应时代潮流而“辗转”于文学与新闻之间的一种写作现象。作品之所以在两个领域皆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作用与价值,是因为它们在选题、立意以及文本写作上皆充分借鉴了文学与新闻两种表现形式之所长,其表现力也体现出文学与新闻的互补与叠加,进而使作品呈现出异于单纯的文学或新闻作品的别样景观。作家在两个写作领域之间的身份变迁绝非偶然的、无意识的职业选择,而是随着不同时代政治与文化生态的演变而产生的一种有其内在规律与明确目的性的价值取向与身份再定位。“两栖写作”不仅参与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学的建构,而且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及民族精神的重铸做出了独特贡献,可谓20世纪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孙艳艳[10](2016)在《多元文化祝阈下的箫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运用现代汉语进行创作的蒙古族作家中的杰出代表,萧乾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翻译家,也是享誉世界的记者,更是中外文化交流使者。萧乾出生在清朝末年,成长于民国初期,经历了二战的炮火和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发展时期的坎坷起伏,在20世纪的风云中渡过了八十九个春秋。他出身寒微,少年孤苦,从一个穷苦的蒙古族旗人后裔进而沦为在教会学校半工半读的孤儿,尽尝人间百苦,遍阅人生百态。所谓蚌病成珠,生活的缺失成就了他文学的机缘,使得他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又能够接受到宗教文化、欧美文化、中国新文艺思想等多元文化的深刻浸染,使其生命充满多彩传奇、兼容多方景致,其创作涉及众多体裁,视角兼及国内外。无论是匠心独具的文学作品,还是丰富精彩的二战报道,抑或是细腻丰润的英美文学翻译作品,都极具审美价值,富含思想光辉,充满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及社会责任感。论文以萧乾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为起点,以不同文化要素在与萧乾生命体验的渗透交融过程中,对创作产生的不同层面的影响为线索,对萧乾创作中“多元”但却“一体”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论文既注重了环境因素对创作主体的影响和塑造,又强调了作家的主观感情和文化立场对作品的决定性作用,立体地展现出了作家与文化的复杂关系,尤其涉及到了从前少有论及的萧乾的民族心理的分析。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萧乾创作基调的形成。在萧乾进行文学创作的第一阶段有两个显着特征,即利用童年视角进行叙述和自传式地书写。这种明显的特征必然引导我们到他的生活经历中去寻找他创作的原动力。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幼年失怙的哀痛、寄人篱下的自卑、民族身份的困惑成为他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情感体验,推动他在初期的创作中利用文学书写去寻求宣泄与补偿。但作家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在于,他能够将个体的缺失转化为更广泛的缺失,将个体的需求升华为更深层次的需求。他将对家的缺失感的宣泄和对身份归属感的渴求转化为一种对广大人民的关注、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使家国情怀成为他创作的一种基调。在这一阶段,以仁孝为主的伦理观念和“家天下”的责任意识构成了他的主体文化意识,成为他一生的文化根基。第二部分论述了萧乾在加强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方面所做的努力。这种努力主要表现在他的基督教题材的小说创作上。萧乾从小生活在一个有宗教传统的家庭,后来的机缘机遇又让他在基督教文化的浸染中度过了少年时期。尽管他从主观上排斥基督教,但相关的文化审美意识和个别的宗教表述方式却已经成为他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阶段在萧乾生活中具有转折意义,是他生活上独立和思想上独立的开始。在这一阶段,他在共产主义革命思想和中国新文艺思潮的引导下,开始走上抗争的道路。这时,他的创作中已经渐有突破个人生活小圈子的趋势了。具体表现为从题材内容的转变带动创作思想的更加深入。自1935年开始,揭露基督教在中国进行宗教殖民的内容成为他小说的基本题材,这是萧乾进行宗教批判的开始,也表明作家已经能够站在全新的思想高度去进行创作了。在这一阶段,他通过自身的体验去表现印象中的基督教徒的伪善,并将这些内容写进他的小说作品中。基督教文化也成为他文化格局中重要的一部分。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萧乾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包括报刊编辑、文学评论、文学创作和文学译介。这一过程在他生活中历时最长,几乎是贯穿他整个写作历程的。除了他中小学阶段对西方文学的阅读和解放后的文学译介之外,旅英七载是这一阶段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以一个用流利的英文进行演讲、写作和交流的全新中国知识分子形象向西方传递着古老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信息,以借鉴包容的态度对西方经典文学进行深入地研究、思考,并将其优秀品质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在此影响下,萧乾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文学体裁向多样化发展,文学风貌更加洒脱自信,创作视角空前开阔,他以成熟稳健的姿态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赋予他生命最富丽的色彩,也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对萧乾文化结构的总体梳理。