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吕鑫[1](2021)在《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问题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杨广锐[2](2020)在《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指出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推进实现教育公平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与发达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体系和实践经验相比,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借款学生违约现象和风险管理始终是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这个基础理论出发,以S大学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践情况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情况进行局部考察和研究。根据S大学2010-2019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数据,结合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调整情况,识别并归纳出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在风险分析环节,从政府、高校、银行、学生四个行为主体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和风险分担,探索风险问题的成因,并对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两种贷款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贷款方式操作流程中风险产生机理的异同点。最后对完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政府方面,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和风险补偿机制,提高助学贷款代偿制度的资助效果,在教育成本分担和风险分担上发挥更大的主体作用。银行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借款学生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断完善贷款偿还机制,降低违约风险。高校方面,加强贷款工作的资源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知识教育,加强贷款毕业生就业指导,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和贷款偿还能力,化解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学生方面,应提高个人金融知识水平,增强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锻炼自身综合实力,提高个人偿还能力,从主观因素方面降低违约风险。
蒋雪[3](2021)在《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研究》文中提出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作为教育扶贫政策重要方面之一,其执行效果对衡量当前精准扶贫成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施行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毋庸置疑,助学贷款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而导致出现政策执行偏差。为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做好教育扶贫工作,进而助力国家精准扶贫工作,识别当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并提出矫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政策执行过程理论为基础,使用“模糊-冲突”模型和场域理论构建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情况进行研究,识别政策执行偏差表现。主要表现为:第一,目标群体靶向不精准。贫困生认定标准不够差异化、认定程序不够合理化、目标群体对政策认知程度不够理想;第二,政策执行权调配偏差。央地目标不相协调、执行主体设计不够合理;第三,支持性配套政策环境偏差。诚信教育效果不佳、全国性征信系统缺乏。基于这些表现出来的偏差,以场域、资本及惯习为分析单位,阐释了政策执行偏差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政策执行权力主体力量不均衡;第二,政策执行场域内的资本结构不适配;第三,政策执行场域内的惯习异化。最后,针对上述我国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表现及原因,提出矫治对策,具体包括:第一,政府和社会方面需加强各方联动与立法建设;第二,银行方面需探索政策性银行组建与征信还款制度;第三,高校方面需健全资助及资助育人体系。
王悦[4](2020)在《助学贷款违约问题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X银行为例》文中认为助学贷款是我国利用金融工具帮扶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金融扶贫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它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高校组织、银行承办的一项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学业的金融政策,其发展经历了国家助学贷款(也就是校园地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多个阶段。助学贷款的意义重大可从多方面考究,于借款人,它帮助了数以万计的学生完成了自己的求学梦,避免了众多困难家庭走上“因学返贫”、“因教致贫”的问题,这在扶贫工作中也是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于学校,它提供了更多的求学机会,缓解校方有限的帮扶资金面对的重大压力;于银行,它扩大了银行业务范围和客户群体,提供了更有潜力的利润来源;于国家,它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经济基础。但由于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申请人多出身于贫困家庭,加上我国自1999年才开始实行助学贷款政策,管理经验欠缺、相关政策不完善,助学贷款常表现为违约率高、风险大、催收难,这不仅为银行的经营带来了风险,长远看来更会使许多真正有需求的学生因此失去申请助学贷款资格,从而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整体培养情况。因而,有效防范助学贷款的大面积违约行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实地调研,从政府及社会、银行、高校、个人四个参与主体分析了助学贷款的违约原因,并且运用SPSS软件对于取得的内蒙古X银行样本数据进行了违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认为学生的个人因素、学生家庭因素和银行的贷款设计都对助学贷款形成不良产生了影响;通过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六个不同的新变量,其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同时又避免了原始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根据分析和研究结果,本文还针对助学贷款参与主体给出了几点解决建议。希望能够以此帮助压降助学贷款发放以后的贷后违约率,使得这一利好政策能够长效至久的发展下去,帮助更多的学生家庭走出因学致贫困境,帮助社会获得更多的人才资源。
