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寒为六淫之一。在东汉以前,人们认为寒邪是引起疾病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所以寒症受到医学家的特别重视,温散法在临床上得到较多的应用。大约到了晋唐时期,人们已经较多的应用清解法治疗伤寒。金元继之。明清以后,温病学说大行其道,寒症和治疗寒症的方法多所忽略。今日,在外感疾病的治疗中,人们还是较多的使用寒凉方法。现代药学研究更多的关注寒凉药物抗病源微生物的作用。现在相当多的中医也认为微生物感染性疾病是热证,应该用苦寒寒凉的方法治疗,故一见到感染性疾病,就不再论脉症,径直投以寒凉;寒之不效,即使大其量而用之,也不会从寒邪寒证思考,不敢也不会使用温热。其实,寒气充满宇宙,寒邪遍布天地,寒邪为病也是普遍的现象。已故中医学家刘渡舟教授认为中医应该重新给予寒邪足够的重视。明清以来的重温轻寒是对两汉以前重寒轻温的某种程度的否定,是中医学的发展。但是,当重温轻寒走向了极端,就需要反思和反正了。重视寒邪和寒证,就应该重视张仲景,重视《伤寒杂病论》。1寒与寒邪1.1寒字解“寒”是一个象形字。表达的意思是,气温很低,水结为冰,人在屋下,不能耐受,拥草御寒。“Cold”指大大低于人体体温的环境温度(of temperature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human body)。1.2寒气与寒邪1.2.1寒气与寒邪寒冷是一种感觉。感到寒冷的温度是有差别的。与年龄、地域、体有关。寒是六气之一。寒乃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全过程所必需的正常之气。寒气过重,寒气持续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较长,超过了人的抵抗与承受能力,寒气便会伤人害人。伤害人体的寒气,在中医更多地称之为“寒邪”。1.2.2天之寒气与地之寒气后世医家阐发仲景学说,即把伤人的寒邪分为天之寒气、地之寒气和人之寒气三类。天之寒气是指气象因素的寒冷,缺少阳光。地之寒气是居处之寒、水湿之寒。人之寒气主要指来源于饮食物中存在的寒气。包括物理温度和寒性食物。1.2.3寒与风由于风与寒常常相兼相随,而且风能促进散热,引起温度下降。风性开泄,善动而不居,发泄腠理,既容易导致人体正气的散越,也为外邪包括寒气的入侵创造了条件。1.2.4寒与季节寒与季节有关,多发生于冬季和深秋、早春。但即使春夏亦有寒袭。寒与季节的关系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时要考虑的因素。1.2.5寒与地域寒冷与地域有关。地域不同,形成的气候特点亦不同。北方多寒。南国“寒”有寒冷与阴湿相伴的特点。1.2.6寒与运气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伤寒杂病论》方治验二则[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06)
- [2].《伤寒杂病论》治疗腹痛用药规律分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10)
- [3].《伤寒杂病论》序“憃”字考[J]. 中医药文化 2020(03)
- [4].《伤寒杂病论》柴胡类方去渣再煎机理初探[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19)
- [5].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并非源于《伤寒杂病论》[J]. 医学与哲学 2020(15)
- [6].《伤寒杂病论》中附子应用浅析[J]. 环球中医药 2019(01)
- [7].《伤寒杂病论》大小汤钩玄[J]. 国医论坛 2019(05)
- [8].浅议《伤寒杂病论》的教科书性质[J]. 中医药导报 2018(10)
- [9].《伤寒杂病论》汗法体会[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23)
- [10].《伤寒杂病论》心衰论治[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02)
- [11].论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J]. 新疆中医药 2016(05)
- [12].古代医家对《伤寒杂病论》皮肤病的认识[J]. 吉林中医药 2017(03)
- [13].论甘草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J]. 中医研究 2017(03)
- [14].《伤寒杂病论》郁证特点[J]. 河南中医 2017(05)
- [15].《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探析[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04)
- [16].从痞满看《伤寒杂病论》对《内经》的继承与发展[J]. 环球中医药 2017(09)
- [17].《伤寒杂病论》中半夏的量效关系与应用特点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 2017(16)
- [18].论《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肿瘤临床基础与经方运用[J]. 新中医 2016(01)
- [19].《伤寒杂病论》大小成对命名方剂探析[J]. 中医药导报 2016(07)
- [20].《伤寒杂病论》常变思维初探[J]. 中医药导报 2016(14)
- [21].试论《伤寒杂病论》对体质学说的贡献[J]. 国医论坛 2016(05)
- [22].浅谈《伤寒杂病论》中附子的应用[J]. 西部中医药 2015(01)
- [23].《东汉末年的瘟疫与〈伤寒杂病论〉》教学设计——疫情下历史学科的专题研讨课[J]. 湖南教育(B版) 2020(04)
- [24].张仲景对症下药[J]. 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 2016(12)
- [25].家乡的名人[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 2017(01)
- [26].《伤寒杂病论》中“护胃保中”思想的探讨[J]. 现代养生 2017(12)
- [27].我国历史上的“十圣”[J]. 读与写(初中版) 2017(02)
- [28].中国医药人的匠魂——纪录片《本草中国》专题素材拓展及运用[J]. 求学 2017(15)
- [29].张仲景——医圣的千古美谈[J]. 益寿宝典 2017(12)
- [30].张仲景——医圣的千古美谈[J]. 益寿宝典 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