作为文化影响的受体和文学创作的主体,萧乾与文化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他接受影响但却从没受制于影响,他对文化的态度始终是有选择性的,这才使他的创作呈现出了文化多元性和整体性。这一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萧乾的文化心理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萧乾的文化结构虽“多元”但终为“一体”的本质。同时,在把萧乾的文化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前提下,勾勒出了以关怀弱小生命为情感坐标、以民族认同为文化坐标的完整的文化心理地图。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以“文化”为切入点对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相对复杂的作家进行研究,既能够对作家作品进行整体呈现,又能够从具体的脉络间找出创作规律、内在品质,同时也能够具体地发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斩荆而行的文人们所面临的文化抉择和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二、在新闻与文学之间——对萧乾新闻特写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新闻与文学之间——对萧乾新闻特写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论萧乾散文的自我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萧乾研究综述 |
一、萧乾小说研究 |
二、萧乾政论杂文研究 |
三、萧乾报告文学研究 |
四、萧乾书评研究 |
五、萧乾散文思想与创作艺术研究 |
第二节 选题缘由及论文创新点 |
一、选题缘由 |
(一) 创作成就高 |
(二) 散文创作水准高 |
(三) 散文自我书写特征明显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自我的生存体验书写:早期生命意识的探源 |
第一节 自我苦难经历与生命无根状态 |
一、暮生儿对宿命的无奈 |
二、寄人篱下的悲戚体验 |
三、民族身份带来的自卑 |
第二节 自我的死亡意识与忧郁根源 |
一、自我书写中的早期死亡印象 |
二、成人后对于死亡的思考:人为什么活? |
三、生与死的反思,面对死亡的坦然 |
四、一个忧郁者的自白 |
第三节 对命运的感性反叛与挣扎 |
一、仗义执言:揭露旧社会学校与宗教的丑陋 |
二、冲破樊笼:做自身命运的掌舵人 |
第二章 以他者观照自我:时代浪潮下的“为人生”书写 |
第一节 不带地图的旅人:用足迹书写现实人生 |
一、自我对社会腐败和底层苦难的注视 |
二、自我对民族弊病与出路的思考 |
第二节 海外七年的自我书写 |
一、无根的漂浮:“自我”视角下的屈辱体验 |
二、欧战见闻录:战火下的自我审思 |
第三章 由遮蔽到去蔽:知识分子自我精神的重构之路 |
第一节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 |
一、自由思想的碰壁 |
二、人生选择的迷茫 |
第二节 重拾“地图”与“自我“改造” |
一、重拾人生地图 |
二、积极“自我改造” |
第三节 淬火重生后的自我审视 |
一、反思“文革”乱象 |
二、透过活物看人生 |
三、追忆人间温情 |
四、尽量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民国时期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1921-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民国新闻教育的研究 |
二、从新闻职业化理路研究中国新闻教育 |
三、有关民国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研究 |
第二章 高等新闻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高等新闻教育萌芽的考证 |
一、中国报馆俱进会提议设立新闻学校的具体经过 |
二、全国报界联合会提议筹设新闻大学的详细情形 |
第二节 高等新闻教育兴起的背景 |
一、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
二、报界对时局变动的回应 |
第三节 高等新闻教育的发展与勃兴 |
一、教会大学的“密苏里式”新闻教育 |
二、私立大学的“本土化”新闻教育 |
三、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党化”新闻教育 |
第三章 新闻专业大学生进入校园 |
第一节 招生广告:新闻学子的择校参考 |
第二节 入学考试:国文与英文的沟壑 |
一、英国文学:圣约翰大学对英文的考察方式 |
二、燕京大学全面的英语能力要求 |
三、注重国学:本国私立大学的入学考试 |
四、党义:中央政治学校必不可少的考察 |
第三节 选择新闻专业的初心 |
一、对新闻学和新闻事业的热情 |
二、对“无冕之王”虚荣的幻想 |
三、寻找安身立命的工作 |
第四章 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 |
第一节 “通才”教育:培养知识广博的记者 |
一、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并重:各大学新闻系的课程设置 |
二、拓展视野:新闻界名流讲座 |
第二节 “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一、参观报馆:详细了解报纸出版流程 |