刘丹[5](2020)在《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改革研究:2010-2020》文中认为英国享有800多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史,经历了从精英化阶段到大众化时期,再到普及化阶段的转型蜕变,在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率的理念驱使下,英国大学生资助事业萌芽于中世纪大学的“慈善”捐赠习俗,最初以服务教会和“代为祷告”为目的。19世纪以前,教会和慈善家捐资兴建了英国第一批高等学府,为贫困学生提供学习场所,“大学生资助”的初步理念由此萌生。19世纪后期,英国国会向所有大学和学院拨款高等教育经费,表征着英国政府拨款资助大学经费的开端。1960年由专门调查学生资助问题的安德森委员会递交的《学生资助报告》,标志着英国大学生资助第一次以政策法规的形式予以规范。从20世纪初实施“免费加助学金”的资助政策开始,到2010年《布朗尼报告》规定新资助政策,英国高等教育经过规律性概括和总结,完成了从“大学免费”到以“收费加贷学金”为主要特点的跨越,体现出资助模式多元化,资助政策法制化,贷款回收机制健全等特点,帮助英国大学生资助事业不断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2013年1月,英国前首相卡梅伦首次提出“脱离欧盟(以下简称脱欧)”,2016年6月23日英国发起了“脱欧”的公投,且得到了近半数公民的支持。2017年3月,英国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正式批准“脱欧”法案,于同月启动了长达3年的脱欧程序。2020年1月31日,英国以51.9%的支持率正式脱欧。长达8年的英国脱欧进程成为了观察西方高等教育、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进程的透视窗,为英国大学生资助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给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本和选择。本文选取2010—2020年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改革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结合当前热议的脱欧社会背景,力图在介绍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发展契机和内容特点基础上,探索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改革趋势,以期能以此为镜鉴,对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完善与发展有所裨益。文章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按照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结合社会改革背景来梳理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如何从“免费加助学金”到“助学金加贷学金”的“单一”到“多元”的变革过程,从而真正反思高等教育结构;第二部分,重点描述2010—2020年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因“脱欧”而产生的内部矛盾及其对英国高等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并评析英国脱欧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第三部分,整理和归纳出现行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主要特征,以及在受到“脱欧”和“新冠病毒疫情”的双重打击面前,微探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又将作何改革。第四部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以推进大学生资助政策法制化、教育治理理念现代化为重点导向,探讨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改革经验对我国的镜鉴,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
马晓琳[6](2019)在《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是福建省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第十年,在这十年期间,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在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贷款总额将近30亿,帮助了大约18万的贫困大学生圆大学梦。可以说生源地助学贷款,在促进教育公平及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以下这些问题:贫困生认定流于形式,贷款办理手续繁琐,银行惜贷,学生还款违约率高,本文从政府、银行、高校、学生四个方面角度进行原因分析。首先政府方面,生源地助学贷款某些政策条款设计不合理,政策运行环境缺乏制度保障,银行方面,由于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又具有政策性,小额、分散的特点,所以贷款收益低,贷后管理难,容易造成银行惜贷,没办法做到应贷尽贷。高校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贷后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足,所以造成了学生贷款违约率高的原因。学生方面,对政策的不了解和诚信意识薄弱。以上种种问题造成了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执行效果不佳。本文以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法、访谈等方式,收集关于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发现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来分析影响生源地信用贷款的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本文将从政策本身、执行主体、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意见。政府方面,政府可以组织专家进行政策优化研究,加快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高校方面,积极参与建立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系统,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学生方面则是积极建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和择业观。希望通过各个利益相关者相互合作,共同促进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更好的执行。为今后优化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有价值的参考。
