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认同论文-王晓方,黎懿萱

交往认同论文-王晓方,黎懿萱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往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校青年学生,执政党认同教育,交往理论

交往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方,黎懿萱[1](2019)在《高校青年学生执政党认同教育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国际上一些势力利用民主、人权和宗教等问题"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国共产党,千方百计地消解高校青年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执政环境亦发生很大变化,高校青年学生执政党认同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引导高校青年学生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时代课题。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通过对执政党认同教育传统模式的反思,探索高校青年学生和执政党"主体间性"范式,构建高校青年学生(主体)—执政党(主体)自主、平等的交往关系,确立高校青年学生和执政党相互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合理交往范式,可使高校青年学生成为执政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力量。(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9年11期)

杨竞业[2](2019)在《论现代交往的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时代交往主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重要学术问题。这一问题主要研究身份的差异和差别、身份的吸引和排斥、身份的过渡和识别、身份的同系和认同及其之间的关系。身份认同的系统结构包括人格认同、能力认同、权力认同和文化认同四个方面。其中,人格认同是身份认同的精神标尺,能力认同是身份认同的时代标尺,权力认同是身份认同的民主标尺,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的历史标尺。(本文来源于《深圳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海欢[3](2019)在《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激越行为及社会交往的影响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激越行为及社会交往的临床效果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0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法,平均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对比两组间护理后激越行为水平与社会交往能力评分、社会适应能力评分。结果 :经护理后对比,对照组患者激越行为水平明显差于实验组;对照组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差于实验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自我角色认同护理方法,能有效降低患者激越行为,并提高患者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此方法应被积极推广。(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13期)

左兰,孙秀玲[4](2019)在《文化认同视阈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逻辑契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其他认同相比,文化认同的生命力是比较顽强的,对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言,文化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文化认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主体、实践基础、终极目标上具有逻辑契合。当前,复杂的文化背景影响下,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主流文化危机,也严重影响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顺利进行。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在文化认同视阈下如何实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觉,而民族平等、民族发展和文化认同则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觉的前提条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民族丛刊》期刊2019年03期)

吴鲍兰[5](2019)在《网络虚拟交往中青年自我认同的危机及其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虚拟交往是网络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青年人际交往形式的发展。网络虚拟交往中,青年形成的自我认同的力量、自我认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网络虚拟交往中青年的自我认同出现了危机:青年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相分离、青年虚拟自我与社会关系相分离。提升网络虚拟交往中青年的自我认同,必须确定青年自我认同的标准、引导青年树立正确认识网络的观念、积极正确地利用虚拟网络交往。(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9年15期)