二、经营校园媒体: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
三、校外实习:增长报业经验 |
第三节 新闻学术研究活动 |
一、新闻学会和新闻研究室:中国新闻学术研究的摇篮 |
二、新闻讨论周和报展:新闻学子的学术实践 |
第四节 新闻系学生的对外交流 |
一、暑期参观与旅行 |
二、出国留学和交换 |
第五章 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
第一节 生活情况 |
一、学杂费 |
二、新闻学子的长袍、西装和制服: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龃龉 |
三、住宿: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异 |
四、娱乐活动 |
第二节 体育运动和军事训练 |
第三节 校园社交 |
一、师生交游 |
二、志趣相投的同学 |
第六章 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理念 |
第一节 三民主义新闻思想 |
第二节 以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为主导 |
一、新闻专业主义 |
二、新闻的商品性和报业托拉斯讨论 |
三、大众化新闻思想 |
第三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思想的启蒙 |
第七章 从“象牙之塔”到“十字街头” |
第一节 积极参与校外新闻实践活动 |
第二节 参与“国难”问题讨论:《燕大周刊》抗日问题专号 |
一、解读日本对华新政策 |
二、对政府现行政策的强烈不满 |
三、激进的抗日救亡建言 |
第三节 同仇敌忾:全国新闻学子支援绥远抗日前线 |
一、燕大新闻系绥远前线战地调查团 |
二、全国新闻学子捐款捐物援绥 |
第四节 巨浪在未名湖畔增长:一二·九运动中的燕京新闻学子 |
一、掌握学生自治会 |
二、领导请愿游行活动 |
三、积极利用新闻报道和国际舆论 |
四、参加南下扩大宣传团 |
五、组织延安访问团 |
结语: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双重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新新闻主义作品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建构——以《人生采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萧乾的写作风格 |
三、《人生采访》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
(一)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从业者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 |
(二)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从业者独立报道、服务公众,承担社会责任,不受制于任何政治、经济利益体 |
四、结语 |
(6)论萧乾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一、萧乾民族身份的研究现状 |
二、萧乾的民族天性与后天遮蔽 |
三、萧乾的“寻根”意识与民族心理的建构 |
四、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与研究领域的实质认可 |
(7)京派文人萧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的对象及其选题的意义 |
二 相关研究动态 |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京派基调:萧乾的早期交游与整体创作 |
第一节 萧乾与京派的缘起 |
一、京派文化的滋养与吸收 |
二、与京派友人的交游 |
第二节 小说创作的诗性韵致 |
一、浓郁深情的乡土诗意 |
二、蕴藉深刻的小说内涵 |
三、俊逸质朴的语言风格 |
第三节 散文创作中的京派色彩 |
一、京派散文创作的特质与格调 |
二、核心要素:人道主义与爱国情怀 |
三、借鉴与凸显:从散文到新闻 |
第二章 审美择向:萧乾文艺思想的常与变 |
第一节 融合与疏离:何以文学,如何审美 |
一、大时代中京派的审美择向 |
二、坚守自由:萧乾的文学立场 |
第二节 “出去”与“进来”:萧乾的文化立场 |
一、让京派走向世界:萧乾的跨际译写与交流 |
二、异质文化与本土传统的碰撞与交融 |
第三节 信仰与坚守:萧乾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 |
一、现代自由民主国家的构建 |
二、扞卫自由主义理念的论战 |
三、独立人格与民族大业 |
第三章 文化创造:萧乾文艺活动的京派格调 |
第一节 彰显个性:《小公园》改版 |
一、扶植文学新人 |
二、纯正严肃的文艺观 |
第二节 丰富京派面向:《大公报·文艺》的革新 |
一、开辟“书报简评”栏目 |
二、其他栏目的设立 |
三、主持“大公报文艺奖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从自由主义看萧乾的心路历程与文学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一、自由主义 |
二、自由主义文学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自由主义与萧乾的心路历程 |
第一节 最初的自由旅程 |
一、清醒的反抗 |
二、地图与理论之争 |
三、文学自由的理想 |
四、跋涉山水之外 |
第二节 撕裂的自我与权威的阴影 |
一、阴影下的隐忧 |
二、质疑与被质疑 |
第三节 “把一切推倒”与自我重构 |
一、虔诚的思想之改造 |
二、再造“新我” |
三、自我的消解与身份的认同 |
四、自由的遮蔽 |
五、诗意的回归与自我理想之重建 |
第四节 从萧乾看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精神追求 |
