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内经》四时五脏脉(本文简称“时脏脉”),即毛(浮)、钩、代(缓)、弦、石(营),目前在临床很少应用,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应用,因此其研究成果也很少。其主要原因为,许多古代诊法包括时脏脉被现在常用的寸关尺诊法所代替。甚至有人认为,时脏脉是没有实体的虚拟东西。然而,“时脏脉”中蕴含科学性是很多医家的共识。如杨传绪指出:“时脏脉所显示的有规律的脉象变化,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并不是古人所主观臆断的构想和纯粹的演绎。”《内经》时代古人非常重视“时脏脉”的临床价值。《黄帝内经》论脉约计十二篇。其中《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玉机真脏论》三篇集中论述了时脏脉。此外,《素问·阴阳别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等很多篇章提及关于时脏脉的内容。在《难经》时代,时脏脉仍作为一个独立的诊脉法,如《难经·十六难》说:“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用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本文中的“一脉变为四时”,就是时脏脉。由于“离圣久远”,《内经》有关时脏脉的痕迹渐渐模糊,所以后世对时脏脉的看法多种多样,所谓“各自是其法”。因此,本文收集和整理有关时脏脉的《内经》经文和注家的注释,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阐发,初步复原了《内经》时代的时脏脉,为恢复时脏脉的临床实际应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奠定了基础。本文内容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由“时脏脉的历史沿革”和“现在研究情况”组成。“时脏脉的历史沿革”,讨论了时脏脉从《内经》时代到清代的发展变化趋势;“现在研究情况”,简要地介绍了有关时脏脉的目前研究概况及比较独特而完整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主要根据《内经》多个篇章的内容和其注释,探索了有关时脏脉的理论,包括时脏脉的名称、形态、形成原理、诊脉部位及诊脉方法、诊断意义、诊断辨证体系、治法等多方面的内容。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内经》四时五脏脉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11)
- [2].四时五脏脉浅析[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1)
- [3].同气相求:脉学与音乐学会通的思想初探[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4].七情的致病机制与调摄不良情绪的方法[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