祁静,任啸宇[7](2019)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研究热点与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1999—2018》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基于CiteSpace分析工具,对20年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研究领域的569篇文献进行梳理,绘制出知识图谱,进而总结出助学贷款政策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主要内容。一是,助学贷款政策试点阶段,以国家政策的推行和金融机构的运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二是,助学贷款政策调整阶段,围绕制度完善和信用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三是,助学贷款政策完善阶段,在"河南模式"助学贷款政策的带动下,创新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方式。未来一段时间,助学贷款政策将持续致力于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机会,进一步发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作用。
高贵森[8](2019)在《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以江西A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破解高校贫困生求学难的问题,我国逐步建立了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而生源地助学贷款在该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的推行使无数贫困学子顺利完成了大学梦,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但是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实施过程中,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也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对其他相关群体产生了不利影响。依据教育部相关部门统计,民族院校以及农林、地质、石油、冶金等专业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偏多,由此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人数较多。因此,探究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必将对这项政策的有效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式对江西A学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学生的诚信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剖析了江西A学校贷款学生在贷款前、贷款中、贷款后等三个时间段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进而分别从学生、家庭、学校、政府和银行等五个角度分析诚信问题所产生缘由。并在深入探析原因的基础上,从这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高校改善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水平的对策建议。如学生要提高诚信意识;政府要完善助学贷款的相应法律;家长要树立科学的诚信教育观;学校要加强诚信教育效果;银行要做好贷后监管工作等。
袁倩倩[9](2019)在《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自二十世纪50年代起,开始了国家助学的道路,经过六十多年的探索,我国资助政策的建立和发展已日渐完善,已形成了“奖、助、贷、补”相结合的较为完整的资助体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的原因造成高职院校贫困生基数较大,现有的资助还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而且在资助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问题,比如助学贷款机制不完善、风险承担主体不明、拖欠问题严重导致的助学贷款放贷率不高,助学金认定工作不科学精准,勤工助学形式单一,发展受阻等问题。与此同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突显出来,贫困生或肆意挥霍助学金,或出现“等、拿、靠、要”的懒人思想,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本文在对于相关资助政策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我国资助体系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政策制定不到位,助学政策还需要更加详细周全的计划;政府经费投入比例较少也极大的制约了资助体系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吸纳社会力量,建立多元混合形式的资助模式。学生信用的缺失以及没有完整的征信体系使得助学贷款政策实行不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贫困生成才的障碍。我们应当归纳和总结贫困生资助当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对政府如何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给出建议和意见。
蔡晓赛[10](2019)在《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研究 ——以广东省H高校为例》文中认为国家助学贷款自1999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帮助千万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成为我国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主要资助方式。由于助学贷款政策受众面的持续加宽以及政策实施时间的推进,在部分助学贷款偿还期来临时暴露了很多问题,如助学贷款回收难、违约率过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从当前的助学贷款管理实践来看,这说明了助学贷款贷后管理中存在漏洞。