一、艺术的自由与自我的坚守 |
二、对生命本真的追求 |
第二章 自由主义与萧乾小说创作 |
第一节 自由主义思想与心理创伤体验 |
一、悲凉的人生与不平等的抗争 |
二、苦难的隐喻与无根漂浮的命运 |
三、人生的自由旅程与情感的“自由” |
第二节 性灵自由的创作心理 |
一、生命的萌动与性灵的创作 |
二、想象与情感的诗性与诗意 |
三、个性的自我与流派的精神遇合 |
第三节 乡土批判与自我审视 |
一、自由的失落与乡土的沉痼 |
二、仪式与自我审视 |
第四节 情感的自由表达 |
一、艺术的自由 |
二、忧郁的力量 |
三、梦的原乡与悲悯情怀 |
第三章 自由主义与萧乾散文创作 |
第一节 身份困惑与精神突围 |
一、身份困惑与突围的艰难 |
二、丰富与生动 |
第二节 民族理想与人生体验 |
一、无形的地图与家园意识 |
二、瑰丽的山水,晦暗的人间 |
第三节 乐观的理想主义与自我描摹 |
一、“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独白” |
二、性灵的自由 |
三、理想世界的建构 |
四、灵魂的解剖 |
第四章 自由主义与萧乾报告文学创作 |
第一节 “对现实发言”的创作姿态 |
一、向实际人生中寻题材 |
二、“对现实发言”的创作姿态 |
三、真实与真诚 |
第二节 “探寻”与“跋涉”的创作心理 |
一、冒险的“越轨” |
二、“生命跋涉”的深度 |
第三节 “人生采访”与“文化对话”的价值追求 |
一、“人生采访” |
二、文化对话 |
三、“审视”与“被审视”的观照视角 |
第五章 自由主义与萧乾书评 |
第一节 净化与推动 |
一、“文化保镖”与“裁判” |
二、“筛子”的作用 |
三、传播和交流 |
第二节 潜思的镜子和自由的空间 |
一、持论客观与浇花守圃 |
二、多维度的表达空间 |
三、灵魂的自我净化 |
第三节 独立宽容的原则 |
一、无偏见的冷静 |
二、批评的宽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20世纪中国文学—新闻“两栖写作”流变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蔚为大观的“两栖写作” |
二、“两栖写作”研究现状 |
三、“两栖写作”研究试图探索的几个问题 |
第一章“两栖写作”的“春笋时节” |
第一节 现代报刊催生文本新样态 |
第二节 新写实文体的传承与流变 |
第三节 作家的新闻意识与叙事张力 |
第二章“峥嵘岁月”的上下求索 |
第一节 政治文化生态催生“两栖写作” |
第二节 报告文学的盛行与“两栖写作” |
第三节“战争书写”的生成与流变 |
第三章 共和国旗帜下的“价值航标” |
第一节 政治归属与写作倾向 |
第二节 唱响新中国的主旋律 |
第三节 歌颂与批判的变奏曲 |
第四章“破茧”之后的开新与守正 |
第一节 主体回归与记者转场 |
第二节 启蒙语境开新求变 |
第三节 守正固本和而不同 |
第五章“两栖写作”的共生与互补 |
第一节 和合共生的近缘性 |
第二节 新闻内核与文学演绎 |
第三节 文学介入与新闻魅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多元文化祝阈下的箫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论文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萧乾创作基调的形成 |
第一节 童年经验中的朴素情感 |
第二节 底层生活中的生存体验 |
第三节 由己及人的家国情怀 |
第四节 早期生活的文学表现 |
第二章 宗教文化与萧乾创作思想的深化 |
第一节 基督教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
第二节 宗教文化对萧乾思想的影响 |
第三节 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萧乾文学创作 |
第三章 西方文化与萧乾创作领域的延伸 |
第一节 萧乾对中国新文学的研究与传播 |
第二节 对西方文学的研究与译介 |
第三节 萧乾对西方文学的选择性借鉴 |
第四章 萧乾文化地图的最终形成 |
第一节 萧乾的文化心理结构分析 |
第二节 渴望民族认同的心灵坐标 |
第三节 关怀弱势生命的情感坐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在新闻与文学之间——对萧乾新闻特写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身份视阈下萧乾文学观念及创作倾向的转型研究[D]. 冯佳. 辽宁大学, 2021
- [2]论萧乾散文的自我书写[D]. 杨兴叶.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人生的采访者 ——论萧乾通讯特写的创作特色[D]. 连玮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4]民国时期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1921-1937)[D]. 白华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新新闻主义作品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建构——以《人生采访》为例[J]. 宋恺. 新闻研究导刊, 2020(06)
- [6]论萧乾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J]. 孙艳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7]京派文人萧乾研究[D]. 高莉娜.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8]从自由主义看萧乾的心路历程与文学创作[D]. 刘琼. 云南大学, 2018(01)
- [9]20世纪中国文学—新闻“两栖写作”流变论[D]. 魏占兴. 兰州大学, 2017(08)
- [10]多元文化祝阈下的箫乾研究[D]. 孙艳艳.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