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镰刀菌属是一类形态变异很大的真菌,并且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因此在分类鉴定研究上引起了研究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已经实现了对镰刀菌检测鉴定,但这些方法都各具局限性,形态学样品前处理繁琐、鉴定周期长、时效性差,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存在交叉反应,假阳性和假阴性率较高。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n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 TOF MS)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化学技术,通过获取具有物种特征性的蛋白质指纹图谱,实现物种的检测和鉴定。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用于微生物鉴定和检测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好,准确度高,自动化和高通量等特点。本文应用MALDI TOF MS方法对来源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及美国、阿根廷的28个种35株镰刀菌进行了分析研究。以Fusarium proliferatum var.minus和Fusarium graminearum作为条件筛选的目的菌,试验了3种单一溶剂处理、2种组合溶剂处理和蜗牛酶处理,以及不同试验因素包括2种基质、3种基质溶剂、5种菌量、4种点样方法、3种点样量、3种水洗培养物次数、5种超声处理时间等,综合分析了影响MALDI TOF MS检测的重要因素,首次获得了MALDI TOF MS检测镰刀菌的最佳试验条件:样品处理用溶剂为70%甲酸:乙腈;最佳基质为HCCA;最佳基质溶剂为乙腈:三氟乙酸:水(20∶1∶19);最佳菌量约8mg;最佳点样方法为改进的干滴法;最佳样品点样量1μl;最佳水洗次数为水洗一次;最佳超声处理时间为10min。应用该规范化方法,在m/z 2000-19970范围内能够根据各自的特征图谱实现了对镰刀菌属内不同种真菌、大豆猝死综合症病菌的不同菌株真菌的区分。通过同一样品的重复性、批间样品的重复性试验得到Log(score)>2.000,该方法的重复性较好,为镰刀菌标准质谱数据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首次初步建立了MALDI TOF MS检测镰刀菌的全新方法:约8mg的菌体水洗一次,依次采用70%甲酸和乙腈处理后,菌体经超声处理10min,1μl样品采用改进的干滴法点样,基质为HCCA,基质溶剂为乙腈:三氟乙酸:水(20∶1∶19)。本文应用来源于美国、阿根廷的我国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大豆猝死综合症病菌北美种Fusariumvirguliforme共8个菌株,经单细胞微量分析系统分别在43℃至47℃5个温度梯度下水浴处理1min至5min 5个时间梯度,荧光染色后,对该病菌活性进行检测,设置传统的萌发试验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该病菌在47℃水浴处理4min即全部失活,SPSS统计分析得出该病菌的活性检测值与处理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处理时间除菌株2-1和22825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它菌株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所设置的萌发率也与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活性检测值与萌发率两者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本文首次初步建立了28种植物病原镰刀菌MALDI TOF MS检测方法,首次建立了包含了28个种35株镰刀菌MALDI TOF MS检测的蛋白指纹图谱数据库,为植物病原真菌快速、高通量、自动化检测开辟了新途径,搭建了新检测平台,并首次应用单细胞微量分析系统首次建立了大豆猝死综合症病菌北美种活性检测技术,该方法可以替代传统的孢子萌发方法,从而大幅度缩短该病菌活性检测时间,明显提高了检测效率,对检疫性植物病原真菌活性检测新平台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文目录