由于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往往由高校承担主要责任,因此如何加强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就成为了各大高校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广东省H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自实施以来在贫困生资助及实现教育公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该项工作在贷后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在给学校带来了财务压力和管理压力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校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积极性。鉴于此,本文以广东省H高校为研究案例,在综合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银行、高校、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提炼出全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从而形成本文的理论框架,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的方法收集到广东省H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最后借鉴国外助学贷款管理的先进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义务,协调各方利益;充分利用对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工作的考评结果来调动工作积极性;适当调整风险补偿金的承担比例来减少高校的压力;加大对恶意欠款的惩罚力度,使其在心里和身体上受到双重制约。试图以此提升广东省H高校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效率的方法,来实现该院校助学贷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国内其他院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理论基础与实践 |
2.1 国家助学贷款定义及分类 |
2.2 国家助学贷款行为主体 |
2.3 国家助学贷款基础理论 |
2.3.1 人力资本理论 |
2.3.2 教育公平理论 |
2.3.3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2.3.4 风险管理理论 |
2.4 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的国家助学贷款发展历程 |
2.4.1 试点探索阶段(1999年6月-2000年8月) |
2.4.2 全面推广阶段(2000年8月-2004年6月) |
2.4.3 突破发展阶段(2004年6月-2015年7月) |
2.4.4 成熟完善阶段(2015年7月至今) |
第三章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考察 |
3.1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现状 |
3.1.1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基本情况 |
3.1.2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违约情况 |
3.2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典型案例 |
3.2.1 一朝疏忽终后悔-重视程度不够 |
3.2.2 恶意拖欠,自酿苦果-契约精神匮乏 |
3.2.3 就业难引发的失信—偿还能力不足 |
3.3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表现 |
3.3.1 信用风险 |
3.3.2 管理风险 |
3.3.3 社会风险 |
3.3.4 政策风险 |
第四章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析 |
4.1 基于事故树法的风险成因分析 |
4.1.1 学生视角风险成因 |
4.1.2 高校视角风险成因 |
4.1.3 银行视角风险成因 |
4.1.4 政府视角风险成因 |
4.2 基于流程图法的风险产生机理分析 |
4.2.1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操作流程风险分析 |
4.2.2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操作流程风险分析 |
4.2.3 两种贷款方式的对比分析 |
4.3 基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经济学分析 |
第五章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以政府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
5.1.1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
5.1.2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
5.1.3 提高助学贷款代偿制度的资助效果 |
5.2 以银行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
5.2.1 建立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系 |
5.2.2 提高助学贷款风险管理水平 |
5.2.3 完善贷款偿还机制 |
5.3 以高校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
5.3.1 加强贷款工作的资源投入 |
5.3.2 加强诚信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 |
5.3.3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
5.4 以学生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
5.4.1 提高个人金融知识水平 |
5.4.2 提高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 |
5.4.3 提高个人偿还能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3)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高校贫困生 |
1.3.2 国家助学贷款 |
1.3.3 政策执行偏差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发展研究 |
1.4.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研究 |
1.4.3 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
1.4.4 文献述评 |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理论依据与分析框架 |
2.1 理论依据 |
2.1.1 政策执行过程理论 |
2.1.2 “模糊-冲突”模型 |
2.1.3 场域理论 |
2.2 分析框架 |
2.2.1 权力场域内央地力量失衡影响政策执行效果 |
2.2.2 资本缺失或失衡导致政策高模糊性 |
2.2.3 惯习异化导致政策高冲突性 |
3 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表现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工具 |
3.1.2 数据的选择 |
3.1.3 数据的收集 |
