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银行信贷融资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一直以来会计信息在银行信贷决策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盈余信息又是银行信贷决策的一个重要参考变量。与股权资本成本不同的是,银行在设计贷款合同时,除了规定贷款的利率(直接成本)以外,还包括贷款期限、担保条件(间接成本)等基本条款,以控制借款人的风险,这些条款也构成了企业债务资本成本。本文以我国2003年以来的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为背景,研究了盈余质量对借贷成本的影响,并检验了2003年以来银行业的改革成效。文章选取了2000年—200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公布的、同时包含利率、期限、贷款类型的银行贷款数据,以基本Jones模型计算的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质量的替代变量,将样本数据分为全样本数据(2000年—2009年)、2003年(含)以前、2003年以后三组,分别研究了盈余质量对贷款定价、期限、担保类型的影响。研究发现,2003年以后,银行能识别借款人的盈余质量并据此调整借贷成本,即盈余质量越高,贷款利率越低,期限越长,越有可能取得信用贷款;盈余质量越低,贷款利率越高,期限越短,越有可能取得担保贷款。但是在全样本数据组和2003年(含)以前的数据组中均未发现上述结论。研究结果说明了盈余质量的提高能降低企业的借贷成本,2003年以后的银行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银行能识别企业的盈余操纵行为并相应地调整贷款合同,银行的借贷行为更趋于市场化。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盈余质量论文; 贷款合约论文; 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论文;