目录摘要Abstract前言1 镰刀菌的分类2 镰刀菌鉴定方法2.1 形态学鉴定2.2 酯酶同工酶技术2.3 血清学检测2.4 分子生物学检测2.5 基因芯片技术2.6 红外光谱鉴别3 质谱技术4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及应用4.1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4.2 MALDI TOF MS原理4.3 MALDI TOF MS应用4.3.1 多肽与蛋白质4.3.2 DNA与RNA4.3.3 高分子化合物4.3.4 小分子化合物4.3.5 微生物检测4.3.5.1 真菌检测4.3.5.2 细菌检测4.3.5.3 病毒检测5 活性检测研究5.1 MTT法及其改良法5.2 SRB法5.3 LDH释放法5.4 同位素掺入法5.5 酸性磷酸酶法5.6 克隆形成实验5.8 活性检测在植物病原菌和酵母上的应用5.9 传统活性检测方法的优缺点6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一部分 28种镰刀菌MALDI TOF MS分析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1 供试菌株1.2 实验试剂1.2.1 基质1.2.2 酶1.2.3 其它试剂1.3 仪器1.4 主要试剂的配制1.4.1 基质溶剂1.4.2 基质溶液1.4.3 样品处理用溶剂1.4.4 校正标准样品的制备2 实验方法2.1 供试菌的培养2.2 样品处理2.2.1 溶剂处理2.2.1.1 单一溶剂处理2.2.1.2 组合溶剂处理2.2.2 不同基质及基质溶剂的试验2.2.3 菌量试验2.2.4 点样方法的筛选2.2.5 样品点样量的筛选2.2.6 水洗培养物次数的筛选2.2.7 超声处理时间的筛选2.2.8 蜗牛酶处理2.2.8.1 不同浓度的蜗牛酶处理2.2.8.2 试验蜗牛酶的作用及和溶剂处理确定的较好方法进行比较2.3 MALDI TOF分析2.3.1 仪器参数设置2.3.2 标准品质量数校正2.3.3 图谱分析2.3.3.1 图谱的标峰2.3.3.2 图谱的校正2.3.3.3 图谱的数据库搜索2.3.4 数据库的建立2.4 重复性试验2.4.1 同一样品的重复性试验2.4.2 批间样品的重复性试验2.5 方法的适用性2.5.1 同属内不同种真菌的鉴定2.5.2 同种内不同株真菌的鉴定结果与分析1 样品处理方法的确定1.1 溶剂处理1.1.1 单一溶剂处理1.1.2 组合溶剂处理1.2 不同基质及基质溶剂试验1.3 菌量试验1.4 点样方法筛选1.5 样品点样量筛选1.6 水洗培养物次数筛选1.7 超声处理时间筛选1.8 蜗牛酶处理1.8.1 不同浓度的蜗牛酶处理1.8.2 酶处理上清液分析1.8.3 试验蜗牛酶的作用及和溶剂处理确定的较好方法进行比较1.9 标准试验方法的确定2 重复性试验2.1 同一样品的重复性试验2.2 批间样品的重复性试验3 方法的适用性3.1 同属内不同种真菌的鉴定3.2 同种真菌不同菌株的鉴定4 数据库的建立第二部分 SDS病菌北美种活性检测研究材料与方法1 材料1.1 供试菌株1.2 试剂1.3 溶液、培养基的配制1.4 常用仪器2 方法2.1 大豆猝死综合症北美种F.virguliforme的培养2.2 孢子的获取及孢子悬浮液的配制2.3 孢子萌发培养时间的筛选2.4 样品孢子致死温度的筛选2.5 染料适用性筛选2.5.1 SYTO、PI处理方法2.5.1.1 单染浓度的筛选2.5.1.1.1 SYTO单染用量的筛选2.5.1.1.2 PI单染用量的筛选2.5.1.2 死、活孢子悬浮液不同比例混合2.5.2 ViaCount处理方法2.5.2.1 染料用量的筛选2.5.2.2 死、活孢子悬浮液不同比例混合2.6 染色时间的筛选2.7 不同温度-时间处理时间处理后的活性检测2.8 单细胞微量分析系统参数的调整及样品检测2.9 萌发试验结果与分析1 孢子萌发培养时间的筛选2 样品孢子致死温度的筛选3 染料的适用性筛选结果3.1 SYTO/PI单染用量的筛选3.2 死、活孢子悬浮液不同比例混合经SYTO/PI染料染色后的活性检测结果3.3 ViaCount染料用量的筛选3.4 死、活孢子悬浮液不同比例混合经ViaCount染料染色后的活性检测结果4 ViaCount染料染色时间的筛选5 单细胞微量分析系统对不同水浴温度处理后的样品活性检测结果6 建立的SDS病菌北美种活性检测方法讨论与结论1.讨论1.1 镰刀菌的MALDI TOF MS检测1.2 影响MALDI TOF MS分析的试验因素分析1.2.1 溶剂处理1.2.2 蜗牛酶处理1.2.3 影响MALDI TOF MS分析其他重要试验因素1.3 SDS病菌的活性检测1.4 活性检测试验因素分析2 结论致谢参考文献论文发表情况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论文所用缩写及中英文对照附表图版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镰刀菌论文; 蛋白论文; 质谱分析论文; 大豆猝死综合症病菌北美种论文; 荧光染色论文; 活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