3.1.4 数据分析步骤 |
3.2 目标群体靶向不精准 |
3.2.1 认定不精准问题 |
3.2.2 政策认知度问题 |
3.3 政策执行权调配偏差 |
3.3.1 央地目标不相协调 |
3.3.2 执行主体设计偏差 |
3.4 支持性配套政策环境偏差 |
3.4.1 诚信环境有偏差 |
3.4.2 征信制度环境有偏差 |
4 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原因分析 |
4.1 政策执行权力主体力量不均衡 |
4.1.1 央地执行权力不均衡 |
4.1.2 央地执行能力不匹配 |
4.2 政策执行场域内的资本结构不适配 |
4.2.1 资本缺失带来政策目标的高模糊性 |
4.2.2 资本失衡带来政策工具的高模糊性 |
4.3 政策执行场域内的惯习异化 |
4.3.1 央地目标异质性冲突 |
4.3.2 央群目标异质性冲突 |
5 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治 |
5.1 政府和社会方面:加强各方联动与立法建设 |
5.1.1 加强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引导 |
5.1.2 建立健全全国性收入申报系统 |
5.1.3 加快助学贷款政策立法进程 |
5.2 银行方面:探索政策性银行组建与征信还款制度 |
5.2.1 组建助学贷款政策性银行 |
5.2.2 实施多样灵活的还款方式 |
5.2.3 建立健全全国性征信系统 |
5.3 高校方面:健全资助及资助育人体系 |
5.3.1 健全资助体系 |
5.3.2 加强人文关怀和就业帮扶 |
5.3.3 积极开展诚信教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助学贷款违约问题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X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助学贷款概念及种类 |
2.1.1 商业助学贷款 |
2.1.2 国家助学贷款 |
2.1.3 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成本分担理论 |
2.2.2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贷款需求理论 |
2.2.5 还款违约 |
第三章 助学贷款政策现状及违约分析 |
3.1 助学贷款发展概况及相关政策 |
3.1.1 发展现状 |
3.1.2 相关政策的发展历程 |
3.1.3 内蒙古地区助学贷款的发展进程 |
3.1.4 内蒙古地区助学贷款的运行机理 |
3.2 内蒙古助学贷款违约原因分析 |
3.2.1 政府及社会 |
3.2.2 银行 |
3.2.3 高校 |
3.2.4 借款人 |
第四章 内蒙古X银行不良助学贷款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变量的选取 |
4.2 研究假设 |
4.2.1 学生个人因素 |
4.2.2 学生家庭背景 |
4.2.3 银行贷款信息分析 |
4.3 描述统计与假设检验 |
4.3.1 个人因素分析 |
4.3.2 家庭因素分析 |
4.3.3 银行贷款信息分析 |
4.3.4 各违约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
4.4 因子分析 |
4.4.1 KMO和 Bartlett的检验 |
4.4.2 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
4.4.3 主成分分析 |
第五章 解决助学贷款违约问题的建议 |
5.1 政府及社会方面 |
5.1.1 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档案 |
5.1.2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
5.1.3 加大违约惩罚力度 |
5.2 银行方面 |
5.2.1 丰富产品设计 |
5.2.2 强化贷前评估体系 |
5.2.3 增强银行的贷后管理能力 |
5.3 学校方面 |
5.3.1 细化贷前资格审查工作 |
5.3.2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
5.3.3 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
5.3.4 保持与学生的紧密联系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改革研究:2010-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研究评论 |
三、研究意义、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的重难点 |
(三)研究的拟创新点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源起与蜕变 |
一、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发展契机 |
(一)资助理念的源起 |
(二)初具雏形:资助政策的制定 |
二、资助事业的危机与蜕变 |
(一)改革前奏:“滞涨危机” |
(二)十年蜕变:“贷学金加助学金” |
(三)徘徊前进:“收费加贷学金” |
(四)跨越成熟:“先上学后付费”与“差异收费” |
第二章 2010—2020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矛盾与改革 |
一、“脱欧”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高等教育经费削减,学费飙升 |
(二)资助政策变化,生源流失 |
(三)“积分制”移民新政,人才需求扩张 |
二、2010年后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内容与改革 |
(一)资助主体 |
(二)资助对象 |
(三)资助方式 |
三、“脱欧”抉择背后的多重透视 |
(一)历史文化根源 |
(二)财政问题 |
(三)政治动机 |
(四)社会问题 |
第三章 现行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特点及改革趋势 |
一、现行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特点 |
(一)资助政策法制化 |
(二)资助模式多元化 |
(三)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健全 |
(四)贷款回收系统完备 |
二、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改革趋势探析 |
(一)短期内资助紧缩,资助对象再审视 |
(二)拓宽资助渠道,资助政策更灵活 |
(三)接轨国际,探寻新合作关系 |
第四章 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
一、推进大学生资助政策法制化 |
(一)明确立法位阶 |
(二)深化资助普法宣传 |
二、广开大学生资助源 |
三、推进教育治理理念的现代化 |
(一)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 |
(二)“大数据”隐形资助育人 |
四、完善贷款回收机制 |
(一)建立和完善专门的学生贷款机构 |
(二)加快个人征信系统建设 |
(三)诚信教育与信用意识培养并重 |
五、“数量”普及与“质量”精英并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6)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生源地助学贷款 |
2.1.2 贫困生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 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情况 |
3.1 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演变历程 |
