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历史课小组讨论实效性

浅析初中历史课小组讨论实效性

陈进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白花镇初级中学644600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中学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以集体授课为主的班级授课制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全面发展,制约着学生历史课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历史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费时多,收效慢”等现象。由于缺乏人际交流,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历史课教学需要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而要运用好这一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实效性研究就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历史小组高效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9-181-02

随着历史学科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小组讨论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历史课的一种教学资源。所谓小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讨论的过程又重在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变“势单力薄”为“人多智广”。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又能互相启迪思维,修正认识的偏差,给学生活动、探索、表现与创造的条件和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在他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交流、沟通、对话的良好氛围。但在实际的操作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出现流于形式的局面。

一、精心设置小组讨论课题材料

小组讨论的课题设置必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趣味性和现实性。也就是说小组讨论的课题必须是依据教材中的知识点,是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并有利于将其扩展。千万不能出现课题与教材内容相脱节;其次设置的课题

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现实性,也就是说必须符合中学生实际,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例如,我在上七年级历史课(人教版)的第一课的时候充分利用课本的“动脑筋”: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假如你是北京人你会怎么做?

这个话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象力。然后通过综合学生的讨论的结果过度到北京人会使用火的重要意义。

二、注意小组讨论的时间长度和次数

我在听课过程中曾发现部分教师频繁地让学生讨论。一节课下来让学生讨论了三、四个问题,而且每个话题讨论不到五分钟,这样给人一种匆匆而过的感觉。其实小组讨论一节课只能设置一到两个话题,每个话题至少需要让学生讨论十分钟左右,这样同学们才有充分的时间讨论,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在巩固性讨论中,这种情况一般是针对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就能得出结论的小型问题而言,此类问题安排的时间就可以较短;在新知识学习辩论中,拿出专门时间,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辩论,碰撞更前沿的知识领域,并且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升华提高的目的,此类问题安排的时间就要长些。小组讨论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的重要形式。

在当前的科学课堂上,小组讨论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小组讨论的时间也成为课堂时间的重要部分。但是,如果让学生进行过多、过滥的讨论,甚至错误地认为讨论的次数越多,时间越多,越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陷入了对新课程改革理念认识上的另一个误区。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进行小组讨论的特点、作用及其针对性,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应当组织小组讨论,要适度把握组织小组讨论的时机,并教给学生有效地进行讨论的方法。小组讨论的内容应当是学生已有一定的经历或经验,但又不确定或充满怀疑,或者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内容如果学生设有一定的经历或经验,也就是缺乏前概念,讨论就无从谈起;如果对讨论的内容学生已有确定概念,那么讨论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成为浪费时间的过程:在已有一定经验的前提下进行集体研讨,开始时.学生们用语言表达出对各种各样事物的观察结果,可能并不是讲事实的,但是在倾听别人发言时又进行相应的鉴别和思考,就会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就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把不同的现象联系起来,丰富讨论的内容,促进他们发现并表达出事物内在的联系;此外,在组织小组讨论前.教师应对讨论的主题和过程提出明确要求,帮助小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讨论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课堂小组活动结束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评价。评价既可给学生思考归纳的机会,又可锻炼学生的组织概括能力;另外,在讨论开始时,不要急于展开讨论,要先给每个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得到碰撞。否则,“个别学生”的结论很可能就替代了其他学生的思维。

三、有效组合,组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作为历史课的教师,在学期初就必须把小组成员搭配好,并固定下来。其次在成员搭配上必须做到优秀生和后进生、男生和女生进行合理搭配,人数一般在4—6人左右并设立小组长。小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讨论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例如班长负责向全班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等。为便于团结协作和培养各项能力还规定组内成员应定期互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小组讨论后,总要有人上来发言,但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发言的是小组长,而其他小组成员一学期来没有发言过一次。这样一来伤害了其他成员的积极性,抑制青少年的表现欲,久而久之,就会使得这些学生只听不言,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实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教学目的。有时在教师宣布进行小组讨论以后,有的小组学生嬉笑打逗,转移话题,根本没有讨论相关的问题;有的小组虽然有人在发言,但其他成员注意力不集中,根本没有注意听;有的小组同学都在抢着发言,没有人愿意当听众,结果还是无法交流。这样长久下去,就会使学生对小组讨论学习产生一种轻视、应付的消极心理,不但直接影响他们进行利学课的学习,而且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小组讨论后必须轮流上台发言,而其中小组长只是起到带头作用,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必须做适当的记录,以便综合全组的观点。

四、教师变主导为指导,彰显学生主体参与地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许多教师不知所措,在教室中走来走去,不知要干些什么,甚至在大声的提示,影响学生的讨论。其实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最好参与小组讨论。这样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参与能更加促进小组讨论的实效。尤其是七年纪的学生,他们讨论问题往往找不到切入点。通过教师的参与,做适当的指导,能较快的找到切入点,但指导不能太明显。其次,教师的参与能更加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的从讲台走下来。最后通过教师的参与,还可以了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教师在小结时可以做适当的更正。

五、小组讨论发言的点评问题

小组讨论后各个小组代表发言时,教师应做适当的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应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及时地引申到教材的知识点,使之成为本节课中的亮点。

例如,我在上到历史课(人教版)的第七课的时候利用课本第39页的“动脑筋”:《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通过大家的讨论发言,然后综合各组同学的意见进行讲解。告诉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具有推动作用。

总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同学们的组织才能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能带动学习困难的学生,同学们在互相帮助过程中建立了友谊,师生也能建立起民主交流、平等相待的良好关系。而在实施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如果能注意到以上几个方面,我相信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深受同学们喜欢,而且还会收到卓有明显的成效。

标签:;  ;  ;  

浅析初中历史课小组讨论实效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