严芳[6](2019)在《自我认同危机影响下的初中生同伴交往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认同危机是初中生在人格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危机,而这种危机的出现往往受同伴群体的影响,也影响着与同伴的交往。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初中生的自我认同状态,对初中生自我认同危机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及其对同伴交往的影响关注不足。基于此,本研究以S市一所完全中学七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收集资料,然后以3个个案的形式分析了初中生所面临的3种典型的自我认同危机及原因,以及自我认同危机对同伴交往产生的不良影响,并针对不同的自我认同危机和交往表现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指导建议。研究发现,个案1的自我认同危机表现为追求卓越的自我和消极逃避的自我的整合困难。这种危机出现的原因在于个体自卑与超越的矛盾心理以及学校以分数论人才的评价机制。个案2的自我认同危机表现为真实自我与虚拟的理想自我的协调危机。其原因主要是同伴的嘲笑、教师的偏见和家长的缺位。个案3的自我认同危机在于自我压抑和自我张扬的极端对立。这源于父母粗暴的教养方式和教师温和的管理方式之间的巨大反差。面临不同自我认同危机的初中生在同伴交往中的共同之处在于,学生均未将同伴视为平等的交往主体。这主要体现在:对同伴缺少尊重和友爱,或将同伴视为获得优越感和愉悦感的工具,或将同伴视为父母的替代品而过度依赖同伴。在交往问题的解决方面,学生多采用退避、幻想、攻击、顺从和自我伤害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针对以上3个个案中的自我认同危机和交往表现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指导建议。针对个案1的教育指导建议是悦纳不足、正视困难和自我超越的叁步走策略,个案2的建议也包含悦纳真实自我、加强生命教育和培养爱的能力叁个方面,个案3的建议分别是增加合作、增进理解和促进道德自律。同时,本研究也期望学校可以营造尊重和友爱的道德氛围以改进学生共同存在的不良交往表现,这也有助于化解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柯涌晖[7](2019)在《基于交往理性的榕台民间信仰记忆传承与情感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榕台两地民间信仰成为民众思想互动、延续血脉的精神纽带。基于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观点,需要进一步深化两地民间信仰互动、提升情感互认的积极措施,强化榕台两地民间情感沟通与文化认同感。具体的措施包括:理想的语境、平等的商谈、多元的参与及合理的创新。(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魏爽,苏琪琪[8](2019)在《社会认同:理解农民工随迁子女人际交往特点的解释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迁子女在校人际交往影响着其对自我的认同、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及融入发展。以北京市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了解随迁子女人际交往现状并归纳其交往特点,借以社会认同理论的社会分类、社会认同、社会比较等核心概念作为解释框架分析随迁子女人际交往特点,从随迁子女、家庭、学校与教师、宏观力量等四个主体力量提出弱化社会分类的群体界限、强化正面认同评价、缩小社会比较差异性等叁大方面对策,期望促进随迁子女人际交往问题的改善。(本文来源于《北京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李博,赵玉芳,游贝贝[9](2018)在《文化聚合观促进民族交往:中华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理念反映了个体对文化差异及文化间边界的看法,会影响到群际互动。文化聚合观强调文化间的联系和互动,为理解族群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选取219名苗族学生作为样本,试图验证文化聚合观对民族交往的促进作用,并探索二者间关系的产生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文化聚合观越强,中华民族认同感越强;文化聚合观和中华民族认同积极预测民族交往;中华民族认同在文化聚合观和民族交往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社区心理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徐豪,潘良蕾[10](2018)在《加强沪港青年交流交往 在交融中增进广泛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沪港两地的青年交流交往交融,对沪港两地城市的协同发展,对增进彼此认同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源头性的作用与意义。回顾过去,沪港青年交流交往主要有几方面的内容:开创了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从2007年开始探索香港青年来沪实习,创设了“明日领袖”等青(本文来源于《联合时报》期刊2018-11-16)

交往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化时代交往主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重要学术问题。这一问题主要研究身份的差异和差别、身份的吸引和排斥、身份的过渡和识别、身份的同系和认同及其之间的关系。身份认同的系统结构包括人格认同、能力认同、权力认同和文化认同四个方面。其中,人格认同是身份认同的精神标尺,能力认同是身份认同的时代标尺,权力认同是身份认同的民主标尺,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的历史标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往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方,黎懿萱.高校青年学生执政党认同教育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J].理论导刊.2019

[2].杨竞业.论现代交往的身份认同[J].深圳社会科学.2019

[3].王海欢.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激越行为及社会交往的影响效果观察[J].人人健康.2019

[4].左兰,孙秀玲.文化认同视阈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逻辑契合[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

[5].吴鲍兰.网络虚拟交往中青年自我认同的危机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9

[6].严芳.自我认同危机影响下的初中生同伴交往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7].柯涌晖.基于交往理性的榕台民间信仰记忆传承与情感认同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魏爽,苏琪琪.社会认同:理解农民工随迁子女人际交往特点的解释框架[J].北京青年研究.2019

[9].李博,赵玉芳,游贝贝.文化聚合观促进民族交往:中华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J].社区心理学研究.2018

[10].徐豪,潘良蕾.加强沪港青年交流交往在交融中增进广泛认同[N].联合时报.2018

标签:;  ;  ;  

交往认同论文-王晓方,黎懿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