3.2 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取得的成效 |
3.2.1 贷款发放量逐年提高,覆盖面广 |
3.2.2 为贫困生建档立卡,实现精准扶贫 |
3.2.3 前置助学贷款流程,简化申贷手续 |
3.2.4 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
3.3 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村镇一级贫困生认定流于形式 |
3.3.2 政策宣传不到位 |
3.3.3 政策执行中的不平衡 |
3.3.4 信贷风险增加,违约率高 |
3.3.5 政策实施难以形成合力 |
4.影响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 |
4.1 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 |
4.2 影响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机理分析 |
4.3 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政府政策方面 |
4.3.2 政策执行主体方面 |
4.3.3 目标群体方面 |
4.3.4 政策环境方面 |
4.4 影响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因素结果讨论 |
5 完善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建议 |
5.1 政策方面 |
5.1.1 适时调整还款期限、还款方式 |
5.1.2 设置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 |
5.1.3 建立和完善贫困生认证体系 |
5.2 执行主体方面 |
5.2.1 提高重视度,提高经办人员素质 |
5.2.2 提高贷款学生还款能力 |
5.2.3 经办银行进行信用监管 |
5.3 目标群体方面 |
5.3.1 高校明确管理责任 |
5.3.2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
5.4 政策环境方面 |
5.4.1 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法制环境 |
5.4.2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系统 |
5.4.3 建立健全全国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 |
5.4.4 优化生源地助学贷款相关制度环境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以江西A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综合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生源地助学贷款 |
1.5.2 诚信 |
1.5.3 大学生诚信 |
1.6 理论基础 |
1.6.1 教育公平理论 |
1.6.2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1.6.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 我国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演变及发展状况 |
2.1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演变 |
2.1.1 “农信社”主导的时期 |
2.1.2 “国开行”主导的时期 |
2.2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制度解析 |
2.2.1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业务政策 |
2.2.2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流程 |
2.2.3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优点 |
2.3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状况 |
2.3.1 全国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开展情况 |
2.3.2 江西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开展情况 |
3 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以江西A学校为例 |
3.1 江西A学校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概况 |
3.2 江西A学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实证调查 |
3.2.1 问卷调查分析 |
3.2.2 调查结论 |
3.3 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
3.3.1 贷款申请阶段 |
3.3.2 贷款使用阶段 |
3.3.3 贷款归还阶段 |
3.4 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风险及影响 |
3.4.1 银行方面 |
3.4.2 学校方面 |
3.4.3 学生方面 |
3.4.4 社会方面 |
4 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
4.1 从学生角度分析 |
4.1.1 诚信道德认知混乱 |
4.1.2 诚信知行背离 |
4.1.3 还款能力有限 |
4.2 从家庭角度分析 |
4.2.1 家庭教育重智轻德 |
4.2.2 家长自身诚信素养不高 |
4.2.3 家长教育方式不得当 |
4.3 从学校角度分析 |
4.3.1 高校诚信教育效果欠佳 |
4.3.2 高校诚信示范功能弱化 |
4.3.3 高校诚信制度建设滞后 |
4.4 从政府与银行角度分析 |
4.4.1 政府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
4.4.2 银行贷前审查不严格 |
4.4.3 银行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 |
5 提升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水平的路径 |
5.1 从学生层面提升助学贷款中学生诚信水平 |
5.1.1 提升诚信认知高度 |
5.1.2 推动诚信知行统一 |
5.2 从家庭层面提升助学贷款中学生诚信水平 |
5.2.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
5.2.2 提高自身诚信素质 |
5.2.3 端正教育态度和创新教育方法 |
5.3 从高校层面提升助学贷款中学生诚信水平 |
5.3.1 着力加强诚信教育的效果 |
5.3.2 营造良好的高校诚信氛围 |
5.3.3 构建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 |
5.3.4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
5.4 从政府和银行层面提升助学贷款中学生诚信水平 |
5.4.1 政府应完善法律体系 |
5.4.2 银行需加强贷前审核工作 |
5.4.3 银行要提升贷后工作力度 |
总结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9)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比较法 |
