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扩招数字的连年加大,每年涌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字也成几何级增长。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使得我国劳动力的知识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高端人力资源。然而,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就业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供过于求的现象,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之间的地位差距日益悬殊。随着用人单位的强势地位越来越明显以及现有法律制度的不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受侵现象逐渐增多。这也凸显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体系的运行困境,还高校毕业生以切实到位的权益保护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就高校毕业生的法律地位而言,其并无特殊性,因此本文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体系的分析是在保护劳动者的总体视野下进行的。文中首先对高校毕业生和高校毕业生享有的就业权益进行准确界定。然后在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维权现况进行实证调查和资料查询的基础上,运用当代先进法学理论和法律社会学研究方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体系运行的困境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原因分析,并借鉴国内外就业权益保护成果,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体系运行困境的应对之策。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高校毕业生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进行概念界定。笔者把高校毕业生界定为:所有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包括中央与地方院校以及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各级各类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与专科(高职)生。本文所指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是指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应享有的所有合法权益。其研究对象是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研究的范围涉及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诸多方面。第二部分从多个角度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体系建设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保护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法规,并加强了对人才市场的整治,各高校也不断完善和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尤其是法律方面的指导,使就业法制环境有所改观。但总体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制环境仍不让人放心,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遭侵犯的现象经常见诸于各种媒体,指出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领域普遍存在的平等就业权实现困难、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易受干扰、高校与就业主管部门对毕业生的侵权、自主择业权受限制、财产权经常遭侵犯、签订就业协议时就业权益容易被侵、合同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和就业权益受侵害后难以得到救济等诸多问题。第三部分从制度、法律、政府、毕业生维权意识、高校等几重维度,运用逻辑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借鉴西方权利法学、社会学、法理学等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探求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体系运行困境的深层次原因,为对策分析奠定坚实基础。第四部分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在已有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体系的基础上,完善以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为中心的权益保护体系,并从政府、立法机构、高校、学生自身等多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体系的对策。主要包括:第一,从政府的角度,政府应着力解决就业问题,完善保险保障体系和救济体系;第二,从立法的角度,立法机构应加快反就业歧视立法,解决相关劳动法律条文相互打架的现象;第三,从高校的角度,高校应采取措施增加毕业生的相关法律知识储备,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维权意识,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第四,从学生的角度,高校毕业生应该熟悉掌握与就业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诸如《宪法》、《就业促进法》、《民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概念释义
  • (一) 高校毕业生
  • (二) 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
  • 二、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平等就业权实现困难
  • (二) 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易受干扰
  • (三) 高校与就业主管部门对毕业生的侵权
  • (四) 自主选择就业权受到限制
  • (五) 财产权经常遭侵犯
  • (六) 签订就业协议时就业权益容易被侵
  • (七) 合同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 (八) 毕业生就业权益受侵害后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
  • (九) 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其他一些违约和侵权现象
  • 三、当前维护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运行体系的分析
  • (一) 运行中的制度因素
  • (二) 运行中的法律因素
  • (三) 运行中的政府因素
  • (四) 运行中的毕业生维权意识因素
  • (五) 运行中的高校因素
  • (六) 运行中的就业市场因素
  • 四、加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的建议
  • (一) 从政府的角度
  • (二) 从立法的角度
  • (三) 从高校的角度
  • (四) 从学生的角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常州市大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用工状况的调查[J].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 [2].用人单位劳动管理权的法律规制探析[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10)
    • [3].应对才市变化有新招[J]. 成才与就业 2020(03)
    • [4].“惠企八条”全力支持涉外用人单位复工复产[J]. 今日科技 2020(03)
    • [5].疫情期间用人单位劳动问题十问十答[J]. 劳动保障世界 2020(04)
    • [6].劳动者隐私权和用人单位知情权的冲突问题研究[J]. 知识经济 2020(09)
    • [7].用人单位未支付劳动报酬的法律风险[J]. 中国卫生人才 2020(05)
    • [8].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J]. 鄂州大学学报 2020(03)
    • [9].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员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J]. 现代医院管理 2020(04)
    • [10].疫情停工期间用人单位的工资续付义务[J]. 人民司法 2020(07)
    • [11].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信息双向对接机制研究[J]. 新西部 2019(26)
    • [12].医学类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11)
    • [13].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J]. 农场经济管理 2018(01)
    • [14].用人单位义务:责任范围与立法逻辑[J]. 法治研究 2018(03)
    • [15].基于用人单位满意度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J]. 职业技术 2018(05)
    • [16].社工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专业关系的建议[J]. 中国社会工作 2018(24)
    • [17].员工遭遇用人单位裁员有说道[J]. 劳动保障世界 2016(31)
    • [18].劳动者能否以用人单位未足额缴费要求离职补偿[J]. 中国社会保障 2016(11)
    • [19].大众创业背景下用人单位管理员工兼职的风险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7(10)
    • [20].用人单位知情权与劳动者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J]. 中国劳动 2017(05)
    • [21].用人单位拿“擅自”说事,法律未必支持[J]. 中国安全生产 2017(05)
    • [22].虽事出有因,用人单位也不得随意克扣员工工资[J]. 乡村科技 2016(28)
    • [23].用人单位拿“擅自”说事合法吗?[J]. 劳动保障世界 2017(13)
    • [24].软法视域下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性质研究[J]. 中国劳动 2017(08)
    • [25].用人单位知情权及其边界[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6].我校举办2016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23)
    • [27].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2015届毕业生双选会[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5)
    • [28].毕业季之用人单位篇——既看专业 更重实干[J]. 小康 2015(14)
    • [29].论《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保护——以服务期为研究视角[J]. 商 2015(20)
    • [30].用人单位缔约知情权“直接相关”标准的限制路径[J]. 中财法律评论 2020(00)

    标签:;  ;  ;  ;  

    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