(三)访谈法 |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主要概念 |
(一)贫困生助学体系 |
(二)教育公平 |
二、理论基础 |
(一)教育权利平等理论 |
(二)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
第二章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
一、我国资助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 |
(一)高等教育免费资助阶段 |
(二)免费资助向选择性资助过渡阶段 |
(三)多元化资助方式探索阶段 |
二、国内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现状 |
(一)国家层面 |
(二)高职院校自身方面资助 |
(三)其他资助政策与措施 |
第三章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助学金认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成因 |
(一)助学金认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
(二)助学金认定工作中问题的成因 |
二、助学贷款机制和征信体系不完善 |
(一)风险承担责任不明 |
(二)贷款机制出现偏差 |
(三)助学贷款拖欠问题 |
(四)学校无法承担贷款风险的原因 |
(五)助学贷款拖欠原因 |
三、勤工助学模式单一 |
(一)勤工助学发展受阻 |
(二)勤工助学不受欢迎的原因 |
四、贫困生权利义务失衡 |
五、贫困生心理问题 |
(一)贫困生心理问题增多,精神贫乏 |
(二)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对策 |
一、完善资助制度 |
(一)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加大资助力度 |
(二)加强完善资助政策法制化建设,规范认定工作 |
二、完善助学贷款、偿还机制,降低贷款违约率 |
(一)完善助学贷款机制,减少贷款风险 |
(二)完善偿还机制,降低贷款违约率 |
三、发挥职教优势,建立多元混合形式的资助模式 |
四、注重贫困生自身心理健康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贫困生资助工作学生个别访谈提纲 |
致谢 |
(10)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研究 ——以广东省H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国家助学贷款 |
2.1.2 贷后违约 |
2.1.3 贷后管理 |
2.2 基础理论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角色分析 |
2.3.1 政府的责任与权利 |
2.3.2 银行的责任与权利 |
2.3.3 高校的责任与权利 |
2.3.4 学生的责任与权利 |
第三章 广东省H高校贷后违约管理现状 |
3.1 H高校助学贷款具体情况 |
3.1.1 H高校助学贷款基本情况 |
3.1.2 H高校助学贷款违约情况 |
3.2 H高校助学贷款违约管理情况 |
3.2.1 违约管理机构 |
3.2.2 助学贷款政策宣传 |
3.2.3 学生个人诚信数据记录 |
3.3 基于问卷调查的H高校贷款毕业生还贷行为分析 |
3.3.1 样本选择 |
3.3.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广东省H高校贷后违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广东省H高校贷后违约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学校单独承担贷后管理责任 |
4.1.2 偿还回收难度大 |
4.1.3 学校违约管理队伍不到位 |
4.1.4 毕业生诚信与贷款知识教育不足 |
4.2 广东省H高校贷后违约管理问题的成因 |
4.2.1 缺乏助学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
4.2.2 国内信用体系不健全 |
4.2.3 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作用性不足 |
4.2.4 国家对助学贷款违约处罚力度小 |
第五章 国外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的经验启示 |
5.1 美国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 |
5.2 韩国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 |
5.3 英国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 |
第六章 完善贷后违约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6.1 完善贷后管理法律法规 |
6.2 建立奖励机制 |
6.3 优化风险分担机制 |
6.4 加大还款违约行为惩戒力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东省H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还贷行为问卷调查 |
附录2 :广东省H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问题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问题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D]. 吕鑫.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杨广锐.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研究[D]. 蒋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4]助学贷款违约问题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X银行为例[D]. 王悦.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改革研究:2010-2020[D]. 刘丹. 西南大学, 2020(02)
- [6]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研究[D]. 马晓琳.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7]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研究热点与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1999—2018[J]. 祁静,任啸宇. 兰州学刊, 2019(08)
- [8]农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以江西A学校为例[D]. 高贵森.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9]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袁倩倩.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管理研究 ——以广东省H高校为例[D]. 蔡晓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国家助学贷款论文; 生源地论文; 大学生助学贷款论文; 生源地助学贷款系统论文; 助学贷款还款方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